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避南京大屠殺的罪惡,這不是西方第一次雙標

2020-12-16 視界圖影

2020年12月13日乃紀念南京大屠殺死受害者的公祭日,不意當天推特(Twitter)竟以「發布描繪無端血腥的媒體」為理由,封禁與摺疊多個刊發日軍侵華史料的用戶與貼文,但卻容許日本右翼分子質疑南京大屠殺的貼文繼續留存。這種作為,惹來歷史研究院微博痛斥「西方國家宣揚的所謂新聞自由,一旦涉及真正突破人類文明底線的滔天罪惡,反倒閉口不言,這就充分暴露了他們的本質——不文明,甚至是反人類文明」。

事實上,歷史研究院的抨擊正反映了西方國家閃避甚至否認受害者並非自身族群的大屠殺,並且已非首次。端以推特發跡的美國為例,長期迴避迫害屠戮印第安人的血腥真相,白人殖民者們以建構感恩節神話、美洲大陸為無主之地、剝奪印第安部落主權等方式,一步步隱藏了美利堅的殘忍建國史,即便在提倡去殖民化的今日,否定土著受害的種族主義仍舊陰魂不散。

譬如2020年12月8日,美國西北大學校園報刊《西北日報》(The Daily Northwestern)便揭露校內一塊巖石被粉刷上笑臉並戴上朝聖者帽以紀念感恩節的消息,此事令來自印第安肖肖尼─班諾克部落(Shoshone-Bannock Nation)的博士候選人妮基(Nikki McDaid-Morgan)怒不可遏地表示「不可接受」,因為白人的感恩節對他們來說無非是家園遭掠奪、同胞遭殘殺的痛苦開端。

育有兩名孩兒的妮基還說道,自己的孩子在得悉此事後感到非常難受,因此妮基強調「孩子們需要理解,我們可以且將會提醒殖民者們這塊土地是原住民的土地且土著仍在這裡!」另名博士候選人貢薩雷茲(Syd González)亦忿忿不平地指責道:「這是反土著,和寧願企圖掩蓋真實歷史而非解決紀念日真正慶祝事物的不適:土著的種族滅絕、對我們土地與水源持續地偷竊與苛待」。

感恩節神話的傳播,無非是白人殖民者搶掠資源與殺害印第安人的遮羞布。而更早之前,美國憲法雖然承認印第安人部落為「國家」(Nations),明文規定只有聯邦政府具備同渠等締約和通商的權力,卻又自居「父親」去幹涉和剝奪印第安人的生活與土地。美國總統傑克遜(Andrew Jackson,1767─1845年)便是這樣欺騙切羅基人:「他們必須按我的意思去做:離開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在我指定的範圍內定居。——這樣,他們就能在此二州的範圍之外,擁有自己的土地。只要青草在生長,只要河水在奔流,他們就可以永遠擁有這片土地。我也將一如既往地向朋友和父親那樣庇護他們」。但實情是,當青草還在生長,大量印第安人便在白人的槍枝下失去了棲身之所與身家性命。

美國大法官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1755─1835年)也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閃爍其詞,向上訴的切羅基人做出曖昧判決:聲稱印第安人的部落並非美國的「外國」,而是具備特定主權與地域範圍的「國內依附國」(Domestic Dependent Nations),並形容聯邦政府與印第安人的關係「類似一名被監護人與他的監護人」。如此矛盾的話語,流露著既要保住憲法承認印第安國度存在的臉面、又想合法控制印第安人事務的居心。

結果到了1871年,美國國會正式廢止聯邦政府同印第安國度締約的權力,形同否定了印第安人的主權,同時又以「委託管理論」來合理化自己對部落的管轄,但印第安人從未要求美國政府代管自己,更沒同意美國人隨便定義自己的主權。故一名印第安老者的諷刺不無道理:「兄弟們!關於我們偉大的白人先驅的故事我們已經聽得太多了。當他越過廣闊的海洋第一次來到這裡時,他還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當這個白人在印第安人的火堆前暖和了身子、享受了印第安人提供的玉米片後,他變得態度強硬,言談粗俗。他一步就可以跨過高山,他的腳印足以覆蓋草原溪谷,雙手可以抓住東邊和西邊的海洋,頭可以枕著月亮。於是,他就成了我們的國父。他多喜愛他的紅種子民呵,經常說:『走遠些,免得我踩著你』」,讀之叫人鼻酸。

