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英文版《傳承》觀後感,結合個人練習感受,希望圖書和瑜伽的智慧對大家有所幫助。)
Guy Donahaye是這本書的發起人,也是另外一位編著者,參與採訪了多位阿斯湯加的資深練習者。
上篇提到Guy有幸體驗了人生中第一次阿斯湯加課,序言中他的描述很清晰,也很有畫面感。
「我們從梵語唱誦開始,接著是拜日式,被稱作vinyasa的呼吸/運動系統組合,貫穿於阿斯湯加整套練習中,形成一個序列。
從一開始,我就發現將拉伸與有意識的呼吸結合,會在體內喚起幸福的感覺。我的意識在老師的引導下,變得更加專注合一。我的思緒並沒有恣意隨著感官浮動,反而像一條細細的河流,綿延而集中。我立刻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控制意識的練習方法。
呼吸和運動的串聯讓我的身體大量出汗,也創造出一種輕盈的感覺,很快我就感覺自己在飛。下課後,我躺在瑜伽墊上休息,我的頭腦和身體中有能量在流動。我仿佛經歷了一場由內而外的淨化,整個心都打開了,我是清澈透明的。」
Guy的身體覺知力好強,第一次體驗就有這麼多深刻的感悟,回想一下我的第一次阿斯湯加之旅,印象有點模糊了,但應該是狼狽不堪的。課程從唱誦開始,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梵文唱誦,就算跟著老師念,也記不住詞,但會努力地模仿。當時心裡在想,這唱誦好像一種宗教儀式,並非是排斥,只是覺得唱誦瞬間讓練習變得很有儀式感,我仿佛置身於某個很神聖的儀式。儘管我還不能完全背出唱誦的中文意思,但對唱誦還是有了一點感悟。它可以讓我的內心平靜下來,不會是心浮氣躁的,意識向內收起,為後面的熱身動作做好準備。同時,周圍的同學也在一起唱誦,聲音成為了橋梁,將同學與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共同的場。
熱身從拜日式AB開始,在流瑜伽的課上曾經體驗過,不太陌生,之後是站立體式,平時的高溫課上也接觸過大部分體式,跟下來也還行,不過動作的正位與標準性就不敢奢望了。老師的引導更偏重呼吸的節奏,動作的引導只會涉及關鍵要領,我應該是左顧右盼,看著旁邊老會員的樣子模仿下來的。到了坐立體式,就會出現手忙腳亂。由於對動作不熟悉,可能剛進入體式,老師的口令就進展到要出體式了。然後,就是無數個vinyasa(四柱-上犬-下犬-向前跳)。身邊的老會員都是輕盈地向後跳向前跳,毫無壓力,而我要先從最基礎的走開始,動作不僅緩慢,而且沉重,實在是笨拙。
之後的諸多動作,我都是囫圇吞棗畫下來的,很多體式沒見過,節奏跟不上,再到後面的輪式、頭肘倒立,都變成我在墊子上慢慢地平復呼吸了。一堂課下來,就覺得自己忙叨得很。漸漸地,我才知道阿斯湯加的序列動作是固定的。乍一看,總是重複相同的動作,會有審美疲勞,但其實這種重複富含著深意。中國有句古話,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如果做了千遍萬遍阿斯湯加一序列,又會發生什麼神奇的化學反應呢?《傳承》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阿湯大咖都堅持練習十幾年甚至更久,後續我會分享他們的感悟,看看大家會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此外,Guy也提到他回到舊金山灣區後,會自行練習阿斯湯加,但會因為知識匱乏而受傷,為此他決定去印度找Pattabhi Jois學習。在此想提醒大家,阿斯湯加固然對身體有好處,但前提是在正確的練習方法指導下。儘管現在有很多視頻或者書籍材料,講解阿斯湯加的體式,對於初學者,那些只是輔助材料,正道還是去專業的瑜伽館找專業的瑜伽老師學習,避免無謂的傷害。其實,媒體上對於瑜伽的質疑聲音時不時出現,因為總有瑜伽練習者會受傷,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所有的運動都是有風險的,比如大家常說跑步會傷膝蓋,可為什麼就有跑馬拉松的達人能一直一直一直跑,也許是我們跑步的基本動作不對,也許是我們訓練跑步的方法不對,也許是我們跑步時太急功近利了。。。原因有很多,但如果因為跑步有讓膝蓋受傷的風險,我們就斷然放棄了這項運動,豈不是太可惜了。或許,在開始某項運動之前,我們應該客觀地分析這項運動的利弊,儘量規避其中的風險,最大化發揮運動的功效。
如果您對瑜伽感興趣,歡迎您勇於踏出第一步,找一位靠譜的老師嘗試一下,人生中的很多驚喜往往都是源自不經意間的嘗試。
(本文插圖由插畫愛好者蓏蓏傾情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