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800字,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一)《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炸裂
(二)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
(三)我驕傲!科學家在我家鄉走紅毯
(一)《我和我的家鄉》口碑炸裂
《我和我的家鄉》,一部絕對能讓你笑得涕淚橫流的電影,上映五天票房突破了13億。該片結構上模仿《我和我的祖國》,用幾個獨立的故事,串起了同一個主題。
這部電影老少鹹宜,很適合全家人一起看,眾口難調在這裡似乎並不成立,反正我們一家人每個人都挺滿意,孩子們笑聲不斷,大人們樂不可支,還穿插著抹眼淚。
《我和我的家鄉》共有五個故事,每個故事構思都挺巧妙,情節環環相扣,演員陣容都超級豪華,國產票房擔當都到齊了,所以平均顏值比較低。
第一個故事取自北京,但也涉及到了河北衡水。表舅是來自衡水的。看來衡水不僅有中學和老白乾,還有表舅。
一看是葛優擔綱,心裡一下踏實了。故事果然一環扣一環,抓住了觀眾的心,同時也由於情節構思精巧,陰差陽錯之中讓人捧腹不止。
故事中,表舅的那位演員演技太好啦,把一個樸實的「沒見過世面」的農村大伯形象演得特別到位,讓人心疼。
不過這裡說一個bug,現在農村新農合醫保已經納入了鄉鎮民生項目考核,鄉鎮基本上都會要求村委會100%覆蓋。
第二個故事取自貴州,叫《天下掉下個UFO》。其中黃渤飾演的主角,原型是我喜歡的一位視頻網紅——手工耿。
手工耿是個濃眉大眼的88年農村小夥子,河北保定人,找黃渤有點對不住他(陳忠和此處點了個贊),他的幽默源自於他的老實,老實人不辦老實事兒的那種老實。
他總是一本正經地發明著不正經的東西,創意前衛、工藝精湛、用料實足,只可惜產品不正經,除了當刑具還想不出別的用處,比如彈腦瓜崩輔助器,又被譽為朋友去世輔助器。
手工耿也因此被譽為發明界的泥石流、廢柴愛迪生、刑部尚書、滿清酷刑手藝唯一傳承人。目前抖音有413萬粉絲。不過一旦他發明了有用的東西,估計粉絲會掉光。
電影裡的黃渤,是貴州一個小山村的手工耿式的廢柴發明家。這個小山村是很多農村脫貧致富的困難典型,沒資源、沒特色、交通不便。
可是有一天,這個小村子突然出現了UFO,村子抓住機會,利用外星人的噱頭搞特色旅遊。但是某電視臺《再進科學》欄目組進村調查UFO,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
故事內容就不劇透了。但不能不說,貴州雖然有獨山縣地方債這樣令人心痛的負面案例,但貴州的進步的確是相當大的。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說的是貴州。然而沒想到的是,貴州卻成為西部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
目前的貴州,橋梁已經超過兩萬多座,幾乎包攬了當今世界全部橋型。全世界排名100座橋梁當中,有80多座來自中國;這80多座大橋之中,就有一大半來自貴州。
「要想富先修路」,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只有基礎設施做好了,才能讓經濟的血液流通起來。正所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貴州的成就,首先得益於及精準扶貧政策和中國特色的財政轉移支付,其次是貴州自己的努力,比如從沿海引進幹部;也因地制宜爭取了很多項目,比如天眼工程和雲上貴州。
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由徐崢導演,我認為是其中喜劇藝術水平最高的故事。我的標準是讓人在捧腹中飆淚,或者先捧腹後飆淚。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範偉飾演的一位教師,在瑞士教中國畫,突發腦梗塞,引起了老年痴呆。記憶停留在了28年前(1992年),他在鄉村教書十年的最後一課,並且還是記憶碎片。
後來,兒子為了幫助他康復,請求父親當年的學生,能幫忙還原這最後一課。然而困難重重,因為當年貧窮落後的望溪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校舍也不見蹤影。
但是範老師當年的學生,還是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恢復1992年的情景,重建舊校舍,讓自己的兒女飾演當年的自己。
