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一個農業大國,以種植水稻為主。考古發現越南的早期文化都與農業相關,如和平文化、東山文化、北山文化,等等,它們共同架構了越南作為東南亞農業中心的獨特地位。與之相對應,發明農業並掌握著農業技藝的女性,自然在信仰與生活上均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們在生活上掌握農業耕種,在信仰上也成為管轄宇宙的女性母神。本章著重討論在古代越南農業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越南濃厚的陰性土壤、重母現象,以及古代女性在現實生活中以其對家庭的經濟貢獻而提高自己的形象。與此同時,還探討在母神信仰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所給予女性的精神生活上的支柱。
農業國土:陰性文化的土壤
一、越南的自然條件
越南位於亞洲的東南部,中南半島的東部,處於北緯8度30分至23度22分、東經102度至109度29分之間的地區。越南地形南北狹長,海岸曲折,多港灣,江河密布。除了高山以外,越南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氣候,日照充足,氣溫較高,溼度較大,常年高溫多雨。每年5月到10月,東南風從太平洋吹來,西南風從印度洋吹來,帶來大量水汽,這時雨水集中,被稱為雨季。從11月到次年4月,東北季風從亞洲大陸吹來,降水稀少,天氣乾燥,被稱為旱季。
越南的河流主要有兩條大河;北部的紅河,南部的湄公河。紅河發源於中國雲南中部,流至河口入越南北部的老街、安沛,流到河內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灣,在越南境內長約500 公裡。湄公河發源於中國西南部,流出中國以後,經過寮國和泰國的大部分邊界,又流經柬埔寨東部,並在越南的南端衝積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在越南境內長約222公裡。兩條大河經過年復一年的季節性泛濫、數層泥沙沉積下來,為這個地區提供了最肥沃的農業土壤。
二、越南的文化基礎
(一)越南文化圈
由於越南地形南北狹長、南北氣候差異大,且越南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這就使得越南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近年來,越南學者對越南文化圈的分類基本達成一致,即越南文化分為六圈:
西北文化圈(Ving van hoa Tay Bc):山與山重疊的紅河右岸(沱江一帶)。這裡是二十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傣族、芒族可佔最多的比例,包括萊州、山羅、和平、奠邊省一帶。生活主要來源是種植水稻。
越北文化圈(Vung van hoa Viet Bac) :紅河左岸的一帶。主要民族為袋族、儂族,包括太原、宣光、富壽、安沛、老街、高憑省一帶。主要生活來源是種植水稻,每年有著名的農業「Long Tong」禮會。
北部文化圈(Ving van hoa Bac bo):紅河平原的三角區。主要居民是駱越族的集聚地,包括河內、永福、海防、北寧、寧平、南定省一帶,是北部稻禾倉庫。這裡是越南上古的東山文化;越南中古的大越文化。
中部文化圈(Ving van hoa Trung b幣):狹隘的沿海地區。曾經是佔族的根據地,包括義安、廣平、幌港、慶和省一帶。由於沿海地區,因此居民善於航海、撈魚為生,古代文化代表為美山文化、佔族的婆塔。
西原文化圈(Ving van h6a Tay nguyén):長山的東邊,主要居住民族為巴納、嘉萊族,包括嘉萊、昆嵩、多樂、多農、林同省一帶。主要生產咖啡、可可、橡膠。
