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我從卡爾維諾那裡得到了書寫的巫術與魔法

2021-01-08 新京報網

朱天文,中國臺灣女作家,1956年8月生於高雄,祖籍山東臨朐。她的父親為作家朱西甯,母親為翻譯家劉慕沙。


朱天文是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的。1982年起,她與導演侯孝賢合作,成為臺灣新電影的重要編劇之一,同時從事小說、散文創作,被王德威稱為張愛玲「張派傳人」重要代表人物。


「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盛典」現場的朱天文


朱天文以繁複幽微的意象寫作折射出後現代語境下人的生存困境,並以其極具個人性的創作風格和文本內在的複雜性在中國和世界華語文壇上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


新京報獲得授權,全文刊發朱天文在「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盛典」現場的演講《一個書寫者的位置和時間》。


謝謝「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盛典」發獎給我。

 

之前我仔細閱讀了閻連科老師寄來的一疊信息,注意到終評委員是由21位人民大學創作班研究生組成的,這極為特殊。甚至可以說,在國內外我所接觸過的各種文學獎,這是僅有的。

 

首先,大學生。在場出席盛典的各位朋友,對之有何定義?又懷抱了什麼樣的想像?

 

在我成長的年代,相對於畢業之後進入社會的複雜糾結,現實生活也日益疲憊石化,大學生意味著純真和理想性。即便尖銳了、偏激了,都是狂狷者可被欣賞的,人不輕狂枉少年。但現在,我已年過六十,我想換一些詞彙來說,感覺若還這樣童話般地講純真、講理想性,是很不負責的,也很貧弱無力的。

 

大學生,現在我會這麼說,他站在一個乾淨清爽的位置上,漢納·鄂蘭(大陸譯名漢娜·阿倫特)所說「沒興趣,無利益,不參與」的位置。那麼大家要問了,是對什麼沒興趣,無利益,不參與?我回答大家,對聲譽,對財富,對權勢。

 

在這樣的位置上,21位大學生最終討論評選和審定,然後贈獎,有此盛典,我感到格外新鮮難得。所以「獎」是怎樣的一件事,借今天這場相逢聚會,我們不妨來想想。

 

就從21位大學生想起。你們不但是大學生,還是創作班的寫作生,這讓我更感到光榮。我差不多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到今天,也有快五十年的寫齡了。我非常歡喜從你們手裡得到這份贈予,這項聲譽,或者說這個立即可被見到的「報稱系統」。你們若搏鬥、努力而且幸運,是的,我用「幸運」二字是因為真的是很難很難,寫到此刻我這番年紀時,也許你們跟我一樣便十分瞭然於以下這個故事了。

 

這是一則奇異時間的傳說,出自梭羅的《華爾騰湖》(大陸譯名《瓦爾登湖》),請容我轉述:

 

「在庫魯城有個藝術家,渴望追求完美。有一天,他想要做一根手杖,考慮到在不完美作品中時間為因素之一,而完美的作品中則沒有時間因素,他便跟自己說,這手杖在一切方面都須完美,為它,我可一生不做別的。

 

「他立刻去森林裡找木材,決心不用不合宜的材料。

 

「他找了又找、丟了又丟的期間,他的朋友們漸漸都離開了他,因為他們在他埋頭工作時慢慢老了、死了,他卻一刻鐘也沒有老。他的專心致志、他的決心、他的上揚的虔誠,不知不覺中賦予了他永恆的青春。

 

「由於他跟時間不妥協,時間便站到一邊去,只有遠遠的嘆息,因為時間不能克服他。

 

「在他找到一切方面都合適的木棍之前,庫魯城已經變成了遠古的廢墟,他坐在一堆石塊上剝棍皮。在他賦予木棍一種恰當造型之前,坎大哈王朝結束,他用棍尖在沙上寫下王朝最後一人的姓名,就繼續工作了。在他把木棍打磨光亮之時,卻已不再是北極星了。在他裝上金環並在頂端鑲上寶石之前,夢已經醒了又睡了好多次。」

 

你們看,何等樣的打造功夫,連時間都只能讓開站到一邊去。

 

二十多年前我寫《荒人手記》,最後結束說:「時間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則書寫的時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因此書寫,仍在繼續中。」整本小說如果有主題,也許即是抵抗時間,抵抗遺忘。

 

十年前《巫言》出版,我出門跟讀者見面,幾次訪談下來,發覺總是拿波赫士(大陸譯為博爾赫斯)的小說《歧路花園》(大陸譯名《小徑分岔的花園》)在發揮。寫作的時候自然是不知而行,行於所當行,寫完了算後見之明吧,也自我解剖,我提出分析,《巫言》的書寫是,零敘事。

 

好,現在先問,什麼是敘事?