並且還人為製造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天氣。雖然成功把範老師帶回到了28年前,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還是穿幫了……
為啥這個故事最打動人?首先是範偉演得好,不愧是老戲骨,把一位好老師形象刻畫得十分完美深刻。就算是老年痴呆,還依然掛念著鄉村的孩子。
另外,代入感太強。徐崢太狠了,恢復1992年的校舍,一下子把80後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時的村小學的感覺跟那個神似,當時的孩子們雖然灰頭土臉的,但挺純真樸實。
我們小學全是破舊簡陋的瓦房,下雨天也漏雨,屋內地面都沒有硬化,坑坑窪窪的,進水就變成了爛泥。低年級都沒有桌子,而是長條木板做成的條案。
上課的黑板也很簡陋,其實就是黑水泥,由於黑板平面太光滑,某些角度看都晃眼(反光)。老師所用的,只有白粉筆,根本沒見過彩粉筆。
白粉筆也比較珍貴,一次課只帶倆三根。所以老師維持紀律,很少用粉筆頭砸。
老師只有民辦教師,一個班只配兩個老師,一個語文老師,一個數學老師。其他的音樂課、美術課、思想品德課、體育課都是兩位老師兼任。
民辦教師,其實也是農民,還要下地幹活。所以那時候有四個假期:麥假(收麥子)、暑假、秋假(秋收秋種)、寒假。
我們三年級的數學老師還組織我們去她地裡拔草,她畢竟還是年輕,草率了,得不償失。熊孩子拔著拔著,就開始打鬧,把麥子踩翻了不少。
為了美化校園,我們自己要參加勞動,除了種樹拔草,還要定期用熟石灰水澆在牆上給牆美白,結果我的手被石灰水灼傷蛻皮。
那個時候老師的辦公室也十分簡陋,一張窄窄的硬板床,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一個蜂窩煤爐,一個燒水壺,一個搪瓷的大茶缸,跟電影裡是一樣一樣的。
那時候沒有電鈴,在樹上掛了個鐘,下面系一根繩子。上課下課,都要拉繩子打鈴。我小時候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試試打鈴,總覺得打鈴的老師很神氣。
正是因為怕有我這樣好奇心的熊孩子搗亂,所以老師們敲完還要把繩子掛在樹上。要是女老師打鈴,個子不夠高,還要搬凳子。
熊孩子還是很多的,學校的玻璃經常被打爛。打爛之後,老師就用塑料布補起來。到冬天會請裝玻璃的師傅來。
師傅一般是現場量尺寸現場裁,我們都會圍攏過去,就覺得玻璃刀好神奇,很想試試,也很想擁有一把。
為了節省,有的只壞了一個角的玻璃,不會被扔掉,師傅只會把不規則的一邊裁掉,兩個半塊拼成一塊裝上去,不知道那時候經費為什麼那麼緊張。
還有,現實和回憶構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一點讓人特別感慨。電影中的千島湖富文小學是真實的,從危舊的磚瓦房,變成了現在的夢幻城堡。
我們村的小學,現在雖然被民辦學校搶走了生源,加上計劃生育,學生數量少得可憐,但校舍也舊貌換新顏,變成了嶄新的樓房,校園路面也硬化了,設施也齊全了,老師也有了編制。
總之,這個故事讓我們感慨萬千,進入了懷舊模式和感恩模式,懷念那單純質樸的小學歲月,也感激把青春奉獻給我們的鄉村教師。
但是下一個故事《回鄉之路》,雖然笑點也不少,卻讓我深感不安。為啥?因為我看到了有的人,為了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默默付出奉獻,而我卻沒有做過啥。
故事中,閆總回到了陝北老家,竟然找不到黃土高坡了。全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竟然披上了綠裝。
面對惡劣的環境,有的人選擇逃離。而有的人,選擇了迎難而上,留下來與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改變了家鄉落後的面貌。
這個故事中,閆妮飾演的大師姐閆總,其實很讓人尷尬。她雖然是直播帶貨女王,標準的成功人士,但她對家鄉的回憶依然是沙塵滿天,看來許久沒有回老家了。
在去學校後山高媽媽墳的路上,苗阜介紹說,很可惜老人家臨死前沒看上新學校建起來。這麼說的潛臺詞就是,高媽媽去世閆總竟然沒回來。
她在墳頭懷念高媽媽的時候也說,我一走就再也沒回來,我是不是一個聽話的娃。這裡聽了讓人難受,看來閆總真的沒回過老家。
但是鄧超飾演的喬樹林,這個人的內心始終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充滿了對治沙信念的堅守,哪怕自己債務纏身、窮困潦倒、瀕臨破產,混成了騙子模樣也沒有放棄。
他活得很卑微,渾身散發著油嘴滑舌市儈氣質,試圖抓住一切機會推廣他的沙地蘋果。面對別人鄙夷,他沒有絲毫的敏感和脆弱。
