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藏數千張地圖 含1954年手繪"紅軍長徵路線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達人藏數千張地圖 含1954年手繪"紅軍長徵路線圖"

2015-07-22 16:14:23來源:揚州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7月22日 16:14 來源:揚州晚報 

參與互動

(

)

張玉順收藏的手繪《紅軍長徵路線圖》。

  昨天上午,文昌花園社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老物件展,各式各樣的老式照相機、電話機等展品引得居民們紛紛駐足觀看。在所有的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家住文昌花園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張玉順提供的《紅軍長徵路線圖》。

  手繪地圖重現萬裡長徵歷程

  記者見到,這張地圖長約1.2米,高約1米,整個地圖的底色是白色的,圖中用黑色的虛線勾勒出江西、湖南、貴州、甘肅、陝西等各個省份,一條紅色帶有箭頭的實線貫穿多個省份,地圖右側用紅色大字寫著「紅軍長徵路線圖」。

  「你看,這個紅色的線就是工農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的行軍路線,從江西的瑞金出發,歷經兩年時間、途經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等14個省份,最終到達位於陝西的延安。」張玉順向記者介紹說,「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徵,工農紅軍突破了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在這張極為珍貴的地圖上,用紅色的方框標註出了「渡烏江」、「渡金沙江」、「渡大渡河」等紅軍長徵過程中的重大戰役,以及「一九三五年一月遵義會議」等重大事件。張玉順說,「這張地圖在手繪的過程中標註遵義會議時期起初在年份上少寫了一個『五』,後來在標註處用小箭頭補上了一個『五』字。」

  「這張地圖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完全手繪的,也就是說,這張地圖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就算同一個人手繪同一張地圖也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張玉順介紹說,「這張手繪地圖的右下角有繪製的時間,1954年,以及繪製地圖的人名。據我了解,因為在1954年的時候,我國的地圖繪製技術還不成熟,所以只能手繪地圖。」張玉順說,當年的手繪地圖還有很多,包括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各大戰役。「這些手繪地圖的主要作用是供我軍的軍官們參考學習以前的典型戰例,也就是教學地圖。」

  幾經波折終於換到地圖

  談到這張地圖的來歷,張玉順不免有些得意。「這是我多年前從北京的一個藏友家裡換來的。」張玉順說,「因為我搞收藏也有很多年了,圈子裡的朋友也很多,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時,我去北京的一位藏友家中作客,無意中看到了這張地圖,當時我對這個地圖就很感興趣,但是一開始北京的這位藏友並不願意將地圖轉讓給我。」回到揚州的張玉順始終對這張手繪地圖念念不忘,「後來我又與這位藏友通過很多次信,向他表達了我的想法,但是他一直都不肯轉讓給我。」

  無奈之下,張玉順想法設法找到了這位北京藏友的一位好友,「我向他好友詢問了這位北京藏友的喜好,最終我在信中給這位北京藏友提出以物易物,用我的藏品來與他交換,最終才將這張地圖弄到手。因為時間長了,地圖如今已經有些破舊,我準備近期找人將地圖裱一下,畢竟這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他收藏的地圖有數千張

  除了《紅軍長徵路線圖》,在昨天的老物件展中張玉順還提供了許多其他珍貴的地圖。「這張是1984年的揚州旅遊線路圖,你看當時地圖中城市的面積才多大,城區的東邊也就到解放橋,西邊是到當時的蘇北農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揚大文匯路校區,南邊到渡江南路,北邊到梅嶺,地圖中標註的景點也只有瘦西湖、大明寺、個園。」張玉順說,「通過這張地圖就可以看出來揚州的城市發展有多快,現在東西南北的區域可是比這地圖上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呢。」

  「還有一些地圖是疫情地圖,比如這張《高郵縣血吸蟲病流行區域分布圖》,這是1969年-1970年高郵地區發現血吸蟲病的區域分布,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見,絕大部分的地區都發現了血吸蟲病,可見當時這個病的覆蓋範圍還是非常廣的。」張玉順說,今天展出的地圖只是自己收藏的一小部分,「我估計收藏了有數千張地圖,這些地圖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戰爭、交通、醫療等各方面的信息,對於那個時代的歷史研究具有非常珍貴的參考價值。」

