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創辦「瀏陽八大書院」之一圍山書院的塗啟先及其家族東門塗氏

2020-12-11 末齋

昨天寫到清末「瀏陽八大書院」中同年修建的東鄉古港獅山書院和南鄉文家市文華書院,瀏陽的八大書院,東鄉佔了三座,分別是古港獅山書院、張坊洞溪書院以及東門圍山書院,今天就寫寫圍山書院的創始人塗啟先及其家族瀏陽東門塗氏。

瀏陽東門 圍山書院

圍山書院位於瀏陽市大圍山鎮東門社區大平組,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次年落成。上東團維新派名儒塗啟先帶頭捐資、捐地並主持修建。塗啟先長子塗質初(派名儒翯,字士傑)是書院的首任,也是唯一一任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圍山書院更名為「上東圍山高等小學堂」。1912年更名為「上東圍山高等小學校」,1927年9月,秋收起義第三團一部曾駐紮於此。1946年校名改為「上東鎮中心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為瀏陽縣第十二完小,1951年下期改為瀏陽縣第十九完小,1956年改為瀏陽縣東門完小,1958年下期開始開設初中班。1959年小學部和中學部分開,中學部取名東門中學,1972年下期小學部另遷新址。1978年下期東門中學改名為瀏陽縣第十四中學,合併白沙、中嶽、大圍三所社辦中學的高中班。1990年下期初中部與高中部分開專辦高中,直到1999年第十四中學停辦,現在是大圍山鎮東門完小。

圍山書院內塗啟先親手所植的羅漢松

塗啟先當年親手在圍山書院內栽種的羅漢松和桂花樹,至今還在,松高桂鬱。而圍山學校的老校歌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哼唱?「此地有圍山高聳,溪水環繞,宅我校於其中。聽鳥雀吱吱,水聲潺潺,我們在此間樂也融融。努力求學業,造就優良國民,矢志救國,毋忘父老,作育熱忱,我圍山萬古長青。」

圍山書院大門兩側的石柱上,刻有塗啟先撰的一副對聯:「心遠地自偏,果能敬業樂群,此處亦名山廣廈;民興在經正,願共守先待後,盡人為吾道幹城。」

塗啟先

塗啟先,字舜臣,學者稱「大圍先生「。道光十四年(1834年)七月出生於大圍山都佳塅,年四十選優貢(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授候選訓導。旋考取八旗官學漢教習,未赴任。鄉試屢不第,遂絕意科舉,曾在長沙嶽麓書院及瀏陽南臺書院授課,與歐陽中鵠相交甚篤。光緒五年(1879年)受譚繼洵之邀,為其子譚嗣襄、譚嗣同授業。光緒八年(1882年)起任任瀏陽上東團總,凡十八年。於團內建圍山書院,教授生徒。為學主明體達用,兼習中西。戊戌維新時期支持譚嗣同興辦瀏陽算學社,並主持縣立小學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病逝,年六十六。原葬東門都佳塅印板坵,後改葬金鳳山。娶周興奇之女生有四子,塗儒翼(殤)、塗儒翯he、塗儒翽hui、塗儒翀chong。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優貢塗啟先

塗啟先,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優貢。

瀏陽東門塗氏(振宗祠)

一世祖塗大一五代間由南豐遷宜黃,瀏陽東門始遷祖塗守中,樂安公之子,冊名振宗,明末清初由廣東鎮平(今梅州市)遷湖南瀏陽縣東鄉之東門。守中公生八子,明、聲、 聰、俊、寬、厚、盛、謨,衍為八大房,一至七房分居湘贛兩省,八房謨公徙居臺灣省。大房塗明,字長遠,後裔居東門都佳塅,遠者黃茅、萬載、攸縣、銅鼓、排埠等地。圍山書院的創建者塗啟先就是大房明公的後裔。

字派:

桂馥先儒煥,經傳緒業洪。克家常志學,守正大光宗。

念祖昭功德,成人尚孝忠。發祥思一本,顯世啟昌隆。

塗啟先家族世系:(瀏陽東門都佳塅)

