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項目中臺翻車紀實:1年叫停員工轉崗被裁 資源全浪費

2020-12-07 新浪財經

來源:虎嗅APP

原標題:中臺翻車紀實:一年叫停,員工轉崗被裁,資源全浪費

正值 2016 年「直播元年」,在短視頻風口上,國內某大集團開始調動各業務線的精兵強將,組建新的業務單元,以「業務中臺」的形式集合公司力量,想要迅速佔領行業高地。

公司對這個「業務中臺」的投入也是實實在在的:產研七十人左右,運營六十多人,數據團隊幾十人,採購團隊四十多人,審核團隊幾百人……前後涉及大幾百人。

然而在短短十幾個月之後,這個「業務中臺」就宣布被撤,團隊成員有人轉崗,有人被裁,最後只保留了數據中臺團隊。

這個直播項目最終不聲不響地逐步淡出了大家的視野,並沒有激起短視頻內容生態上任何水花。

四年後,在「中臺」風盛行的今天,這個項目的重要參與成員,從不同角度對這個項目進行了「復盤」。

一、起因:想在風口上進軍短視頻

大約在 2016 年的秋天,某產品線負責人對我說:「有一個關於短視頻的創業項目,很有意思,要不要考慮加入?」 那年被稱為」直播元年「,短視頻平臺逐漸興起,並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著。集團想在」短視頻賽道」發力,覺得努力一下可能會做出不錯的成績。大家也都覺得這個事情很靠譜,這在當時是個不錯的方向,只不過需要新建一個獨立 BU 來運作。

這個新業務單元的目標,是要完成一款傳奇短視頻客戶端的產研與推廣。此外在推進過程中還需對內容進行相應配套——而內容生態恰好是個更加複雜的單元,要涉及到很複雜的人力調度。為了組建這個新的業務單元,經過大 HRG 的前後協調,從不同事業群選擇了一些小夥伴加入進來:從南方某事業群調來了產品線、審核線、技術線、BD 線;從北京某集團調來了產品線、算法線、審核線、BD 線......

人員調齊後,經過多次碰撞,公司召開了一個聲勢浩大的啟動大會,希望大家儘快完成目標並佔領行業高地。

過程中前前後後投入了大幾百人的資源,但這個中臺項目並沒有很好地推進下去,僅僅經過十幾個月,業務單元就被分拆了。項目也不聲不響地淡出大家的視野,並沒有為企業的內容生態形成強力壁壘。這是為什麼呢?結合當時的筆記和現在的思考,我總結出了一些關鍵點。

二、為什麼要進行中臺化建設?

從當時的條件與思考來看,平臺化解決了技術平臺的問題,但是每個單元業務的執行都要跨多個領域來完成,複雜度會隨之升級。比如說淘寶的寶貝,商品發布規則、交易規則、營銷規則散落在各個系統中,進行一個動作時,無法做到靠一個人就能說清楚全局。結果就是一個需求要評估一個月,開發需要幾天,測試又需要幾天,這已經不是一個流程能夠解決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生態協作問題。

「大中臺」的概念就是從較為複雜的協作生態上來縱向地從服務鏈路來做資源整合,技術中臺注重能力沉澱與整合,業務中臺注重鏈路、效率、成本、流程優化。業務中臺在我的眼裡變成了規則引擎執行者與定製化服務輸出方,規則的輸出通過對數據的控制來進行。

大企業的很多業務在最初都會經歷瘋狂的擴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各個 BU 自我閉環,導致大廠內部存在著很多重複造輪子的工作。比如同樣在內容領域,獨立 BU A 做了一款 App ,獨立 BU B 做了一款 App,都有很多詳細功能。但是這些功能在內部的必要性又沒有那麼強,繼續做存在著人力成本的浪費。這個時候我們會通過一個抽象出來的公共業務模塊去單獨處理。

雖然這個集團是某體系當中的巨無霸,但是在內容生態這塊其實還是較為薄弱的,需要一個業務中臺來支撐內容生態。當時的情況是:好幾個事業群都有類似的生態業務在運作。比如南方某事業群有自己的圖文內容生態,北方某事業群有自己的視頻內容生態,各自的生態又分別為各自客戶端業務提供內容生產審核,帳戶體系、內容評定標準、獎勵機制各不相同。具體到數據體系上,其中兩個子集團或成為事業群的業務方都有各自的數據體系,造成的問題是:

