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知道該用什麼字體的時候
就用Helvetica吧」
這句話在平面設計界廣為流傳,它當然是句玩笑,但也一語道出Helvetica在社會中的廣泛適用性。
2010年5月,紐約字體設計師Cyrus Highsmith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如何度過沒有Helvetica的一天。限制條件是避開出現Helvetica的任何一個場合。初看這好像算不得什麼高難度挑戰,但那一天,他幾乎寸步難行。
他想到了要避開使用網際網路,甚至刪除了電腦系統裡內置的Helvetica字體,也告誡自己不去坐紐約地鐵和公交(因為地鐵站和公交站的指示牌用的都是Helvetica),包括一些他熟知的使用Helvetica的品牌,都被他划進了這一天的「禁區」裡。
Helvetica用於紐約地鐵系統的引導標示
但Helvetica出現的頻率,比他預估得更為頻繁。
絕大多數衣物上的洗滌說明,早餐食用的酸奶盒,《紐約時報》上的股票版塊,電視遙控器……都有Helvetica,為此他不得不翻箱倒櫃找出舊T恤和軍褲來穿,放棄酸奶改吃水果,晚上回家不看電視轉而打開用Electra體印刷的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
各大品牌中的Helvetica
他在買東西的時侯,甚至發現信用卡和美元帳單上也都是Helvetica,他感受到自己身處一個被Helvetica字體統治的時代。
顯然,人類的文明離不開文字,而文字的記錄與傳播更離不開字體。
西文中的字體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
襯線字體
例:Time New Roman
無襯線字體
例:Helvetica
從字面上理解襯線字體就是邊邊角角上由裝飾突起的字體相當於咱們中文書法中的頓筆,比較有代表性的襯線字體有Time New Roman, 論文寫作時常常被要求使用到。
而無襯線字體的代表就是Helvetica了,它可以說是最為廣泛應用的字體之一。同族字體的數量也非常龐大。了解並能夠靈活的運用這種字體對每一位平面設計師或想要成為平面設計師的同學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Helvetica?
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的西文字體,於1957年由瑞士字體設計師愛德華德·霍夫曼和馬克斯·米耶丁格所設計。
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右)
Helvetica是由米丁格和霍夫曼在瑞士哈斯鑄造所所製做。作為排版鉛字製作的。當時人們熟悉的是「國際字體風格」(也稱為「瑞士風格」),比如Josef Muller-Brockmann在1896年推廣Akzidenz Grotesk這類在50多年前製作的無襯線字體,並由德國鑄造所Berthold持續進行市場推廣。因此哈斯希望能設計一套新的無襯線字體能夠與Akzidenz Grotesk在瑞士市場上競爭。
最初的名稱是「Neue Haas Grotesk」,意為「哈斯的新無襯線鉛字」,後來哈斯的德國母公司斯滕佩爾在1960年曾考慮將名字改為 Helvetia(源自拉丁文的「瑞士」一詞),不過最終改為Helvetica,在拉丁文中意味「瑞士的」,以使其更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現在,Helvetica由Linotype公司所擁有,Stempel是它的子公司。
同名電影?
紀錄片電影導演蓋瑞·胡斯崔特製作了一部關於Helvetica的同名紀錄片。該片在2007年上映,紀念字體開發50周年。
《Helvetica》這部紀錄片採訪了老中青三代字體設計家:
50、60年代進入設計界的老人深受現代主義影響,認為字體並不傳達資訊,而要讓人簡單清晰的讀懂文字;
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後現代主義影響,認為設計應當是個人主義的,其極端就是難以辨認的垃圾風格的字體;
青年一代設計師介於兩者之間,他們更喜歡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沒有選擇的濫用。
在50年代,現代主義設計由於其風格簡潔、樸素,並運用數量化的設計方法(典型的如畫網格),Helvetica得以應用到商業設計中,成為大公司、政府等機構的御用字體,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設計師們認為象徵「權力」並且非常無聊。新一代的設計師,197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雖然同樣強調個性,但是他們同時不拒斥商業和機構,他們選擇Helvetica放到合適的地方。
Helvetica實際應用?
Helvetica被廣泛用於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的國家。同樣的風格也被移植到希臘字母、希伯來字母和漢字。加拿大政府的聯邦認證制度也使用了這個字體及其各種版本。
Helvetica被大量使用在標誌、電視、新聞標題以及無數的商標。如3M、愛克發、BASF、美國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Epson、德國漢莎航空公司、Fendi、J. C. Penney、Jeep、川崎重工業、Knoll、英特爾、無印良品、雀巢、松下、Microsoft、三菱電機、摩託羅拉、豐田、Parmalat、SAAB、三星、渣打銀行、Staples、Target、Texaco等數百間主要企業的標誌都是使用Helvetica字體。
蘋果從Macintosh電腦時期開始就一直收錄了 Helvetica字體。早期,Macintosh將襯線字體 Apple Garamond作為系統字體。2002年,無襯線字體Myriad取代Apple Garamond成為蘋果的官方字體。
在喬納森·艾維成為蘋果首席設計官後,蘋果在設計風格上有了大的轉變。扁平化的iOS 7開始將 Helvetica Neue作為系統默認字體,從OS X Yosemite開始,Mac上也開始把Helvetica Neue作為默認字體。
Helvetica的更新換代?
2019年4月,Helvetica字體更新了,距離這個傳奇西文字體的上一次更新已經過去了35年。
Helvetica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就像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能夠清晰、可靠、中立地傳達信息,同時讓人意識不到字體的存在。有人把Helvetica稱為:
Helvetica的上一次更新是在1983年推出的Helvetica Neue(意為「新的 Helvetica」),新字體增加了更多的粗細和寬度,以適應桌面排版。
這一次,Helvetica的改版歷時4年,且更加徹底,字體設計師重繪了每一個字體,並增加了3種視覺尺寸,目的很簡單:適應更小的屏幕閱讀。
從誕生到兩次更新,Helvetica字體的演進也代表了平面設計風格和傳播介質的變遷。
縱觀Helvetica最初的誕生和走紅,以及移動時代的新變化,字體會受到時下設計風潮的影響,但它最終要為傳播媒介服務。網際網路時代爆炸性的信息和更多元化的閱讀媒介,對字體的實用性、功能性、可變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次之後,Helvetica的下一次更新是不是還會在30-50年之後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首創「雙師制」
VA自2011年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以最高教學標準和管理體系引領著中國藝術留學領域,和WeDesign合作後創新型的提出了中外雙師制教學體系。
頂級院校導師
海內外頂級名校在任教師團隊一對一全程輔導,無縫對接國內藝術學子,開設了符合英美藝術名校申請的作品集輔導課程,促使藝術名校錄取率大幅度提高。
青少藝術素養
自主研發初高中藝術素養銜接課程及獨家藝術背景提升項目,致力於為中國學生建立一個優質的英國等國藝術留學個性化輔導平臺。
上海校區
黃浦區泰康路126-128號2F
北京校區
朝陽區北京國際畫材中心4F
杭州校區
西湖區杭大路1號黃龍世紀廣場B座4F
重慶校區
渝中區大坪石油路龍湖時代天街18號樓10F
寧波校區
鄞州區科技路501號
紐約VIP中心
810 Seventh Avenue New York
更多精彩內容可直接諮詢小助手哦
藝術留學 | 大師行 | 藝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