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也就是與楊絳走過風雨,一生結伴的丈夫,這樣形容自己的妻子:他的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我們大概都覺得,從甜蜜的日子走過來的人,都不那麼堅強,但楊絳卻是可以讓生活開出一朵花的人。
楊家有女初長成
楊絳降生在一個溫暖的書香世家,父嚴母慈,楊絳原名楊季康。
她剛剛出生的時候,父親的事業遭遇了一些事情,而後父親的健康也微恙,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楊絳的童年生活。
父親對母親的好,母親對父親的愛,滋養了楊絳一生的心,原生家庭的友愛給了楊絳最溫暖的胸懷。
一歲半的楊絳和母親
楊絳回憶,她小的時候,父親有一次風塵僕僕的歸家途中,無意中看到了一對精緻典雅的耳環,可是價格也不那麼友好。
楊絳的父親拿了放,放了拿,想給妻子買,又怕妻子責備亂花錢,一咬牙,就繼續趕路,走到半路,又折回來,還是給妻子買了這對珍珠耳環。
楊絳母親只在最重要的時刻佩戴這對耳環,確實是光彩奪目。
大約是這樣的溫情脈脈的家庭,讓楊絳在遇到錢鍾書以後,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溫暖是一棵樹、一朵花,她不止是生命的綻放,還可以吸引最耀眼的陽光。
1927年照於蘇州老宅內的全家福,後排左二為楊絳。
楊絳不止有愛,還有才,隨著楊絳年歲日增,她剛剛讀完《左傳》,就又投入閱讀《劫後英雄傳》,讀了翻譯版還不滿足,又借著字典讀完原文,生病了,手上還抱著《大衛.科波菲爾》。
有一次,楊絳的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會怎麼樣。」
楊絳回答:「不好過。」
父親又問:「一星期都不讓你讀書,你會怎樣?」
楊絳直接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家的溫情像是送給楊絳一個長篙,這樣多的書籍,仿佛給了她一根仙女棒。
長篙讓楊絳在時間的長河與星空的斑斕中前行,在星輝斑斕裡唱歌,而她的仙女棒,變出了與她相守相伴一生的妙人先生。
她的愛情,與「書」有關
1932年早春,錢鍾書和楊絳在清華大學匆匆一見,隨後,錢鍾書就給楊絳寫信,相約到工字廳見再見。
一見面,錢鍾書就焦急得說:「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楊絳也回道:「 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 之多, 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
兩人一言一語簡單直接,而後一天一封鴻雁傳書,二人紛紛陷入了愛河,楊絳在寫給錢鍾書的信中說:「 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因此,錢父大讚楊絳,說她是極聰明的人,就這樣楊絳得到了錢家的認可。
1935年春,錢鍾書獲得了公費留學資格,楊絳害怕錢鍾書生活難以自理,就下定決心跟他完婚後一起去英國。
1935年7月,名門閨秀楊絳嫁給了保守讀書世家的錢鍾書,隨後開始了二人在異國他鄉的學習生活。
結婚以後的日子,錢鍾書沒少給楊絳惹麻煩。
楊絳坐月子期間在醫院休養,一天,錢鍾書慌慌張張地到了醫院,委屈地對楊絳說:「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安慰說:「不要緊,我會洗。」
過了幾天,錢鍾書又來醫院說:「我把檯燈弄壞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還沒過幾天,錢鍾書又找楊絳哭訴說:「我把門軸上的手球弄丟了」。
楊絳依然笑著說:「不要緊,我會換。」
隨後,楊絳出院,把錢鍾書做的種種「壞事」一一處理了。
錢鍾書雖然什麼家務都不會做,但是卻堅持為妻子做了一輩子早餐。
在英國牛津留學期間,每天楊絳還在睡夢中的時候,笨手笨腳的錢鍾書已經早早起來做早餐了,有雞蛋,麵包,牛奶,還有黃油、果醬、蜂蜜和醇香的紅茶,雖然做法簡單,卻樣式豐富。
他把這些放在一個小桌上,然後把小桌子架在楊絳的身前。楊絳像小公主一樣,享受著早餐的甜蜜幸福。
楊絳的才學不在錢鍾書之下,甚至比錢鍾書成名還早,她寫的幾個劇本很早都被搬到了舞臺上,翻譯的八卷本《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好的譯本。
當錢鍾書問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願意支持我嗎?」
楊絳斬釘截鐵地說:「願意!」
這句願意意味著楊絳要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全力支持丈夫。
為了節約開支,她辭退了家裡的女傭,包攬了全部家務,劈柴做飯,洗衣疊被,噓寒問暖,照顧老小。
終於,在楊絳的全力支持下,錢鍾書完成了著作《圍城》,提起丈夫,楊絳是滿滿的崇拜與自豪。
我的餘生,要守著愛的回憶好好過
經歷了太多了顛沛流離,最後的歲月,錢鍾書和楊絳伴著女兒錢瑗一家團聚地生活在了一起。
可這一次難能可貴的相守已經到了錢鍾書和楊絳的晚年,楊絳身體已然不好,而錢鍾書也有哮喘。
楊絳開著玩笑說:「我們已經是紅木家具了,只是徒有其表,實則一碰就散,挪不動了。」
錢鍾書的「時鐘」大概快走到「停擺」的時候了,他已然「累」了,不想動了,可是楊絳卻想著,自己要身體健康,自己要好好的,把錢鍾書好好照顧,爭取「夫前妻後」,自己要好好照顧纏綿病榻的錢鍾書。
錢鍾書因為膀胱癌住院,幾次手術下來,錢鍾書還是打起精神,還在修改《槐聚詩存》,楊絳也幫著他修改。
可是,這人世間的殘酷就是不許恩愛伉儷到白頭。
錢鍾書再一次病倒,再次手術以後牙床萎縮,失去咀嚼功能,最後只能「鼻飼」。
楊絳不滿意醫院的勻漿,因為裡面有錢鍾書不適合吃的豬肝和豆粉,於是,楊絳自己打了雞肉魚肉等的食物泥,雞胸肉要一根筋都沒有,魚肉一根刺都不能有。
錢鍾書重病入院,體質虛弱,可以維持四年以上,與楊絳的辛苦密不可分。
殘酷的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唯一女兒錢瑗得癌症去世,像是在楊絳的心上抽出了一管血,楊絳卻只能緩緩對錢鍾書說:「阿瑗現在沒病了,她不咳嗽了,沒痰了,不疼了,安穩睡覺了,她,去了。」
錢鍾書其實從第一小句話都已經知道了,暮首的兩人千言萬語已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最後,這樣的三人行剩下了楊絳一人。
空蕩蕩的屋子,黑黑的吊燈,楊絳回到了家。
有一句話是:我不走,這世間上還有屬於我們仨的回憶,如果我走了,從此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我們了。
錢鍾書離開了,楊絳整理他的書稿、讀書筆記,文物,仿佛這些東西還殘存著關於錢鍾書的痕跡。
最後,楊絳也離開了,她進到錢鍾書的世界裡,在他的世界,仿佛生命得到了延伸,仿佛他不曾走遠。
作為妻子,楊絳為錢鍾書建造了一個愛的城,只是這個城沒有圍著,是錢鍾書甘之如飴的自願留下。
這一生,她不愧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