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管股迎來了新龍頭。
11月19日,融創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融創服務)正式登陸港交所。最終,融創服務定價11.6港元,綠鞋後融資規模將達到92億港元,創造港交所物管上市公司融資額紀錄。
之前,從8月6日遞表到10月26日通過聆訊,融創服務開創了今年物管企業港交所過會最短先河,僅用時81天。
同時,融創服務上市總共只用了105天,也打破了5個月前弘陽服務106天的最快上市記錄。
在物業板塊近期整體承壓下行的情況下,融創服務上市首日行情大漲,早盤以11.6港元平開後穩步上升,盤中最高漲幅達22.76%,股價最高漲至14.24港元,最終以14.14港元收盤,漲21.9%。
截至收盤,融創服務市值424.20億港元,在物業板塊中位居前三,凸顯行業龍頭本色。
大手筆,快人一步,脫胎於融創中國的融創服務甫一亮相,就以外界熟悉的風格,展示了龍頭之姿,宣告萬億物管「藍海」迎來了新的領航者。
01 底盤與引擎
2019年是中國物管企業上市的井噴之年。僅1年,便有12家物企成功IPO,其高市盈率、高估值令市場側目。
井噴背後是物管行業洶湧的價值大潮。據多家機構分析,當前中國物管行業年整體營收超過8000億元,5年之內規模可超過1.5萬億元,10年之內或可高至3萬億。一片不折不扣的萬億「藍海」。
一時間,船進藍海者甚眾。若回溯自2014年彩生活在港掛牌,至今已經有31家內地物業管理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儘管船行藍海,可並非每一家都能乘風破浪。僅以今年10月上市的4家物管企業來看,3家破發,1家上市首日即大跌超過25%。
大浪淘沙。
不再是照單全收,漸趨冷靜的資本市場開始千淘萬漉,吹盡狂沙,才見真金。在這種環境下,融創服務的成色就愈加凸顯出來。
業務體量和品質服務是底盤。截至2020年9月30日,融創服務合約建築面積2.47億平方米;在管建築面積1.16億平方米,成為第8家擁有上億管理規模的物企。
值得一提的是,融創服務合約面積與在管面積之比為2.3,僅次於碧桂園旗下的碧桂園服務。這意味融創服務的面積儲備未來增速可期。
背靠大樹好乘涼。融創服務母公司融創中國的銷售額,在過去5年擴大7倍,2019年實現合同銷售額5562.1億元,同比增長20.7%,位列行業第四。
多年來,融創服務依託社區歸心空間,搭建豐富多彩的社區氛圍和業主社交平臺,構建中國鄰裡關係新形態;並打造健走未來、果殼計劃、鄰裡計劃、業主達人秀與業主春晚五大品牌活動。這讓融創服務擁有超高的業主粘性,並將在物管行業新一輪的集中度競爭中將發揮更大優勢。
客戶會用腳投票。一個不得不說的數據是,截至2019年12月31日,融創服務年度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續約率高達99.7%。
超高續約率背後是經年累月高品質服務積累的口碑。根據獨立專業諮詢機構賽惟諮詢的報告,2019年融創服務的客戶滿意度高達90分,遠高於行業平均73分,位於行業標杆水平。此外,根據中指院的報告,融創服務位列2019年「中國物業服務品質領先品牌企業TOP3」。
短時間內,「規模+品質」的綜合實力比拼,既是行業競爭王道,也是資本市場主流的估值邏輯。在這一點上,融創服務的底盤牢固。
業績增速是引擎。從2017年至2019年,融創服務營業收入分別為11.12億、18.42億和28.27億,年複合增長率59.5%;同期利潤分別為0.43億、0.98億和2.70億,年複合增長率為150.7%,淨利潤連續處於高位增長狀態。
今年上半年,融創服務延續高增長趨勢,營業收入17.9億,同比增長52.9%;同期利潤2.51億,同比上漲——
367.6%。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2019年融創服務的整體增長率(按在管建築面積、合約面積、收入及利潤的平均年增長率計算)為94.1%,位列大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第一。
擁有如此優質基本面的融創服務,自然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和追捧。融創服務的發行獲得了機構投資者的多倍強勁認購,這也印證了融創服務的成色十足。
02 真朋友與科技力
上市只是開始,下一步的增長路徑是什麼?這是擺在所有物管上市企業面前的共同課題,包括融創服務。
在融創服務的四大基石投資者名單上,騰訊、IDG資本、高瓴資本和雪湖資本,赫然在列。
據公告顯示,騰訊認購1.5億美元,IDG資本認購1億美元,高瓴資本認購6000萬美元,雪湖資本認購60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回顧騰訊的投資歷史,上述1.5億美元認購額是其目前在物管行業最大的基石投資;已布局大數據和雲服等領域的IDG,此次系其首次將投資領域延伸至物管行業;而高瓴資本、雪湖投資,已投資過多家物管企業。
資本向來都是用真金白銀來投票。顯然,騰訊、IDG資本、高瓴資本和雪湖資本,選擇成為融創服務的真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和IDG資本是投出貝殼找房的核心力量,後者已經成長為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
同樣是依託存量市場的業務模式,同樣是一個諸侯爭霸未出現平臺型巨頭公司的行業,物管行業與貝殼找房橫空出世前的房產經紀行業何其類似。
那麼問題來了,融創服務憑什麼被騰訊和IDG同時選中?或者說,在未來,融創服務要選擇一種什麼樣的路徑,形成獨特競爭力?
答案或許是擁抱網際網路與新科技。
上市當日,融創服務行政總裁曹鴻玲就表示,融創服務將以上市為新起點,在持續夯實、提升高品質服務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深耕已有核心城市,擴大規模、提升密度和在非住服務業態上進一步發展,打造智慧社區、物業運營管理、客戶生活服務一體化的線上服務平臺,快速發展『線上+線下』的客戶運營能力。」
顯然,品質、規模和密度屬於常規賽道,而「智慧社區、物業運營管理、客戶生活服務一體化的線上服務平臺」的背後邏輯則是科技化。
實際上,就在上市前兩個月,融創服務完成了一筆戰略投資,對象是鋒物科技。鋒物科技聚集頭部網際網路企業核心科技人員,定位於創新的智慧社區平臺運營商。
雙方約定:融創服務聘請鋒物科技創始人李明遠擔任首席科技戰略顧問;鋒物科技成為融創地產集團、融創服務集團在智慧社區、數字運營領域的核心戰略合作夥伴。
而鋒物科技的創始人李明遠,擁有一個令人無法忽略的身份:百度原高級執行副總裁。
從新聞通稿裡,外界可以讀出融創服務的發力方向:
未來雙方將依託各自在專業領域的領先優勢,將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AI技術等技術引入物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並堅持以智慧化、數據化為導向,打造集「專業服務+智慧平臺+多元經營」為一體的新型智慧物業管理模式,持續推動物業管理行業的變革與升級。
眾所周知,物管股的盈利表現一直備受資本市場詬病,也是物管股高估值的攔路虎。建立在規模之上的估值是可預見的,而建立在科技之上的估值則充滿想像空間。
贏得了現在是可喜,贏得了未來才是可貴。這或許是騰訊和IDG資本力挺融創服務的主因,也能部分解釋為何融創服務的市盈率遠高於一般的物管股。
在這片萬億物管「藍海」裡,底盤穩健的融創服務開局良好,又先人一步踏準了網際網路與新科技的節奏,真可謂:
順風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