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玉之法,古代已經有了。
《山海經》中就有記載
黃帝食玉的傳說,
《周禮》中也有關於
古人食玉的最早記載。
只是到了魏晉時期
食玉已經變成了潮流風尚。
01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人要吃玉呢?
大家都知道
魏晉時期戰火紛紛、更朝換代,
東晉時期就已經有16個國家了。
這種長期混亂的局面,
讓魏晉時期的人們認識到了
生命的寶貴和短暫,
(魏晉時期的文化藝術)
他們擺脫儒家思想的傳統束縛,
擁護道教,
而此時道教的神仙信仰深入人心,
人人都想修仙,以求得長生不老。
而具有靈性的和田玉
便是長生神藥的上品,
(道教——三清天尊)
中國的古人對玉是抱著一種
信仰和崇拜的心態,
玉是宇宙之中非常特殊的材料,
它是地球表面發現的韌性最高的材料,
因此,
當時的人們認為食用了玉,
就可以變得跟玉一樣,天地間無堅不摧,
這才會去食用它。
02
食用玉石為什麼能長生不老?
古人的這種思想是源自於
魏晉時期的道教思想家
葛洪編撰的《抱樸子》,
(上圖為葛洪編撰的《抱樸子》部分內容)
葛洪在書中提到萬物本體的同一性,
是因為「氣」的流動
使得物與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增益,
這成為葛洪神仙思想
和煉丹等宗教實踐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葛洪會有這種想法呢?
是因為他看見有人用蛇銜膏將斷掉的手指
重新連接在一起,
金銀玉器放在屍體的九竅,
能讓屍體不腐爛;
蛇銜膏、金玉、手指這些是不同之物,
卻都能相益而生,
這些都是異物可以相益的證據。
(上圖為蛇銜草)
所以
任何萬物都是稟氣而生,
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會有
葛洪用玉石練仙丹的原因。
(上圖為葛洪煉丹圖)
就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
「玉屑甘平,無毒,主治胃中熱,
喘息煩懣,止渴。
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
由此可見,
古人認為玉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食用便可成仙。
很多帝主君王紛紛效仿,
吸食玉粉以求得道,
只可惜吃玉的君主皆夭折甚多,
都不如喜歡玩玉的乾隆爺長壽。
(郎世寧所作的乾隆元年畫像)
03
玉石到底怎麼治病的?
除了修仙,
玉似乎在古代還有一些藥理。
在古代的醫學典籍中,
寶石或貴金屬總是佔據著一席地位。
玉石自然也不例外,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將玉石磨成碎屑,
送水服下。
(上圖為玉屑)
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玉石可以
「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
養五臟,止煩燥,安魂魄」。
東晉葛洪的《抱樸子》記載:
「玉亦仙藥,但難得耳。
玉經曰:
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也。」
04
古人到底是怎麼食玉的?
兌水喝
有點像我們今天喝的衝劑一樣,
將玉磨成玉屑,
然後和露水一起喝。
《史記》裡的漢武帝就是這麼食玉,
據說能長生不死。
(上圖為漢武帝劉徹)
《本草綱目》裡則說,
玉屑若是直接服用,
有很好的排除臟腑毒素的功效
煮水喝
《抱樸子》中記載,
將玉與一些神奇的仙草同煮,
能煮出讓人長生不老的瓊漿玉液。
關鍵是,
還很好喝。
搓成丸子、燒成粉
玉丸和玉粉
是《抱樸子》中記載的
另外兩種食玉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
魏晉時期出土的玉器很少的原因,
因為都被吃掉了。
(上圖為魏晉時期的出土玉器)
05
食玉是種什麼體驗?
《魏書·列傳二十一》裡,
徵西大將軍李預就是食玉的愛好者:
「每羨古人餐玉之法,
乃採訪藍田,躬往攻掘,
得若環璧雜器形者大小百餘」。
「預乃椎七十枚為屑,日服食之」
「預服經年,雲有效驗」,
「及疾篤」仍篤信「非藥過也」。
直到後來病死了,
也說是因為自己「酒欲不斷」造成的,
不是因為食玉的原因。
《抱樸子》裡同樣也有案例:
「有吳延稚者,志欲服玉,
得玉經方不具了,不知其節度禁忌,
乃招合得圭璋環璧
及校劍所用甚多,
欲餌治服之。
後餘為說此不中用,乃嘆息。」
《抱樸子》:
「所以為不及金者,令人數數發熱,
似寒食散狀也。」
意思就是服用玉石後會產生
和服用五石散一樣的症狀。
不少考古專家發現,
魏晉時期的貴族墓,
墓主都比較年輕,
這和大量食用所謂的仙丹和玉屑
不無關係,
可能是察覺到食玉並不可取,
所以這一文化慢慢消失,
到了唐朝就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玉石無論是直接食用
或者是磨碎入藥,
所起到的作用和功效都是很有限的。
而在科學以及醫學發達的今天,
玉早已被認定是不能吃,
吃了會損害人體的健康。
情況嚴重的,
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所以,
玉不是藥,更不可吃!
其實道理很簡單,
玉石如此堅硬的物質,
就算磨成粉末,
也是我們的腸胃所吸收不了的,
所以說食玉能長生不老,
治療百病只不過是古人的一種臆想,
對成仙的一種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