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2020-12-14 芝麻任逍遙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

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執大象,天下往

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

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大象的性質不炎熱也不寒冷,不是很溫暖也不是很清涼,也就是說「大象」性質恆定,「大象」能夠包容統領萬物,既不會侵犯也不會損傷萬物,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包容與統領。如果諸侯君王能夠掌握「大象」,那麼天下蒼生就會自然歸附。

我們都知道,冬天冷,夏天熱,春天溫暖,秋天清涼。而「大象」不會隨著四時氣候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性質穩定。由此讓筆者想到黃河源頭的泉眼,冬天再冷不結冰,夏天再熱不斷流,春天不會隨著天氣漸暖而變暖,秋天不會隨著天氣變涼而變涼,雖然黃河的景象雄偉壯觀,但是黃河源頭的泉眼的特徵,像極了老子對「大象」的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以黃河源頭中的「大象」來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大象「。

往而不害,安平太王弼注釋: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王弼解釋說,「大象」沒有固定形狀,也沒有固定的狀態,不偏袒誰也不彰顯誰,所以萬物歸附又不會互相妨害。

由此可見,王弼認為萬物之所以歸附」執大象「之人,是因為不互相妨害,沒有固定形態的「大象」不偏不彰,不左不右,居中而行。

而老子曾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也就是說社會中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是有形有識的,既有規則又有意識形態,別人對我恭敬,我待別人如貴賓,他人對我用兵,我也會對他人用兵,但「大象」既不貴左,又不貴右,無形無識,所以就不會有傷害的事情發生,如果「往而不害」,那麼就會「安平太」,這是一種看似不動,實則在動的運動狀態。

所以老子「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哲學道理就像黃河源頭的泉眼流出的水一樣,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哪些水是以前流出來的,哪些水是剛剛才出現的,既然不分彼此,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同,水面如鏡子一般平靜。

大部分人是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的,「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而筆者認為,如果用現在漢語的意思如此解釋,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樣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釋的話,就會離老子的本意越來越遠。筆者認為「往而不害」是「大象」的一種安靜的狀態,看似不動,其實一直在動,但又沒有波瀾起伏的運動象徵,這種運動又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動態,只要去過黃河源頭的人都會驚訝自然的神奇,中華的母親河養育了萬物,源頭竟然是如此的「安平太」,源頭之水如此的清澈,甚者連水流動的樣子都難以看到。

樂與餌,過客止

老子說,禮樂和美味讓賓客停留下來盡情享受,這也是一種「安平太」的狀態,似乎和「大象」無異,天下歸附,一片祥和。

無論是禮樂還是美味佳餚,既能夠有耳朵聽到,又能夠用口嘗到,更能用身心體會得到其中的美妙,但實際上正是因為禮樂的等級制度,讓人們不斷產生了更大的欲望追求,人們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就像黃河源頭之水一樣暗流湧動,這才是老子想表達的「大象」之意,其中內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來,只有品嘗、觀察、細聽才能明白「大象」的表面世界和隱形世界的真正象徵。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說完當時的社會環境,接著說自然「大象」,這種「大象」的出口,就如黃河源頭的泉眼出口流出的水一樣,淡淡的沒有味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用眼看,也看不到泉水流動的樣子,也就是用眼睛看不到「大象」的運動,耳朵也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當然就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妙音樂的追求,但是用起來卻從來不吝嗇,因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可以人們又可以像享受音樂和美味一樣肆無忌憚,爭先恐後。

現實中,很多人對於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沒有感覺的事物絲毫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是免費的贈送,即使沒有用也不會拒絕,這和老子描述的「大象」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大象」居中,不偏不倚,而人類偏向欲望而已,老子認為人們只有回歸初始狀態才能發現「大象」,才能回歸自然的樸實。

黃河的源頭

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根源,老子的「大象」正如黃河的源頭一樣,是自然萬物的本源。

上善任逍遙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皆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個人理解,認可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優質內容,共同成長;不認可的朋友,懇請您的批評指正,以便拋磚引玉,在交流中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理解得更有深度,為能創作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指明方向。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的第35章。先來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簡單做一下注解執大象,執:堅守。大象: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其實,這句話正是出自於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經》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傳達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意義重大。接下來,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道德經》中的一部分內容,品味經典。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 老子道德經中的5個成語,教我們看懂人生,開啟成功之門
    老子的《道德經》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涉及面在所有先賢著作中首屈一指,其理論的深刻度更是令他作難以望其項背。《道德經》之中,出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成語;這些成語充滿智慧,或許能給我們的人生作一個令你滿意的解答。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事實上,老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才被道教奉為始祖。在此之前,老子只停留在哲學層面,其學說著作僅有《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有關老子的秘團主要有三,分別是:誰是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老子怎麼死的。
  • 老子《道德經》精華
    老子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裡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德經》,又名《老子》,因其內容分道經和德經而得名。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能為第十)
    只是由著本心的指引,覺得應該做這件事而已,也是受道德經的指引吧。尤其是最近看了很多打著中醫口號的項目,卻實在是替中醫抹黑的行為,例如用辣椒素刺激皮膚發熱的膚感,配合冰片和薄荷,忽悠療效的;用各種材質比如陳香(基本是香精)做進艾灸號稱療效的,各種各樣的收智商稅的項目層出不窮,我覺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是什麼?「最土的方法,最實在的效果」,就是我想要的了。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讓人大受啟發
    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句經典文辭,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很多人不知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說:真正的大道不是能用語言表達清楚的,這就蘊含著一種奧妙玄機的感覺。《道德經》中開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其實除了這句,裡面還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和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嚴新:這幅畫畫的是老子,但又像我的武功師傅海燈法師晚年的像,而且有的地方特別像。「上德悟妙」老子不是講「上德」嘛,上德要悟妙,能悟妙者就不會迷路了。「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畫的背景是八卦,因老子講八卦。這個憂愁是什麼意思就留給您自己去想了。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可以福至心靈!
    ——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就可以福至心靈!一、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老子《道德經》釋義:能夠察覺到事物細微的變化,這叫做「明」;能夠讓自身處於柔軟平和的狀態,才是真正的「強」。強勢、強硬、強橫,是他們的真實寫照,然而,這樣的人,究其實質,並非真正的強大,越是喜歡張牙舞爪,舞馬揚槍的人,基本都是色厲內荏的主兒,本身並沒有什麼真本事,還總喜歡挑事兒,遇到脾氣好的人,不和他計較,一旦碰到比他還強硬的,立馬像洩了氣的皮球,不堪一擊。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但是,很多人低估了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事實上,如果說孔子思想對中國人思想滲透到了肌膚裡,那麼,老子的思想就可以說是滲透到了血液裡、骨髓裡、靈魂裡。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的舉手投足、家長裡短事都和老子的思想密不可分,只不過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吧了。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