帳號沒有打通,帳號評估與分級體系不統一;

內容評定標準不統一、品類不統一、標籤體系不統一、獎勵機制各不相同;

審核問題,但凡做內容必須有審核,不同子公司在審核的投入上都很巨大;

採購問題,跟 BD 採購流程不同,或籤約多個主體;

內容生態所涉及到的帳戶數據、圖文、視頻、粉絲互動、內容庫、消費數據、內容審核等較容易整合併服務化。

從集團角度來看,這就形成了煙囪式的建設。每一個煙囪的能力直接決定了業務的發展速度與業務創新的成本,但實際上業務的快速更新與創新更需要像樂高一樣的體系去快速搭建。結合內容生態這個業務來看,根基與出發點是偏業務型的中臺建設。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一點接入、多點分發的方式來支撐各端業務,做好內容生態供給。在建設過程中對信息、標準、帳戶、數據做一系列打通,將業務流、內容流、分發流、數據流、商業流這些相近的單元進行業務中臺化。

三、未決的問題:中臺的 KPI 誰來背?

幾個月後,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業務中臺的考核目標是什麼?」

這塊業務是做內容生態、創作者生態,但是當時只有創作、內容生產、內容審核、內容庫等等從內容維度的獎勵,沒有內容的出口。面向 C 端的出口都在其他 BU,那這個中臺業務如何進行考核?考核指標該如何制定?

要從規模、品質、活躍、消費、互動、收益這六個維度定義十幾個指標嗎?

要從月 / 日均活躍帳戶數量、月 / 日均帳戶生產文章數量,再加上帳號內容在端的月 / 日均播放量、閱讀量等等維度進行考核嗎?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感覺不太合適。這些指標都受到端的影響,沒有一個指標僅僅跟中臺業務本身相關聯。比如有的人提到既然是圍繞創作者的生態,那就只看創作者、內容生產就好了,但實際上每一部分都有成本,如果生產出來的內容在不同端效果很差,到底是用戶畫像的問題,還是算法的問題,還是內容質量的問題?各個業務都要承擔 KPI,自然就會打架。

另外,以前各端的創作者獎勵相當於成本,現在因為都歸到中臺來承擔了,從財務角度只看到成本,那收益和利潤該如何算呢?因為出口在各端,不同端的信息流中商業化收入會算到各端業務側,在內容商業化探索上,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

四、緩慢的中臺建設與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

偏業務型中臺在建設中是有自己難題的,首先要服務好下遊的內部業務方,其次還要完成對外部業務方的支撐,最後還需要完成自身建設。這個中臺是要將原本分散在不同端內容生態上的業務邏輯進行重構,並整合類似的業務模塊。自身建設含有產品建設、內部運營工具建設、對用戶的運營工具建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能做到這幾個方向的平衡呢?

業務中臺所服務的業務對象有幾個,分別完成對端的業務支撐,對自身創作者與內容的支撐,完成自身建設。

在端的業務支撐上,需要服務好各個內容信息流下發端。比如一個集團內不同業務線的各種含有信息流、內容頻道的 App;再比如需要能夠承接住端訴求的對應產品體系,端自己去做各種垂直品類的差異化運營所需的內容,商業化統一結算、類目統一化、標籤統一化、評級體系統一化、端需求差異化與統一採購...... 每一塊的內容都會影響到端的下發以及端 App 本身指標以及內容消費指標。

在對創作者與內容的支撐上,需要完成自身的業務建設。把內容創作引入進來後需要從業務自身角度去維持這個帳號的可持續創作能力和優質內容創作能力,不管是從產品角度提供創作輔導、創作工具賦能、數據工具分析,還是從運營手段提供獎勵機制、激勵機制、分潤機制,都是出於「讓這個創作者活著」的目的。

