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淡水龍蝦(以下簡稱澳龍)是指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周邊地區的淡水鰲蝦,有100多個品種,但已經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的主要是三種:馬龍鰲蝦、紅鰲鰲蝦、牙別鰲蝦。目前業內說的澳龍一般也是指這三個品種。國內澳龍養殖最早是1992年引入到廣東,隨後向其他省份發展,目前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均有養殖。國內養殖最多的是紅鰲鰲蝦,因其養殖周期相對較短(5-6個月),抗應激和抗病能力較強,出肉率高達47%-50%等特點,被大多數人所選擇。
澳龍雖然很早就被引入我國,但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火熱起來,與其養殖難度大,苗種稀缺,銷售渠道缺乏等因素或多或少有些關係。多年來澳龍的塘頭收購價平均在40元/斤以上,吸引了不少人加入養殖,在經歷了去年底的歷史低價後,許多人對澳龍養殖的實際效益產生了懷疑,認為這個養殖項目就是個坑,也有人認為它是塊還沒發展成熟的寶地。究竟如何?
塘頭價最高峰120元/斤
澳龍的生存溫度是5-35℃,最適生長溫度是18-28℃,最適pH在7.5-8.5之間,總硬度要求50以上,氨氮、亞硝酸鹽低於0.2,溶解氧必須在4mg/L以上。養殖澳龍對水質要求和管理水平都比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養殖技術,一般養殖戶輕易進入容易翻車。
澳龍苗種目前是屬於比較稀缺的資源,雖然近幾年苗場數量增加了不少,但產能仍然無法完全滿足目前的需求,苗種價格較為昂貴。澳龍苗種一般分為水花苗(約0.5cm/支)和標粗苗,標粗苗又分為每支1-1.5cm、1.5-2cm、2-3cm、3-5cm、5-8cm等不同規格,規格越大價格越貴。目前水花苗價格大約在0.4-0.5元/支,大規格標粗苗最高可達3元/支。
澳龍的產量視產區和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澳龍主產區主要是廣東、海南、浙江和江蘇,精養塘每批畝產平均在300-400斤,部分地區的套養塘畝產會低一些,大約在200斤以內。全年可養殖1-2批,一般是每年4-6月份投苗,養至當年8-12月份賣,以及9-12月份投苗,搭冬棚越冬養至次年3-7月份賣。
多年來澳龍的售價都比較高,塘頭價平均維持在40元/斤以上,歷史最高峰是2016-2017年期間,塘頭收購價達到80-120元/斤,最低谷是2019年年底,低至28元/斤。但不管價格怎麼變動,只要養殖成功都是盈利的,因為目前澳龍養殖成本平均約在15-25元/斤,按照目前的銷售價,還是有不錯的利潤空間。
養殖規模暴增50%
前幾年,澳龍的高利潤吸引了不少人加入進來,但因為技術門檻高,勸退了不少投機者,近年來澳龍養殖戶數量減少了很多,但總體養殖規模卻是在不斷增大。呈現出了散戶退出,大戶加碼的局面,一些有資金實力的人加入進來,養殖人群也更加年輕化。
據農財寶典記者了解,廣東今年澳龍投苗量同比去年增加了3-5成,浙江淡水水產研究所供應給市場的澳龍苗種數量也從去年的200萬尾增加至今年的1000萬尾。初步估計,今年全國澳龍養殖面積同比去年至少增加了50%以上,一些新興產區(如廣西)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目前澳龍銷售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苗場包回收,另一個是其他水產品販子兼職收購。苗場回收如果是用來做種蝦的話一般價格會比商品蝦貴2-3元/斤,目前許多澳龍苗場都有在做全產業鏈建設,除了會收購養殖戶的蝦回來做種蝦外,也會收購肉蝦賣到餐飲市場。
餐飲需求巨大,目前全國缺蝦
澳龍作為介於小龍蝦和海水龍蝦之間的品種,很好的填補了這一塊的消費空白。相對於小龍蝦,澳龍的個頭、出肉率和肉質都比小龍蝦更勝一籌,同等規格蝦的零售價比小龍蝦貴約20元/斤,是取代大規格小龍蝦消費市場的不二之選。而規格比澳龍大的海水龍蝦,消費者一般為高收入群體,作為目前國內消費主力的中產收入人群並不會經常消費,反而澳龍會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種。
據調查,目前餐飲業對澳龍的需求巨大,一些以小龍蝦為主題的餐飲企業開始引入澳龍作為食材,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經營澳龍這個品種的餐廳,對比消費者對小龍蝦和澳龍的評價,也發現消費者更青睞於後者。目前僅廣東對澳龍的日消耗量就達到了3-5萬斤。
近期由於澳龍生產處於青黃不接階段,各地舊蝦基本銷售完畢,新蝦則剛投苗不久,導致全國各地缺蝦,價格上漲了不少。目前廣東珠三角1兩左右規格的澳龍塘頭價報40-42元/斤,1.5-2兩/支報45-50元/斤,2.5兩/支以上報55-60元/斤。廣東粵西0.7兩/支以上統貨報37-47元/斤。廣東潮汕地區1兩/支以下規格報34元/斤,1兩/支以上規格統貨報38元/斤。廣西1兩/支以上(平均1.5兩/支)規格塘頭價報50-55元/斤。浙江1-1.5兩/支塘頭價報60-65元/斤,1.5-2兩/支報65-70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