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列59】雙向性心動過速

2021-02-12 谷苟心電平臺

老師們請看一下這個圖,有下壁和前間壁心梗病史

雙向性心動過速

   雙向性心動過速(BT)指心動過速時 QRS 波群額面電軸呈兩種形態逐搏交替變化,常呈 180°旋轉,作為一種單純描述性術語,它包含了一組有相似心電圖形態及不同電生理機制的心律失常,呈高度異質性。Marriott 心電圖學則將 BT 定義為心律規則伴 QRS 波群呈兩種極性相反形態的室性心動過速 [1]。雖然是一種罕見的心律失常,近100 年來卻引起心臟病學家和電生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1922 年 Schwensen 首次報導 1 例洋地黃中毒患者出現 BT[2]。洋地黃中毒也是迄今報導最多的BT 原因,此外還見於烏頭鹼中毒[3-5]、缺血性心肌病、重症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低鉀性周期性麻痺。近年來發現 BT 也是遺傳性兒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動過速(CPVT)的特徵性心電圖表現[6]。受基礎疾病影響,洋地黃中毒導致 BT 患者預後不佳,年死亡率達 85%[4]。

1 心電圖特徵

    BT 發作時,心電圖顯示 QRS 波群電軸在某些導聯呈交替性改變,而在其他導聯僅有形態或振幅的改變。其特徵性心電圖表現是胸導聯呈右束支傳導阻滯(RBBB)型,額面心電軸左偏與右偏交替(圖 1),也可表現為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與RBBB 交替(圖 2),或 LBBB 伴心電軸交替改變(圖3),或窄 QRS 波群心動過速伴心電軸交替等。QRS波群一般寬大畸形,窄 QRS 波群 BT 罕見。心室率140~180 次/min,基本節律常為心房顫動,心動過速發作時心律相對規則。心動過速常呈短陣發作,持續數秒、數分,一般均自行終止,血流動力學通常穩定,並發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罕見,也有影響血流動力學導致心室顫動的報導,多見於 CPVT 患者[6]。

圖1

圖 1 患者男性,54 歲。急性心力衰竭、洋地黃中毒,心電圖顯示規則的寬 QRS 波群心動過速呈 RBBB 型,QRS 波群相對較窄(140ms),心電軸交替左偏與右偏[3]。可見房室分離,V1 P 波(* 示)明顯。

圖2

圖 2 患者男性,88 歲。1d 內暈厥 3 次。入院後心電圖顯示寬 QRS 波群心動過速,心率 150 次 /min,QRS 波群電軸交替改變,V1 呈 RBBB 與LBBB 型交替[5]。患者因胸背部疼痛服用中藥附子抗炎鎮痛,其主要成分是烏頭鹼。

圖3

圖 3 患者男性,15 歲。擴張型心肌病,心電圖顯示寬 QRS 波群心動過速,V1 呈 LBBB 型,肢體導聯 QRS 波群呈 2 種形態交替,心電軸不偏和左偏,R-R 間期也呈長短交替。

2 電生理機制 

2.1 激動起源 

     多數文獻報導的 BT 病例都在電生理研究開展之前,有關其激動起源與電生理機制都是推測性的,由於發病率低,進行電生理研究的病例也很少。沒有一種心律失常像 BT 那樣,對其起源部位(室上性與室性)產生如此大的爭議。Marriott 心電圖學認為有些是真正的心室起源,另一些則是室上性心動過速伴 RBBB 及交替分支阻滯,不可能使用單一機制解釋所有病例[1]

 2.1.1 室上性起源 

     Rakita 將乙醯毒毛旋花子甙原注射入狗房室交接區後出現 BT,推斷心律失常起源於房室交接區。1969 年 Rosenbaum 在傳導系統三分支概念基礎上,提出 BT 是室上性心動過速伴陣發性三分支阻滯,心動過速起源於希氏束分叉以上,順傳心室時呈固定的 RBBB 和功能性左前、左後分支交替阻滯。此外,也有報導刺激頸動脈竇或 Valsalva 動作可終止 BT,鑑於迷走刺激對房室結以下的異位興奮灶幾乎無效,支持 BT 為室上性心動過速。