塗守中——塗明——塗璲——塗孟富、塗孟貴——塗玉琦、塗玉琳——塗尚、塗問、塗喬、塗回——塗思程、塗思麟——塗允忠(一名茹生)——塗懷程(字運逢)——塗定顯——塗觀聯、塗康河(一作康和)——塗桂灒、塗桂湘——塗馥崀、塗馥崡(號毅齋,娶曾九昌之女)——塗啟(譜名先啟,號舜臣)、塗先政(字宗典,號天敘,一號少伊)、塗先敦、塗先敷、塗先致——塗儒翽(一名昌振,字士鳳,號仲庚)、塗儒翯(字士潔,號質初,出繼叔父先政為嗣,優廩生,保舉訓導,即以團練功累保即選教諭,娶劉氏、曾氏、劉氏)、塗儒翀(字士直,號麗九,出繼堂伯先藻為嗣,以堂兄儒翥嗣子煥榖兼祧)——

塗儒翽——塗煥伊(字汝衡,號華生,娶羅國善之女)、塗煥侗(殤)——

塗儒翯——塗煥嘉(字汝柔,號孟則,劉氏出)、塗煥榖(曾氏出,出繼再從伯儒翥為嗣,兼祧叔父儒翀)、塗煥篤(字汝友,號叔友,一號慶生,自號篤行,楚怡工業學校畢業,紡織工程師,娶唐文中)、塗煥畹(字汝滋,號季滋,一號蘭生,娶周鳳喜)、塗煥陶(1910-1993,字誠中,號澤之,一字少潛,號菊生,筆名水餘,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娶文松君)——塗經侃(字柏林,娶趙慧琦,居寶雞)、塗經偲(又名逸林,居長沙)、塗慧林(女),塗經偉(一作經緯,娶張道美之女張梅芳)、塗經俊(鄉村醫生,娶何招華),塗經傑(又名燕山,娶張素君,居石家莊)——

塗啟先的孫子塗煥陶,字誠中,號澤之,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原是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解放戰爭中投誠後任華北軍政大學教員,後轉業河北政協工作,1993年在河北石家莊逝世。著有《羊山集戰役親歷記》。塗啟先的曾孫塗經緯,曾就讀於獅山初中(前身是獅山書院)初8班(1944年),是瀏陽第十四中學(前身是圍山書院)的退休教師,他的侄子塗逸群(派名傳仁,塗經俊長子)也曾在十四中教書,侄女塗靜怡則在東門小學幼兒園工作。

瀏陽十四中退休教師塗經緯贊曾祖父塗啟先聯三副

先公誓不為官,樂獻餘年興教育;

後裔理當繼祖,秉承遺志紹書香。

恆念喪權恥,遍求救國方,一度曾為譚子師,力助維新除舊弊;

無心入仕途,甘願當團總,萬般皆替民作主,不求名利袖清風。

一方碩儒,清官不作清官夢;

萬世師表,志士常追志士魂。

瀏陽市大圍山鎮楚東村漾水灣的錦綬堂,就是由東門塗氏族人塗儒玫(字文綬)的妻子劉氏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塗儒玫中舉僅二十四歲病逝,其妻劉氏守寡三十三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追授塗儒玫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為表彰塗劉氏的貞節,批准塗氏族人為塗劉氏建貞節牌坊。並修建錦綬堂,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題贈「操並松筠」匾額。錦綬堂是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瀏陽大圍山鎮 錦綬堂

而位於大圍山鎮楚東村楚東山組,由瀏陽東門塗氏族人修建的楚東山大屋,則是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圍山書院、錦綬堂、楚東山大屋