在自身建設上,除了上述產品外,還有標準化、組件化建設,以及支撐內部運營的工具建設。分別可以從內容引入、內容管理、內容消費以及數據體系建設上進行細化。

以上這些方向如果按照中臺的角度來做拆解,還是需要一定節奏去建設與實施的。否則「產研運」再牛,也不能短時間內建設出來一套支撐各業務方的業務中臺來。

中臺的建設過程中節奏是最要命的。這其中有一個矛盾點,就是業務線在發展中是快速變化的,快速變化必然就會渴望得到各種資源支持。但是中臺大部分是在緩慢建設與推進,兩者之間會產生訴求與承接能力不匹配的問題。這塊如何做好平衡,就涉及到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問題。

現在市面上對於中臺的所有文章千變一律都是在講概念,講藍圖,有沒有經過實踐驗證呢?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每一步該怎麼走?

五、避免不了的「失敗」結局

十幾個月後,因為項目建設不盡人意,我們的項目組被拆。回顧那一年的外部大環境,在這個領域很多公司都是快速崛起與布局,而我們這個中臺項目卻在當時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從矛盾論的角度、因果角度、建設角度做了不同維度的復盤。今天回過頭再看,還有幾方面原因:

數據團隊需要在幾個業務團隊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人的因素——想法太多,都想驅動這個中臺。

人員能力問題:做中臺的難度與做普通產品相比,有量級的差異。能力不足,真的搬不動這塊石頭,還砸了所有人的腳。

中臺建設是一種思考方式,但是在過程中因為各有所需,變成了「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傳統方式。原本想像的是一條線到頭的建設,實際上是多條線交織成一個複雜網狀,成為了比較難以拆解的問題(表象看是一個資源問題)。具體中臺該達成什麼目標,承擔哪些職能, 還是需要慢慢沉澱、迭代。

流程的問題,太多太長。

其它。

資源問題我相信是所有管理層最關心的問題了。在這個項目中,包含了七十左右的產研、六十多位運營、幾十位數據人員、四十多位採購 BD,以及大概幾百人的審核團隊。如果算上流動,前後大概有好幾百人。

「業務中臺」項目被拆之後,產品轉崗了,大部分運營被裁了(只留了小部分運營), 但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數據團隊。因為數據業務的獨特性適合中臺化,且是「主動建設」,所以一直跑在業務前面,並強化了核心資產、應用模式、核心業務模型和縱向場景。但我們這個切入點很好的業務單元,經過很多人的努力,結局卻是說撤就被撤了,非常值得回味......