2.1.2 心室起源 

    1911 年 Levy 和 Lewis 給貓吸入氯仿蒸汽後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包括 BT,且與之前出現的室性期前收縮形態相同,他們認為心室內有2 個獨立興奮灶交替發放衝動。隨著心內電生理研究的開展,在心動過速時記錄希氏束電圖,如每個心室波前均有 H 波且 H-V 間期正常(>35ms),則意味著心動過速起源於希氏束以上。而 70 年代進行的多個希氏束電圖研究顯示,BT 發作時 V 波前無 H 波[4],支持心動過速起源於心室。此外,心動過速時出現房室分離、心房期前刺激出現窄 QRS 波群的心房奪獲,竇性心律時以接近或高於 BT 的頻率進行心房超速起搏未誘發室內差異性傳導,以及 BT發生前室性期前收縮形態與 BT 時 2 種 QRS 形態中的一種相同,均支持心室起源。Levy 等[7]認為 BT 術語應局限在起源於心室的心動過速,即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BVT)。

2.2 發生機制 

2.2.1 自律性增高 

     Aliot 提出左、右心室各有 1 個異位興奮灶交替發放衝動,且互不幹擾。Li 等[8]報導1 例呈 LBBB 與 RBBB 型交替的 BT 患者,術前心電圖記錄到融合波,分別選擇二尖瓣環心室側與右心室心尖部進行消融,術後複查動態心電圖心動過速完全消失,支持兩個心室異位灶交替興奮。但 2 個心室興奮灶交替發放衝動很難解釋部分 BT 患者心動過速發作時 R-R 間期恆定的現象。

      針對常見的 RBBB 伴心電軸交替左偏與右偏,Liu 等[9]提出單源心室異位激動起源於左束支分叉以上,激動交替沿左前、左後分支順傳(圖 4)。

圖4

圖 4 單源心室異位激動的示意圖。A.正常傳導系統,B.心動過速起源點(實點)位於左束支分叉以上,C.交替沿左前分支順傳與左後分支順傳。AVN.房室結,LB.左束支,RB.右束支,LAF.左前分支,LPF.左後分支。

2.2.2 折返活動 

心內電生理研究顯示,BT 能被 1個或多個程序電刺激誘發及終止,以不同頻率起搏後觀察到起搏後間歇與起搏頻率一致的拖帶現象,提示其發生與折返有關[10]。Levy 等[7]發現 BT 伴 1頤1室房傳導時,有 2 組恆定交替的 V-A 間期(圖 5),顯示左心室有 2 個環路交替使用。Aliot 在冠心病患者中記錄到,BT 緊隨 2 種極性相反的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後出現,形態與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時相同,也支持存在 2 個心室環路。此外,BT 終止後出現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形態與 BT 時的一種相同,配對間期恆定也支持折返。通過一個額外心室刺激可將 BVT 轉變成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通過額外刺激可再次誘發 BT,也是折返的證據。 

     Levy[7]提出 2 種可能的折返形式:(1)單源心室異位起搏點在心室內折返,有兩個出口交替使用,例如分別靠近左前、左後分支或心室內兩個不同部位(圖 6)。Ueda-Tatsumoto 等[11]使用 CARTO 及起搏標測技術通過消融起源於右心室流出道的 2 個出口,終止了呈 LBBB 伴心電軸交替右偏與左偏的BVT。(2)束支參與的大折返環,位於左束支分叉以上的單個心室異位興奮灶,在左前與左後分支交替阻滯,發生折返(圖 7)。

圖5

圖 5 BT 時記錄的希氏束電圖顯示 1∶1 室房逆傳,兩種 R-R 間期(375ms 與 400ms)交替,兩種 V-A 間期(QRS 電軸右偏時 V-A 間期 120ms,左偏時 V-A 間期 80ms)交替,H-A 間期恆定 120ms,可以排除房室結逆傳時間交替導致的 V-A 間期交替。HRA.高位右心房,LA.左心房,HBE.希氏束。

