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ome技術算法可高效診斷多種眼病—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介紹項目進展

 

 

Visionome技術可高效診斷多種眼病。邰夢雲/供圖

 

歷時5年攻關,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劉奕志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西洋及其團隊首創一種基於解剖學和病理學特徵對醫學圖像進行密集標註的方法——醫學圖像密集標註技術Visionome,可以智能、高效診斷多種眼病。相關研究6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並進入臨床轉化應用。

 

目前國內醫學人工智慧發展仍面臨優質數據提取困難、現有數據標註方法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同時許多疾病患病率低,不同學科數據特徵迥異,導致現有人工智慧算法通常難以應對跨學科場景。如何利用一流醫療人才團隊與海量循證醫療數據的優勢,突破僵局,建立中國特色的醫學人工智慧發展模式,仍然是目前廣大人工智慧工作者們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林浩添提出了醫學人工智慧「樂高」計劃,以標準化數據標註模式、提高數據標註效率、建立醫療數據區塊鏈等作為切入點,進行戰略部署。該計劃通過將醫學數據轉化成可以拼插組合的「樂高」模塊,打通不同疾病學科的數據異質性壁壘。

 

林浩添表示,作為醫學人工智慧「樂高」計劃的首個研發成果,Visionome技術成功實現了人工智慧進行跨學科、多病種應用。基於此技術,其團隊訓練出可準確識別多種眼前段病變的裂隙燈圖像智能評估系統,可應用於大規模篩查、綜合分診、專家級評估、多路徑診療建議等多個臨床場景。

 

據介紹,研究人員利用類似DNA序列分割的原理對醫學圖像進行分割:建立Visionome密集標註標準流程,組織25人專家標註團隊將1,772張包含角膜炎、胬肉等感染、環境、年齡相關性疾病的眼前段圖像,按照14種解剖結構進行區域分割,對於6種病變部位按照54種病理性特徵進行密集標註,最終得到了13404個解剖結構標籤和8,329個病理特徵標籤。結果顯示,Visionome數據集訓練的算法具有顯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

 

研究人員使用Visionome數據集,進一步研發了可針對多種眼前段疾病,進行多區域識別和分類的裂隙燈圖像智能評估系統。該系統可完成大規模篩查、綜合分診、專家級評估、多路徑診療建議4項臨床任務。為了進一步評估系統的可延展性,團隊使用了20種系統未學過的眼病進行測試,系統在大規模篩查場景中達到了84.00%的準確率。

 

「與傳統圖片級分類標註方法相比,Visionome技術可多產生12倍標籤,而這些標籤訓練出來的算法顯示了更好的診斷性能。」林浩添表示,使用者通過在Visionome診斷系統中上傳眼前段圖像,即能一次獲得多個部位的全方位診斷,與傳統的人工智慧算法相比,Visionome系統可生成更加全面、精細、具體的報告,真正讓醫學人工智慧應用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一個接地氣的「醫生」。

 

該研究有效解決了數據樣本量小和數據浪費等問題,但仍對標註數量及質量有很高要求。目前,團隊以區塊鏈技術優勢與醫療健康數據傳輸共享技術相結合作為切入點,基於區塊鏈開放共識、不可篡改、易於追溯等特點,進行醫療健康區塊鏈技術的戰略布局。

 

