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出現了早期的"脂"、"澤"、"粉"、"黛"等化妝品。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古人對化妝品和美容養顏理論知識的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妝品已經形成了一套與西方化工化妝品截然不同的獨特體系。
中國古代化妝品是我國古代人們幾千年所積累的集體智慧的結晶,蘊含了我
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代醫學、植物學等方面的知識,體現出中華民族所特
有的審美標準和思維方式。相比較現代化工原料所製作的化妝品的缺陷不斷地暴露,古代化妝品以其天然、有效等獨特的魅力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一、潔面護膚古法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錄了大量的日常使用的護膚、護髮、美容等方面的化妝
品配方和製作方法。其核心製作技藝與工藝流程展現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與古代化妝品的博大精深。
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淘米水具有潔面美白功效,因此淘米水清潔面部可作為最早潔面護膚方法。隨著人們對面部護理的認識逐漸成熟,發展出早期的清潔類化妝品,如是澡豆、面藥等,其功能類似於今日的洗面奶。如令人皮膚光白膩潤的"澡豆洗面方";具有抗皺抗衰老的"面藥豆屑方"。這些不僅具有基本的去汙功能,還具有美白、潤膚,去斑、去粉刺等功效。此外,古代用於面部的清潔類化妝品還有肥皂、香皂等。
這些潔面化妝品所使用的原料,以具有天然去汙能力的豬胰、皂莢等為潔膚的基本原料,同時添加白芷等具備美容功效的草本植物,以沉香等天然香料矯味,提升人們使用時的愉悅感。製作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搭配好的原料捶搗、過篩,製作成細膩的粉狀使用。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己出現用於面部的面脂這一化妝品,《韓非子》所說的"毛姑、西施之美"就是古代人們所使用面脂的最早記錄。《釋名》:"脂,石氏也,著面柔滑如砒石也。"即是說面部塗抹面脂可以使人的皮膚變得柔軟、光滑。
北魏時期《齊民要術》的"合面脂法"是記載最早且最詳細的面脂資料,其工藝流程分為六道工序:①備料。牛髓、清酒、丁香、蕾香、青篙、砂鍋、紗布五種原料;②浸香,將備好的原材料使用清酒對進行浸泡;③熬油,以砂鍋為容器對上述化妝品原材料進行熬製;④加香料,把浸泡過的香料倒入砂鍋中一塊熬煮;⑤發色,加入少量青蒿進行發色;⑥過濾,通過紗布過濾掉雜物,在經過沉澱的方式得到固體的帶有色澤和香味的面脂。
儘管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中記載"合面脂法"是主要起到防止皮膚破裂、乾燥等作用的原始化妝品,但不得不說,它的出現為我國後來的具有美白、潤澤、防皺、祛斑及治療各種面部疾病的各種功能的化妝品奠定了基礎。
二、毛髮手部護理古法
較早詳細記錄手部化妝品製作配方的是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一書,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作手脂法",以具備去汙,滋養潤膚,防止皮膚破裂功效的豬胰腺為原料,搭配不同功效的中草藥,使得古代手脂、手膏等化妝品具備使手部光滑、潤澤、防止皮膚破裂的作用。
洗髮用品在古人的愛美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的頭髮都很長,所產生的問題也很多,所以他們的洗髮用品一般是針對這些而研製的方藥,古人以中草藥製成針對不同發質產生的問題的洗護髮產品,不僅具有黑髮、生發的功效,還有去屑止癢、固發防脫等功效。除以上所說的洗髮用品,還有去頭髮油膩和頭屑的乾洗發化妝品。
古人還有專門用於頭髮護理的化妝品,即"香澤",所謂"香澤,香入發恆枯悴,以此濡澤之也"。《齊民要術》書中"種紅藍花及桅子第五十二"記錄了"合香澤法"。其製作工藝流程與該書中的"合面脂法"基本相同。差別僅在於使用原料的不同。
此外,古代用於護髮的化妝品還有液態的潤髮油。如"浸油長發,令光潤澤
方,常用梳頭,經年尤效"。此外,《事林廣記》中所記錄的宮制薔薇油、香發木犀油和我們所熟悉的桂花頭油,都屬於這一類化妝品。
早在三國之前,就有針對古代男性日常使用的護理鬍鬚的化妝品,正式由於日常清洗、膏狀護養和染髮的都己具有,關公的美髯公的稱號才響徹四海。那個時候的日常清洗鬍鬚的化妝品也並沒有成型,也是隨用隨做。
與古人鬍鬚的日常護理密切相關的還有古代的牙藥。古代的牙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牙齒疾病敷於患處的藥物或含漱的湯藥,一類是揩齒的牙藥。早期揩齒牙藥的出現,並非是為了牙齒的潔白、堅固,而是為了烏須。這類牙藥的製作方法是把原料放入容器中,以火鍛燒,再研磨成粉,揩齒使用。
由於這種牙藥多是為了達到烏須的目的,因此揩齒後通常會把津液咽下或吐出來塗抹鬍鬚。揩齒的時間一般是早晚或飯後,這為現代人的刷牙習慣奠定了基礎。同時古代並沒有牙刷等工具,古人多是以手指或柳樹枝進行揩齒。
三、美容養顏古法
美容養顏的面膜昨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以純中草藥製作而成,現存於今的八白散、七白膏、等都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這類化妝品主要有美白、潤膚、去皺等功效,與今日面膜的功效無異。更為先進的是,面膜不僅有即用型的,也就是直接以中草藥研磨成粉,隨用隨做。還有如七白膏一樣陰乾保存的成品。
