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說俺家鄉好——《我和我的家鄉》撩撥每個人的鄉愁

2020-12-23 超級學爸

全文共5800字,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一)《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炸裂

(二)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

(三)我驕傲!科學家在我家鄉走紅毯

(一)《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炸裂

《我和我的家鄉》,一部絕對能讓你笑得涕淚橫流的電影,上映五天票房突破了13億。該片結構上模仿《我和我的祖國》,用幾個獨立的故事,串起了同一個主題。

這部電影老少鹹宜,很適合全家人一起看,眾口難調在這裡似乎並不成立,反正我們一家人每個人都挺滿意,孩子們笑聲不斷,大人們樂不可支,還穿插著抹眼淚。

《我和我的家鄉》共有五個故事,每個故事構思都挺巧妙,情節環環相扣,演員陣容都超級豪華,國產票房擔當都到齊了,所以平均顏值比較低。

第一個故事取自北京,但也涉及到了河北衡水。表舅是來自衡水的。看來衡水不僅有中學和老白乾,還有表舅。

一看是葛優擔綱,心裡一下踏實了。故事果然一環扣一環,抓住了觀眾的心,同時也由於情節構思精巧,陰差陽錯之中讓人捧腹不止。

故事中,表舅的那位演員演技太好啦,把一個樸實的「沒見過世面」的農村大伯形象演得特別到位,讓人心疼。

不過這裡說一個bug,現在農村新農合醫保已經納入了鄉鎮民生項目考核,鄉鎮基本上都會要求村委會100%覆蓋。

第二個故事取自貴州,叫《天下掉下個UFO》。其中黃渤飾演的主角,原型是我喜歡的一位視頻網紅——手工耿。

手工耿是個濃眉大眼的88年農村小夥子,河北保定人,找黃渤有點對不住他(陳忠和此處點了個贊),他的幽默源自於他的老實,老實人不辦老實事兒的那種老實。

他總是一本正經地發明著不正經的東西,創意前衛、工藝精湛、用料實足,只可惜產品不正經,除了當刑具還想不出別的用處,比如彈腦瓜崩輔助器,又被譽為朋友去世輔助器。

手工耿也因此被譽為發明界的泥石流、廢柴愛迪生、刑部尚書、滿清酷刑手藝唯一傳承人。目前抖音有413萬粉絲。不過一旦他發明了有用的東西,估計粉絲會掉光。

電影裡的黃渤,是貴州一個小山村的手工耿式的廢柴發明家。這個小山村是很多農村脫貧致富的困難典型,沒資源、沒特色、交通不便。

可是有一天,這個小村子突然出現了UFO,村子抓住機會,利用外星人的噱頭搞特色旅遊。但是某電視臺《再進科學》欄目組進村調查UFO,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

故事內容就不劇透了。但不能不說,貴州雖然有獨山縣地方債這樣令人心痛的負面案例,但貴州的進步的確是相當大的。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說的是貴州。然而沒想到的是,貴州卻成為西部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

目前的貴州,橋梁已經超過兩萬多座,幾乎包攬了當今世界全部橋型。全世界排名100座橋梁當中,有80多座來自中國;這80多座大橋之中,就有一大半來自貴州。

「要想富先修路」,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只有基礎設施做好了,才能讓經濟的血液流通起來。正所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貴州的成就,首先得益於及精準扶貧政策和中國特色的財政轉移支付,其次是貴州自己的努力,比如從沿海引進幹部;也因地制宜爭取了很多項目,比如天眼工程和雲上貴州。

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由徐崢導演,我認為是其中喜劇藝術水平最高的故事。我的標準是讓人在捧腹中飆淚,或者先捧腹後飆淚。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範偉飾演的一位教師,在瑞士教中國畫,突發腦梗塞,引起了老年痴呆。記憶停留在了28年前(1992年),他在鄉村教書十年的最後一課,並且還是記憶碎片。

後來,兒子為了幫助他康復,請求父親當年的學生,能幫忙還原這最後一課。然而困難重重,因為當年貧窮落後的望溪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校舍也不見蹤影。

但是範老師當年的學生,還是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恢復1992年的情景,重建舊校舍,讓自己的兒女飾演當年的自己。

