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說:「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極其渴望有自己的時間,然後放空自己,遠離長久的喧囂,找到心中的清淨之地。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沉下心,每天獨處半小時,乃至一小時,放下手中的事情,讓我們的注意力回歸到自己的內心深處,體驗那靜謐的喜悅和安靜的力量。
有人問: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後,到了樓下卻要在車裡坐好久?
有一個網友的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點讚,他說:「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想靜靜,這個軀體屬於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極其渴望有自己的時間,然後放空自己,遠離長久的喧囂,找到心中的清淨之地。其實,生活工作之餘,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來獨處,學會獨處絕對是一種優勢。
改變自我看待問題的視角,明白獨處的重要性
前些日子看了《帶一本書去巴黎》,作者去了巴黎的教堂,看到那些教徒在做禮拜的時候,都非常認真,大家唱歌的樣子給人一種遠離世俗的感覺。但等教會活動結束後,那些家庭主婦們離開教堂後,又回到了滾滾紅塵中,真是鮮明對比。
小時候,我走過上海的十字街頭,看著那些豪華的寫字樓,心中感嘆:未來一定要在這樣的樓裡辦公。畢業後第二年,我如願以償,卻發現豪華的寫字樓中,並沒有屬於自己的那片獨處之地,看似忙碌的生活讓我忘了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後來我辭職,做英語老師,成為自由職業者等等,開始明白獨處的重要性,以及擁有自己閒暇時間的重要性。這讓我從紛亂的世界中抽離出來,找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也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好幾次學生問我:「老師,我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種已經成了滿大街的問題,讓我不得不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熱愛讀書、旅行、寫作,因為這些給我沉澱出精神養料,讓我內心持續生長。如果化作幾年前,我的想法就會是功利性的,讀書的目的就是找到好工作,賺更多錢,後來發現物質的充盈並不能給人帶來內心的滿足。
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自我看待生活的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憧憬生活,以更加樂觀、嚮往、年輕的視角看待世界,這樣更容易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內心,內化周遭的一切。
正如我每次旅行歸來,我一定會坐在房間,靜坐半個小時,然後就會沉澱出很多東西。
培養過濾信息的能力,從小事中體驗安靜的力量
信息爆炸時代,越來越感覺我們不缺信息,但就是這樣的時代,讓我們開始在知識消費的焦慮中漸走漸遠。如今,學習信息過濾比信息收集更加重要。
《安靜的力量》中指出一個驚奇的現象,那些參與開發最新科技產品的人,往往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中「限用科技」。就像凱文·凱利都不使用智慧型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視,真的是不可思議。
有一年我去麗江瀘沽湖,那邊是高原,信號不好,4天時間待下來,我反而覺得我非常享受這樣的時光。這種暫時的與世隔絕讓我跟自然和自己更加親近。
我經常會出門散步、活動,大部分時候,我是不帶手機的,這樣我就不想著它,也不需要看它。有時候在電腦面前碼字的時候,也會把手機放遠一些,以免打斷我的思路。
碎片化信息的利用價值其實是比較低的,我們應學會自動過濾這些信息,更加關注自我的成長,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這樣才會帶來更大的生產力。
經常有學生會問我:「老師,我該如何讓我靜下來,提升自己的專注力。」我建議了一些方法:如讀書、寫作、冥想、插花、畫畫,又如使用番茄專注法,聚焦自己的工作結果,斷網等等,在這些行動中,都是高質量的獨處,都會給人帶來滿滿的能量。
娛樂圈若論獨處,我喜歡陳道明,他說:「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沉下心,每天獨處半小時,乃至一小時。只有靜下來專注到手頭那件放鬆的事情,才能真正感受到安靜的力量。
社會的進程慢慢讓我們發現:獨處也是一種優秀的生活方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過:「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此刻,我們可以放一段輕音樂,放下手中的事情,讓我們的注意力回歸到自己的內心深處,體驗那靜謐的喜悅。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