除以上所說的對皮膚進行基本護理的化妝品外,在古代還有對面部進行修飾
與遮瑕的化妝品。從《楚辭》"粉白黛黑施芳澤,長袂拂面善留客"和《戰國策·趙策》"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衡間,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等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期即開始了以"粉"對面部進行化妝的歷史。最初化妝所使用的粉是米粉,《齊民要術》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作米粉法"。
《詩經》中以"蟒首蛾眉"來形容女子容貌的美麗。"蟒首"是說額廣而方,
"蛾眉"是說眉細而長,可見眉毛的形態與濃密程度均影響著人的整體形象。但
是並非人人都有符合時代審美標準的眉形,因此想要達到擁有美好外在形象的目
的,女性便須藉助於外部手段來改變自己的眉毛。
古代女性畫眉的時間與女性以粉撲面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都是在先秦時期。《楚辭·大招》中的"粉白黛黑",其中的"黛"就是古代女性用於畫眉的化妝品。早期畫眉使用的是石黛,它是一種礦物質。石黛之後,還有螺子黛、銅黛等用於畫眉的化妝品,此外還有以植物原料製成的青黛,後期女性還以煙墨進行畫眉。
至遲到漢代時,古代女性即開始在面部塗紅增加面部皮膚色澤,古代的胭脂相當於我們今日使用的腮紅。胭脂未出現之前,人們以硃砂磨粉之後塗面,"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首漢代詩歌中所說的"紅粉妝"就是形容硃砂塗抹後的女子。
唇脂(即口紅)的製作方法與古代面脂的製作方法相類似,是在古代面脂製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關於唇脂的製作方法,較早的在《齊民要術》卷五中的"合面脂法"的最後有"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的記載。
古人對香料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古代香方早在《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方》等書中就有所記載。主要有兩種,燻衣幹香方和燻衣溼香方。以丁香、廖香、沉香、白檀香、甲香、甘松香等植物香料為基本原料應用於各種化妝品中。
四、古代化妝品的特點
古代化妝品的製作體現出實用性的特點。這點主要體現在製作化妝品使用的
原料上。古代化妝品的製作原料來源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得到的任何東西。除
了人們日常所食用的羚羊骨、雞子白、淘米水、豬脂、牛髓、羊奶、醇酒等原料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中藥原料,如蕪著子、括萎、地黃、白芷、白茯苓等。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破裂的皮膚和枯稿的毛髮需要油脂性的東西去滋潤。因此在製作化妝品時,會使用身邊可得到的動物的脂肪去充當這一油脂原料,具體的使用就包括豬脂、牛髓、豬胰等。使用時多把這些油脂煎化,加入其他原料一塊熬煮過濾即可製得。
植物類原料在化妝品中的使用較多,不管是日常使用的清潔類化妝品還是發用類或美容類化妝品都會使用很多植物性原料。這些原料多屬於中藥,既具有功效性,同時又可內服使用,因此以此原料製作的化妝品就相對安全。古代化妝品正在這些帶有功效性的原料製作出具有顯著的功效性的化妝品,這使得古代化妝品直到今日仍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古代化妝品的製作體現出經驗性的特點。這點主要體現在古代化妝品製作的
配方來源方面。古代化妝品製作的配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驗方。二是古代中醫根據中醫思想及臨床實踐為面部、頭髮、牙齒等方面所存在的疾病撰寫的治療的方子。
第一種來自於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總結出的化妝品配方,被書籍收錄而成為古
代化妝品製作配方中的一員。如北魏賈思瓣著的《齊民要術》一書,書中就記錄
了北魏時期人們在日常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燕脂、面脂、紫粉等化妝品的製作方
法。有些文獻,不僅記錄了化妝品的製作方法,還記錄了該化妝品的來源。
第二種是古代中醫根據臨床經驗和中醫理論、藥性、配伍原理的基礎上自己
撰寫的化妝品配方。如元代《御藥院方》中記錄的"七白膏"、"洗手檀香散"、"御前洗面藥"、"皇后洗面藥"等化妝品,這些都是宮廷御醫在自己掌握的醫學經驗的基礎上撰寫的化妝品配方。
古代化妝品具有中醫藥特徵,這主要體現在古代化妝品的製作原料、製作技
藝和化妝品形態等方面。古代各類化妝品中都使用了大量的中草藥原料。如清潔類化妝品中經常使用的白僵蠶、香白芷等原料,面脂、面膏中常使用的土瓜根、白附子等原料,發用類化妝品中常使用的蔓荊子、當歸等原料,美容類化妝品中使用的紅藍花、紫草、等原料。
結語
有的審美標準和思維方式。隨著現代化工原料所製作的化妝品的缺陷不斷地暴露,
古代化妝品以其天然、有效等獨特的魅力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中國古代化妝品原料的使用、化妝品的種類、製作工藝都極具民族特色。對於古代化妝品製作技藝進行研究,有利於人們對古代化妝品的繼承與發展,從而豐富、改進和發展今日之化妝品,以其天然無汙染、綠色可持續的特點使當今之化妝品更具備健康性、環保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