南部文化圈(Vung van hoa Nam bo):同奈和湄公河流域,主要居住的民族為京族、高棉、華族,包括西貢、同奈、安江、同塔等省一帶。這裡遍布的河道交錯縱橫,是南部稻禾倉庫,是越南的古代商城奧佑(Oc Eo〉文化。
縱觀越南的六個文化圈,不難發現其中的相似性即它們都包含著農業文化。二十世紀30 年代後,考古學方面陸續在越南發現一些與農業相關的文化,如和平文化、東山文化、北山文化等。「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生產曾在更廣大的東南亞有所發現,這裡曾掌握較早的金屬工藝,曾刺激過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居,即屬南島語系的民族發生的移居。」R研究農作物起源的植物學家早就猜測,世界上的多種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山藥、芋頭、甘蔗和香蕉,都可能起源於東南亞地區,或許比以前所猜想的更早。在1952年,美國地理學家卡爾·索爾引用東南亞地區溫和的氣候類型和多種的植被類型,暗示東南亞地區可能產生了人類農業的開端。考古證明,東南亞可能是農業創新的一個核心。
(二〉農業文化中的核心:水稻文化
越南自古代開始就屬於農業國家,是東南亞的水稻種植中心。水稻是早期居民的主要作物。稻田需要在乾季加以整理,雜草要用鋤頭剷除,並將稻草燒掉。這樣在雨季時水稻就能生產茂盛。水稻的栽培依靠人工的勞動。這樣一來,初民必定要在乾燥的地區定居生活,等待植物生產、繁育以及收穫。在耕作水稻期間,不能缺少水牛,初民一般用水牛來拉犁耕作,不僅增加了單個勞動力所能耕種的稻田面積,同時還提高了水稻的單位產量,因為通過梨耕,土壤的透氣性好了,而且被耕翻在下面的雜草使土壤增加了有機肥料。每周年水稻分為兩季:早稻和晚稻。早稻的時節是從陰曆3月份至7月份,晚稻的是從7月份至臘月。水稻的種植時間越長,稻米質量越好。一個家庭單位在越南歌謠中的定位是:「上稻田淺、下稻田深;丈夫在翻土、妻子在插秧、水牛在拉犁」。
農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區規模增大,農民開始利用野生稻進行栽培,起初在河流的沿岸,繼而在稻田裡蓄水。溼水稻適應亞洲的季風氣候,而且精心安排的灌溉計劃得到實施,這樣,可以年產二季或三季的栽培稻便成了這個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然而,水稻栽培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農業,需要建造堤壩和河道,以進行灌溉和排水。較乾燥的地區定居生活帶動了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更大規模更有組織的定居生活。
西方考古學者經過數年考察東南亞地區的文明後指出:在物質方面,耕田種地、飼養耕畜,使用粗糙的金屬工具,善於航海;在社會方面,女性有重要地位,母系親族,社會組織有灌溉田地的需要形成的;宗教方面,信仰靈魂,供奉祖先和土地之神,設祭祠於高處,埋死人於石甕或者石墓之中;神話方面,海和山之間,飛禽和水族之間,上遊人和下有人之間的神秘矛盾。
(三)農業信仰中的禮會
「禮會」是越南人生活的精華,正如田兆元先生強調「民俗是人類生活的華彩樂章,民俗時間宏達的盛典、是精彩的,民俗空間是神聖、也是整齊華美的,有序的。」民族的年俗和聖地建設涵養了其民族的哲理道德、教育及其民族的靈魂。段選奘(Doan HuyenTrang)在《禮會與越南文化》一書中搜集在越南三大地區有四百多個禮會。雖然各種農業禮會信仰從古代流傳至今也有了變遷,即人類在民俗方面既享受了文化也創造了文化,但它們大部分是跟農業社會生活有關的題材。
「禮會」,越南語稱為Lé Hoi,是越南人對凡帶有傳統宗教禮儀文化成分的各種民間集會的總稱,是越南民間信仰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換言之,「禮會」是因為越南的節慶有兩個主要環節:一是「禮」節、一是「會」節。「禮」即是節慶上儀式的部分、「會」即節慶上民間娛樂遊戲和各種民間比賽的部分。
