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2020-12-11 人文光影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道德經》

今天對「大音希聲」這句話進行詳細解讀。如果僅僅是從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聲」,這裡的「希」不是沒有聲音,聲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萬物融為一體,聽起來好像沒有聲音一樣。

同時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認識這句話,至少有3個層面需要了解。

老子提出「大音希聲」藝術理論

一、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時代文化背景

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曾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雜喧囂的音聲會使人聽覺失靈,五彩繽紛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這裡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例,雖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也不是說他們完全不關心時事, 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以民為本,順應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

「道法自然」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礎

二、「大音希聲」和「道」的關係

老子提倡的道,簡單地說,就是自然萬物。關鍵是這個「道」和「大音希聲」有什麼關係呢?

管子在《管子》中提出: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這就把二者的關係說清楚了。

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聲音,才是完美的音樂。因此欣賞音樂需要和修心養性一樣,用心體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樂之美。

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那些遠離自然的不只是音樂,很多東西其實往往都是有悖於自然規律,甚至是破壞自然的。

道家主張萬物源於自然

三、「大音希聲」和老子辯證法之間的關係

老子思想除了「道」,還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講究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凡事都有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

「大音希聲」也是這個道理,藉助老子的辯證法,就能夠理解「大」和「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糾結於有沒有聲音的問題。

老子把他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了他所有關於道家思想的闡述中,如果不了解他的辯證法,有時會陷入生搬硬套,又難以領會其中真正內涵的困境。

道家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四、「大音希聲」的美學意義

「大音希聲」在美學意義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①這是一種音樂理論。有些形式複雜多樣,或刺激激烈的音樂,不一定就是好的音樂。比如市場上的各種叫賣聲,很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只要那些能夠讓人的內心得到安寧,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的音樂,才是偉大的音樂。

②音樂雖然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音樂的最高境界,也是回歸自然。就像道家養生講究「天人合一」,好的音樂也要達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由此來看,老子在《道德經》關於藝術的各種論述,被譽為是古代美學的開端和典範,是有道理的。

道家講究融合自然,音樂也是如此

總結:

「大音希聲」是老子針對當時周禮分崩離析的現實狀況,提出音樂優劣的一個標準。同時還是老子安居樂業思想的一種隱蔽性表達。

這些認識不但是具體的音樂或事物形狀,還包含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古代音樂,以及其他藝術的創造和理解都有深刻影響。在指導藝術鑑賞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

相關焦點

  • 新生兒起名:200個道德經裡大音希聲、空靈禪意的名字!
    白巖松曾公開表示在三十歲到四十歲的時候,《道德經》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本書。並稱之為「生命之書」。說到「大音希聲」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這句話就出自《道德經》, 意思是說: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一清出處: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第三十九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以前曾經得到過道的,天因為得到道而變得清朗。可見「清」有清朗的意思,而「一」有得到之義,可引申為成就,獲得的含義。所以取名「一清」寓意孩子清雅高尚,善始善終,內心敞亮,始終清白如一。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些人會說,我們的正統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嗎,道家思想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傳統哲學、政治、科學等都有深刻影響,更是除了《聖經》以外在國外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5、《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認清自己卻是很難。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的第35章。先來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象: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用之不足既。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其實,這句話正是出自於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經》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傳達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意義重大。接下來,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道德經》中的一部分內容,品味經典。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玄」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含義是比較基本的,一是指境界幽遠,一是指帶光亮的深黑色。這兩個含義其實也是相通的,遼闊夜空中的那種幽遠、深黑就是一種所謂的「玄」色。正因如此,玄又引申至形容問題的深奧程度,從而有「玄奧」的說法。
  • 老子道德經中的5個成語,教我們看懂人生,開啟成功之門
    人生變幻莫測,要讀懂不容易;人生崎嶇坎坷,要走好需要智慧。當我們落寞之時,當我們孤獨之際,當我們在茫然無措之間,不妨進入先賢的世界,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營養。也許,先賢的一句話,就能解決我們長期思而不決的問題,從此豁然開朗,走向成功之道。
  •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能夠順其自然,才是高境界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可以做到隨和從容,才是真正的高境界。在《道德經》中強調最高的德行就是一種如水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向萬事萬物去索取回報。我們人生也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有的時候付出不需要回報,像道德經中所強調的大道一樣。如水一樣的溫柔,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事。所以是一個沒有形式的東西,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它聚集起來就凝聚了黃河和長江。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道德經》第45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道德經》:簡明的六個字,卻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寓示怎樣的智慧
    《道德經》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倍受人們的廣為傳誦。若以書籍的發行數量來論,世界上唯有《道德經》與《聖經》可以相提並論,如果說《聖經》名列第一,那《道德經》與《聖經》可以相互媲美,《道德經》名副其實位列第二。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修仙派怎麼翻譯《道德經》?
    但後人給他的定位是「北宋五子」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和他並稱的那四個人都是什麼樣的牛人。《道德經》和《周易》一樣,也有兩個解讀派別。多數人沒機會接觸道教的著作,所以不知道解讀《道德經》也可以分為兩個流派。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道德經》中9句真言,洞悉天道、地道、人道、世道!
    《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部哲學著作,由後世稱為老子的李耳所著成。此書的成書在諸子百家分家之前,所以諸子百家的思想大都是從此書中分化而出,由此可見此書的影響是何等深遠。《道德經》一共五千餘字,所以也稱為《五千言》,它也是我國道教所尊崇的道家至典,書中的主要思想是追尋「有道」,有道的意思便是順應天理順應自然,萬事萬物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繁衍生息日趨長遠。所以人也要順應自然而為之,不可違背天道。本篇便摘選道德經中洞悉天道,地道,人道,世道的9句天機至理,與大家來一起追尋一下道之精髓。
  • 《道德經》智慧:讀懂這四個字的人,具備六大品質,是人生的關鍵
    上善若水,我們大家都聽說過,也似乎在懵懂之間,稍微能體會到這四個字的含義。但如果要你現在解釋它的含義,你能夠清楚地說明白嗎?這四個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中,簡單來說,老子用一個「善」字來形容水。
  • 五十二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