相關焦點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的播撒及其教育價值理學與書院的關係極為密切。程朱辦學講學,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書院的創辦,由此播下綿延千年的書院文化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據《中國歷代書院志》載:「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當然北宋時南方也已建有書院,如景佑年間(1034—1038)範仲淹知嚴州事創建了釣臺書院,與朱熹相關的瀛山書院前身「雙桂書堂」亦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南宋時南方書院空前繁盛,朱熹所創辦的滄州精舍(後詔賜「考亭書院」)和講學之地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鵝湖書院等更是名聲赫赫。
  • 清代泉州著名書院
    泉州的教育事業,到了清代的乾嘉年間又有較大的發展,陸續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書院,為泉州培養了不少人才。這些書院是清源書院、崇正書院和梅石書院。 清源書院在承天寺邊今晉光小學內。此地原為施琅的舊花園,稱「澄圃」,乾隆年間為郡守陳之銓購作講舍,始稱「清源書院」,是泉州近代規模最大的一個書院。
  • 民國時湖南法政屆大律師貝允昕及其家族瀏陽東鄉高坪船倉貝氏
    貝元徵即民國時湖南法政屆大律師貝允昕,元徵是其字,瀏陽東鄉高坪船倉人,是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湖南解元劉人熙的女婿。之前寫湖南省第一位經選舉產生的省長瀏陽劉人熙時有提到,劉人熙的大女兒劉敬止嫁給了光緒戊子科(1888年)舉人貝允昕。
  • 橫山書院:清代四大「關外書院」之一
    由灰黑和殷紅色彩構成的橫山書院建築群落,呈現出特有的凝重、古樸韻味,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橫山書院與銀岡書院等被並稱為清代四大「關外書院」(目前只有銀岡書院和橫山書院遺址得以保存),是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 800年韓山書院迎「重光」 丘逢甲曾在此講學(圖)
    清末的韓山書院及周圍環境之一(潮州市博物館黃舒泓提供)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潮州在6年裡先後建起了兩座書院,史載「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之盛,亦所不及也」。  韓山書院創辦6年後,另外一所元公書院也在潮州創辦。「韓山書院是潮州府乃至整個嶺東地區歷史上最早興辦的書院」,據韓山師範學院林倫倫校長介紹說,韓山書院是在原韓文公(昌黎伯)廟遺址上新建的。當時書院並不在湘子橋東筆架山麓韓山師院今址,也不在今城南小學址,其遺址在今潮州市南郊的蔡隴村地名「聖者亭」處。經過歷代的搬遷,後來才搬到現在韓文公祠的地址。
  • 噱說上海:從也是園到蕊珠書院
    今喬家路就是以這支喬姓家族而得名的。喬煒的父親叫喬拱璧,字榖侯,號訒庵。他是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初任海鹽知縣,以後歷任順天府教授、南京兵部郎中、湖廣僉事、參議等職。由於喬煒祖上三代進士,使喬家在上海城裡的地位也日益顯赫,所以喬煒雖沒考取進士,也在天啟元年(1621年)以「副貢入史局,歷掌制誥、進起居注、纂修玉牒,官至禮部郎中」。
  • 我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書院龍宮育英書院
    陳東賢  我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書院——龍宮村育英書院,歷時一年的修復工程即將收尾。育英書院是縣級文保單位,也是龍宮村首個啟動整體修復的古建築,百年建築將可迎接四方遊客。  育英書院整個修復工程,根據古建築修復的要求進行,都按照老樣式修復,有些複雜結構部位拆前先拍照。
  • 關中書院史話
    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真親書:「八景書」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隸體為書院提名。書院以朱子《白鹿洞規》為學規。書院建成後,聘馮從吾、周淑遠等會講。經費採取置公田及俸餘增置那辦法解決。從此,關中書院成為西安城裡環境幽雅、書聲琅琅、奪席談經、澤被關儒的求學之地。它位於東南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遙相呼應,成為西北講學議政和培養士子的文教中心。
  • 它曾是「清末全國書院之冠」!
    名師大儒薈萃攝影/李永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下詔,要求各省在省會建立書院。直隸總督李衛見古蓮花池環境優美,設施完善,便將校址選擇在這裡。書院主要招收省內的生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秀才,入學門檻很高。