越南農業禮會從水稻種植開始,農民的認識觀念、性格、信仰等幾乎都圍繞著這種文化。因為種植水稻的生產工作跟自然信仰密切相關,從播種、插秧、孕穗(結穗)到收割的環節,農夫們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節日和儀式:祈水儀式、祈土儀式、祈稻米儀式。
1、祈水儀式
水對農業非常重要,所以所有的越南信仰儀式中都有迎水儀式,迎水儀式必須向母神祭祀。民間俗語說:「一水、二肥料﹐三勤,四種籽」(nhat nuoc, nhi phan,tam can,tgi6ng)。祈禱語慢慢地成為童謠:「拜天下雨,才有水給我喝,我才能耕田,才有滿的飯碗……」 lay troi mua xu6ng, co nuoc toi uong, co ruong toi cay)水對種植水稻而言就是「靈物」。農民就開始實現了「供水」儀式。越南北方的神話講述每一年要獻給水母神一個處男。18世紀末,這樣的獻祭風俗在越南的高平省(Tinh Cao Bang)還存在,後來處男的獻祭用白牛和黑牛代替。河內朔山的扶董會(H6i Giong),迎水禮是在廟會的前一天舉行。這一天迎神仗隊的全體人員都參加迎水禮。所謂「迎水」,就是到附近的水井或划船到河心取回清亮的井水和河水,給神像沐浴和留作供神專用。鄉村的老人很謹慎地準備著;選儀仗隊要舉行加衣冠禮,即要穿著長式黃色的上衣,白色的下衣,腰間扎彩綢帶,領頭的戴笠帽,還加上一條紅綢子或一條紅巾披在肩上。不過,參加這一儀式的只限於抬橋班子。這個班子的人,按照迎神習俗,早在幾天前就已經齋戒。這一天,他們也要沐浴一番,然後前往衣冠房。進入衣冠房時,都要用一條毛巾緊捂住口,不能讓「凡氣」衝了「聖宮」,否則就是對神不敬,會受到懲罰。出來後,儀仗隊要輕輕地把大瓷瓶放在木板架之上,然後一起到聖母靈祠取水。迎水的隊伍和路線先要安排好:走在最前面的是旗陣。旗陣的最前排是兩面絨料製成的大旗,越南稱之為「禮會旗」,大旗中間有「神」字。旗陣後邊就是鑼鼓隊,一面大鼓在中間,由兩人抬著,一人在旁邊專為司鼓手掌著大羅傘,鑼和鼓要輪流敲著,一陣接一陣。跟在鑼鼓隊後面是藤象、木馬。再次就是執兵器者的隊伍,後邊是服飾色彩紛呈的班子方陣。在後邊是龍亭方陣,後面是黃金燦爛輝煌的龍轎,龍轎要有八人抬著大瓷瓶,有大羅傘遮蔽。大瓷瓶的口上被紅色的巾蓋住。最後的迎神隊伍是父老鄉親們。人們用銅瓢來取水,謹慎地把裝滿水的銅瓢倒在大瓷瓶口上,不讓水灑了。所有的動作很謹慎、安靜、秩序。大瓷瓶水滿後,人們就迎接水神回到扶董靈祠。迎水到廟會之後,主祭鄭重地宣布:「這一水是董聖用來洗法器,給農民耕作的。」
山西的雲遮(Den Va)靈祠禮會也有迎水儀式。這一天迎神取水的地方是紅河段,離本靈祠是十公裡。這裡迎水儀式誕於傘圓傳說,相傳傘圓本是才能出眾之人。傘圓教本地鄉村人耕作、捕魚、唱歌、做房子等,建了雲遮祠。他到紅河畔遊玩,到伊平(DiBinh)社(屬福安縣)時,他坐著看一位姑娘在割草,一會兒,傘圓聖說:「你幫我取水,我要沐浴」。姑娘就發呆回答:「我沒有取水瓶,只有草簍子,怎麼取水啊!」傘圓聖說:「你聽我的話,就能取水。」果然,姑娘到紅河邊取水放在自己的草簍子,水竟然沒有漏在外邊。傘圓聖還教姑娘如何澆灌莊稼。姑娘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回家告訴鄉親們。大家聽到姑娘講述之後,一起來到傘圓沐浴的地方看看。到那裡,鄉村們沒有看到傘圓聖只看到沐浴的蹤跡。鄉村們決定建廟奉事,今是河西的沐浴祠(Den Doi)。每年正月十五日,鄉村們開禮會想念傘圓聖。禮會期間,鄉村到紅河取水,迎水到沐浴祠,供水並為神像沐浴,祈求莊稼豐收。但云遮靈祠才是傘圓聖的正靈祠,所以伊平的鄉親們要迎水神從沐浴靈祠一直到雲遮靈祠。由於沐浴靈祠與雲遮靈祠相距近十幾公裡,沿路的鄉親都參與其中,這使得迎水儀式的規模十分盛大。這不僅體現了鄉親們對傘圓聖的敬重,也體現了「水」在鄉親們心中的重要性。
