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車友可能會留意到汽車尾巴上的各種不同的字母,比如說1.8T、2.7TDI、2.4L、2.8FSI、1.8TSI、3.0TFSI之類的字樣。那這些字母各自有著怎樣的含義呢?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字母是用來說明這款車的增壓方式的。比如字母T是英文Turbo(渦輪)的縮寫。1.8T、1.8TSI都是進氣渦輪增壓。L有時代表自然吸氣的進氣方式,比如說標緻5082.0L就不帶任何進氣增壓裝置。L有時也代表機械增壓,比如日產瑪馳1.2L就是機械增壓的車型。那這3種進氣方式各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介紹的是自然吸氣。所謂自然吸氣,就是在不通過任何增壓器的情況下,大氣壓將空氣壓入燃燒室的一種形式。早期的家用轎車大都採用這種進氣方式。因為少了一個壓縮環節,自然吸氣發動機在動力輸出上的平順性與響應的直接性上,要遠優於增壓發動機。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由於無法調至合適的空燃比,同等排量的自然進氣發動機比裝備了增壓器的發動機動力性上要遜色不少。目前市面上主要的自然吸氣車型有帝豪EC8、標緻508、雪鐵龍C5等。
機械增壓是以不增加發動機排氣量為前提,使動力輪輸出提升的方法。它直接利用發動機轉矩來驅動增壓器,再將高密度空氣送入汽缸內以提高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依構造不同,機械增壓出現過許多種類,包括葉片式、魯氏、溫克爾等型式,而活塞運動最早也被認為是一種機械增壓,時至今曰,則以魯氏增壓器最被廣泛使用,更是改裝的大熱門。機械增壓的特徵,除了在低轉速便可獲得增壓外,增壓的動力輸出也與曲軸轉速成正比,即機械增壓引擎隨著轉速的提高,增壓器輸出隨之增強,因此機械增壓引擎的操作感覺與自然氣極為相似,卻能擁有較大的馬力與扭力。但缺點是機械增壓汽靠皮帶帶動,驅動力源於發動機,比較費油。而且在高速時噪音大,養護成本也較高。因此,如今的機械增壓發動機盛行於賽車界、改裝車界和頂級跑車,轎車車型並不常見,奔馳的相關車型比較多。
渦輪增壓則是近年來的熱門,幾乎每個車企都以渦輪增壓車型為銷售主力,幾乎成為了新技術的代名詞。最早的增壓方式都是機械增壓,渦輪被發明以後為了和原來的增壓方式區分開來,就在排量後加個字母「T」,可以說絕大多數車尾巴上有「T」的車都是渦輪增壓。渦輪增壓的原理,是利用引擎的廢氣排放來驅動壓縮機。理論上,只要氣缸本體當初設計時夠厚、耐得住壓力,再增加渦輪增壓器本體的尺寸和數量,增壓力道幾乎可以無限制增加。也就是說,渦輪所增的壓力可比機械增壓器高數倍。此外,由於使用的是尾氣的能量,理論上不會為發動機帶來多餘的油耗。缺點也很明顯,一個是反應遲滯,因為從進氣到排出尾氣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也就是說渦輪的響應是永遠滯後於當前車速狀況。這一點在汽車啟動時表現的尤為突出。此外,渦輪使用和保養也較為複雜。近幾年來渦輪發動機的盛行,主要是由於它強勁的動力表現,1.4排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可以和1.8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在動力性上不相上下。由於相關排放法規和政策的緣故,小排量大動力的車當然會受到廠商和消費者的青睞。
保養方面,自然吸氣的車輛最易保養,沒有這方面的額外支出,也不需特別注意什麼。而渦輪增壓車輛的保養則需要注意許多事項。由於渦輪葉片長期在400多度的汽車尾氣中運轉,條件惡劣,因此在散熱和潤滑上很容易出現問題,需要勤更換機油、潤滑油。此外,雜質對渦輪的磨損也很大,所以三濾也要及時更換。渦輪車主開車時還需要注意,冷車啟動時一定要慢行,給渦輪機油、潤滑油以足夠的時間進入工作狀態。停車前也需怠速幾分鐘後再熄火,讓渦輪溫度自然降下來。機械增壓的車輛保養方式和渦輪的基本一樣,只是由於機械增壓葉片工作環境較好,所以可以比保養渦輪省許多心思。
綜合來看,三種進氣方式各有優劣,不能說哪個先進哪個落後,關鍵還是根據車主的個人愛好和用車習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款。
(責任編輯:申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