  • 嶽麓書院海外邀訪學者講座系列(六):孝順及其不滿(Filial Piety...
    紅網時刻6月11日訊(通訊員 夏金龍)6月11日(周一)下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特邀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桑高仁(Steve Sangren)教授講學,主題為「孝順及其不滿」,以《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故事和妙善公主的故事為線索,討論中國兒子和女兒對父母感情的不同及其複雜性等問題。
  • 貴陽一中前身——正本書院
    而南京街上(現北橫巷附近),坐落著貴陽三大書院之一的正本書院,也叫北書院。三大書院貴陽的三大書院分別是貴山書院、正習書院和正本書院。貴山書院是貴陽最早的書院,後來因為清初的改土歸流,崇儒興學等活動,邊陲貴州的社會經濟、人文教化得到長足的發展,貴陽僅有的貴山書院已遠遠不能滿足黔省文教勃興、人才培育發展的需要。
  • 光緒《丹陽縣誌》所載之鳴鳳書院
    鳴鳳書院屬丹陽,但鳴鳳書院的學田多在揚中(新漲洲田),揚中的老地名鳴鳳洲,新地名鳴鳳小學等,都與之有關。下文為光緒《丹陽縣誌》所載之鳴鳳書院,及其學田之概況。鳴鳳書院在凝真觀東。乾隆三十六年,知府周樽因新漲洲田三千五百七十三畝零,詳準歸院,作生童膏火之資。
  • 「四大書院」古代的「清華北大」
    具體到教育機構方面有「四大書院」。這四家書院是,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在北宋名氣極大,不亞於今天的清華北大。應天書院,也叫睢陽書院,原來的地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它前身是後晉時期楊愨創立的睢陽學舍,與其他幾大書院不同的事,其他書院都設立在山林之中,應天書院卻坐落於繁華的鬧市。
  • 瀏陽兩百年書舍遺蹟未存書香不斷
    乾隆乙未(1775)年,邱氏族人在此創辦了嘏田書舍,後更名邱氏私塾、衝和書院,至民國11年(1922年),又被改為瀏陽首批女子職業學校。在其歷史進程中,邱之稑、陳昌、夏明翰、宋任窮等人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如今,雖其痕跡不復存在,但在其舊址上建立的棖衝中學,將繼續完成先輩們的教書育人夢。
  • 鎮江歷史上的官民學校之縣學、書院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
    除了府學和縣學,古代鎮江的書院也有不少,據史書記載,宋元時期有淮海書院和濂溪書院,明清時期有清風書院、香山書院、三山書院、杏壇書院、寶晉書院等。其中,有的為民辦官助,也有的屬官方性質,但它們都是府學、縣學的補充。淮海書院是宋淳祐年間由太常少卿龔基先首議創立的,院址在北固山西鳳凰池上。該書院的設立是為了收容、培養避難京口的淮土學子。
  • 來了,麗澤書院!
    這散發著濃鬱江南氣息的園林式建築群,就是金華一中麗澤書院的新校園。據校方負責人介紹,麗澤書院新校園主體部分將於明年6月竣工,9月投入使用。 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效果圖 目前與市區其他中小學校園相比,麗澤書院算得上別具一格。
  • 重走書院路:記錄古時浙江書院故事
    浙江自古書院眾多,書香飄逸。千百年前,它們是享譽大江南北的精神引領之地。浙江古代書院,在數量上僅次於江西,名列全國第二。一群來自浙師大的「00後」大學生正在開展一項文化行動:重走書院路,目前已走訪了現存的25個浙江古代書院,並對省內144個古代書院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整理。
  • 西安記憶:風雨百年書院門,講明清西北第一學府關中書院的興衰史
    穿過永寧門,步行一百餘米,便可見一紅色牌樓寫著「書院門」三個大字。左有一個古塔,名為寶慶寺塔,踏上古樸的青石板路,兩邊有賣湖筆端硯、名人字畫、剪紙皮影等小店,一路上墨香瀰漫。今天就說一說西安百年歷史的書院門和明清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西北地區第一學府關中書院。
  • 西安記憶:風雨百年書院門,記錄明、清朝西北第一學府關中書院的...
    穿過永寧門,步行一百餘米,便可見一紅色牌樓寫著「書院門」三個大字。左有一個古塔,名為寶慶寺塔,踏上古樸的青石板路,兩邊有賣湖筆端硯、名人字畫、剪紙皮影的小店,一路上墨香瀰漫。今天就說一說西安百年歷史的書院門和明清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西北地區第一學府關中書院。
  • 清代書院緣何大發展
    【摘要】清代書院的發展出現了康熙、乾隆、光緒三個高峰時期,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書院的發展與普及。省會書院的創建,為官辦書院教育體系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基礎,是清代對書院發展所作的創造性貢獻。書院的官學化使書院獲得了大發展的良機,並且最終也促成了書院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