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2021-01-08 有來醫生網

現代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在匆忙的步履間與直腸息肉結緣。直腸出現息肉,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這種息肉發生癌變的話,帶來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直腸息肉:是直腸良性腫瘤的一種,是直腸內有黏膜覆蓋的腫物,呈小的結節狀黏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

一、臨床表現

直腸息肉其臨床表現多無症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黏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常見症狀為血色鮮紅,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糞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貧血,息肉較大時,也可出現裡急後重、便秘、肛門流出較多分泌物等症狀。

二、危害

1、易癌:許多單發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視,很有可能向多發性息肉轉變,而多發性息肉癌的機率極高;

2、腸套疊:有時較大息肉還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3、脫垂: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於重力的關係牽拉腸黏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黏膜層鬆弛,可並發直腸脫垂。

三、檢查

直腸息肉和正常的疾病一樣越早治療越好,否則病情加重,那麼直腸息肉在醫院要做哪些檢查呢?一般直腸息肉要做三種檢查,分別是:

1、直腸指檢:它的症狀為:直腸中、下段的息肉,直腸息肉用手指檢測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患者有70%的直腸指診可觸及質軟如豆粒大小的圓形腫物,能活動,無壓痛。並且直腸息肉的位置較高或較小的息肉,直腸指診不易發現,需做其它輔助檢查;

2、電子肛腸鏡檢:更加精確的診斷,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黏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

3、若發現多個息肉時,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鏡檢,排除多發息肉及結腸息肉病。凡是無蒂、基層寬廣的息肉,應視為癌前病變,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檢查。是一種痛苦比較小的一種檢查。直腸息肉常長於直腸下端後壁(約佔70%),單發者為90%,多數帶蒂,蒂長2-5cm為等,可移動。無蒂息肉約點10%,一般較少。直腸息肉要做什麼檢查?乳頭狀息肉常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基層寬、無蒂或短蒂,表面有細長絨樣突起,易惡變。纖維內鏡配有標準型活鉗取樣器械,有助於發現結腸內的早期病變。

四、治療

1.電灼切除

息肉位置較高,無法自肛門切除者,通過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顯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電灼切除。廣基息肉電灼不安全。

2.經肛門切除

適用於直腸下段息肉。在骶麻下進行,擴張肛門後,用組織鉗將息肉拉出,對帶蒂的良性息肉,結紮蒂部,切除息肉;對廣基息肉,應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縫合創面;若屬絨毛狀腺瘤,切線距肉眼所見腺瘤緣不少於1cm。

3.肛門鏡下顯微手術切除

適用於直腸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腸癌的局部切除術。麻醉後,經肛插入顯微手術用肛門鏡,通過電視屏幕,放大手術野,鏡下切除息肉。與電灼切除相比較,優點是切除後創面可以縫合,避免了術後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相關焦點

