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這座城市發生了哪些變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發生了哪些代際更迭?在這座城市打拼的人們又如何描繪自己的人生軌跡……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南方南」融媒體工作室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潮起珠江」——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活動自8月啟動以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踴躍投稿。
他們用精彩的文字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的廣州情緣、廣州人民生活方式的「升級換代」。國內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的電影《山葉魚檔》的原作者、廣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章以武更是特別撰寫了回憶文章《魚啊魚》,詳細解密《山葉魚檔》的創作過程。而在廣州日報大洋網開設的「改革開放,我想對你說」主題專頁中,讀者也紛紛寫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對廣州這座城市的殷殷寄語。
《山葉魚檔》音像製品封面。圖據網絡
熱話題
生活質量
在農村也可騎共享單車
生活環境改善了,物資更豐富了,口袋裡有錢了,生活方式也「升級」了……用自己親歷的故事反映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了讀者來稿的熱門話題。
廣州市增城區國土規劃局公職人員劉進林在《旺伯的寫意生活》裡以「當地村民」的目光,描繪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農村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首先居住環境變好了。」他在文章裡描述,現在村村通水泥公路,大部分機耕路也用水泥搗築,村民穿著鞋也可以下農田,可站著插秧。開工時間自由,避開炎熱太陽和嚴寒天氣。收割農作物機械化。探訪親朋戚友可以騎共享單車或網絡約車。
「其次,農村各項保障也得到落實。」他說,前幾年,因為建廠徵地有補償,村民的醫保社保,村已經為他們解決了;村的留用地用於建廠作為集體收入,有分紅;政府有計劃的舊村改造,農民住房也有保障;鄉村振興計劃有序推進,鄉村旅遊業的帶動,也給村經濟注入血液,加大發展;農民種水稻有補貼,不用交公糧了……
「最後,農村的教育和衛生也改變很大。」他介紹,目前中心小學建在中心村,自然村學生上學有專用校車接送,保證教育質量和保障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有條件的中心村已開辦幼兒園和託兒所。
時代信物
糧票肉票進了博物館
40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老百姓生活中的「時代信物」也悄無聲息地進行更新換代,留下了一件件時代專屬的「信物」,講述這些「時代信物」的更迭,也是讀者來稿的另一個熱門話題。
「如果對老一輩人來說,改革開放如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話,那麼對我而言,這40年的變化好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讀者李祝英在來稿《記憶中的票證》中,詳細憶述了計劃經濟年代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票證」。
在李祝英的記憶裡,在以前的「票證」時代,沒有票證,幾乎寸步難行。這些票證包羅萬象,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糧票、肉票、油票、酒票、糖票、布票、自行車票、縫紉機票、煙票等不一而足。
「我們這群生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恰恰經歷了票證的歷史變遷。」李祝英說,現在呢,這些跟生活物資有關的票證都進博物館了,但我們手裡又多了一些新的票證,只是發證單位不同了。各家蛋糕店的打折券、速食連鎖的優惠券、賣場商店的現金抵用券、零售鋪子的集齊可以兌獎的小卡片……無不印刷精美,個性鮮明。「現在用各種票證不是因為物資不夠,而是為了吸引顧客,剌激消費」。
青春故事
20年前來廣州的經歷讓他開了眼界
「廣州是我揮灑青春汗水的地方。」「在我的奮鬥足跡中,廣州是不能忽略的一筆。」很多來自北京、天津、深圳等地的投稿者,在文章中追憶自己當年在廣州打拼的故事,傾訴自己對廣州這座城市的熱愛和留戀,甚至還有不少外地讀者詳細記錄了自己跟廣州的「一面之緣」。
天津作協會員、新聞評論員夏曉華在《第一桶金》描繪了一幅「雙城」畫卷。他在文章裡寫道,在他的抽屜裡,珍藏著一個「寄自四千裡之外美麗廣州的信封」,裡面有一份20年前的獲獎通知。那是廣州一個企業舉辦的活動,他幸運地獲得了一等獎,獎品是一個金首飾。「時間已經過去了20年,首飾依然如故,優質靚麗,金光閃閃,」夏曉華把它稱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且是不折不扣的純正優質黃金。從此,他與廣州結下了長達20年的不解之緣。