據了解,作為本次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研究生李王婷、楊雅涵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凱博士等其他團隊成員進行了深度合作,從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診斷學等幾個不同的角度著手,在經歷多次標註方案失敗、測試和優化後,最終明確Visinome圖像密集標註方案,並逐步完成了軟體設計、網站部署、臨床應用及評估等工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0-0577-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旗形」構造 高效採「風」—新聞—科學網
    「旗形」構造 高效採「風」不僅可在潮溼環境下高效收集不同方向的風能,還能測量風速,實現風速傳感,為無線傳感網絡的供電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納米能源》雜誌。 風能收集 突破「限制」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無線傳感網絡應運而生。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4月28日,《微生物生物技術》刊發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崔球團隊等成果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此外,當前最通用的解決非線性效應的方案是採用數字背向傳輸(DBP)算法,但算法性能的提升會導致運算複雜度的增加。近期,機器學習技術在非線性補償方面的研究顯現出了很好的應用前景,極大地降低了算法的複雜度,因此今後可通過機器學習來輔助 DBP系統的設計。 2.
  • 第八屆中山屈光手術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他說,雷射技術在眼科醫療中的廣泛應用、飛秒雷射儀器技術的革新,以及屈光角膜手術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預測性和有效性給眼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本次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與會專家圍繞屈光手術研究前沿分享了全飛秒手術、老視的角膜屈光手術治療、角膜生物力學等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及術前評估要點、疑難手術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等策略進行分享,共同探討推動屈光手術技術的發展與交流。
  • 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高抗性澱粉小麥新種質—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定點編輯敲除冬小麥品種「鄭麥7698」和春小麥品種「Bobwhite
  • 蕎麥蜜改善人腸道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團隊科研人員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和離子色譜法,在8個不同產地蕎麥蜜樣品中鑑定出12種多酚類成分和4種低聚糖,首次鑑定出蕎麥蜜中的4-羥基苯甲醛,可以作為蕎麥蜜的標誌性成分。通過對體外培養的人體腸道微生物測序,與相同濃度的低聚果糖相比,蕎麥蜜改善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更加明顯。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和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資助。
  • 微創抽取組織液新方法問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喬治亞理工學院  細胞間的液體可用於診斷和監測健康狀況。據《新科學家》報導,一種用細針製成的貼片可以對這種液體進行取樣,這比普通的血液測試更容易,侵入性也更小。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 細胞間質液,也稱為組織液,是包圍細胞的液體。它從血管中滲出進入細胞,輸送必需的營養,同時清除廢物。
  • 這款紅花採摘機比手工更溫柔—新聞—科學網
    平頂山學院供圖 「效率可真高,一會兒功夫就採了這麼多,抵得上好幾個熟練工人了。」 「希望這個機器能夠儘快產業化,我們企業一定第一個下訂單。」 日前,在河南省農科院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紅花繁育基地,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可攜式紅花採摘機採收示範現場會」。平頂山學院李光喜帶領的精密製造博士創新團隊現場演示了他們最新研發出的可攜式紅花採摘機。
  • 專家學者中石大(北京)探討儲能前沿—新聞—科學網
    在致辭中,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表示,儲能技術是制約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儲能技術的創新突破將帶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要站在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的高度,加快儲能學科高質量發展,並對儲能技術專業建設、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提出了系統要求和長遠規劃。 高東鋒指出,要推進儲能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基於擬人算法(HLA)的智能鎖模雷射器 上海交通大學義理林教授課題組提出了基於擬人算法(HLA)的智能鎖模雷射器,最快開機自動鎖模僅需0.22s,失鎖恢復則僅需14.8ms,均大幅刷新了之前的記錄。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儘管在之前的抗生素研發中,AI曾協助其中的某些部分,但這一次是AI首次從零開始識別出全新種類的抗生素,且沒有使用任何人類先前的假設。 「這項研究意義非凡。研究小組不僅確定了候選分子,還在動物實驗中驗證了有希望的分子。」匹茲堡大學計算生物學家Jacob Durrant說,「更重要的是,這種深度學習方法也可以用於其他類型藥物的研發,如治療癌症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
  • 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新聞—科學網
    地溝油變身環保隔離劑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 據介紹,最早的隔離劑是把矽膠溶於汽油中製得,這種方法生產不但產品毒性大,危害人體健康,而且還易發生爆炸等安全事故,所以很快就被用滑石粉為原料的第二代隔離劑取代了,雖然使用滑石粉礦物質成本較低,但這種隔離劑在水中容易沉澱,影響橡膠產品的密封性能,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粉塵汙染,危害人體健康、汙染環境。
  • 研究拓展海藻資源高值化利用途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以下簡稱菸草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研究探索了褐藻多酚對於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基於海藻廢棄物轉化的海藻源微生物液體肥料的綠色製備技術及其應用
  • 水產新品種「海蠣1號」問世—新聞—科學網
    「海蠣1號」是該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的。   長牡蠣「海蠣1號」具有糖原含量高的顯著優點,可顯著提升我國牡蠣的產品品質,市場價值潛力巨大。   解決牡蠣育種研究難點   糖原作為牡蠣鮮味的主要呈味物質之一,直接影響「蠣味」和消費者的口感,是牡蠣產品重要的品質性狀。
  • 一步法構建高強度自主發光銅綠假單胞菌—新聞—科學網
    一步法構建高強度自主發光銅綠假單胞菌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狀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而針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時空波動性和併網困難等問題,利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製備氫氣被認為是一條理想途徑。 但受現有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制約,實施上述途徑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被列為2020年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該技術的原理是在納米顆粒外,套上人類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形成仿生納米聚合體(細胞膜納米海綿)。這些納米海綿通過將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捕捉到巨噬細胞膜上,中和它們,從而阻止導致敗血症的級聯反應。由於這些納米體被細胞膜覆蓋,它們可以作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循環,而不會被視為外來物或被清除。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無感支付;精確診斷多種疾病的AI工具等
    ]據介紹,「無感支付」已經不存在純技術上的瓶頸,關鍵是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方案2:精確診斷多種疾病的人工智慧工具解決方案簡介: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深度學習的劣勢慢慢凸顯出來。根據對胸部 X 射線的機器分析診斷兒童肺炎,這種病是全球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該 AI 系統在眼病診療方面的表現接近於專業的眼科醫生,並可以在 30 秒內確定患者是否應該接受治療,準確度達到 95%以上;並且在區分病毒性肺炎和細菌性肺炎上,準確率也超過 90%。
  • 科學家揭示澱粉類作物中調控品質關鍵基因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提出,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精確調控澱粉類作物中蠟質基因(Waxy, Wx)表達和直鏈澱粉含量,以培育優質、健康、安全的新型穀物。 澱粉是農作物中可收穫器官的最主要成分,是人類食物的主要能量來源。在水稻、玉米、小麥、大麥、馬鈴薯和木薯等富含澱粉的作物中,蠟質基因(Waxy,Wx)是控制直鏈澱粉含量的主效基因,也是作物品質改良中被廣泛關注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