圖6

圖 6 假設的折返環路的示意圖。深灰色區域代表電瘢痕區,箭頭代表興奮的傳導方向,星號代表兩種室性心動過速的出口。假設室性心動過速環路有一個共同徑路(CP)和兩個不同出口。CP位於瘢痕區域,分成兩條徑路①與②。徑路①傳導快但不應期長,徑路②傳導慢但不應期短。衝動 N 往往沿徑路①興奮心肌,形成 VT1 的圖形。下一個衝動 N+1 到達時,遇到徑路①的不應期,衝動只能沿徑路②興奮心肌,形成 VT2 圖形,第 3 個衝動遇到徑路②的不應期,沿徑路①傳導,依此順序,QRS 形態逐搏交替,表現為 BVT。BVT 可以解釋為每隔一個衝動遇到徑路①的不應期而只能通過徑路②作為出口,形成 QRS 波群交替的形態。

圖7

圖 7 假設折返環路由左束支的 2 個分支組成,衝動順傳交替受阻於分支。A.心電軸左偏,由於左前分支受阻,衝動因此沿左後分支順傳,通過不應期恢復的左前分支回到希氏束。B.心電軸右偏,由於左後分支受阻,衝動沿左前分支順傳,通過左後分支回到希氏束。AVN.房室結,LB.左束支,RB.右束支,LAF.左前分支,LPF.左後分支。

2.2.3 觸發活動 

    動物實驗中通過程序電刺激誘發的室性心動過速,除了折返機制,觸發活動也可能參與其中,但遞增起搏較額外刺激更易誘發觸發活動。雖然電生理研究證據更支持折返,但 BT 常見于洋地黃中毒,以及運動或精神緊張引起的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如 CPVT),提示觸發活動也是一個重要機制。 

    內向整流鉀通道(IK1)在維持靜息膜電位與復極末期動作電位中起重要作用,Andersen-Tawil 症候群是 KCNJ2 基因突變導致 IK1 失去功能,無法抗衡鈣自動釋放時鈉鈣交換引起的除極效應,靜息時細胞 膜 發 生 除 極 。 CPVT 是 由 於 Ryanodine 受 體(RyR2)或鈣結合蛋白(CASQ2)基因突變導致其功能增強,當交感興奮、兒茶酚胺水平升高時,肌漿網鈣離子釋放增加,細胞內鈣超載。洋地黃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鈉鉀 ATP 酶發揮作用,洋地黃中毒時該酶泵出細胞內鈉離子受抑制,細胞內鈉離子蓄積,通過鈉鈣交換,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升高,少量鈣離子誘發肌漿網釋放大量鈣離子進入細胞漿。烏頭鹼中毒時,通過與心肌電壓敏感性鈉通道結合,鈉通道持續激活,鈉離子內流時間延長,細胞內鈉離子蓄積,激活鈉鈣交換,鈣離子超載。以上幾種疾病的共同特徵是肌漿網釋放鈣離子增多,或細胞內鈣超載,產生一過性內向電流 Iti,後者通過誘發膜電位震蕩,引起延遲後除極,當達到鈉電流興奮的閾值即觸發異常搏動。交替起源於左前分支與左後分支的觸發活動產生了典型的 RBBB 伴心電軸交替左偏與右偏的心電圖表現。

      2011 年 Baher [12] 通過創建兔心室希浦系統模型,提出桌球機制用於解釋 BVT,他們認為啟動BVT 的前提是心臟希浦系統存在兩個獨立的異位興奮灶(圖 8),誘發其出現延遲後除極觸發的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的閾值心率不同。當心率超過第 1個位點的閾值心率時,在正常心室激動後,1 次延遲後除極將觸發 1 次新的動作電位,形成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同時導致心率加快,當心率超過第 2 個位點的閾值心率時,將觸發該部位延遲後除極,兩個位點交替發放衝動形成 BVT。該理論可解釋 BVT時不同心電圖表現的形成機制。當 2 個位點分別位於左前分支與左後分支時,心電圖表現 RBBB 伴額面心電軸交替。當兩個位點位於左束支與右束支時,心電圖表現 LBBB 與 RBBB 交替。3 個或更多部位的激動誘發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