這種感覺讓人心疼,也引起了共鳴。似乎詮釋了一個窘境中的中年人生活裡根本沒有容易二字(除了容易胖)。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有個高中同學,本來在華為工作,家也安在了深圳。但是他一心想給家鄉做點貢獻,最後攢夠了人脈,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家建了電子元件廠。
我很慚愧,一直沒能為家鄉做點啥貢獻。從去年開始,我一直幫著老家招商引資,雖然困難重重,但一直在努力。
最後一個故事是《神筆馬亮》,這個簡直是把一個大型小品搬到了熒幕上,開心麻花搞笑水平真是了不得,讓人從開頭笑到結尾。
簡單來說,這個故事說的是畫家馬亮,為了自己的家鄉,放棄了到俄羅斯深造的機會,留在了東北某個村子當第一書記。
由於這件事瞞著老婆,所以全村人不得不幫著他一起演這個驚天大騙局,假裝在俄羅斯。直到穿幫……(村長的演出也是一大亮點)
這個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瀋北新區「稻夢空間」主題公園1550畝巨幅稻田畫。那些美圖,出自瀋陽畫家於晨手筆。
這部電影,我認為非常優秀,值得推薦。所以我帶著老人孩子刷了兩遍。但是對電影最大的不滿,那就是沒有我的家鄉——河南鶴壁。
(二)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
鶴壁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是商朝古都(朝歌,今淇縣)所在地,也是周朝諸侯國衛國都城所在地。衛懿公在朝歌西北等處養鶴,鶴壁也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鶴壁也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城市。詩經中,採自鶴壁境內淇水衛地一帶的詩歌有近50篇之多,18次詠及淇河。淇河被稱為詩河,鶴壁也被稱為詩城。
在鶴壁,有我割不斷的鄉愁,抹不去的記憶。我的頭像就拍攝於淇河邊。京廣鐵路上,一列貨車正疾馳而過。而我的背後不遠,就是南水北調中線。
鶴壁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鶴壁1957年因煤而設市,1986年才收了淇縣和濬縣。後來由於市區周圍基本上成為塌陷區,1999年市政中心遷往京廣線上的淇濱區。
鶴壁市下轄的濬縣,古稱黎陽,隋朝大運河途徑地,是河南七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邊的宣傳片大家可以看看。
我們常常感嘆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錯!那是因為你沒有來濬縣。濬縣的正月古廟會,簡直是鄉村裡的狂歡節。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在鶴壁,幾乎每個村都有社火表演隊,我們村前街、中街、后街還分三隊。除夕、初一在本村,初三、初五、初六、初九、正月十三、正月十六都外出交流。
項目花樣翻新,有舞龍舞獅、高蹺秧歌、旱船背閣、武術耍雜、大頭回回等漢族傳統風俗應有盡有,而且原汁原味。
其實每一個項目,每一個人物,背後都有精彩的民間故事。比如高蹺,並非踩在木棍上走一走就完了,每個人物設定的動作是不一樣的。
一個高蹺表演隊伍由幾十人組成,一般有大金臉、姜子牙、西遊記、撲蝶和鬧許仙、餘二姐與蘇生、老婆婆和傻兒子、大妞和瞎子、撐船公與貨郎婦、張公背張婆、二小趕驢的角色。
就拿撲蝶和鬧許仙來說,劇情是這樣的:白蛇知道許仙喜愛蝴蝶,就讓青蛇手持一根長杆,長杆上有一隻大蝴蝶,利用蝴蝶逗引許仙。
許仙和白蛇、青蛇三個角色走走鬧鬧,分分合合,相互追趕,玩出了許多花樣,人們謂之「撲蝶」或「青蛇白蛇鬧許仙」。
二小趕驢也是個有趣的故事,趕驢的二小子攬到一樁生意,騎驢的是個漂亮的大閨女,到了郊外僻靜之處,二小路上便心生歹意。
但是自家的毛驢卻看不下去了,上演了驢英雄救美的橋段,又踢又咬,連打滾帶尥蹶子,編排了很多滑稽動作,觀賞性很強。
這些角色的選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儒釋道三家的傳統思想,大金臉屬於道教中的神話傳說,撲蝶表現了佛教中經幾世報恩的佛家思想,大妞和瞎子體現了儒家的以孝為先等。
濬縣社火,有傳統也有創新。比如高蹺,跟街舞、雜技也結合了起來,動作驚險刺激,深受觀眾喜歡。
高中以前,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以為全國都這樣,結果離開之後發現,很多地方都沒有,有很多地方正在失傳。
