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上世紀80年代,在山城重慶,書包裡背著詩集和武俠的少年李海洲,昂首挺胸地走在沙坪垻的街頭,心中滿懷對文藝的熱愛。如今,少年李海洲早已成長為重慶的著名詩人,一邊掌舵著多家雜誌(《環球人文地理》刊系總編輯),一邊認認真真地寫詩。在他的詩裡,他也表達著自己對重慶的愛,寫《重慶時刻》,寫《春風送出快遞》:「我要把重慶寄給你/梧桐花的郵路漫長/我要寄來雨天的磁器口/你撐著傘,心裡落滿杭州的雪/落滿語速的偏激和茶色/我要寄給你整座美術學院……」
巴蜀一家,川渝情深,曾在彭州當過兵的李海洲,對四川的情感也很深。他在蜀地有很多詩歌朋友,寫出過《在成都》《成都三人下午茶》《成都雨天的尚仲敏》等等給成都的詩歌。
李海洲
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和助推川渝地區一體化,2020年7月,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的「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活動啟動後迅速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身為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又對四川有深厚感情,對兩地都有深入、透徹了解的李海洲,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世界在別處。走出家鄉,看到另外的風景,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李海洲似乎是個例外。1973年生於重慶,長於重慶,除了當兵幾年離開重慶之外,他一直工作、生活在重慶。雖然也曾有機會到北京等地工作,但他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重慶。在李海洲心中,最具有詩意氣質的城市,還是家鄉重慶。兩江交匯、雲霧繚繞,一座座高樓建築如春筍般屹立在兩江邊。坐著輕軌,穿梭在高樓大廈和奔騰的江水之間,每一處都仿佛是畫廊中的佳作。每次從外地夜航返回重慶時,從舷窗往下俯瞰,半島的燈火總是讓他感嘆:這座城市美得眩目,難怪出了這麼多詩人。
懶壩
懶壩、中山四路、鵝玲二廠、川美校園……
重慶美得「有嚼勁」
重慶聞名於世的地方很多,「像磁器口、解放碑、南山、長壽湖,這些都是經典的老地標,大家都知道」,李海洲特別分享了他最新發現的重慶好地方,「我首先推薦懶壩。它位於武隆仙女山海拔1000多米處。當霧起來的時候,整個懶壩像被託舉在空中那樣。一到冬天,大雪紛飛,美得一塌糊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懶壩的藝術區,邀請到世界各地的頂級藝術家來到武隆,依據武隆的文化、場域,以當地風貌為基底,用當地材料為素材,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創作出具有專業高度和容易解讀的藝術作品。比如中國第一座心跳博物館、月球博物館、苔蘚館等等。尤其是心跳博物館,可以儲存所有的心跳,這些藝術品的存在,讓人意識到,藝術不只是把玩的,還是可以體驗的,更是可以和人類比鄰而居的,住在懶壩,山水環抱,視線內的一切美到極致。」「現代中國人都想要的應該就是懶壩生活」,李海洲補充說。
中山四路
視野從山上的懶壩收回,李海洲將目光掃描到重慶市中心的中山四路。中山四路,起於上清寺轉盤,止於周恩來紀念銅像廣場,全長約1000米,街道兩旁種滿了重慶的市樹——黃桷樹。中山四路也是公認的「歷史文化一條街」、「抗戰文化一條街」。周公館、戴笠公館,桂園、特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以及百年名校求精中學等等,都坐落在中山四路,見證過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郭沫若、老舍、柳亞子、陶行知、徐悲鴻等曾在中山四路定居創作。「重慶依山而建,高低不平,但中山四路卻地勢相對平緩。被網民票選為』重慶最美街道』是當之無愧的。」李海洲說。
作為一座位於長江之畔,有著深厚工業根基的城市,重慶的不少工業遺蹟文創區,也是有嚼勁的地方。李海洲提到鵝嶺二廠,在老一輩重慶人心裡,它曾先後是「中央銀行印鈔廠」、「重慶印製二廠」,如今也成為諸多工業遺蹟到新興文創產業園華麗轉身的一個案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上映後,身為取景地的鵝嶺二廠,更是成了網紅打卡地。」此外,重慶育才中學大門口的陶行知紀念館,也是著名新地標,李海洲說:「那是育才中學建校80年修建的,面向社會開放,漂亮、設計感強,記錄著重慶的教育史,尤其夜晚華燈初上的時候,遊客們會被迷幻的燈光吸引,全部跑去打卡拍照,到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育才中學的大門(陶行知紀念館位於育才中學一旁)。」
川美一直是重慶的一張名片。 李海洲難忘位於黃角坪的老川美,「且不說古典的校園,光說門口的蹄花店,很多藝術大師們就是在那裡慢慢吃著蹄花成名的。」身為詩人,新川美的自然美,也是讓他念念不忘,「真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除了建築的風格特別之外,校園內還種了很多水果,比如桃子、李子,甚至紅薯、蓮藕等農作物。 有一次我見到有工人在校園內挖藕,田園風格令人感動。」
難忘青城山、五通橋、攀枝花
充滿市井氣息的寬窄巷子很動人
1973年出生的李海洲,少年時代起就熱愛詩歌,16歲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詩集《豎琴上的舞蹈》《一個孤獨的國王》等。重慶、成都,乃至整個巴蜀大地,都曾多次進入李海洲的詩裡,包括《重慶時刻》《在成都》《春風送出快遞》《藥王谷詩章》《成都三人下午茶》「我要把重慶寄給你/梧桐花的郵路漫長/我要寄來雨天的磁器口/你撐著傘,心裡落滿杭州的雪/落滿語速的偏激和茶色/我要寄給你整座美術學院……」
巴蜀一家。李海洲對成都乃至整個四川也是非常熟悉。他惦記著自己當過兵的地方彭州,對都江堰、青城山的清涼念茲在茲,對樂山五通橋的近代歷史馨香,攀枝花的陽光,感懷在心。「雖然重慶直轄後,與四川在行政規劃上分開,但其實兩地的文化血脈,並沒有分開過。」李海洲有很多詩人朋友,有的是重慶籍到四川工作多年,有的是四川籍到重慶生活多年,「血脈相連,籍貫關係牽扯不斷,經常弄不清楚一個詩人到底是重慶詩人還是四川詩人。」
青城山
李海洲多次到成都出差,或者到成都與詩人朋友見面。他對寬窄巷子、春熙路印象很好,「我覺得,這兩個地方,雖然不算多麼詩意,但卻是普通老百姓喜歡去的地方,充滿了生動活潑的市井氣息,也是很動人的。IFS的熊貓爬牆,我也覺得很可愛。」
作為一名詩人、作家,李海洲還特別提到成都的紅星路二段,「這真的是一個文化地標。尤其是紅星路二段85號的四川省作協所在地,從這裡走進走出過很多有成就的作家,沙汀、艾蕪、周克芹、流沙河、阿來等等。很多文學青年,對這個地方都不陌生,來到這裡投稿,走上寫作的道路。在作協大院對面的紅星路二段70號,誕生過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華西都市報。」
從凌晨6點至晚上10點之間,每天往返成渝的動車、高鐵的車次達到80列左右。如果乘坐最快的一趟高鐵只需要1小時18分。隨著成渝一體化,展現在成都人和重慶人面前的是更便捷的交通。李海洲也深有感受:「在上下班高峰期,從沙坪垻到解放碑,路上也得2個小時,但這個時間,我也能到成都了。很多時候,詩人們邀約喝酒,中午一個電話,下午就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