並且還人為製造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天氣。雖然成功把範老師帶回到了28年前,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還是穿幫了……

為啥這個故事最打動人?首先是範偉演得好,不愧是老戲骨,把一位好老師形象刻畫得十分完美深刻。就算是老年痴呆,還依然掛念著鄉村的孩子。

另外,代入感太強。徐崢太狠了,恢復1992年的校舍,一下子把80後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時的村小學的感覺跟那個神似,當時的孩子們雖然灰頭土臉的,但挺純真樸實。

我們小學全是破舊簡陋的瓦房,下雨天也漏雨,屋內地面都沒有硬化,坑坑窪窪的,進水就變成了爛泥。低年級都沒有桌子,而是長條木板做成的條案。

上課的黑板也很簡陋,其實就是黑水泥,由於黑板平面太光滑,某些角度看都晃眼(反光)。老師所用的,只有白粉筆,根本沒見過彩粉筆。

白粉筆也比較珍貴,一次課只帶倆三根。所以老師維持紀律,很少用粉筆頭砸。

老師只有民辦教師,一個班只配兩個老師,一個語文老師,一個數學老師。其他的音樂課、美術課、思想品德課、體育課都是兩位老師兼任。

民辦教師,其實也是農民,還要下地幹活。所以那時候有四個假期:麥假(收麥子)、暑假、秋假(秋收秋種)、寒假。

我們三年級的數學老師還組織我們去她地裡拔草,她畢竟還是年輕,草率了,得不償失。熊孩子拔著拔著,就開始打鬧,把麥子踩翻了不少。

為了美化校園,我們自己要參加勞動,除了種樹拔草,還要定期用熟石灰水澆在牆上給牆美白,結果我的手被石灰水灼傷蛻皮。

那個時候老師的辦公室也十分簡陋,一張窄窄的硬板床,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一個蜂窩煤爐,一個燒水壺,一個搪瓷的大茶缸,跟電影裡是一樣一樣的。

那時候沒有電鈴,在樹上掛了個鐘,下面系一根繩子。上課下課,都要拉繩子打鈴。我小時候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試試打鈴,總覺得打鈴的老師很神氣。

正是因為怕有我這樣好奇心的熊孩子搗亂,所以老師們敲完還要把繩子掛在樹上。要是女老師打鈴,個子不夠高,還要搬凳子。

熊孩子還是很多的,學校的玻璃經常被打爛。打爛之後,老師就用塑料布補起來。到冬天會請裝玻璃的師傅來。

師傅一般是現場量尺寸現場裁,我們都會圍攏過去,就覺得玻璃刀好神奇,很想試試,也很想擁有一把。

為了節省,有的只壞了一個角的玻璃,不會被扔掉,師傅只會把不規則的一邊裁掉,兩個半塊拼成一塊裝上去,不知道那時候經費為什麼那麼緊張。

還有,現實和回憶構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一點讓人特別感慨。電影中的千島湖富文小學是真實的,從危舊的磚瓦房,變成了現在的夢幻城堡。

我們村的小學,現在雖然被民辦學校搶走了生源,加上計劃生育,學生數量少得可憐,但校舍也舊貌換新顏,變成了嶄新的樓房,校園路面也硬化了,設施也齊全了,老師也有了編制。

總之,這個故事讓我們感慨萬千,進入了懷舊模式和感恩模式,懷念那單純質樸的小學歲月,也感激把青春奉獻給我們的鄉村教師。

但是下一個故事《回鄉之路》,雖然笑點也不少,卻讓我深感不安。為啥?因為我看到了有的人,為了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默默付出奉獻,而我卻沒有做過啥。

故事中,閆總回到了陝北老家,竟然找不到黃土高坡了。全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竟然披上了綠裝。

面對惡劣的環境,有的人選擇逃離。而有的人,選擇了迎難而上,留下來與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改變了家鄉落後的面貌。