然而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美國人民慶祝感恩節與「哥倫布日」,渾然不覺這是印第安人眼中的「哀悼日」,甚至還有許多種族主義者或右翼分子仍深信土著需要白人的「教化」才能生存。因此儘管當下已有部分政府單位、學校或是進步人士願意致歉或承認印第安人的權利,但這仍非美國的主流共識,向印第安人返還受奪取的土地或提供經濟賠償更是天方夜譚。所以像11月科羅拉多州議會大廈決定豎立1864年沙溪大屠殺(Sand Creek Massacre)罹難印第安婦女的銅像、取代原本的南北戰爭士兵像這種事例,僅僅是形式上的「轉型正義」,有些微的歷史警戒作用,但對印第安人的實質權益沒有任何幫助。

微博上有位網民對公祭日發出了評論:「任何活著的人都沒有替死去的冤魂做出原諒的權利」。可悲的是,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老牌殖民強權來說,連正視自身大肆屠殺的土著民族是「冤魂」的勇氣都沒有,連記住慘死在自身刀槍下的土著民族的意願都付諸闕如,當他們都對還活在國內的受害者後代雙標,豈能奢望彼輩尊重與悼念他國大屠殺的受害者?因此推特的行徑實在完全不令人意外,因為這不過是唯西方中心、美化帝國主義偽善的縮影,凸顯了彼輩從未徹底反省殖民與侵略暴力的真相。