 

我想,敘事是時間的推進。

 

在無窮止的時間因果迷宮裡,書寫者試圖整理出或設計出一條線索,拉著往前走,走出迷宮,這可能是最簡單的敘事結構。但零敘事,以之寫長篇,這表示不循線索,時間停頓了?表示不找出路,任其亂迷?

 

亂迷二字,源自臺灣一位了不起的重要小說家舞鶴,他有部長篇就叫《亂迷》,完全是高度自覺於此的一次熱情、激進的書寫。而這樣的書寫,難道註定只能是一次野心雄心的失敗實驗嗎?——我由衷主張,與其為嫻熟重複的成功鼓掌,應當勇敢鑑別出富有意思的失敗並贈予獎賞。

 

那麼《亂迷》,或者相較之下緩和多了的《巫言》,究竟想要實驗什麼?實驗一種有無可能的、能把時間變成空間的「歧路花園」。

 

歧路,意指歧出了敘事時間。 

 

一歧再歧,歧往的每一處,都是繁花盛開的花園。換言之,把推進的時間變成無與倫比的空間,流連其中,我們觀之不盡、賞之不完、遂而忘返。

 

這個書寫的巫術魔法,更早了,我是從卡爾維諾那裡得到點撥的。卡爾維諾的《寫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書裡舉出「離題」。作為書寫策略,離題,是為了要繁衍作品中的時間,拖延結局,一種永不停止的逃逸。可逃逸什麼呢?當然,死亡。

 

淘淘而逝,時間,即死亡。卡爾維諾說,如果直線是命定的,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即直線,那麼偏離,就能將此距離延長。如果這些偏離變得更迂迴纏繞,更複雜莫辨,以至於隱藏了線性的軌跡,也許時間就會迷路,我們就能繼續隱藏在我們不斷變換的偏離之中讓死神找不到。

 

離題成為主題。讓敘事呈現為零,為永恆的當下,為人類學細節的再現。我曾用這個角度來說明我父親朱西甯八易其稿、最後十年第九次開筆在寫的《華太平家傳》,寫了五十五萬字未完,他是用我們這個「實然」世界的材料,在打造他心目中那個「應然」世界的熠熠夢土了。晚年的他,當他說「我是寫給上帝看的」,為父親不平的朱天心直接嗆「你也太抬舉上帝了!」但就在此刻,我亦才忽然明了,對這位專注打造夢土的書寫者,時間也只好嘆息著站在一旁。

 

這是我的榜樣,一個書寫者的獨特時間,和他絕無僅有的位置。他想著一部作品,也同時想著一個世界。

 

所以又要請出我鍾愛的人類學家利瓦伊・史陀為我做注,他與卡爾維諾,他們的書,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拾起來一看,永遠靈光閃閃,再再啟動我寫作的欲望。利瓦伊・史陀說:「我對技藝情有獨鍾,這是人類在幾千年時間裡創造出來的無可替代的最偉大成就之一,它形成的基礎是人對自身在宇宙之中地位的一種認定。」人在世界為自己找到的位置,其完整感,其稠密堅實感,其篤然不畏不惑感,令一切的報償在這裡都已經獲得了。「我是寫給上帝看的」,父親所揭示者,原來如此。

 

如此追索下來,似乎獎這件事,帝力與我何有哉,獎譽與我何有哉?那,倒又不是。

 

回到開場所提,大學生的位置,一個對聲譽、財富、權勢沒興趣,無利益,不參與的位置。其實這個位置,大家馳騁一下想像,不正是上帝的觀看位置。降落於人間,不就是史官,一個史官應然站定的位置。「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史官自成一系甚至一代代相傳的獨立家族或學門,隔離於權勢和財富之外不交流,唯以專業來工作。史官把原本紀實性的書史工作,加進了對錯是非善惡的反省,改正了實然發生之事,成為一個「報稱系統」。這是春秋之筆,亂臣賊子懼,帝王都怕的。