相關焦點

  • 今年近3000家銀行網點被關,ATM減少70000臺,發生了什麼?
    總體上看,今年裁撤的商業銀行網點中,國有銀行佔比最大,比例為37%,而股份行佔16%,農商行和城商行分別佔比27%和8%。實際上,近兩年商業銀行掀起「關停潮」。銀保監會最近兩年的退出金融機構數據顯示,商業銀行關停數量超6280家。與網點同時減少的還有ATM自動取款機。
  • 2020年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在州人民醫院開班
    為推動阿壩州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按照阿壩州衛健委統一部署。12月1日,州人民醫院在醫技樓8樓舉行了2020年阿壩州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開班儀式。州醫院副院長楊林、康復科主任林洪、急診科全科醫學科主任禹剛、科教科負責人劉曾平同來自全州各縣(市)共26名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參訓人員、科教科工作人員參加了開班儀式。開班儀式由科教科劉曾平主持,他強調了培訓學員在培訓期間的注意疫情防控、生命財產安全等,同時明確醫院將進一步健全溝通機制、教學質量評價反饋制度、後勤保障制度等,為各位學員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 華為訂單驟減 手機鏡頭模組軟硬複合板相互全裁撤在臺產能
    全球手機鏡頭模組軟硬複合板最大供應商相互,不敵中美貿易對抗及川普對華為的嚴格管制,19日董事會決議將整並產能,全面終止在臺生產,未來生產集中在大陸常熟廠,將在年底前裁撤在臺人員600 人;同時,原規劃在新北市泰山33 億元新臺幣(下同)投資新建廠案也取消。相互並由發言人林維鵬赴 OTC 說明董事會決議。
  • 「SHIATZY CHEN夏姿·陳」&百勝軟體E3全渠道中臺項目啟動會順利...
    2020年9月29日,「SHIATZY CHEN夏姿·陳」&百勝軟體E3全渠道中臺項目啟動會在百勝軟體總部順利舉行,雙方企業代表出席啟動會。2005年,「SHIATZY CHEN夏姿·陳」於香港利園增設第二家門店,並於上海外灘九號樓成立旗艦店,成為「SHIATZY CHEN夏姿·陳」國際化的一項重要裡程碑。2004年1月,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選「SHIATZY CHEN夏姿·陳」服飾為年度熱門時尚品牌之一,與來自全球的國際精品名牌並駕齊驅。
  • 貝因美集團媽媽購「星店」項目被叫停,損失或超千萬
    劉女士2019年9月合計投入1.4萬元加入貝因美集團旗下母嬰電商平臺媽媽購「星店」項目,之後她專門跑去鄭州「上課」,同年11月又到杭州參加了貝因美27周年慶,但項目「所有的承諾與宣傳都沒落實」。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網絡上有關媽媽購「星店」項目的投訴自今年7月開始增多,截至2020年8月,黑貓投訴平臺上已累計有50餘條相關投訴信息。 項目或涉嫌傳銷已被叫停 10月19日,新京報記者登錄媽媽購APP,該平臺正常運營。
  • 瑞幸跌宕60天:燒錢項目都砍掉,小鹿茶加盟叫停,老員工還想再等等
    曾經引以為傲的項目,在炸彈落地的瞬間變成一種難堪,「周圍有人跟我說,你們倒是爭點氣啊,讓人很是痛苦。」4月3日一上班,有些員工開始私下打聽那個深夜炸彈,以及為什麼此刻自曝家醜?當天瑞幸在內部信中解釋,公司COO劉劍及其下屬等4人涉嫌財務數據造假,正在接受內部調查。
  • 「SHIATZY CHEN夏姿·陳」&百勝軟體E3全渠道中臺項目啟動會順利舉行
    2020年9月29日,「SHIATZY CHEN夏姿·陳」&百勝軟體E3全渠道中臺項目啟動會在百勝軟體總部順利舉行,雙方企業代表出席啟動會。2005年,「SHIATZY CHEN夏姿·陳」於香港利園增設第二家門店,並於上海外灘九號樓成立旗艦店,成為「SHIATZY CHEN夏姿·陳」國際化的一項重要裡程碑。2004年1月,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選「SHIATZY CHEN夏姿·陳」服飾為年度熱門時尚品牌之一,與來自全球的國際精品名牌並駕齊驅。
  • 3個成功案例:設計/技術/運營轉崗產品,3條關鍵經驗,不能錯過
    運營轉產品 提升的核心還是學習匹配的內容 產品實戰190629期@林同學,運營轉產品為了轉崗產品,我對自己展開了一系列深度剖析,從認知到技能,從技能到經驗,從經驗到思維……1. 是否有基礎認知從實習到現在,東拼西湊、滿打滿算也有了近3年的工作經驗,做運營有2年了。
  • 羅永浩直播帶貨翻車了,給同行敲響了警鐘!
    如果說2019年是直播帶貨興起的一年,那麼,2020年可能就是直播帶貨爆發期。除了抖音、快手、淘寶直播帶貨外,拼多多、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也開啟直播賣貨。就連網絡第一紅人羅永浩,放棄了錐子手機,宣布加入直播帶貨。
  • 【年終盤點】2020年直播帶貨十大「翻車」事件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直播帶貨「火」出了新高度。淘寶、京東、快手、抖音,以及眾多線下商家的紛紛入局,加快了直播帶貨的發展速度。然而,直播帶貨大爆發下,亂象頻出,各種「翻車」事件不斷發生。網經社(100EC.CN)長期跟蹤直播電商行業,以下為我們對2020年直播帶貨十大「翻車」事件進行盤點。
