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生於亂世,逝於繁華,心中有一份與世無爭的寧靜,與生俱來的才華與魅力從始至終都閃閃發光,在歲月的歷練下燁燁生輝。
她就是楊絳先生。
曾有個年輕的讀者給楊絳寫信,抱怨這個社會太浮躁。楊絳先生在回信中說到:「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當我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於是我也想要通過書找到答案,通過對楊絳生活態度的了解找到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所著的家庭生活回憶錄。全書記敘了她與錢鍾書先生及女兒錢媛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歲月。讀了《我們仨》這本書,楊絳先生的一段語錄,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在書的最後,楊絳先生寫到: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這一段語錄是楊絳《我們三》這本書中最悲傷的一段,讀了之後,會令人聯想起很多事,感覺猶如看到了自己晚年的憂愁如楊絳一般。
短短的兩年之內,楊絳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都離開了。女兒去世之後,楊絳對病榻上的錢鍾書說:「我要寫一個女兒,叫她陪著我。」於是,在錢鍾書病逝4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出版了散文隨筆《我們仨》這本書。
對於親人們的去世,楊絳也不知道怎麼辦,她只是淡淡地說到「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可以說錢瑗、錢鍾書相繼離世,這個家就不復存在了,沒有了他們,便不叫做家。就如楊絳描寫錢鍾書的那一段一樣,她送了錢鍾書一程,又一程,說了一聲再見又一聲。
讀完這段語錄之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相信會刺痛很多人的內心,看到這段話,就猶如看到自己晚年的憂愁。
生老病死是我們必經的一段人生旅途,在這段旅途中,總有人先走,總有人走得慢些,興許我們就是走得慢的那一個。
對於致愛的離世,楊絳悲嘆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是引用白居易一首詩中的最後一句,白居易為了紀念一位十三歲早逝的小姑娘蘇簡簡,寫了一首《簡簡吟》。
世間上所有的美好事情都不堅韌牢固,彩雲容易被風吹散,五彩的琉璃容易破碎,讀到這裡,讓我不由得想起金庸的《笑傲江湖》裡的一句話:你看,這天上的雲,散了又聚,聚了又散,人生亦復如是。
有緣相聚時,願如「我們仨」一樣相親相愛,離去時也就會少了許多遺憾。
《我們仨》書中記錄了,錢、楊一家三口63年的風雨坎坷和溫馨回憶,通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錢鍾書和楊絳所經營的那個小家就是美滿家庭應該有的模樣,書中記錄的場景即使多次重讀,也會給人以溫暖和感動。
在《我們仨》書中,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然而,佔最多篇幅的,並不是悲苦,而是溫馨快活的家庭日常。
有讀者說,一邊讀《我們仨》,一邊感慨:幸福的婚姻,真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婚姻的幸福,不是兩個人各自有多「好」,而是兩個人都懂得經營婚姻的智慧和秘密。能把婚姻經營得幸福甜蜜的人,往往也深諳教育孩子的智慧。
這個家中的三個人相互守護的感人故事,好像是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就像是他們每句話前面加上的「我們仨」成了彼此之間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