這個故事中,閆妮飾演的大師姐閆總,其實很讓人尷尬。她雖然是直播帶貨女王,標準的成功人士,但她對家鄉的回憶依然是沙塵滿天,看來許久沒有回老家了。

在去學校後山高媽媽墳的路上,苗阜介紹說,很可惜老人家臨死前沒看上新學校建起來。這麼說的潛臺詞就是,高媽媽去世閆總竟然沒回來。

她在墳頭懷念高媽媽的時候也說,我一走就再也沒回來,我是不是一個聽話的娃。這裡聽了讓人難受,看來閆總真的沒回過老家。

但是鄧超飾演的喬樹林,這個人的內心始終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充滿了對治沙信念的堅守,哪怕自己債務纏身、窮困潦倒、瀕臨破產,混成了騙子模樣也沒有放棄。

他活得很卑微,渾身散發著油嘴滑舌市儈氣質,試圖抓住一切機會推廣他的沙地蘋果。面對別人鄙夷,他沒有絲毫的敏感和脆弱。

這種感覺讓人心疼,也引起了共鳴。似乎詮釋了一個窘境中的中年人生活裡根本沒有容易二字(除了容易胖)。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有個高中同學,本來在華為工作,家也安在了深圳。但是他一心想給家鄉做點貢獻,最後攢夠了人脈,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家建了電子元件廠。

我很慚愧,一直沒能為家鄉做點啥貢獻。從去年開始,我一直幫著老家招商引資,雖然困難重重,但一直在努力。

最後一個故事是《神筆馬亮》,這個簡直是把一個大型小品搬到了熒幕上,開心麻花搞笑水平真是了不得,讓人從開頭笑到結尾。

簡單來說,這個故事說的是畫家馬亮,為了自己的家鄉,放棄了到俄羅斯深造的機會,留在了東北某個村子當第一書記。

由於這件事瞞著老婆,所以全村人不得不幫著他一起演這個驚天大騙局,假裝在俄羅斯。直到穿幫……(村長的演出也是一大亮點)

這個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瀋北新區「稻夢空間」主題公園1550畝巨幅稻田畫。那些美圖,出自瀋陽畫家於晨手筆。

這部電影,我認為非常優秀,值得推薦。所以我帶著老人孩子刷了兩遍。但是對電影最大的不滿,那就是沒有我的家鄉——河南鶴壁。

(二)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

鶴壁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是商朝古都(朝歌,今淇縣)所在地,也是周朝諸侯國衛國都城所在地。衛懿公在朝歌西北等處養鶴,鶴壁也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鶴壁也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城市。詩經中,採自鶴壁境內淇水衛地一帶的詩歌有近50篇之多,18次詠及淇河。淇河被稱為詩河,鶴壁也被稱為詩城。

在鶴壁,有我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我的頭像就拍攝於淇河邊。京廣鐵路上,一列貨車正疾馳而過。而我的背後不遠,就是南水北調中線。

鶴壁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鶴壁1957年因煤而設市,1986年才收了淇縣和濬縣。後來由於市區周圍基本上成為塌陷區,1999年市政中心遷往京廣線上的淇濱區。

鶴壁市下轄的濬縣,古稱黎陽,隋朝大運河途徑地,是河南七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邊的宣傳片大家可以看看。

我們常常感嘆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錯!那是因為你沒有來濬縣。濬縣的正月古廟會,簡直是鄉村裡的狂歡節。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在鶴壁,幾乎每個村都有社火表演隊,我們村前街、中街、后街還分三隊。除夕、初一在本村,初三、初五、初六、初九、正月十三、正月十六都外出交流。

