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今天對「大音希聲」這句話進行詳細解讀。如果僅僅是從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聲」,這裡的「希」不是沒有聲音,聲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萬物融為一體,聽起來好像沒有聲音一樣。
同時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認識這句話,至少有3個層面需要了解。
一、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時代文化背景
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曾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雜喧囂的音聲會使人聽覺失靈,五彩繽紛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這裡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例,雖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也不是說他們完全不關心時事, 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以民為本,順應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
二、「大音希聲」和「道」的關係
老子提倡的道,簡單地說,就是自然萬物。關鍵是這個「道」和「大音希聲」有什麼關係呢?
管子在《管子》中提出: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這就把二者的關係說清楚了。
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聲音,才是完美的音樂。因此欣賞音樂需要和修心養性一樣,用心體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樂之美。
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那些遠離自然的不只是音樂,很多東西其實往往都是有悖於自然規律,甚至是破壞自然的。
三、「大音希聲」和老子辯證法之間的關係
老子思想除了「道」,還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講究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凡事都有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
「大音希聲」也是這個道理,藉助老子的辯證法,就能夠理解「大」和「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糾結於有沒有聲音的問題。
老子把他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了他所有關於道家思想的闡述中,如果不了解他的辯證法,有時會陷入生搬硬套,又難以領會其中真正內涵的困境。
四、「大音希聲」的美學意義
「大音希聲」在美學意義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①這是一種音樂理論。有些形式複雜多樣,或刺激激烈的音樂,不一定就是好的音樂。比如市場上的各種叫賣聲,很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只要那些能夠讓人的內心得到安寧,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的音樂,才是偉大的音樂。
②音樂雖然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音樂的最高境界,也是回歸自然。就像道家養生講究「天人合一」,好的音樂也要達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由此來看,老子在《道德經》關於藝術的各種論述,被譽為是古代美學的開端和典範,是有道理的。
總結:
「大音希聲」是老子針對當時周禮分崩離析的現實狀況,提出音樂優劣的一個標準。同時還是老子安居樂業思想的一種隱蔽性表達。
這些認識不但是具體的音樂或事物形狀,還包含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古代音樂,以及其他藝術的創造和理解都有深刻影響。在指導藝術鑑賞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