圖8

圖 8 不同形態 BVT 時異位興奮灶的組合。HIS.希氏束,LBB.左束支,RBB.右束支,LAF.左前分支,LPF.左後分支。

3 分型 

1939 年 Scherf 與 Kisch 報導了最大系列的 BT病例,根據心動過速時 R-R 間期的規則性進行分型。

I型:心動過速時 2 種 QRS 波群交替,R-R 間期恆定,

II型:2 種 QRS 波群交替,R-R 間期呈長短交替,

III型:R-R 間期長短變化不規則。

4 鑑別診斷 

BT 需要與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鑑別 [13](圖 9),兩者都表現為心電圖同一導聯兩種形態 QRS 波群交替,尤其當心動過速 QRS 波群不是非常寬時。Tatli 等[14]曾報導過 1 例肺栓塞患者發生 BVT,實為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結合竇性心律時心電圖 QRS形態、尋找 P 波與 QRS 波群的關係有助於鑑別,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可見竇性 P 波及順傳的 QRS 波群,BT 時 P 波常不清楚或可見 P-波。BT 還需與間歇性束支傳導阻滯與間歇性預激症候群鑑別。

圖9

圖 9 同一患者 BVT 與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的心電圖。A.BVT 心率 117 次 /min,有兩種 QRS 波群,呈 RBBB 與 LBBB 型交替,R-R間期恆定。B.竇性心律,心率 97 次 /min,前間壁 ST 段抬高、下壁 ST 段壓低,箭頭示正常竇性心律順傳心室。C.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心率 110 次 /min,有 2 種 QRS 波群,實線箭頭所示與 B 相同,為正常竇性心律順傳心室,另一種 QRS 波群的 P-R 間期極短提示室性期前收縮。R-R 間期不等,虛線箭頭提示 P 波。

5 處理 

   BVT 的處理需考慮到基礎疾病,洋地黃中毒導致 BVT 者,首先需糾正電解質紊亂,在血鉀、血鎂正常後可使用苯妥英鈉或利多卡因,禁用電復律,國外有使用抗地高辛 Fab 片段治療 BVT 的報導。Tai報導過 1 例烏頭鹼中毒致 BVT 患者,通過嘔吐、頸動脈竇按摩等迷走刺激或 ATP 靜脈推注暫時抑制心動過速,最後靜脈使用氟卡胺終止。同年,Tai 報導 17 例烏頭鹼中毒致 BVT 患者,9 例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成功,其中 5 例使用胺碘酮,而利多卡因全部無效。在處理藥物中毒所致 BVT 患者的同時,還需加強支持治療與生命體徵的監測。Li[8]對 1 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異位興奮灶進行射頻導管消融,術後心動過速未再復發。CPVT 患者預防 BVT發作,主要是抑制交感活動,首選 茁 受體阻滯劑,且要達到最大可耐受劑量,30%使用 B 受體阻滯劑後仍有心律失常者需要植入 ICD[6]。心動過速發作時有使用氟卡胺成功復律的報導。

參 考 文 獻 

[1] Wagner GS. Marriott's practical electrocardiography[M]. ed 9.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 1994∶331.[2] Schwensen 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s the result of administration ofdigitalis[J]. Heart ,1922,9∶199-205.[3] Richter S, Brugada P. 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J AmColl Cardiol,2009,54(13)∶1189.[4] Cohen S I, Deisseroth A, Hecht H S. Infra-His bundle origin ofbidirectional tachycardia[J]. Circulation,1973,47(6)∶1260-1266.[5] Zhao Y T, Huang Y S, Yi Z. An 88-year-old man with syncope and analternating axis[J]. Heart,2016 ,102(10)∶e3.[6] Femenia F, Barbosa-Barros R, Sampaio S V, et al. Bidirection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 hallmark of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 2012, 12(2)∶65-68.[7] L vy S, AliotE. Bidirectional tachycardia: a new look on the mechanism[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89,12(5)∶827-834.[8] Li J M, Welch P J, Zagrodzky J D, et al. Bidirectional tachycardiaelimin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2, 25(12)∶1786-1787.[9] Liu T, Shehata M, Massumi R, et al. Bidirectional fascicular tachycardiawith alternating axis deviat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J Cardiol,2011,148(3)∶367-369.[10] Arias M A, Puchol A, Pach n M. 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n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 [J]. Europace,2011,13(7)∶962.[11] Ueda-Tatsumoto A, Sakurada H, Nishizaki M, et al. Bidirection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aused by a reentrant mechanism with leftbundle branch block configuration on electrocardiography[J]. Circ J,2008,72(8)∶1373-1377.[12] Baher A A, Uy M, Xie F, et al. 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ing pong in the His-Purkinje system[J]. Heart Rhythm, 2011, 8(4)∶599-605.[13] Berte B, Eyskens B, Meyfroidt G, et al. 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tachycardia in fulminant myocarditis[J]. Europace, 2008, 10(6)∶767-768.[14] Tatli E, Aktoz M, Barutcu A, et al. Bidirectional tachycardia in apatient with pulmonary embolism[J]. Cardiol J, 2010, 17(2)∶194-195.