 

而上帝,就更激切了。為了不讓正義等於強權,讓善可以乾淨地成立,便要用上帝、一個更高更公正的評鑑者來替代人。上帝的歸上帝,西澤的歸西澤,山中寶訓的思索便是發生在耶穌與世俗權勢、財富的劃清界線之後。

 

好了,沒料想講到宗教和歷史了。這兩大報稱系統,於21世紀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今天,還管用嗎?事實上,以上所舉詞彙與內容,皆來自一本剛出版的書,《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作者誰?唐諾。

 

此書真正關心的只是聲譽,卻用掉三分之二的書在搏鬥,以穿過財富和權勢交織縱橫的密林,這倒恰好佐證了聲譽這東西在今天的處境和實況。但何以要寫一本書,這樣苦苦地盯住聲譽爬梳?書裡說了一則老笑話,聲譽只是一根繩子。

 

「你怎麼會被官府抓去?」


「我拿了人家一根繩子。」


「才一根繩子也報官?」


「繩子另一頭繫著他們家的牛。」

 

聲譽是這根繩子,它本身也許毫無價值還帶點做張做致,但它繫著很多有價值的人和事。

 

聲譽往往呈現了這種悖論,真正最該賦予聲譽的,也許正是那些並不在意或喜歡聲譽的人。對聲譽的脆弱、不確定和其經常性虛偽的警覺,對聲譽總嫵媚地侍奉著財富和權勢的厭憎。但是,此書仍執意為聲譽辯護,因為聲譽單獨地探向應然世界,聯繫著也相當程度決定著,我們對應然世界的必要思索及其可能的數量、幅度、範疇和內容——簡言之,那頭牛。

 

我們不能只有一個實然世界,一個只有當前的薄薄存在。何況當前,不正是昔日人們的未來,很大一部分不正是昔日人們對應然世界的堅持、爭取及實現?常常,我們不自知地不也都是往昔某個思想者、某個智者的信徒嗎。

 

那麼,我們就要讓聲譽獨立出來,保護它成為一個報稱系統。

 

讓善的心志、善的珍稀能量有機會構成某種生生不息的最起碼的循環。有人見到,有人露出笑容,有人可以說說。在財富和權勢統治的實然世界裡,我們奮力留下一些應然的事物。

 

在這樣對聲譽的思辯基礎上,獎,作為一種報稱系統,是有意義並且也有責任的。我高興接受它,謝謝你們的贈予。

 

編輯:寇淮禹,瀋河西

校對:翟永軍

來源:

相關焦點

  • 卡爾維諾作品中的「輕逸」具有怎樣的文學價值?
    這就是輕逸書寫的價值所在:一、輕逸書寫,重構世界卡爾維諾說作家要實現文學之輕,就要從另一個角度和邏輯來觀察世界,而這種依據便是哲學和科學。除此之外,從文學內部而言,也指小說家在文筆和語言上呈現「輕」的表現世界某種方法。在這一點上,卡爾維諾在一條與詩有關的古老線索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的同胞和前輩盧克萊修和奧維德的詩篇。
  • 10希臘和羅馬的魔法和巫術審判你可能沒聽說過
    認為迫害巫術是中世紀的發明嗎?那你就錯了。人們從一開始就懼怕魔法,從歷史開始,對巫術的指控就成為審判的基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家從他們的時代就留下了許多這樣的案例。這些古代社會對魔法和巫術的指控的使用方式與中世紀和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一樣:把邊緣化的人當作替罪羊,讓那些肆無忌憚、野心勃勃的人擺脫競爭對手,或鞏固權力。
  • 卡爾維諾的城與人
    卡爾維諾稱之為:「一個反面的城市」。卡爾維諾本人對自然也一直有著相當的親近與關注,這與他的成長環境有關——他的父親是出色的園藝師,母親是植物學家,他進入大學時首先也讀的是農藝系,隨後才轉入文學系。他曾自嘲道:「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學受到尊重,我是敗類,是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 巫師與巫術
    還有些地方的人會把巫術當作武器,窮人與富人之間用來互相抵抗、競爭關係的人之間用來相互傷害。所以,巫術有時是評估兩個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概念。 據說破壞性魔法使用者,以非物質和離奇的手段給他人帶來不幸或傷害,並破壞社會的宗教和道德基礎。 他們傷害的是周圍的熟人,而不是陌生人。
  •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好在哪?
    不過,卡爾維諾沒有把散落一地的拼圖推到讀者眼前,而是通過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所作的一系列旅行匯報,以及開篇別致的標題結構,盡力創造了一個有開始有結尾的空間,好讓我們能發現些什麼。這是一本像多面體一樣的書,用卡爾維諾的話來說:「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結語,它們是沿著所有的稜寫成的。」
  • 卡爾維諾:最大的美德是面對殘酷世界的輕鬆態度
    卡爾維諾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出生時的星象是天秤座,因此我的性格中沉穩和躁動得以互相中和。我出生時,父母親正打算從旅居多年的加勒比地區歸國,所以這地域上的遷移總使我嚮往著到別處去」。卡爾維諾或許是現代最著名的義大利小說家,在焦慮比感冒更普遍的現代生活裡,他讓我們輕盈,指引我們創造。
  • 《一個驅魔師的故事》:溯源近代歐洲社會的巫術崇拜和驅魔文化!
    這種類型的魔法常表現為通過施咒使孩童招致疾病,通過刺穿一個按照他人形象製作的玩偶來殺人,燃燒被釋法的物質來招致冰雹破壞農作物,這種行為在古羅馬時期被稱為惡業(Maleficium)。惡業在拉丁語中的最初含義是指"惡行"或"傷害",隨後它逐漸與有害魔法相關,並適用於任何旨在對他人或財產造成死亡或損害的魔法行為。
  • 《末日樞紐站》之五章(對抗新紀元的巫術)
    當社會變得越世俗,人對超然事物就越發饑渴,那就是為什麼無神論者,容易被最低形式的巫術與黑魔法吸引。他們被騙以為那些東西是人裡頭的能力,其實那是鬼魔的。在教會內,凡拒絕神超自然能力的宗派與運動,幾乎都萎縮了,因為他們與世脫節又令人乏味。他們幾乎一點吸引力也沒有。
  • 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可以被看見
    ——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編者按:很多人把卡爾維諾的經典作品《看不見的城市》當作寓言,寓言裡的城市沒有具體模樣,卡爾維諾這樣形容:「城市猶如夢境:所有可以想像到的都能夠夢到,但是,即使最離奇的夢境也是一幅畫謎,其中隱含著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懼。」
  • 圖書2020|2020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我去年曾整理《2019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得到了一些師友的肯定和支持,今年勉強接續去年的工作,整理2020年巫術類著述書目。需要特別交代的是:以下書目,僅是本人有限的閱讀範圍所及,而未及寓目的相關著述定然不少,決非有意忽略之。2019年歲末所出版的著作,未及列入去年書目者,也儘量補入。
  • 夢野間丨盧冶:卡爾維諾的「十九世紀文學降靈會」
    而這本近五百頁的《怪誕故事集》的奧義,早已寫在它的腰封上:八千字長序,二十六篇導讀,皆出自卡爾維諾(1923-1985)之手。身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者和評論者之一,卡爾維諾的編輯工作同樣成就驚人。事實上,寫作、評論和編輯在他個人精緻而壯麗的文本宇宙中,從來都是圓融無礙的。