  通訊員 陳桂香 記者 宮鋆煜

  實習生 路博學 攝影 劉江瑞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路線圖被市第一檔案館收藏
    本報訊(記者 李建民 特約記者 葛高遠)23日,本報刊登的《伊川一職工巧手繪出詳細紅軍長徵路線圖》一文,報導了伊川縣技術監督局職工李廣欣以特殊形式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文章見報後引起市第一檔案館的重視,今日,經記者牽線,李廣欣將自己巧手繪製的紅軍長徵路線圖捐獻給第一檔案館。
  • 伊川一職工巧手繪出詳細紅軍長徵路線圖
    本報訊(記者 李建民 特約記者 葛高遠)「我教了30多年中國歷史,還從未見過繪製得這麼完整的紅軍長徵路線圖。」22日上午,在伊川縣宣傳文化中心廣場,一位中學歷史教師張老師感慨地說。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之際,伊川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職工李廣欣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悉心研究紅軍長徵史,精心繪製了一幅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路線圖(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該圖在近一個月的巡迴展出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 爬雪山過草地 老紅軍手繪「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
    張力雄手繪的長徵路線圖。他參加了長徵前最後一仗——老營盤戰鬥;長徵結束前的最後一仗——華家嶺阻擊戰。抗戰時期,先在「抗大」6年,後率部輾轉華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中原突圍、淮海戰役、進軍大西南等。新中國成立後,他在西南、華東等地部隊工作多年,為鞏固國防、建設邊疆作出了貢獻……他在耄耋之年,仍堅持十餘個寒暑,親筆撰寫回憶錄、親手繪製「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
  • 紅軍長徵中的地圖故事: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紅軍長徵中的地圖故事: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2014年08月16日13:13    來源   毛澤東在研究繳獲的地圖
  • 解讀長徵(6):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如何統計的?
    1935年5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朱德名義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紅軍萬裡長徵,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中革軍委第一次提出了「紅軍萬裡長徵」。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窩會議通過的《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說:「一方面軍一萬八千裡的長徵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的事業。」
  • 百歲紅軍的囑託|張力雄:長徵精神是無價之寶
    一直忙前忙後的工作人員是個年輕的戰士,2014年來到張立雄身邊,負責照顧他的日常起居。當時他知道要照顧的是張立雄的時候,心裡特別激動。「從來沒想過能這樣近距離接觸一個老將軍,還是從革命年代走來的常勝將軍。」他說,張立雄將軍喜歡散步走路,喜歡下軍棋,喜歡喝茶,也會跟他講革命年代的故事。張立雄是1932年加入紅軍的。
  • 他是紅軍長徵時先鋒中的領頭人,林彪說他一人頂得上十萬雄軍!
    在紅軍長徵時,他被譽為「開路先鋒中的先鋒」,聶榮臻評價他:「在紅軍長徵時,他是最有功的人之一!」他同級別的人大多被評為了大校,而他卻被評為了中將,林彪稱讚他:「一人可以抵十萬雄軍。」他就是蘇靜將軍,他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蘇靜將軍的故事。
  • 重溫萬裡長徵史 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前不久,130餘件紅軍長徵檔案史料在北京紅軍公園向公眾開放。在這些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的珍貴史料中,近90件首次與公眾見面。    紅軍布告首提「長徵」    「長徵」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特指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 解讀長徵(11):紅軍長徵先後翻越了哪些雪山?
    「雪皚皚,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徵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爬雪山,過草地」,是對紅軍長徵艱苦狀況、奮鬥精神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徵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紅軍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白雪皚皚,山高谷深,氣候變幻無常。
  • 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
  • 紅軍長徵時期的物資籌措
    【 《總政治部關於準備長途行軍與戰鬥的政治指令》(1934年10月9日),《紅軍長徵檔案史料選編》,第13頁。】但是紅軍在長徵途中為了便於行軍提高部隊戰鬥力,不得不拋棄大量輜重:「成千上萬支步槍和機槍,大量機器和彈藥。甚至還有大量銀洋都埋在他們從南方出發的長徵途上」。【 [美]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紅星照耀中國》,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頁。】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1928年5月25日下發的軍事工作大綱裡,宣布了一則消息,決定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中的內容,認為建立紅軍迫在眉睫,不必有大型的起義鋪路,只要能有自己的割據地區,就可以把創建紅軍提上日程。
  • 紅軍長徵唐卡組畫巡展到成都
    紅軍長徵唐卡組畫巡展到成都     本報訊(記者 常雄飛)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康巴藏語衛視頻道、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等聯合推出「紅軍長徵唐卡」巡展及「看長徵唐卡,講紅軍故事」系列講座大型公益活動
  • 「南天王」陳濟棠:身為國軍一級上將,曾為紅軍長徵秘密讓路
    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開始了長徵。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可見在長徵之初,粵北是必經之路。
  • 國內最早記錄紅軍長徵的單行本文獻:《二萬五千裡長徵記》
    現在要介紹的這本《從江西到陝北——二萬五千裡長徵記》(以下簡稱《二萬五千裡長徵記》),是一本小冊子,檢索已有的史料,還沒有發現比這本更早的國內單行本記錄,因此應該是目前所見國內最早以單行本形式出現的記錄紅軍長徵史實的珍稀歷史文獻。這本小冊子是由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郭若平教授所購藏,筆者據此以《茅臺酒傳聞》為題撰寫過一篇小文,發表在《百年潮》2016第2期上。
  • 追尋紅軍足跡「報導長徵第一人」範長江
    這篇文章由《大公報》特約記者範長江所寫,是當時國內第一篇客觀真實描寫紅軍長徵的新聞報導,打破了國民黨散布紅軍是匪徒且即將被消滅的謊言。 範長江,1909年生於四川內江。1935年7月中旬開始,他追尋紅軍長徵足跡,在長達3000公裡、歷時10個月的新聞採訪活動中先後寫下了一系列關於紅軍長徵的詳細報導,引起了強烈反響。
  • 紅軍長徵過雪山
    這是紅軍長徵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資料照片)。從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對國民黨軍隊重重「圍剿」,四路紅軍先後離開養育過他們的中央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這時編為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二萬五千裡長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落腳陝北,中國革命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一、紅一方面軍中走得最遠的部隊的長徵路是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長徵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翻越20多座大山,主要有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岷山、六盤山及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又稱亞克夏山、馬塘梁子
  • 在紅軍長徵走過的若爾蓋縣—— 紅色草地上的「加減法」
    雨雪過後的若爾蓋大草原河水猛漲,不少低洼處積滿了水,遠遠望去,仿佛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水草沼澤地。「這裡生態環境好,來年的藏家樂更有盼頭。」坐在漂亮的藏式新屋門前,談及下一年的打算,66歲的牧民巴甲勁頭十足。
  • 回憶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溯源
    危急關頭,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目前,大多史著和史學家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瑞金稱為"長徵開始",甚至稱為"二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事實上,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並非一開始就被稱為"長徵"。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開始時,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到湘西去與紅2、紅6軍團會合,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