聲明

            平臺推送文章來自網絡,僅供學習,不做它用。如有錯誤或涉及版權歸屬,請聯繫刪除,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心系列355】寬QRS波心動過速時的P波分析
    按室速(VT)靜脈給予普羅帕酮,心動過速終止。轉復為竇性心律時心電圖(圖 1B):左束支阻滯,形態與心動過速 QRS 波相同,證實心動過速為室上性心動過速(SVT)伴左束支阻滯。尋找 P 波和 SVT 分析如下。
  • 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
    【定義】      一系列連續3次或3次以上,頻率在100bpm以上的室性QRS-T波群不同的心動過速,稱為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
  • 異位性心動過速
    根據異位節律點發生的部位,可分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動過速。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理應 分為房性以及與房室交界區相關的心動過速,但常因P'不易辨別,故統稱為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速)(圖5-1-52)。
  • 五、異位性心動過速 (診斷學,第九版)
    該類心動過速發作時有突發、突止的特點,頻率一般在 160 -2 5 0次/分 ,節律快而規則,QRS 形態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滯或室內差異性傳導時,可呈寬Q R S 波心動過速)。        臨床上最常見的室 上速類型為預激旁路引發的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 - V reentry t a c h ycardia, A V R T )以及房室結雙徑 路 (dual A - V n o dal p a t h w a y s ) 引 發 的 房 室 結 折 返 性 心 動 過 速 (A - V nodal reentry t a c
  • 手把手解讀心電圖:常見室上性心動過速
    心率>100 次/分時均可以稱為心動過速,心動過速籠統地可以分為室上性行動過速及室性心動過速兩類
  • 體驗室上速的藝術氣質:長RP心動過速的鑑別
    患者體表心電圖如圖1所示,可見心動過速為窄QRS波心動過速,心動過速發作時P波位於RR間期的後50%,在II、III、aVF導聯表現為明顯的倒置P波(紅色箭頭),因而稱其為長RP的室上性心動過速。該長RP心動過速呈無休止發作狀態,從體表心電圖可見,單個竇性激動後即可發作心動過速。
  • Circulation心電病例:起搏的心動過速
    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療,但仍然有快頻率室性心動過速反覆發作引發ICD放電,因此進行了室速消融治療。7個月後,患者仍然接受胺碘酮治療,突發胸痛和呼吸困難被送入急診室。入院心電圖如圖1,這是哪種心動過速?應如何管理患者?圖1.
  • 心動過速7年 醫生為12歲女童打開「心結」
    央廣網合肥12月9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方雯 羅劍鋒)今年4月,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亞專科徐健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反覆發作房性心動過速7年的12歲女孩童童開展射頻消融手術,半年來,童童未再發作心動過速,心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
  • 乾貨丨寬QRS波心動過速,鑑別及急診處理要點
    寬QRS波心動過速包括室性心動過速(VT)、室上性心動過速(SVT)伴快頻率依賴性室內差異性傳導、SVT伴旁道前傳(如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房速伴預激前傳
  • 心電圖顯示「心動過速」怎麼辦?是不是嚴重的心臟病?
    很多人體檢做心電圖檢查,發現結果有「心動過速」這幾個字而特別害怕,擔心自己得了心臟病,會找人諮詢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吃藥。今天在此和朋友們談一談這個話題。成人每分鐘心率超過100次稱心動過速。心動過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 心動過速7年,中國科大附一院為12歲女童打開「心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年4月,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亞專科徐健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反覆發作房性心動過速7年的12歲女孩童童開展射頻消融手術,半年來,童童未再發作心動過速,心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
  • 窄QRS波心動過速鑑別診斷及靶點選擇一例