老家的社火也沒那麼旺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後繼無人。很多都是童子功,這玩意主要還是義務性的沒有多少勞酬,年輕人不願意學和練了,農村也逐漸空巢化。
還好2008年,濬縣社火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濬縣人也在給社火的傳承和推廣找思路,我希望社火表演能夠常態化、精品化、劇場化,最好能建一個社火博物館和社火劇場。
(三)我驕傲!科學家在我家鄉走紅毯
我正沉浸在鄉愁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我的家鄉突然火了,被幾名公知聯手推上了熱搜,他們在譴責幾位農業科學家在我老家鶴壁的農田走紅毯。
事實是這樣的。9月28日,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劉寨村玉米示範田內,專家們對「豫單9953」進行測產驗收,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127.45公斤,機收實測產量1044.68公斤(再創紀錄)。
這什麼概念?短短三個月時間,一畝地裡長出了一噸多糧食,2000多斤!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
改革開放之初,玉米畝產只有400來斤。後來為了提高產量,開始採取各種辦法。我記得我小時候跟家人下地,看大人們逐顆施肥、逐顆人工授粉,但這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那時候的玉米個頭非常高,越高越怕颳風下雨,一颳大風就倒下一大片,可能導致歉收甚至絕收。
後來化肥逐漸普及,育種技術也不斷提高。在2010年前後,我老家的玉米畝產,一般都在1200斤以上,甚至能到1500斤。
鶴壁市的玉米種子選育技術全國領先。2012年鶴壁市農科院程相文團隊浚單20種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次驗收的品種,是河南農業大學陳彥惠教授主持選配的玉米優良品種,名為豫單9953,先後歷時12年。
而且這種玉米不僅產量高、管理簡單,還特別適合機械化收割,可以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
以前單單秋假,都要放一個多月。因為那時候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力投入,工作效率低下。玉米要用鐵錛一棵棵錛倒,然後用手工把玉米棒子掰下來。
玉米杆也要打成捆,然後拉出來,或者用鍘刀切碎還田。之後才能犁地耙地、分壟播種,最後灌溉。一個月忙完都要馬不停蹄。
高產新品豫單9953的研發成功,絕對是功德無量的大事情。即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又可以減輕農民勞動負擔,還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這次測產驗收,本來是一次喜大普奔的事情。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李建生為首的豪華專家組到場,親自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農業科技成果的發布,當然要搞到田間地頭,不可能弄到會議室研究室,所以東道主在實驗田的空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簡單的臺子,做了個噴繪布,鋪了一段紅毯。
科學家走紅毯,是應有的禮遇。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能來我老家走紅毯,我臉上有光。我希望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
感謝這些于建嶸、遲夙生這樣的老公知,讓我的老家上了熱搜,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國農業科技的又一重大成果——豫單9953。
你的家鄉,我的家鄉,他的家鄉,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祖國。每個人都進步了,國家就進步了。每個人的家鄉都變美了,我們的祖國就變美了。
關心我們的家鄉,建設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