  • 巫術事件是如何引發鎮壓巫術運動的?盤點當時異常恐怖的事件
    後來在被稱為「巫術事件」的案件中,當局發現了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女性關係網。她們似乎可以使用黑魔法和微妙的毒藥來控制法國宮廷的生活。在貪婪、衣著華麗的貴族們習慣於不惜任何代價為所欲為的時代,有一個傳說中的女巫,名叫拉·瓦森,她所擁有的黑暗魔法才能,威脅著凡爾賽宮和法國社會中最有權勢的人物。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舉重若輕的戰爭書寫
    文/謝鵬1985年,阿列克謝耶維奇發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那年,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受哈佛大學之邀主講諾頓講壇,為自己定題——「2000年以後文學應該保存哪些價值觀」,認為不朽的文學作品應有輕逸、速度、精確、形象鮮明和內容多樣諸特點。當年,阿列克謝耶維奇還是無名之輩,大師卡爾維諾因為猝死,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 「凡爾賽文學」 走紅網絡;朱天文執導《願未央》引關注
    #2020金馬國際影展首批片單中,朱天文執導的《願未央》引關注第57屆金馬獎在9月30日公布了入圍名單,其中多部尚未公映的影片引發影迷關注,具體包括曾獲三屆金馬獎最佳編劇的朱天文作品《願未央》、曾獲最佳紀錄片的朱賢哲作品《削瘦的靈魂》、金馬獎最佳短片編劇王希捷作品《一家之主》等。
  • 「輕逸」在卡爾維諾創作中的表徵:語言風格
    卡爾維諾說:「有時候我覺得一場瘟疫襲擊了人類,使人類最大的特點——使用語言的能力,或者說一場語言瘟疫襲擊了人類,使其講些意義平淡、沒有稜角的話語。」由於現代高度發達的媒介,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各種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電視、報紙、廣告以及網絡。話語權不再是某一小撮人的專利,話語權的大眾化消解了話語,讓人們的語言成為了沒有意義的夢囈。
  • 神話,巫術,禁忌
    馬林諾夫斯基說:「我們在這裡所發現的各種規則,是完全獨立於巫術,獨立於超自然的法令,並且從不伴隨任何禮儀的或宗教儀式的成分的。認為在早期發展階段人是生活在一個渾沌不分的世界裡,在那裡真的與偽的攪成一團,神秘主義與理性則象真幣與偽幣在一個無組織的國家裡可以互換那樣——這種看法是一種錯誤。對我們來說,關於巫術和宗教儀式的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它只有在知識退步不前的地方才能登堂入室。
  • 卡爾維諾 | 看不見的城市裡,藏著我們的夢境
    作品 | 《看不見的城市》節選文 | 卡爾維諾城市與記憶我可以告訴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級臺階,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頂上鋪的是怎樣的鋅片;但是,這其實等於什麼都沒有告訴你這裡窗戶密密麻麻,那裡小巷燈火稀疏,這裡是花園的濃厚陰影,那裡是塔樓上的信號火光;如果晚上有霧,朦朧的光線就像吸滿奶汁的海綿在谷地裡漲起。 高原上的旅人,趕羊的牧人,守著網子的捕鳥人,採藥的隱士,所有人都向下張望,都談論伊萊納。有時風兒吹來低音鼓和小號的樂聲,節日焰火的響聲;有時則是機關槍的連響和火藥庫的爆炸聲,內戰的火燒紅了天空。
  • 朱天文:與侯孝賢最好的時光都在談電影
    本文由2015年5月28日朱天文在La FEMIS(法國高等電影學院)講座整理所得,她在講座裡談到侯孝賢電影創作的大量細節,講座以問答討論形式進行。但是就是什麼黑社會小說看完,言情小說看完,沒有東西看了,就去他們小鎮圖書館,在那裡就看到了我父親那一代算是嚴肅小說吧。所以他其實是非常近文字的,這也是我看到的導演中少數書看得非常快。因為導演常常是一個影像思考,或者用影像接觸這個世界的,有時對文字的吸收是比較慢的。
  • 《卡爾維諾年代》:解開文學大師的創作秘密
    換個角度閱讀卡爾維諾感受經典文學與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年代》是我的第十本書,也是第一本專門談論外國作家和外國文學的書。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外國作家與外國文學的興趣始終沒有減弱。《卡爾維諾年代》這本書實際上不僅是談卡爾維諾的,裡面涉及的外國著名作家有50位。當然,寫卡爾維諾的篇幅最長,有萬餘字。而且對於卡爾維諾,我的觀察點和他人有所不同,我更樂意從他的成長經歷,比如他後來被迫參加法西斯青年組織以及之後加入叢林遊擊隊入手,來探討他的故事的形成還有他的夢想。
  • 德媒:中國性工作者在喀麥隆被稱作「巫術妓女」
    原標題:德媒:中國性工作者在喀麥隆被稱作「巫術妓女」 10日,有德國媒體引述一名非洲學者的研究結果稱,近年中國向非洲輸出大批「巫術妓女」,不僅剝奪當地性工作者的工作機會,更影響非洲男性生殖健康。一名長期在非工作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巫術妓女」的說法聳人聽聞,但近年在非中國性工作者數量不斷增加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