    左圖:導管放置過程中機械性刺激誘發心動過速,呈窄QRS波,但QRS波形態與竇律下不同,表現為下壁導聯s波消失,I導聯s波明顯,V1導聯r波振幅降低。心動過速發作時P波在下壁導聯呈負向,在V1導聯直立。心腔內標測提示:V、A呈1:1關係,心動過速周長335ms,冠狀竇近端A波較希氏束電極A波略提前;AH間期125ms,HV間期50ms,HA間期210ms。
  • 「新安晚報」心動過速7年,中國科大附一院為12歲女童打開「心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年4月,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亞專科徐健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反覆發作房性心動過速7年的12歲女孩童童開展射頻消融手術,半年來,童童未再發作心動過速,心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
  • 【患者答疑】靜息心跳達到100,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是怎麼回事?
    一般不是運動情況下的靜息心率如果超過100,不排除可能是陣發性心動過速。圖片編號:PIC10495什麼是陣發性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竇性心動過速是指由竇房結起搏的心律,心跳次數每分鐘大於100次。還有一些其他的較為常見的病因可以導致陣發性竇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亢進、炎症感染、貧血、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力衰竭、離子紊亂等。心電圖查出竇性心率過速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 【心系列109】室性逸搏心律及特發性室速 1 例
    圖 4 為寬 QRS 波心動過速,因有明顯房室分離(圖 5)故診斷為非持續性室速,該圖曾被某心血管病醫院診斷為房速伴室內傳導阻滯;如仔細分析可見竇性 P 波規律隱藏其中,形成房室分離,診斷明確。室速最後一個 QRS 波形態較前不同,其前可見竇性 P 波,P- R 間期 160ms,考慮室上性奪獲而終止了室速。該患者室性異位心律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故未引起心臟形態及功能改變。
  • 房性逸搏、交界性逸搏心律、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
    心電圖診斷1,竇性心動過緩2,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3,房性逸搏4,交界性逸搏心律5,T波改變分析:圖1的前3和後7個心跳的竇性心動過緩。第4個心搏是房性逸搏。第5、6、7是三個連續的房性期前收縮,形成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第二行前3個心搏是3個交界性逸搏,形成交界性逸搏心律。一、房性逸搏     在竇性頻率下降的情況下,心房內異位起搏點被動性地發放一次或連續兩次激動,形成的被動性的房性抑動,稱為房性逸搏。
  • 心電在線丨QRS波的寬度是鑑別室速的標準嗎?
    【欄目簡介】 《心電在線》欄目是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心內科楊清教授團隊與心在線合作推出的精品心電圖專欄,由心電圖室王志毅教授和齊欣醫師負責,以有特點的或少見的心電圖檢查結果為切入點,結合病例進行分析,將規範的心電圖診斷要點、標準及分析方法與廣大讀者分享,提高臨床醫生對心電圖的分析能力及水平
  • 雖然少見,但後果嚴重,認識雙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
    雙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DAVNNT)相對少見,表現類似於常見的心律失常,如房早、房顫、室速等。由於DAVNNT經常被誤診,常常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臨床醫生了解DAVNNT這種心律失常非常重要。先來看一則病例。
  • |心動過速|LGL|症候群|心電圖|診斷|藥物|...
    數次嘗試誘導室上性心動過速(SVT),也未能誘導出任何快速性心律失常。沒有進行射頻消融治療,採用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治療後隨訪,未發生心動過速事件,也未出現相關不適症狀。LGL症候群異常通路為房室結內或房室結旁的某些纖維的傳導速度增快而形成的異常通路(James束),並未提前激動心肌,但仍舊在房室結部分形成了異常環路,所以心電圖表現為PR間期縮短,QRS波正常,可伴有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
  • 【心系列681】兒童CPVT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 是一種較少見的嚴重的原發性心臟電紊亂,多發生於無器質性心臟病、QT 間期正常的兒童或青少年,以運動或情緒激動誘發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pVT)為特徵,常伴發暈厥或猝死,是一種高度惡性的遺傳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