  •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研究報告
    「5G 4K/8K超高清制播示範平臺」項目啟動會現場該項目涉及總臺北京總部和上海傳媒港建設5G 4K/8K超高清制播系統、5G超高清業務傳輸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可攜式5G 4K/8K直播編碼傳輸系統、AVS2/AVS3標準超高畫質電視影院直播系統、5G和超高清相關測試體系等五方面內容,項目總投資為4.2億元,計劃未來兩年內完成建設任務
  • 中鐵十五局五公司吉安市神崗山大橋項目安全生產紀實
    從進場到項目完工,兩年多的時間內,該項目始終高度重視安全教育和培訓,不斷培育和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員工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在對進場作業人員進行三級安全教育時,除進行安全常識、安全操作規程、危險源的辨識及防護、事故應急處理等方面的教育外,還根據各作業隊的作業範圍、施工特點進行安全專項教育和培訓。
  • 揭秘:上海紀實頻道上星前後的幕後故事
    紀實頻道總體情況1993年,中國的第一個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編輯室》誕生於上海,2002年1月1日,國內第一家紀錄片專業頻道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成立。2011年,真實傳媒正式實現公司化運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適應市場挑戰。三年來保持收入穩定上漲,2013年,營業總收入為1.4億,利潤1500萬。紀實頻道如今擁有國內規模一流、水準領先的紀錄片創作隊伍。團隊配合默契,年齡搭配合理,既有很多擁有十多年紀錄片製作經驗的成熟人才,也融入大量充滿創意和激情的新鮮血液。
  • 2020年直播帶貨風口下的群魔亂舞,翻車案例
    2020年,直播的風口來的太突然,以至於形成了群魔亂舞的「盛世之殤」,面對直播門檻的降低,形形色色的商家、主播、個人都試圖在這個「人人主播」的時代分一杯羹。然而,在中國有一句話說的好:水滿則溢。直播電商,註定會帶來一場品牌大屠殺。
  • 市衛健委開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暨實踐技能考試
    12月3日,市衛健委第十批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暨實踐技能考試在太原市中心醫院汾東院區進行,共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二級及以上醫院54名學員參加考試。考試分「病史採集和病例分析」和「體格檢查和操作考核」。考試通過後學員將加入全科醫生的行列,積極參與全科醫療及全科帶教工作。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項目速覽
    1997年至2008年,曾任《新快報》、《21世紀經濟報導》等報刊攝影記者、編輯,《城市畫報》圖片總監。長年為報刊雜誌拍攝新聞、紀實類的任務攝影,同時也在拍攝個人紀實攝影項目《歡樂今宵》、《世界遺蹟》、《超真實中國》等。
  • 多封整改通知書仍未叫停溫泉開採,記者調查,疑因重點項目「開綠燈」?
    莆田市仙遊縣鯉南鎮溫泉村的胡先生說,他們村子以溫泉資源聞名。因為溫泉屬於礦產資源,要開採,必須取得相關部門審批。這兩年令胡先生等溫泉經營戶頭疼的是,有人在他們村中無證開採溫泉,並且開採人員的身份還不「簡單」。
  • 「名人直播翻車?是好事,需要有更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
    在後疫情時代,直播電商將成為企業銷量增長、產業升級發展的新動力。   一方面是直播行業迎來新突破和新高潮,另一方面商業名人、流量明星直播翻車的案例層出不窮。直播,這個看上去沒有門檻的行業想要真正吸粉、吸睛帶動消費十分困難。
  • 部分蝦米員工或轉崗至新平臺「音螺」
    1月5日,蝦米音樂在其官方微博表示,因業務發展上的調整,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停止蝦米音樂服務。2021年1月5日10點,停止帳號註冊、會員充值、蝦幣充值、專輯購買等服務,開啟用戶個人資料與資產處理通道。另外,蝦米方面在公告中表示,蝦米音樂未來將轉向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
  • 滴滴新品牌「花小豬」翻車了:已被多地叫停
    前陣子到處找朋友掃碼註冊獲得2元現金的「花小豬」打車平臺,近期翻車了!截至8月27日,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已有天津、南京、青島、合肥等多地約談、叫停該平臺。然而沒過幾天,花小豬很快就因為合規問題接連遭遇約談、叫停危機。在消費者角度來說,花小豬侵犯隱私、營銷騷擾、司機態度差的投訴量也是與日俱增。8月19日,青島市交通局官方發布:「花小豬打車」平臺未在青島市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不具備網約車經營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