項目花樣翻新,有舞龍舞獅、高蹺秧歌、旱船背閣、武術耍雜、大頭回回等漢族傳統風俗應有盡有,而且原汁原味。

其實每一個項目,每一個人物,背後都有精彩的民間故事。比如高蹺,並非踩在木棍上走一走就完了,每個人物設定的動作是不一樣的。

一個高蹺表演隊伍由幾十人組成,一般有大金臉、姜子牙、西遊記、撲蝶和鬧許仙、餘二姐與蘇生、老婆婆和傻兒子、大妞和瞎子、撐船公與貨郎婦、張公背張婆、二小趕驢的角色。

就拿撲蝶和鬧許仙來說,劇情是這樣的:白蛇知道許仙喜愛蝴蝶,就讓青蛇手持一根長杆,長杆上有一隻大蝴蝶,利用蝴蝶逗引許仙。

許仙和白蛇、青蛇三個角色走走鬧鬧,分分合合,相互追趕,玩出了許多花樣,人們謂之「撲蝶」或「青蛇白蛇鬧許仙」。

二小趕驢也是個有趣的故事,趕驢的二小子攬到一樁生意,騎驢的是個漂亮的大閨女,到了郊外僻靜之處,二小路上便心生歹意。

但是自家的毛驢卻看不下去了,上演了驢英雄救美的橋段,又踢又咬,連打滾帶尥蹶子,編排了很多滑稽動作,觀賞性很強。

這些角色的選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儒釋道三家的傳統思想,大金臉屬於道教中的神話傳說,撲蝶表現了佛教中經幾世報恩的佛家思想,大妞和瞎子體現了儒家的以孝為先等。

濬縣社火,有傳統也有創新。比如高蹺,跟街舞、雜技也結合了起來,動作驚險刺激,深受觀眾喜歡。

高中以前,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以為全國都這樣,結果離開之後發現,很多地方都沒有,有很多地方正在失傳。

老家的社火也沒那麼旺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後繼無人。很多都是童子功,這玩意主要還是義務性的沒有多少勞酬,年輕人不願意學和練了,農村也逐漸空巢化。

還好2008年,濬縣社火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濬縣人也在給社火的傳承和推廣找思路,我希望社火表演能夠常態化、精品化、劇場化,最好能建一個社火博物館和社火劇場。

(三)我驕傲!科學家在我家鄉走紅毯

我正沉浸在鄉愁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我的家鄉突然火了,被幾名公知聯手推上了熱搜,他們在譴責幾位農業科學家在我老家鶴壁的農田走紅毯。

事實是這樣的。9月28日,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劉寨村玉米示範田內,專家們對「豫單9953」進行測產驗收,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127.45公斤,機收實測產量1044.68公斤(再創紀錄)。

這什麼概念?短短三個月時間,一畝地裡長出了一噸多糧食,2000多斤!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

改革開放之初,玉米畝產只有400來斤。後來為了提高產量,開始採取各種辦法。我記得我小時候跟家人下地,看大人們逐顆施肥、逐顆人工授粉,但這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那時候的玉米個頭非常高,越高越怕颳風下雨,一颳大風就倒下一大片,可能導致歉收甚至絕收。

後來化肥逐漸普及,育種技術也不斷提高。在2010年前後,我老家的玉米畝產,一般都在1200斤以上,甚至能到1500斤。

鶴壁市的玉米種子選育技術全國領先。2012年鶴壁市農科院程相文團隊浚單20種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次驗收的品種,是河南農業大學陳彥惠教授主持選配的玉米優良品種,名為豫單9953,先後歷時12年。

而且這種玉米不僅產量高、管理簡單,還特別適合機械化收割,可以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

以前單單秋假,都要放一個多月。因為那時候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力投入,工作效率低下。玉米要用鐵錛一棵棵錛倒,然後用手工把玉米棒子掰下來。

玉米杆也要打成捆,然後拉出來,或者用鍘刀切碎還田。之後才能犁地耙地、分壟播種,最後灌溉。一個月忙完都要馬不停蹄。

高產新品豫單9953的研發成功,絕對是功德無量的大事情。即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又可以減輕農民勞動負擔,還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這次測產驗收,本來是一次喜大普奔的事情。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李建生為首的豪華專家組到場,親自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農業科技成果的發布,當然要搞到田間地頭,不可能弄到會議室研究室,所以東道主在實驗田的空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簡單的臺子,做了個噴繪布,鋪了一段紅毯。

科學家走紅毯,是應有的禮遇。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能來我老家走紅毯,我臉上有光。我希望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

感謝這些于建嶸、遲夙生這樣的老公知,讓我的老家上了熱搜,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國農業科技的又一重大成果——豫單9953。

你的家鄉,我的家鄉,他的家鄉,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祖國。每個人都進步了,國家就進步了。每個人的家鄉都變美了,我們的祖國就變美了。

