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對於人類而言,這不僅是溫飽的問題,它還承擔著人們社交生活所需的部分角色。
但長久以來,大眾對於「吃什麼、怎麼吃」這件事誤解不少,吃得好不一定能吃出健康,飲食結構不均衡,也可能導致健康隱患。就拿蛋白質來說,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在大幅提高,但《中國預防醫學雜誌》最近一次數據卻顯示,中國居民膳食蛋白質攝入狀況明顯下降,由65~73.3g下降到61.3~70.3g。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居民膳食蛋白質攝入數據
與之相反,糖的攝入量一直在走高。WTO建議每天來自游離糖的熱量控制在10%以內。對於成年人,這個量大概為50克糖——略高於一罐軟飲料或蘇打水的含糖量。現在隨處可見的可樂奶茶麵包甜品,含糖量已嚴重超標,這成為誘發肥胖問題的元兇。
轉變出現在近幾年,隨著年輕人開始學著以更科學更健康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身體,蛋白棒也逐漸進入普通消費者的視野。
但習慣了差異化飲食的亞洲人對於口味十分挑剔,所以做蛋白品類產品不能是簡單的做零食的邏輯,其核心應圍繞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來做調整。
對目前市場和消費者來說,一款兼顧功能性、口味和滿足多元消費場景需求的蛋白棒很重要。
直擊健康需求「痛點」
創始人Celica 是頂級日式餐廳料理人,因為料理需要保持好的身形她接觸了健身,從而認識PFC(P是蛋白質,F是脂肪,C是碳水化合物)。
在品嘗過市面上幾乎所有同類產品都難以下咽後,她決心自己做一款蛋白產品。於是找來巧克力匠人合作,結合自己10年料理人歷練的對口味的精準拿捏,最終做出了這款蛋白棒。這就是Aimove的來源,傾注其中的日式料理及工匠精神,也正是Aimove品牌的精髓。
我們都知道蛋白棒營養豐富,但到底能不能被身體吸收、被大眾認可,則是另一個問題。
由於傳統的蛋白棒、蛋白粉目標人群往往是深度健身人群,對於口味和包裝要求並不高,導致目前大多數產品不太注重用戶體驗。但隨著國內健身市場女性用戶增加,口感粗糙的產品已然不能滿足用戶需求。
此外,挪威卑爾根大學一項研究指出,亞洲地區人群乳糖不耐受比例超過60%,高於北美和歐洲,這將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效率。因此Aimove巧妙地運用了優質食材和創新技術來解決這些擔憂。
乳糖不耐受人群比例分布圖
Aimove蛋白棒採用原產日本的黑川大豆和北海道牛奶進行蛋白提煉,基本保留了食材天然的軟糯濃香口感。
品牌還聯合日本不二制油集團,運用世界首創USS分離技術,製成優質豆漿的「豆漿鮮奶油」和「低脂豆漿」,以提高人體吸收率。
USS分離技術
同時,Aimove通過水解乳清分離蛋白的科技,使得蛋白分子量更小,減少蛋白質過敏的同時促進消化,更適合亞洲人體質;較小蛋白分子讓口感更細膩,不會有沙粒感以及粘牙煩惱,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
Celica還從營養學及料理人的角度,研究PFC三大元素,用均衡攝入的標準調節「PFC平衡」,讓A消費者每日攝入量
多元化場景「破圈」
在充分考慮營養與口感的同時,Aimove還兼顧了外觀與分量的人性化設計。
設計理念上,Aimove蛋白棒採用斯堪地那維亞式現代風格,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機和,既注重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為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
克重上,Aimove採用49g包裝,解決了「一根不夠吃,兩根吃不完」的問題。
更關鍵的是,作為一個時尚新銳品牌,Aimove突破了原來細分行業對產品的定位以及給用戶造
成的「健身專屬」印象,而立足25-35歲,有著中高收入、情感需求、感性求異等特徵的高淨值女性用戶。
蛋白棒的出現也是一種「食物進化論」
一直以來,蛋白類產品的消費場景都被當成健身補劑去做,與女性用戶消費場景不符。據美國CRN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日常就食用蛋白補劑,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其中75%的食用者將其當成零食來吃。
美國食用蛋白補劑人群佔比增長趨勢圖
現在Aimove嘗試「破圈」,把產品從單一場景延伸到多元場景,譬如,出街、下午茶、旅行包、咖啡館等生活化、社交化場景。基於此, Aimove蛋白棒設計了「三刻度,四小塊」,方便社交分享。
就整體策略來講,Aimove短期的首要任務是在日本上市後,於11月中旬進駐天貓國際旗艦店,完成跨境電商的布局。
相較於歐美、日本市場較成熟,目前國內健康食品市場還處於一片藍海之中,企業對於健康食品的市場教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隨著大眾對高品質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的改造,蛋白類產品這門生意,會長出數個獨角獸企業。而Aimove也希望以健康、口感佳的特性成為更多人喜歡的產品。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