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2020-12-21 酒歌說文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公認是老子,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並列為「三清」,是道家最高的存在。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宗教將其神秘化,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年來有關他的來歷至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事實上,老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才被道教奉為始祖。在此之前,老子只停留在哲學層面,其學說著作僅有《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

有關老子的秘團主要有三,分別是:誰是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老子怎麼死的。

首先說說老子的姓名。

很多人乍一看,覺得這個問題是小編故弄玄虛,老子不就是「老子」嗎?其實不然,老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大多數書裡,老子被認定姓李名耳,字聃。這主要引用了《史記》的說法,「姓李,名耳,字聃」。

在《莊子》一書中稱老子為老聃,漢代鄭玄在《禮記·曾子問》也同樣稱呼老子為老聃。說他「坐而皓首,故稱老子」。還有的史料記載說:「老子老而隱,故稱老子。」

這些資料都顯示出老子,應該是一個姓李名耳,字聃的古代哲學家。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奇特,認為「老」不是敬語,而應該是姓。古時有老姓,據《左傳》記載,當時確有名叫「司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認為老子是李耳不假,但這個李字是他母親的姓名,「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

再返回到《史記》,也提到了有關老子的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或言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按照司馬遷的意思,老子還有可能是楚國的老萊子,這樣一來,有關老子的來歷以及身份顯得更加神秘,老子到底是誰呢,難道真是一個姓老的人,又或者老萊子?所以有關老子的來自,誰是老子成為了老子的第一謎。

第二、《道德經》真是老子寫的嗎?

《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老子因為能夠「修道」和「養壽」,所以活到了160多歲,;並說老子晚年棄官尋道,途經題關,在那裡「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此說雖然也是公論,但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此書成書於春秋末年,但從書中思想內容、文體風格及用詞等,又像是戰國未期的寫作風格。而長沙馬堆出土的兩種帛書《老子》,根據鑑定都屬於戰國戰時期作品。符合了近代學者梁啓超的論點,即《老子》的作者並非李耳,而是戰國吋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

專家進一步分析,老子是春秋時代人,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論,然而並沒有成書,而是流傳到戰國時,由太史儋吸收採納寫成了《老子》。老子是倡議者,真正的作者卻另有其人,是太史儋。

第三、老子去哪了?

目前大部分史料巾都認為老子老年出函谷關,騎一頭青牛西去歸隱。但出函谷關之後去哪了,沒人能說得清楚。

有人說老子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個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只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個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小編認為,不管老子是誰,《道德經》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作為這本書的作者,不管他是誰,也一定是一個參透玄機,仙風道骨的人物。我們對老子的謎團越多,也也說明了老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和宗教不一樣,我們對待老子的思想,更多地要辯證地看。把他當做哲學,而不是玄虛的神話膜拜。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但是,很多人低估了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事實上,如果說孔子思想對中國人思想滲透到了肌膚裡,那麼,老子的思想就可以說是滲透到了血液裡、骨髓裡、靈魂裡。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的舉手投足、家長裡短事都和老子的思想密不可分,只不過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吧了。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老子出函谷關,本身就是一種移民行為,是在踐行他自己的思想理念>1、神秘主義和道德勸誡的消解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
  • 老子《道德經》精華
    老子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裡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德經》,又名《老子》,因其內容分道經和德經而得名。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 關尹子函谷關奇遇:紫氣東來老子出關《道德經》問世
    自老子開創道家思想以來,經過亢倉子、列子、莊子等人的闡揚發揮,道家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而在這些聖賢之中,在今天被低估的最厲害的就是關尹子。關尹子在道家思想的傳承中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現在知道他的人很少。雖然知道關尹子的人不多,但有一個關於他的成語,卻一定是的大家都聽過的,就是「紫氣東來」,我們講關尹子,就從這個「紫氣」講起。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能為第十)
    有朋友問我說現在人心如此浮躁,你上一個古方的理療健康項目,會有市場嗎?我說我也不知道。只是由著本心的指引,覺得應該做這件事而已,也是受道德經的指引吧。徒弟說:不僅僅要在言語上推廣道德經,行為上也要用道德經的智慧來指引。我說:善。那今天,跟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章能為。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嚴新:這幅畫畫的是老子,但又像我的武功師傅海燈法師晚年的像,而且有的地方特別像。「上德悟妙」老子不是講「上德」嘛,上德要悟妙,能悟妙者就不會迷路了。「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畫的背景是八卦,因老子講八卦。這個憂愁是什麼意思就留給您自己去想了。
  • 老子《道德經》講自然之道,孔孟講仁義之道,二者誰更貼近生活
    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其《道德經》在世界上翻譯最多出版最多遍布世界各國。而以尊老子的道教和以孔孟為聖的儒教,一直被爭論不休。老子《道德經》和孔子誰更勝一籌呢?老莊是自然之道,是理想主義,孔孟是社會倫理,是現實主義。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老子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秦國,有人說天竺,其實老子回到了故鄉
    老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留下了五千餘言《道德經》闡發自己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經》,從中汲取智慧。老子這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生平卻極為神秘。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老子西行去了秦地,並不知所終。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
  • 品讀《道德經》:老子「我恆有三寶」,哪三寶?對我們有何啟示?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張不才讀書,品讀文化經典、文學名作名篇系列通過了解《道德經》的內容,我們可以學到老子的很多智慧,如「道法自然」,如「上善若水」,如「無為而無不為」等。在《道德經》之德經部分,老子又講到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言簡意賅地提及,他有三件寶貝。
  • 明德書院:老子《道德經》所說的「三寶」,是哪三寶?
    《道德經》六十七章:我有三寶「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用儉字,作為治國、事天、養生之根本原則。「儉,故能廣」,因為節儉,所以發揮起來更為廣大。比如,一個人什麼事都做得很瑣細,那麼精力有限,就不能做到廣博了。謙「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要在天下人之前爭先,不要老想著出風頭,做事情恰到好處就可以了。
  • 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在史料並不明確的情況下,《老子道德經》的各種講堂上,函谷關莫名其妙的就成了既定的事實,這是很不嚴謹的。第二:誰才是老子?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也就是說在西漢漢武帝時期,人們已經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誰了,而今許多人卻認定了:「老聃就是李耳」,這是很缺乏質疑精神的。
  • 重溫歷史典故,老子騎牛,紫氣東來,探尋「老子著經函谷關」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約生於周簡王六年(前580),死於何時不詳。老子看到周朝衰敗,離周隱去。靈寶函谷關令尹喜通曉天文地理,一日,他在關樓上望見紫氣從東而來,知道不久將會有大聖人從此經過,於是尹喜下令將關前的大道清掃乾淨,迎候聖人。果然,不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有感於尹喜的盛情和虔誠,老子便留下來,在此著下《道德經》,又名《老子》。這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以個人名義寫出的系統完整的理論著作,其核心概念是「道」。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