北寧裴香的禮會每年正月23日有迎水儀式,迎水神的路段是從鄉裡的母殿迎接到佛寺。這也是「官賀」(Quan Ho)禮會。禮會之前,鄉村們做一條龍船,在船艙放一雙大水缸,還有十位穿著越南古代服裝的年輕女子。姑娘們隨著老人擊鼓的節奏划船到河裡,河中間有一水井。另外還有很多的小船,有很多唱歌的男女一起唱官戶,場景很熱鬧。水缸滿後,姑娘們就隨著官戶歌唱而划船而歸。接著鄉親們代表著水神的水帶回到寺廟以沐浴佛像。與雲遮靈祠的迎水儀式相似,這種盛大迎水儀式也體現著「水」對於駱越族族人的重要性。迎水儀式是大部分越南北部的禮會的重要環節。同樣祈雨儀式也是農民對水的崇拜、對水母的崇拜。遇到乾旱之年,農民借鞭炮聲、擊鼓聲作為雷聲祈雨。太平省有扔鞭炮的風俗,誰扔鞭炮最遠、聲音最大就得獎。相傳,同奇鄉的鞭炮是獨一無二。每條鞭炮長十五米,鞭炮的爆炸聲很大。興安省的鄉社舉行大規模的祈雨儀式,每年的鄉會組織禮會時都要迎法雲神、法雨神、法雷神和法電神四法神一起到鄉亭舉行祈雨儀式。提到四法信仰不能不提蠻娘佛母,越南民間心理認為,女性神很慈悲也很靈驗,能「有求必應」。正月十七日就是興安省美聞縣的鄉會,就是蠻娘佛母的節日,鄉親們也向佛母祈雨。
在越南南方每年三月份都舉行划龍船比賽,這種比賽其實就是祈雨儀式。農夫們認為天之所以乾旱是因為雷神在睡眠,人們要擊鼓喚醒雷神,人們相信讓雷神的脾氣越大雨下越大。
2、祈土儀式
米爾恰·伊利亞德在《神聖的存在》書中說:「大地本身特別作為土壤的大地的神顯之一,便是大地的『母性』,其永不枯竭的產生碩果的權能。在成為女神或者豐產神之前,大地本身就向人類顯示為母親。」「在土地的豐饒與其女性的生育能力之間存在統一性這種觀念是一切農業社會的突出特徵之一。因而產生了許多信仰和儀式。越南河南省、清化省在正月初七的籍田禮會與祭祀農神(京族〉、越北高原六省在正月初十的開田禮會(岱族、儂族)。相傳,下田儀式由神農指導。禮會的參加者沒有限制,但不可缺少皇帝—一國家領導者、農民、畫師、三十隻水牛和迎神的旗子。據歷史記載,公元987(丁亥年〉春季,黎大行皇帝來到碗山下舉行越南史上第一次籍田儀式。皇帝是第一人發出「籍田令」。第一次辦籍田禮,黎大行皇帝撿到一缸黃金,第二次,皇帝撿到一缸銀,所以稱籍田為「金銀田」。這籍田儀式連續舉行到1945年就停止〈戰爭關係〉,直到前十年才再次舉行。國家領導者穿著農民禮服辦下田儀式,讓農夫們頭一年能盡情地玩耍各種民間遊戲,以把人的生命力傳給土地。
越南岱族、儂族每年正月都有「Long Tong」禮會(像京族的下田禮會)。每一個鄉村輪流著開會,讓整個正月熱鬧起來。下田儀式在一片大田裡舉行,田要乾燥,以便農民和水牛完成「犁田」的任務,另外各種民間的遊戲也都在田裡辦。早晨巫師(ThayMo)已經在田裡燒香、擊鼓、擊鑼,讓鄉親們有準備時間。下田儀式莞成後,大家「入席」準備力氣參加民間遊戲比賽。「Long Tong」禮會可以說是農民們的一年一度的禮會。民間遊戲比賽有多種,例如:摜球比賽、拔河比賽、獅子舞、表演行技比賽、武舞比賽、播種比賽、鬥雞比賽、鬥牛比賽等。民間遊戲既有儀式性也有娛樂性,因此所有男女老幼都能參加。辦完下田禮,年底還會有上田禮會、感恩農神禮會。上田禮辦完也意味著新年的到來。
越南古代為了祭祀天地,也設有「南郊壇」。南郊的建構有三層,最上面是圓壇,中下層是方壇,這種構建體現越南對天地的認識,即天圓地方。相傳南郊壇由皇帝親自舉行,越南胡朝在青化的南郊壇每三年辦一次「南郊祭」,在一次祈雨活動,皇帝赦免了許多犯人。後黎朝,南郊壇建在升龍城,到十七世紀,朝廷建南郊殿在河內(今黎大行路)。阮朝的南郊壇建在順化,阮朝的各位阮主連續在順化舉辦了98個祭祀典禮。從1945年至今,南郊壇已是越南國家級保護遺址。
3、祈稻米儀式
越南俗語云:「種水稻問女人、蓋房子問男人」,即女性掌握著種植水稻的技術,她們挑選、收藏稻種,她們擁有許多關於稻種的知識。在穀物生長的時候,有時候女性就睡在稻田裡,其目的可能就要增加她們自己的生育能力或者稻子結穗。農夫們長年為水稻農事設多種祈禱儀式,一方面為了實現與自然的溝通;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女神的超生產力。有關越南各行業祖神的神話傳說中,大部分傳說講述的是種植飼養的祖神,祖神中大部分是女性神,比如水稻女神,她是越南各民族共同供奉的祖神。