相關焦點

  • 雙標!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圖片及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微博12月13日爆料稱,長期在涉華言論上「雙標」的推特社區管理員,這一次居然在南京大屠殺問題上搞起了「雙標」。觀察者網查證發現,有多名推特中文用戶,在發布南京大屠殺的有關史實圖片和視頻後被推特「帳號凍結」,有關的資料也被刪除或要求刪除。
  • 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照片的虛偽和雙標暴露了其虛偽性
    有自稱「恢復國民性」的日本右翼帳號公開嘲諷稱,「為何南京大屠殺人數逐年增長」;此外,日本著名右翼、自民黨參議院議員山田宏指責「南京大屠殺照片偽造」「南京大屠殺數字偽造」等言論,不僅沒有被推特限流,還得到了大量點讚。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微博@「中國歷史研究院」以激烈的措辭批評稱,「關於南京大屠殺,到底是誰製造了這場血腥?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這是你的自由但是南京大屠殺和她又有什麼關係張純如與家人如果不是她選擇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話哦 忘了插一句在她的那本書出版之前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
  • 日本小說《血染金陵》表述,「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自己造成的?
    《血染金陵》從一個模擬的中國敘事者—中國軍官兼情報員陳英諦的口吻來敘述南京大屠殺,以賦予陳英諦民族主義者的身份,卻讓陳英諦進行民族精神的自賤自虐,並替日本人開脫罪惡。小說既醜化了陳英諦,又通過陳英諦的視角醜化了中國,而作者卻躲在陳英諦身後,利用敘述者身份所具有的間離效應,把對中國精神的凌辱幻化成中華民族的內部體認,讓這一切顯得與日本作者的立場似乎無關。小說從解構中國的「家」共同體開始,直至解構「民族」共同體。要而言之,嘲弄、瓦解中國的核心價值,讓中國自己承擔大屠殺的罪惡。
  • 雙標!這家平臺竟刪南京大屠殺圖片「三分鐘法治新聞全知道」
    雙標!這家平臺竟刪南京大屠殺圖片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在這一天舉行公祭日活動,是為了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展望未來。然而,面對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侵華日軍罪行歷史,全球知名社交媒體推特依舊展示了它的「雙標」。部分中文用戶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史料後被封號,相關圖片和視頻也被刪除。
  • 特別關注|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每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都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他們是歷史真相的捍衛者,更是和平與正義的守護者。 她撰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被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認為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在這本書出版之前,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們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知道被納粹屠殺的百萬猶太人、波蘭人、蘇聯人、吉普賽人、德國人,但是他們並不知道,二戰期間,日軍在南京犯下了怎樣的暴行。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年輕人走進這裡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又是一年冬日來臨,已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歷史不應被忘卻,罪惡應該被譴責。為銘記侵華日軍暴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建成開放。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每日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更廣義的南京大屠殺的起始日期。此書一經問世,就震驚了西方世界,在隨後數年內再版十餘次,迄今印數已近百萬冊。純如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同胞相殘的歷史是漫長而悽慘的,而沒有哪幾次劫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比。哈佛曆史系系主任、中國現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該書《序言》中寫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幾乎被人們遺忘,所以,本書的問世尤顯重要。張小姐把它稱作『被遺忘的大屠殺』。
  • 第五個「國家公祭日」,電影也記得南京大屠殺的痛苦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攻陷南京之後,展開了一場罪惡的大屠殺,面對無辜的南京平民,殘忍地將屠刀對準了這群與戰爭毫無關聯的人們,其犯下的滔天罪行無不令人憤慨。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議通過,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趁著今天,也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於這場大屠殺的電影,以此明志,以此祭奠。《南京!南京!》導演:陸川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時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部分官員棄城逃亡。但仍有許多官兵留守,誓死保衛這個大廈將傾的城池。
  • 紀念南京大屠殺,重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83周年了,我們再度回顧這段歷史,心中仍然抑制不住悲痛。銘記歷史,繼往開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想,這恐怕是我們重溫歷史的偉大意義之處。我們不能在剛剛紀念南京大屠殺留下屈辱的淚水之後,就馬上奴相盡顯地沒有民族氣節了!當然了,我們也不是讓企業非要如何如何,但一個重要問題很明顯,某些人光知道賺錢了,不懂得自己是立足中國的企業。眼中只有利益的企業,是得不到國人尊重的,同樣也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大屠殺證據收集工作,一度中斷;但軍統仍收集了大屠殺一手資料。這為抗戰勝利之後,南京大屠殺全面調查取證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可見,日本軍方無法控制其官兵將大屠殺照片傳播,這也成為大屠殺證據收集最重要的渠道。 故國際宣傳處派遣秘密工作人員到上海等地,在1938年初「轉輾覓得」了日軍自行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等暴行的照片多套,並送往武漢。
  • 南京大屠殺「百人斬」中,活下來堪稱奇蹟,唯一倖存者說出了原因
    這倆殺人魔頭舉辦的「百人斬」比賽,其實是在日軍攻打南京的途中舉行的,當時日本媒體還對此爭相報導,由此可見,當時的整個日本有多麼的滅絕人性。  然而,在南京大屠殺中,令人震驚的是這兩位殺人魔頭並不是舉辦的「百人斬」,都是以斬殺500人甚至1000人為目標,這就是南京大屠殺日軍犯下獸行的一幕。  在南京大屠殺中,成千上萬的平民成為日軍屠刀下的冤魂,在所謂的「百人斬」中,能夠活下來堪稱奇蹟,因為受害者是在日軍眾目睽睽之下被砍下頭,怎麼會逃脫呢?
  • 在影像中祭奠同胞:那些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影視作品
    原標題:在影像中祭奠同胞:那些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影視作品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0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進入南京城,在40天內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30多萬同胞慘遭殺害。
  • 推特喪失良知,對歷史玩「雙標」
    導讀:12月13日是我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都沉浸在一種非常悲傷的氛圍之中,這一天,我們自發的向83年前那些曾經遭受苦難的同胞們表示沉重的緬懷。設立這個公祭日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中國人不要忘記當年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暴行。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史論|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會被長久掩蓋?
    這本相集記錄了1937年7月13日至1938年3月30日期間,伊藤兼男參與侵華戰爭的所見所聞,成為那段血淋淋歷史的見證。《伊藤兼男照片集》收集了日軍侵佔北京、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190多幅歷史照片,其中關於南京大屠殺及之後幾個月的照片就多達144幅。伊藤兼男還在每幅照片旁標註拍攝時間、地點,並作簡要說明。面對南京城內黑壓壓的遇難者屍體,或許這位日本兵也看不下去了,在一些照片上標註了「慘」字。
  • 拉貝記錄南京大屠殺:一晚上僅安全區就有1000個女性被強姦
    本文中所記述的是德國外交部檔案中記錄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是以外交人員為主體的德國人群體對南京大屠殺的觀察、記述和分析,這是有關南京大屠殺歷史另一個角度的證明文本。這些材料作為第三方的冷靜證詞,證明南京大屠殺是無法抹殺的歷史事實。
  • 推特公祭日玩「雙標」,美媒當慣了「惡犬」?
    當我國各地通過各種形式祭奠逝者時,全球知名社交媒體推特卻倒行逆施——以「無端血腥」為由,刪掉了部分中文用戶發布的南京大屠殺圖片和視頻,還限流甚至封禁了一些文藝創作和紀錄片。更荒謬的是,大量日本右翼分子發表的所謂「南京大屠殺造假論」卻被保留。一邊對良知無理由封禁,一邊對偏激閉眼放行,推特的「雙標」再一次揭露出美式新聞自由的虛偽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