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吃了幾十年的飯
走了幾十年的路,進了無數次的醫院
相信有一件事
你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
X光、CT、磁共振、超聲這四樣影像學檢查
到底有什麼區別?比如
它們的成像原理是什麼?
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
它們各自適應哪些身體部位的檢查?
為了解除大家心中的諸多疑慮
今天,就讓小編來仔細和你們梳理一下吧
首先來看看這些基礎性知識……
我們在影像科常見的設備一般有普通X射線攝片機、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R)、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聲(B超)等。
X光片,大多數醫院用的是數字X線成像(DR)。它是大家日常接觸較多的一項檢查。X光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檢查時相當於給身體內部拍了一張平面影像照片。
由於被照射物體密度的不同,拍攝之後的圖像上會形成黑白不一的顏色。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片子上骨頭呈白色,氣體呈黑色,肌肉等軟組織則顯示不清。
X光片是觀察骨骼和肺部較簡便的檢查方式,如果傷到了骨頭,或胸悶懷疑有大量胸水及氣胸,一般醫生會建議首先拍X光片;X光檢查中骨骼顯示相對清晰,一般多用於粗看明顯的骨折或骨質增生等骨質情況。
優點 :檢查快捷、價格價廉。
缺點 :一般只能提供組織重疊的二維平面影像,成像也容易受衣物、首飾甚至過厚的軟組織影響,有時病變顯示不清或不能顯示,所以一般作為初步檢查使用。
CT檢查其實也是利用X光給身體拍照片,與X光的區別是X光片只是拍一張照片,而CT則需要為患者從上到下拍很多張照片,它是一層一層穿過人體檢查的,因此受外物幹擾小,簡單來說就是看得更清晰準確。
這一系列照片經過計算機整合處理後,可以從多個平面觀察組織結構,也可直接反映出人體的三維形態。
在某種意義上CT可以說是X光片的加強版,當然其價格也高於X光片。但是在檢查中,如果粗看X光片看不清楚,可能得選擇做CT進一步細看。
如果你還不明白兩者的區別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把X光看成一整個麵包
把CT比喻成切片麵包那就非常形象了
優點 :可以任意平面顯影,經各種後處理可以顯示豐富的信息。
缺點 :費用比X光昂貴,輻射劑量高於單次X光攝影。
磁共振,英文簡稱MRI,是目前能用於人體最為精密和昂貴的醫學成像設備之一。磁共振是利用強大的磁場讓身體中的水分振動起來,利用不同組織裡水分的震動差異形成影像,用以區分正常組織和患病組織。
原理類似搖晃礦泉水瓶。剛搖晃時,會發現裡面的水開始振動,我們的手能感受到這種振動,停止搖晃過一會兒水才會靜止下來。磁共振也是這樣。因此,磁共振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磁共振檢查是一種安全可靠的高科技檢查設備,無X線輻射,一般對人體無危害。可以做任何角度的切層,擅長對顱腦、脊柱、脊髓、關節、軟骨等部位病變的顯示。
優點 :無輻射,多方位、多參數成像,軟組織解析度高。
缺點 :費用相對昂貴,檢查時間較長。
超聲檢查俗稱B超,它是利用超聲波穿透人體,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計算機利用反射的回聲強弱不同進行成像即為超聲圖像。這就好比挑選西瓜時,邊敲邊聽來判斷裡面的情況。
超聲檢查以方便快捷、解析度高、對人體無損傷、顯示方法多樣而著稱,尤其對人體軟組織的探測和血管內血流情況的觀察有其獨到之處。由於超聲對氣體和骨骼的穿透力較弱,對含氣性器官或骨骼較小病變很難檢出。
優點 :多方向觀察,可實時動態成像。
缺點 :對於胃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較低。
外傷時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或者想要通過觀察骨骼生長了解發育情況,優先選擇X光照片,簡便快捷、價格低廉。若要進一步觀察,則需要選擇CT。
X光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部位明顯的問題等。胸部CT檢查對上述結構的顯示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出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均大大優於常規X光片,特別是對於肺結節、早期肺癌的檢出具有極高的敏感性。
腦中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以及韌帶、半月板、肌肉、脂肪等軟組織病變,磁共振是最佳選擇。如想要了解除韌帶、半月板外的上述病變,CT可作為次選檢查。
腹腔、盆腔病變——
超聲或X光初篩,CT常用、可細看
患者出現腹痛,懷疑膽道結石、泌尿繫結石、肝臟、脾臟、腎臟等病變以及宮外孕、黃體破裂等病變首選超聲檢查;懷疑嚴重的腸梗阻、胃腸道穿孔首選X光初篩;上述情況需要進一步細看以及懷疑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等病變時則選擇CT檢查,當高度懷疑血管性病變時還需進一步注射造影劑做增強CT。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兒童腹痛、哭鬧需排除腸套疊時應首選超聲檢查。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彩超除清晰顯示心臟的形態以外,又可實時動態觀察心臟的運動情況,所提供的信息較為充分,簡便易行。但是,懷疑冠心病欲了解冠狀動脈情況時則首選CT(需注射造影劑),無創傷,且較準確。
X光攝片、CT、磁共振成像、超聲檢查都是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它們各有所長,亦有局限。看病時醫生會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其中的一種檢查,或者幾種檢查有機地結合、互補,從而幫助我們更精確地診斷疾病、更有效地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