越南民族的發展是基於農產生產之上,因而農民的盼望莫過於「盼望天、盼望土、盼望雲。盼望下雨、盼望太陽、盼望日、盼望夜」。農業思維也讓農民有了:白天、黑夜;生死;天土;男女;冷熱:左右等成對的思維範疇。兩面對待的範疇並非是完全隔斷的,而是相互對立統一的,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實現相互轉化。水稻養了農民並賦予他們以生命力。對水稻居民來說,水稻跟人是一樣,都有軀體和靈魂,靈魂給稻禾帶來了生氣,給稻禾發芽、孕穗和結果。水稻的靈魂是女性的形象而出現,因為只有女性才能生產、能養育;因為只有女性從一開始就擔任了種植水稻的工作。無論有多少解釋,水稻居民認識到水稻養人了像母親養了兒女。
水稻被農民視為一個漂亮又容易生氣的少女(唯有水稻才能被古人視為像女性一樣的有懷孕的植物),相傳,水稻女神被天帝派到凡塵養活民間的凡人。女神作法讓水稻自動播種、發芽、長大、孕穗(lam dong)和結果,到收穫的季節水稻自己能夠回家。人只要把稻米放在煮飯鍋裡煮熟就好了。那年,某一家在忙東忙西,家裡的女兒們也很忙,倉庫也沒有收拾好,水稻已回到前院,姑娘就發脾氣,把掃把打在水稻的頭上罵。因此,水稻女神生氣,不讓稻米自己回家,讓凡塵人到田裡收割、曬乾、舂成米、煮飯。有時候,女神還不讓水稻發芽、結成粒。凡塵人就很害怕,每一年為水稻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下田儀式、迎稻穗神的儀式、上田儀式(謝土神儀式)。越南水稻儀式從此而來,永福省的「Tram」會、青化省的「Triéng」會、義靜省的「Tro Th6i tu」「Cay H6ng」都有迎稻穗神的儀式。
每次迎稻米神都在本地的女神廟中祭祀,然後才能在鄉村裡遊行。主祭者上祈禱詞:「稻米翁啊、稻米婆啊、騰公啊、舵婆啊、女媧婆啊、雷神啊、雲神啊、雨神啊、風神啊、農神啊都來啊,幫助鄉村一年五穀豐收」。民間遊戲還有「雕稻禾像」。這一遊戲就是鄉村選一些壯丁,壯丁們不穿上衣,只穿褲子,用泥擦整個人,然後一起蹲在庭院的中間。人們拿秧苗放在壯丁們的頭上,就這樣「稻禾像」就完成。鄉村們喝彩和鼓舞聲震動了天地。北江省除夕夜有「叫米」的風俗。那夜鄉村們要開著門,等「叫米」團來了就送給一鬥白糯米。「叫米」團一家挨一家的「要米」。他們喊著:「米啊,米啊,米啊!一把米,一升水,能煮米啦。」「叫米」團到最後一家也就是新年初一了。叫米風俗的意義在於人們想把米在長眠之後叫醒,跟人們進入新的生產周期。鄉親們的叫米風俗體現著農民對米的渴望。
京族的嘗新節於農曆十月十號舉辦,農民選最好的稻米煮很大的飯鍋。因為飯鍋必須要滿,所以很難煮,因此必須選有經驗的人來煮。飯剛好是用來供神,另外還有很好的雞肉、豬肉、花果、茶酒。主人穿著禮服,在祖先供桌燒香祈禱,請神靈祖先見證、共享新飯。
越南許多信仰儀式是離不開農業種植,祈水、祈土以及祈稻禾只有一個目的即祈求五穀豐登。母系思維認為水、土、稻禾都有母性的特質一一能繁衍種子、能生產、能養育子女。這樣的思維讓越南農業社會處處都跟女性息息相關,母神廟遍布了全國各地,女神與信女在神聖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農業信仰中的生殖崇拜現象遺留
1、生殖崇拜的現象遺留
在遠古時代,人類面對大自然的雄威,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做兩件大事:一件是生產勞動,一件是自身的繁殖。對越南古代的農業社會來說,上述兩個任務更為迫切。為了生存,莊稼要豐收;為了繁衍生命,人要自身生產。出於這樣的實際生活,農民思維分成兩方面的發展:一是為了理解問題,東方哲理找出客觀規律--—陰陽哲理;二是農民依據超自然的力量的信仰—-生殖崇拜。