在他的記憶中,20年前的天津,滿街跑的都是「黃大發」,百姓的出行工具基本上還是「大二八」,最繁華的濱江道上廣告牌還是素顏美女;20年前的廣州,只有越秀、荔灣、天河、東山、黃埔、白雲、海珠、芳村八個區,廣州地鐵一號線在1998年底建成,天河區還是一片荒蕪……「歲月如梭,20年後的今天,無論廣州,還是天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說,正是20年前參加的那次活動,讓他打開了眼界,學會了堅持,激勵了他的鬥志。而那份來自廣州的獎品,也一直陪伴著他,見證了他的奮鬥歷程。
名家談
《山葉魚檔》背後的故事
時間回到1984年的夏天,一部名為《山葉魚檔》的電影誕生於廣州,這部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是內地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的電影,轟動全國,獲獎無數。港臺流行音樂、山葉摩託車、個體檔口一條街……電影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廣州繽紛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電影提出勞動致富的理念和濃鬱的「廣味」市井風情,讓這部電影被譽為「改革開放的一張亮麗廣東名片」,在社會各界引起巨大轟動。
在此次徵文活動中,電影《山葉魚檔》的原作者、廣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章以武發來了他的回憶文章《魚啊魚》。他說,《廣州日報》的徵文啟事,把他的思緒帶回到30多年前寫《山葉魚檔》的日子。他在文章裡詳細解密了《山葉魚檔》背後的故事。
據章以武的回憶文章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廣州率先開放,開放了魚鮮、水果、蔬菜、三鳥市場,市民拍手叫好,都說政府好,跟老百姓想到一塊了。當時,很多待業青年一馬當先,領了牌照,紛紛在馬路邊的轉角處,在窄街小巷,設檔擺攤。
有一次,章以武在路上遇到一名他以前教過的學生,學生邀他去金碧輝煌的東方賓館飲茶,以表師生之誼。他猛搖頭:「去不得,去不得。」因為他認為那是接待外賓的地方。那學生執意要他前往,說自己開魚檔,賣魚賣得風生水起,每月能賺300多元。當時是1983年,章以武的月薪才68元5角。這讓他感慨世界在變;於是,最早的《山葉魚檔》的故事在他心裡發酵了。
章以武先寫了近6千字的短篇小說《山葉魚檔》。當初,小說的題目叫《魚啊魚》,他的老友徐康是珠影的製片主任。徐康認為這題目不生動,不時尚,「現在開放了,山葉摩託車滿街飛,乾脆叫《山葉魚檔》吧,用摩託車載魚,又新潮,又熱辣,讀者看這題目也好奇。」章以武對此非常認同。
後來,他找了合作者黃錦鴻將該短篇小說擴成中篇小說《山葉魚檔》。珠江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王進先生讀了他們的中篇小說,認為《山葉魚檔》應時勢,接地氣,故事性強,富有視覺衝擊力,具有廣州地方特色與南國風味,可改編成電影。後來電影公映後,好評如潮,被譽為「撕開了計劃經濟的一角」、「廣東改革開放的第一張靚麗的名片」。電影獲得1984年文化部優秀新片二等獎,並被選去參加1984年國際柏林電影節。
章以武說,這部電影的票房達8000萬,當時電影票才2角一張。當時,他們得到的稿費是1000元,除去200元個人所得稅,兩人各得400元。後來,劇組每個人又都分得了48.5元文化部頒發的獎金。他說,當時許多內地年輕人是看了這個片子後,嚮往廣東,才到廣東圓創業夢的。
「潮起珠江」
——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啟事
1.作品要求
作品文體以記敘文為主,主題、內容、素材與廣州有相關性,能充分展現和詮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能展示廣州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特質與精神。
字數為2000字以內,可配真實圖片。
作品只接受電子版作品報名,格式請統一為DOC格式。
稿件須為原創作品,嚴禁一稿多投,如發生抄襲或剽竊,將取消參選資格。
2.參加辦法及投稿要求
報紙讀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參與指引;廣州日報微信號、廣州參考APP即日起開闢徵文專欄,新媒體讀者可點擊專欄中的H5邀請函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H5邀請函,即可獲得參與指引。
投稿的原創作品以「真實姓名+手機號碼+單位+職業」的格式命名,發郵件到gzggkf40@163.com,郵件主題註明「作品標題+真實姓名+手機號碼」。
即日起至9月30日,面向公眾徵集優秀文章。
3.獎項設置
最佳作品:1名,稿酬20000元/人+榮譽證書
最佳故事、最佳創意、最佳文筆:各1名,稿酬10000元/人+榮譽證書
優秀作品:6名,稿酬5000元/人+榮譽證書
網絡人氣作品:10名,稿酬3000元/人 +榮譽證書
4.廣州日報大洋網開設專頁
專頁以「改革開放,我想對你說」為題,邀請網友寫下改革開放以來對廣州發生的變化的感受。留言者將有機會獲得50元的購物(書)券一份。(獲獎名單請留意網頁上的每期活動報導。)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黃蓉芳、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