關心我們的家鄉,建設我們的祖國。

相關焦點

  •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全網唱響「誰不說俺家鄉好」 喚起鄉愁 漾...
    在收官之年、攻堅之年、交匯之年和承上啟下關鍵之年,市委網信辦自11月中旬開始,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了「誰不說俺家鄉好」主題網絡傳播活動。截至目前,共有官方和自媒體公眾號175個、微博313個,網宣員1000餘人次,網絡名人和志願者4300餘人次助力轉發。綏化的美景美名、好人好事正在網絡廣為流傳,裂變傳播。網友紛紛互動熱議,敘說鄉愁,讚美家鄉,滿滿的幸福感溢滿字裡行間,流動在網際網路上。
  • 【誰不說俺家鄉好】數字改變生活
    【誰不說俺家鄉好】數字改變生活 2020-12-11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不說俺家鄉美!這次,讓我們走進不一樣的榆林
    「我愛我的家鄉」第二場融媒大直播又來啦!精彩搶先了解▼誰不說俺家鄉美陝西歌手孫浩 為家鄉代言優秀的三秦兒女不論走到哪裡都是家鄉的閃亮名片!陝西籍歌手孫浩為「我愛我的家鄉」融媒大直播助力,一起為家鄉喝彩,為家鄉點讚!榆林抗硬:橫山老腰鼓 美名揚天下橫山腰鼓逢節必鬧,遇節必舞。「文腰鼓」穩沉平緩,風趣詼諧。「武腰鼓」粗狂豪放,強健有力,「文武腰鼓」乃二者的結合,可謂有漲有落、張弛有度。"橫山老腰鼓,「腰鼓正宗窩子」!
  •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2020-10-20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行吟詩的箇中三昧——序黃亞洲詩集《誰不說俺家鄉好》
    我曾為他的行吟詩集《我的北美,我的南美》作序,為其行吟詩集《我在孔子故裡歌唱》撰寫過評論,對其行吟詩的創作情況較為了解。這次,又有幸先睹他的行吟詩新作結集《誰不說俺家鄉好》的電子文本,對其行吟詩創作的風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坐標
    我們獨家採訪到了電影的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和其他幾位主創導演徐崢、陳思誠、鄧超、俞白眉,他們講述著自己與家鄉的故事,其中的溫暖與歡樂,羈絆和深情,是否也會喚起你的一絲鄉愁……《我和我的家鄉》總監製 張藝謀襯衫、西裝外套、領結 Mr.Dandy / 長褲 鼎泰定製
  •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2020-12-20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和我的家鄉·本溪:神筆馬亮當第一書記的東北最美鄉村「們」
    「國慶檔」重磅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5天累計票房突破13億元,溫暖親切的色調,笑中帶淚的劇情,這些都給觀影的夥伴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熱映的同時,也帶火了片中熱門取景地。
  • 我和我的家鄉
    編者的話對於家鄉的愛,很多人說不出口。對於家鄉的想念,很多時候都是離開家鄉之後,才在心中一點一點瀰漫開來,鄉愁的種子也隨之悄悄發芽。本期「五月」,把6位青年和自己家鄉的故事,講給你聽。海風吹拂,浪潮翻湧,家鄉的海早已洗去了戰火的血腥,而今卻維繫著生計,養育著這一方百姓。本地人嘴巴刁,三餐離不開一個「鮮」,菜市場內人來人往,都是挑貨好手,一瞥魚目,一掃魚鱗,便定乾坤。當然魚販子本就賣鮮,誰要是說他貨不鮮,他是要跳腳吵架的。白灼海鮮,水中一滾,吹涼也免了,就勢滑入口中。
  • 我愛我的家鄉——榆林抗硬
    12月12日10:00「我愛我的家鄉第二場融媒大直播——榆林抗硬」將重磅推出誰不說俺家鄉美刷屏!「我愛我的家鄉」第2場主題歌《榆林抗硬》曝光美爆啦!「我愛我的家鄉」融媒大直播全景延時畫面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不一樣的榆林全景在線欣賞鎮北臺、榆林老街、波浪谷等「網紅打卡點」美景
  • 聽海大人說,「我和我的家鄉」的故事……
    國慶大家都有去看電影嗎隨著國慶熱檔《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我和我的家鄉」這個深情的話題又重回我們的視線不經意間,鄉愁愈來愈濃我和我的家鄉故事裡有家鄉人,也有異鄉客,有你也有我從離開家鄉到回到家鄉、建設家鄉也見證著家鄉的變化我們聽
  • 人為什麼總是會覺得「還是老家好」?| 我和我回不去的家鄉
