大家都知道,花椒既是一種溫性中藥材,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就藥性來說,花椒具有祛寒除溼、溫中和脾、驅蟲止痛、止瀉止癢的功效。而當其外敷時,可預防蚊蟲叮咬和皮膚類疾病。就從花椒的調料作用來說,它又是各種五香粉、十三香中的第一香,我們平時炒菜做湯都離不開它。
據史書記載,花椒最初是作為敬神的香物而倍受古人的青睞。《詩經》中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意思是諷刺遠行的女巫,不以花椒敬神,卻將花椒送人的場景;而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也有:「巫鹹將夕將兮,懷椒糈而要之」的記述,說的是「巫鹹神」將要在晚上降臨,快準備花椒飯去供奉他的意思。
剛才關於花椒,說了那麼多,可不要煩呦!這其實都是為了說花椒葉。經研究發現,花椒葉的藥效和作用竟然與花椒相同。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說:「其葉及青摘取,可以為菹,幹而末之,亦足充事」。
每當春季和春夏相交之時,在花椒葉吐綠的時候,人們總會去採摘一些麻香新鮮的花椒芽葉,淘洗乾淨後,或單獨涼拌、或與麵粉、雞蛋和肉類等食材相配,烙餅、煎炒、炸制或蒸燜成各種花椒類食物,犒勞我們自己。
花椒葉特有的麻香味,不僅使人食之有味,齒口留香,而且還有開胃溫中、防脘止痛、驅蟲祛風、止吐療瀉、治水腫和通小便之效。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朱橚編著的《救荒本草》中說:「採嫩葉燜熟,換水浸淘淨,油鹽調食……百味俱香」。而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說花椒葉:「辛熱無毒」,可「殺蟲,洗腳氣及漆瘡」;到了清代,汪紱編著的《醫林纂要》中說,用花椒葉、松葉、金銀花混合煎浴,可治療疥瘡、血瘡等症;而趙其光編撰的《本草求原》也說,將新鮮的花椒葉搗爛敷膚,可治療寒溼腳腫,風弦爛眼等症;另外,《補缺肘後方》還說:「合口椒並葉搗敷之」可治蛇毒。
可見,小小的鮮嫩花椒芽葉,其食用和外敷的益處竟然這麼多!現在正是花椒芽葉食用的最佳時機,在這裡,就著重介紹幾種常見的花椒芽葉食用方法,讓你在家裡也能享受到這一獨特的美味:
一、油炸花椒葉
將雞蛋、鹽、少量辣椒粉加入一小碗澱粉中,然後調製成具有流動感且稍稠的糊狀,之後將洗淨後的鮮嫩花椒芽葉,沾滿澱粉糊,入油鍋中炸成焦黃即可食用。油炸花椒葉口味麻香酥脆,怡口怡情。
二、椒葉麵餅與雞蛋椒葉餅
椒葉麵餅是將鮮嫩的花椒葉切碎後,加入麵粉和少許的鹽、水和辣椒粉(五香粉或十三香粉依據各人的口味放置),然後調成稀麵糊,在平底鍋煎成薄餅即可。
雞蛋椒葉餅的做法與椒葉麵餅類似,只需要將雞蛋打散調成蛋糊,放入少許鹽後,將切碎的鮮嫩花椒葉混入後調勻,用平底鍋煎成蛋餅即可。
這兩種薄餅做法基本一致,其口感則是香麻清新,暖胃祛溼,別有風味。
三、涼拌椒芽葉
將採摘來的鮮嫩花椒芽和花椒葉用清水洗淨,瀝乾後放入盤中,隨後放入蒜泥、鹽醋和芝麻油(或加一勺芝麻醬),調拌均勻即可食用。其口味芳香味濃,還有良好的驅蟲止痛止瀉作用。
四、椒葉炒菜
很多人喜歡吃花椒葉炒肉,鮮香微麻,滋味美妙,但女性都怕油膩,筆者也一樣,愛吃素菜,所以個人推薦「椒葉爆炒綠豆芽」這道菜。當然,用黃豆芽也可以,但需要提前將黃豆芽煮至半熟,因為這道菜強調的是「爆炒」。當鍋裡的油加熱至冒煙時,迅速將切好的蔥姜蒜放入鍋中炒制,隨後將洗好的鮮嫩花椒葉和綠豆芽倒入鍋內,大火迅速爆炒。當其顏色稍變,馬上加入鹽和味精,再翻炒一下就可出鍋。這首菜的特點是:既有花椒葉的淡淡麻香,又有綠豆芽的脆爽,利口下飯,還具有消除水腫,通利小便的作用。
除此之外,花椒葉還可以用來泡水喝、做湯粥、烙大餅、蒸花卷、包餃子……三國時,吳國學者陸璣在其《毛詩草木疏》中說:「椒聊之實……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葉以為香」,就是煮花椒葉當茶來喝,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有:「壺漿椒葉氣,歌曲竹枝聲」的詩句,來表達對花椒葉的喜愛。
花椒葉食用方法還很多,假若你想趁著季節,去嘗嘗花椒葉的麻香與清新,那就趕緊吧!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邀 您 加 入 懷 化 招 聘 求 職 微 信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