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
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執大象,天下往
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
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大象的性質不炎熱也不寒冷,不是很溫暖也不是很清涼,也就是說「大象」性質恆定,「大象」能夠包容統領萬物,既不會侵犯也不會損傷萬物,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包容與統領。如果諸侯君王能夠掌握「大象」,那麼天下蒼生就會自然歸附。
我們都知道,冬天冷,夏天熱,春天溫暖,秋天清涼。而「大象」不會隨著四時氣候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性質穩定。由此讓筆者想到黃河源頭的泉眼,冬天再冷不結冰,夏天再熱不斷流,春天不會隨著天氣漸暖而變暖,秋天不會隨著天氣變涼而變涼,雖然黃河的景象雄偉壯觀,但是黃河源頭的泉眼的特徵,像極了老子對「大象」的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以黃河源頭中的「大象」來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大象「。
往而不害,安平太王弼注釋: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王弼解釋說,「大象」沒有固定形狀,也沒有固定的狀態,不偏袒誰也不彰顯誰,所以萬物歸附又不會互相妨害。
由此可見,王弼認為萬物之所以歸附」執大象「之人,是因為不互相妨害,沒有固定形態的「大象」不偏不彰,不左不右,居中而行。
而老子曾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也就是說社會中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是有形有識的,既有規則又有意識形態,別人對我恭敬,我待別人如貴賓,他人對我用兵,我也會對他人用兵,但「大象」既不貴左,又不貴右,無形無識,所以就不會有傷害的事情發生,如果「往而不害」,那麼就會「安平太」,這是一種看似不動,實則在動的運動狀態。
所以老子「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哲學道理就像黃河源頭的泉眼流出的水一樣,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哪些水是以前流出來的,哪些水是剛剛才出現的,既然不分彼此,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同,水面如鏡子一般平靜。
大部分人是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的,「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而筆者認為,如果用現在漢語的意思如此解釋,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樣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釋的話,就會離老子的本意越來越遠。筆者認為「往而不害」是「大象」的一種安靜的狀態,看似不動,其實一直在動,但又沒有波瀾起伏的運動象徵,這種運動又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動態,只要去過黃河源頭的人都會驚訝自然的神奇,中華的母親河養育了萬物,源頭竟然是如此的「安平太」,源頭之水如此的清澈,甚者連水流動的樣子都難以看到。
樂與餌,過客止
老子說,禮樂和美味讓賓客停留下來盡情享受,這也是一種「安平太」的狀態,似乎和「大象」無異,天下歸附,一片祥和。
無論是禮樂還是美味佳餚,既能夠有耳朵聽到,又能夠用口嘗到,更能用身心體會得到其中的美妙,但實際上正是因為禮樂的等級制度,讓人們不斷產生了更大的欲望追求,人們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就像黃河源頭之水一樣暗流湧動,這才是老子想表達的「大象」之意,其中內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來,只有品嘗、觀察、細聽才能明白「大象」的表面世界和隱形世界的真正象徵。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說完當時的社會環境,接著說自然「大象」,這種「大象」的出口,就如黃河源頭的泉眼出口流出的水一樣,淡淡的沒有味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用眼看,也看不到泉水流動的樣子,也就是用眼睛看不到「大象」的運動,耳朵也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當然就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妙音樂的追求,但是用起來卻從來不吝嗇,因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可以人們又可以像享受音樂和美味一樣肆無忌憚,爭先恐後。
現實中,很多人對於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沒有感覺的事物絲毫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是免費的贈送,即使沒有用也不會拒絕,這和老子描述的「大象」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大象」居中,不偏不倚,而人類偏向欲望而已,老子認為人們只有回歸初始狀態才能發現「大象」,才能回歸自然的樸實。
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根源,老子的「大象」正如黃河的源頭一樣,是自然萬物的本源。
上善任逍遙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皆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個人理解,認可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優質內容,共同成長;不認可的朋友,懇請您的批評指正,以便拋磚引玉,在交流中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理解得更有深度,為能創作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