    這個國慶假期,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承包了不少人的笑點和淚點。電影通過五個單元,展現了中國新農村脫貧奔小康的生活場景,投射出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千萬小人物建設家鄉的感人故事。在離開家鄉後,有多少人會在一瞬間發現「還是老家好」!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慶之際,我們搜集了幾個不同城市人,對於家鄉的思想與感悟,聽聽他們覺得「」還是老家好」的那些瞬間。01我從來不覺得老家好。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河北省可能是全國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
  • 中國特許加盟展:曬家鄉好店 免費看《我和我的家鄉》電影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那麼三五個家鄉好店,滿載著記憶和鄉情。在中秋國慶雙節將至之際,中國特許加盟展發起「發現家鄉好店」計劃,從即日起到10月8日,邀約全社會力量,曬出自己家鄉的好店,讓家鄉好店走出家鄉,被世界看見。
  • 《我和我的家鄉》老師的故事有原型嗎?我和我的家鄉有哪些經典臺詞?
    我和我的家鄉原型人物是誰我和我的家鄉原型人物故事介紹這一個部分也是整個片子最感人的部分,這位老師最大的愧疚就是班上有個小孩想要顏料,可是92年條件惡劣沒有顏料,天下著大雨,他也沒傘,好不容易擠了一坨顏料還摔進了河裡。當時班上小孩只有黑色顏料,畫房子被嘲笑,這位老師揪心不已,也是觀眾的淚點。
  • 我愛我的家鄉:成年人的鄉愁
    我的家鄉在大西北,黃土高原,祖輩們代代都是農民,爺爺奶奶苦了一輩子,也沒走出大山,作為一個走出家鄉的遊子,如今回憶起家鄉,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傷感。大城市的霓虹燈,照不到遠離故鄉的人心裡,從離開的那一刻,故鄉就在漸行漸遠,再也回不去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以前我以為瀘州嗷卵犟多,現在發覺錯了,是瞧不起家鄉的自卑
    大概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由由呂其明、楊庶正、肖培珩作詞作曲 ,歌曲取材於膠東民歌《王二小趕集》 的《誰不說俺家鄉好》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當時代進入了21世紀,流行元素多元化,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已經被人淡忘,不是不重視,壓根就看不起了。但是誰不說俺家鄉好,雖然一句帶有濃厚北方屬地方言的話語,卻曾經在全國流行。
  •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祖國的領土不容侵犯!
    編者按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產生了很多部經典的戰爭題材影片,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弘揚革命英雄主義,感染、教育了幾代人,並傳唱至今,如《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誰不說俺家鄉好》《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 《我和我的家鄉》曝推廣曲MV 鄭鈞陝西方言獻唱
    這是鄭鈞第一次用家鄉話陝西方言寫歌,以低沉磁性的嗓音唱出對父親和家鄉最深沉的眷念,並深情感言:「家鄉就是父親的樣子。」9月27日影片將舉辦《我和我的家鄉》電影首映活動,眾主創強勢集結,為家鄉助力!此外,還將進行全網同步直播,全景展現五城聯動首映盛況。影片現已開啟全面預售,預售首日票房突破2000萬,網友紛紛表示迫不及待看到電影上映。
  • 吳倩:大武漢裡的小夜曲 | 我和我的家鄉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圍繞家鄉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情愫。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是鐫刻在我們心裡抹不去的鄉愁。    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酷我音樂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第一季)音頻節目,已正式上線開播。
  • 《我和我的家鄉》一部歲月留下痕跡的喜劇電影
    家鄉是最近也是最遠的地方。長大後我們離開家鄉奔向他鄉。漸漸地,遠方成了我們的家鄉,而家鄉成了我們的遠方。今年10月1日《我和我的家鄉》正式高調上映,中國式的《最後一課》以全新的篇章和主題改寫了曾經法式屈辱滄桑的經典。正在外國講課範老師(範偉)又暈倒在課堂上, 在醫院醒來後,竟然認不出家人,嘴裡卻不停地嘮叨「顏料,打傘,嘟嘟嘟下課,姜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