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到清末「瀏陽八大書院」中同年修建的東鄉古港獅山書院和南鄉文家市文華書院,瀏陽的八大書院,東鄉佔了三座,分別是古港獅山書院、張坊洞溪書院以及東門圍山書院,今天就寫寫圍山書院的創始人塗啟先及其家族瀏陽東門塗氏。
圍山書院位於瀏陽市大圍山鎮東門社區大平組,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次年落成。上東團維新派名儒塗啟先帶頭捐資、捐地並主持修建。塗啟先長子塗質初(派名儒翯,字士傑)是書院的首任,也是唯一一任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圍山書院更名為「上東圍山高等小學堂」。1912年更名為「上東圍山高等小學校」,1927年9月,秋收起義第三團一部曾駐紮於此。1946年校名改為「上東鎮中心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為瀏陽縣第十二完小,1951年下期改為瀏陽縣第十九完小,1956年改為瀏陽縣東門完小,1958年下期開始開設初中班。1959年小學部和中學部分開,中學部取名東門中學,1972年下期小學部另遷新址。1978年下期東門中學改名為瀏陽縣第十四中學,合併白沙、中嶽、大圍三所社辦中學的高中班。1990年下期初中部與高中部分開專辦高中,直到1999年第十四中學停辦,現在是大圍山鎮東門完小。
塗啟先當年親手在圍山書院內栽種的羅漢松和桂花樹,至今還在,松高桂鬱。而圍山學校的老校歌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哼唱?「此地有圍山高聳,溪水環繞,宅我校於其中。聽鳥雀吱吱,水聲潺潺,我們在此間樂也融融。努力求學業,造就優良國民,矢志救國,毋忘父老,作育熱忱,我圍山萬古長青。」
圍山書院大門兩側的石柱上,刻有塗啟先撰的一副對聯:「心遠地自偏,果能敬業樂群,此處亦名山廣廈;民興在經正,願共守先待後,盡人為吾道幹城。」
塗啟先,字舜臣,學者稱「大圍先生「。道光十四年(1834年)七月出生於大圍山都佳塅,年四十選優貢(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授候選訓導。旋考取八旗官學漢教習,未赴任。鄉試屢不第,遂絕意科舉,曾在長沙嶽麓書院及瀏陽南臺書院授課,與歐陽中鵠相交甚篤。光緒五年(1879年)受譚繼洵之邀,為其子譚嗣襄、譚嗣同授業。光緒八年(1882年)起任任瀏陽上東團總,凡十八年。於團內建圍山書院,教授生徒。為學主明體達用,兼習中西。戊戌維新時期支持譚嗣同興辦瀏陽算學社,並主持縣立小學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病逝,年六十六。原葬東門都佳塅印板坵,後改葬金鳳山。娶周興奇之女生有四子,塗儒翼(殤)、塗儒翯he、塗儒翽hui、塗儒翀chong。
塗啟先,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優貢。
瀏陽東門塗氏(振宗祠)
一世祖塗大一五代間由南豐遷宜黃,瀏陽東門始遷祖塗守中,樂安公之子,冊名振宗,明末清初由廣東鎮平(今梅州市)遷湖南瀏陽縣東鄉之東門。守中公生八子,明、聲、 聰、俊、寬、厚、盛、謨,衍為八大房,一至七房分居湘贛兩省,八房謨公徙居臺灣省。大房塗明,字長遠,後裔居東門都佳塅,遠者黃茅、萬載、攸縣、銅鼓、排埠等地。圍山書院的創建者塗啟先就是大房明公的後裔。
字派:
桂馥先儒煥,經傳緒業洪。克家常志學,守正大光宗。
念祖昭功德,成人尚孝忠。發祥思一本,顯世啟昌隆。
塗啟先家族世系:(瀏陽東門都佳塅)
塗守中——塗明——塗璲——塗孟富、塗孟貴——塗玉琦、塗玉琳——塗尚、塗問、塗喬、塗回——塗思程、塗思麟——塗允忠(一名茹生)——塗懷程(字運逢)——塗定顯——塗觀聯、塗康河(一作康和)——塗桂灒、塗桂湘——塗馥崀、塗馥崡(號毅齋,娶曾九昌之女)——塗啟先(譜名先啟,號舜臣)、塗先政(字宗典,號天敘,一號少伊)、塗先敦、塗先敷、塗先致——塗儒翽(一名昌振,字士鳳,號仲庚)、塗儒翯(字士潔,號質初,出繼叔父先政為嗣,優廩生,保舉訓導,即以團練功累保即選教諭,娶劉氏、曾氏、劉氏)、塗儒翀(字士直,號麗九,出繼堂伯先藻為嗣,以堂兄儒翥嗣子煥榖兼祧)——
塗儒翽——塗煥伊(字汝衡,號華生,娶羅國善之女)、塗煥侗(殤)——
塗儒翯——塗煥嘉(字汝柔,號孟則,劉氏出)、塗煥榖(曾氏出,出繼再從伯儒翥為嗣,兼祧叔父儒翀)、塗煥篤(字汝友,號叔友,一號慶生,自號篤行,楚怡工業學校畢業,紡織工程師,娶唐文中)、塗煥畹(字汝滋,號季滋,一號蘭生,娶周鳳喜)、塗煥陶(1910-1993,字誠中,號澤之,一字少潛,號菊生,筆名水餘,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娶文松君)——塗經侃(字柏林,娶趙慧琦,居寶雞)、塗經偲(又名逸林,居長沙)、塗慧林(女),塗經偉(一作經緯,娶張道美之女張梅芳)、塗經俊(鄉村醫生,娶何招華),塗經傑(又名燕山,娶張素君,居石家莊)——
塗啟先的孫子塗煥陶,字誠中,號澤之,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原是國民革命軍少將旅長,解放戰爭中投誠後任華北軍政大學教員,後轉業河北政協工作,1993年在河北石家莊逝世。著有《羊山集戰役親歷記》。塗啟先的曾孫塗經緯,曾就讀於獅山初中(前身是獅山書院)初8班(1944年),是瀏陽第十四中學(前身是圍山書院)的退休教師,他的侄子塗逸群(派名傳仁,塗經俊長子)也曾在十四中教書,侄女塗靜怡則在東門小學幼兒園工作。
瀏陽十四中退休教師塗經緯贊曾祖父塗啟先聯三副
先公誓不為官,樂獻餘年興教育;
後裔理當繼祖,秉承遺志紹書香。
恆念喪權恥,遍求救國方,一度曾為譚子師,力助維新除舊弊;
無心入仕途,甘願當團總,萬般皆替民作主,不求名利袖清風。
一方碩儒,清官不作清官夢;
萬世師表,志士常追志士魂。
瀏陽市大圍山鎮楚東村漾水灣的錦綬堂,就是由東門塗氏族人塗儒玫(字文綬)的妻子劉氏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塗儒玫中舉僅二十四歲病逝,其妻劉氏守寡三十三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追授塗儒玫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為表彰塗劉氏的貞節,批准塗氏族人為塗劉氏建貞節牌坊。並修建錦綬堂,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題贈「操並松筠」匾額。錦綬堂是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而位於大圍山鎮楚東村楚東山組,由瀏陽東門塗氏族人修建的楚東山大屋,則是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