  • 5 mm直腸息肉的20年成癌記
    這也是為何在發現腸息肉後,專科醫生會強烈建議患者及時接受腸鏡下切除手術的原因。 這個故事是我院消化內鏡科李初俊主任醫師曾接診過的一個真實案例。20年前,該患者接受腸鏡檢查後就發現直腸裡長了1顆直徑5 mm的亞蒂息肉,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複查追蹤,任其自由生長20載,終於演變成為直腸癌,錯失處理的大好時機。
  • 太大意,「20歲」直腸息肉竟長成癌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李饒堯) 本可避免患癌悲劇,但陳先生疏忽大意了20年,任由直腸裡1顆直徑5mm的亞蒂息肉自由生長發展成了直腸癌,從而錯失了處理的大好時機。這是最近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鏡科接診的一名病人。
  • 放任20年5mm直腸息肉 終成50mm腸癌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 通訊員簡文楊 李饒堯報導 20年前接受腸鏡檢查發現直腸內長了1顆直徑5mm的腸息肉,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複查追蹤,
  • 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千萬別當成直腸息肉
    「我最近大便時會有鮮紅色的便血,也不痛不癢的,朋友說這是直腸息肉,需要切除,否則很可能會癌變,我聽了特別害怕,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到底該怎麼辦啊?」最近一位網友諮詢我們這個問題。
  • 真實醫案:5mm直腸息肉20年成癌,患者錯過了兩個處理時機
    20年前,該患者接受腸鏡檢查後就發現直腸裡長了1顆直徑5mm的亞蒂息肉,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複查追蹤,任其自由生長20載,終於演變成為直腸癌,錯失處理的大好時機。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的生長是個較為緩慢的過程,但沒人能預料這個「小東西」,何時會 「搖身一變」,成為腸癌。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5毫米直腸息肉20年後長成癌 其實可以早「排雷」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鏡科李初俊主任醫師近期就見證了一名從直腸系統衍變成直腸癌的案例。20年前,該患者接受腸鏡檢查後就發現直腸裡長了1顆直徑5mm的亞蒂息肉,但沒有複查追蹤,任其自由生長20年演變成為直腸癌,錯失處理的最佳時機。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的生長是個較為緩慢的過程,但沒人能預料這個小東西,何時會 『搖身一變』,成為腸癌。
  • 九個問題,帶你全面了解直腸息肉!!!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息肉?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肉?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後還需要做什麼?今天小編給大家普及一下腸息肉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大腸息肉?
  • 肛門息肉和痔瘡一樣嗎?
    肛門息肉是痔瘡的一種,但是和痔瘡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可以說肛門息肉披著痔瘡的外衣混淆視聽,因為兩者都具有便血、脫垂等相似現象,患者往往判斷失誤,結果導致病情惡化,一發不可收拾。那麼肛門息肉和痔瘡的區別有哪些呢?怎樣正確判斷肛門息肉和痔瘡?
  • 人的腸壁可長上萬個息肉?專家帶你認識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
    張嬋之前的腹痛、便血等情況不再出現,再也不用擔心體內的息肉今後會癌變了。病例經媒體報導後,眾多患者及網友留言,諮詢何恆正教授關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相關知識。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微創外科主任何恆正教授介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叫做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疾病。
  • 第八章 肛門、直腸和生殖器 | ​第一節 肛門與直腸
    齒狀線是直腸和肛管的交接線,約85%的直腸肛管疾病發生在此附近。直腸前壁在男性鄰近前列腺,在女性鄰近陰道和子宮。肛門與直腸的檢查方法簡便,常能發現許多有臨床價值的重要體徵。有資料顯示距肛門7cm以下的直腸癌佔42.2%,因此重視與正確進行直腸指診,是直腸癌早期診斷的關鍵。
  • 認識電子直腸鏡
    、乙狀結腸下端,以檢查肛管、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的病變,主要觀察了解肛內和直腸壺腹部的情況,也可以觀察直腸及其上方部分乙狀結腸。2、電子直腸鏡檢查的意義電子直腸鏡可以證實直腸指檢的發現,還可以發現肛門直腸指檢無法摸到的腫塊,同時還可以對可疑病變採取活體組織標本作病理檢查,因而,對明確疾病診斷甚有幫助。
  • 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 肛門息肉的注意事項
    很多的人會出現肛門長息肉的症狀,那麼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為什麼肛門會長息肉呢,肛門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呢?患上肛門息肉怎麼辦,肛門息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肛門息肉的注意事項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一般不會的。肛門息肉是痔瘡的一種,無症狀靜止期的痔,只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併發症出現,需治療,有癌變的可能性。
  • 外科學之結直腸與肛管周圍疾病
    (4)蹲位:適於檢查內痔、脫肛及直腸息肉等。二、肛裂、直腸肛管周圍膿腫、肛瘻、痔和直腸息肉(一)概念1、肛裂: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經久不愈。2、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
  • 臨床上常見的息肉病
    隨著內鏡和超聲檢查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臨床上息肉病的發現率越來越高,許多患者拿到發現息肉的檢查報告單,一臉驚恐,不知所措,部分臨床醫生對此也認識不足,本文隊臨床上常見的息肉病做一系統介紹,希冀對大家提高本病的認識有所幫助
  • 直腸脫肛,你還在忍受如此尷尬嗎?
    脫肛又名「截腸」,直腸脫垂是一種直腸或直腸肛門黏膜脫垂症。直腸壁下部,即直腸黏膜下,稱黏膜脫垂或不全脫垂,全層直腸壁稱為完全脫垂。營養不良或久瀉久痢,使坐骨直腸窩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扶持;這種情況除了治療脫肛以外,更重要的是調節身體、增強體質。不然就算治療好脫肛,也有可能還會復發。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所以,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它100%會癌變,如不及時發現並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
  • 肛門口的小肉球,是痔瘡還是肛門息肉?
    正因為痔瘡的常見,不少人發現了肛門附近出現了小肉球,下意識的都以為是痔瘡,其實小肉球也有可能是肛門息肉。那麼肛門息肉和痔瘡有什麼區別呢?痔瘡是肛門隆起的靜脈團,顏色呈現灰白、灰黑色,顏色較暗。肛門息肉多為肛管直腸內部、從內長至肛門外,顏色偏紅。引起痔瘡的主要原因有習慣性便秘、門靜脈壓增高、腹內壓增高等。而息肉主要是由炎症刺激,或是遺傳因素、糞便刺激等造成的。
  •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不一定,這種息肉用藥就能好
    腸息肉是怎麼回事?一般說的腸息肉嚴格講這樣定義,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而腺瘤性息肉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於腸腔內,則有惡變的可能。因此,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做一次結腸鏡隨訪即可。
  • 肛管直腸測壓術(一)
    2、息肉:大多數直腸癌是在息肉的基礎上發生的,在正常人群中,息肉發生率為5%至10%,在4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息肉發生率為10%,直腸息肉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這也是直腸癌的病因之一。3、飲食習慣:直腸癌的高發區多為經濟較發達國家,這與地區性差別和種族遺傳因素無關,主要是飲食的習慣和營養方式的差別,如飲食中肉類、脂肪、精製碳水化合手含量多而又缺乏精纖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