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口的增加就意味著勞動力的增加、生產工具的增加。故而,繁殖成了種族得以延續壯大的基本方式。也成了人類發展進步的基本信念。原始人知道生育能創造人,有著神奇的力量,超然的力量,並把自己的信念、希望寄托在生殖上,試圖通過各種儀式、信仰、祭祀來對性器官加以崇拜,以達到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親族繁育的目的。人一旦認識到了這種生殖特點,便產生了女性生殖崇拜。據中外學者研究,女性生殖崇拜經歷了孕體崇拜、生殖器崇拜、圖騰生殖器祟拜等階段。°在越南,生殖崇拜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雖然後來出現了多種新的不同的文化,但至今生殖崇拜還保留很多遺留。
越古的最早生殖崇拜遺留是東山文化時期刻在桃盛銅缸蓋子( Thap Dao D6ngThinh)上的男女交配的花紋圖案,就是越人祖先生殖崇拜的表現。此外,在東山銅鼓上可以看出舞蹈刻形旁邊帶有生殖崇拜性質的圖形和刻在銅鼓中央的一顆星星交叉陰部和一對正在交配的鱷魚圖形。"春米動作刻在銅鼓上也模仿了交媾動作一—是繁殖的符號。R早期越族地區已有杵(Chay)與臼(C6i)是農民貼身的農具,杵是男的生殖器的象徵,臼是女的生殖器的象徵,至於舂米(Gia Gao)是交配動作的象徵。現在一些鄉村在迎新娘到新郎家裡,老人先放杵和臼在門前,等新娘一到,他就模仿舂米動作,意為祝賀新人早生貴子、子孫滿堂。越南民俗學者認為這一習俗是指「繁殖」的動作。R
在東山文化之前---青銅時代初期的文化遺址,如河西省馬凍丘(Go Ma D6ng) ,人們發現有用陶瓷做成的「林枷」(Linga)實物;在同豆(Dàng Dau)遺址發現了不少考古學家稱之為「馬蹄」的陰部形的實物(Yoni)。此外,還發現了很多明顯地體現出女性特徵的石像、銅像。
史籍記載跟現存的遺蹟是相同的,這說明十六、十七世紀在升龍(今河內)和臨近一些地區還有祭祀生殖器的遺蹟,那就是丁婆庵(Chua Ba Danh),原名為裸體婆庵)。庵裡有一座蹲著露出自己陰部的女性石像,據說以前這裡求籤很靈,很多人來這裡祈求。
謝志大長( Ta Chi Dai Truing)在《越南的神、人與土》一書中認為,佔族( Cham-pa)文化中祭祀丁婆陰物的習俗是隨著佔族的士兵傳到越南北方的河北(HaBac)。那原是玻顏達利(Po Yan Dari〉神,後來越化了,叫做「迪洋」(Di Dang),現在在越南中部—一佔族所住的地方還可以看到。
在南河省金榜縣(Tinh Ha Nam Huyen Kim Bang)的抵河河岸(Song Day)也有一座丁婆庵,不知以前有沒有河內的丁婆庵一樣的丁婆像,現在只剩下一個縫兒,去香寺經過這裡的人都要用-根棍子截進這個縫裡,這個動作表示繁殖力強。
除了河內(周林寺)和金榜(河南),在一些小寺和祠堂裡的石碑上也可以看見很多祭祀生殖器的現象。據陳林駢(Tran Lam Bien)教授說,在河北省諒江縣扶老社(LangPhu Lao)的祠堂裡的雕刻上還有一座像丁婆的女性像,在土河寺(Chua Tho Ha)、翁寺(Chua Ong)(如瓊〉的一塊石碑上雕有頭頂著太陽的丁婆像和其他圖形,如蛇形,尤其是虎芒蛇遮蓋女性陰部的圖案,這是陰陽生殖崇拜的表象。
以上所述的生殖崇拜現象,在越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著。在西原的巴那(Ba-na)、色當(Xo Dang)族的一些小祠堂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對男女正在交媾的圖案。楊庭明山(Duong Dinh Minh Son)在泰族的高腳屋上也搜集到男女交合的石像,並作過介紹。這石像形如桃盛銅缸上的那一對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