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它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最早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其別稱「冬宮」只是博物館的一部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皇宮,同年十月革命後,整個冬宮撥給博物館,目前共有文物270萬餘件。從外觀上看,氣勢恢宏的建築將薄荷綠、白色與金色融為一體,有著大量的廊柱、窗戶和壁龕,屋頂上裝飾著成排的古典雕塑。
冬宮廣場上矗立著高47.8米,直徑4米,重600噸的亞歷山大圓柱,由一整塊花崗石製成,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為的是紀念亞歷山大一世率俄軍在1812年戰爭中戰勝拿破崙。廣場南面是建於1819-1829年的總參謀部大樓,由卡洛羅西設計,包括兩棟黃白相間古典式弧形建築,中間由凱旋門相連接,凱旋門頂部立有駕著六乘馬車的勝利女神。大樓的東西兩翼環抱著廣場的南面。東翼是博物館的一部分,主要展出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作品。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建築由5部分構成,包括:冬宮、小埃米塔日、大(老)埃米塔日、新埃米塔日和埃米塔日劇院。這些建築內部相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東方民族文化與藝術、俄羅斯文化、西歐藝術史、錢幣、工藝7個部分,並按地域、年代順序陳列在350多間展廳裡,展覽線路加起來有30公裡長,有世界最長藝廊之稱,也是世界最長的博物館遊覽線路。
從面向涅瓦河的大門進入冬宮,寬敞華麗的前廳盡頭就是通往二樓的「約旦樓梯」。最初這裡被稱為「使節樓梯」,因為各國使節都經此樓梯登上二樓等候沙皇召見。後來每年1月9日,沙皇一家都要經此樓梯走出冬宮,在涅瓦河畔舉行隆重的受洗儀式,傳說耶穌降生後在約旦河受洗,涅瓦河就被比喻為約旦河,階梯也就從18世紀起更名為「約旦樓梯」。白色的大理石樓梯莊嚴肅穆,寬敞的臺階兩側是浮雕式的護欄,牆壁上鑲嵌的鏡子與二樓天花板上由義大利畫家繪製的油畫交相輝映。
二樓第一個大廳就是「陸軍元帥廳」,1833年由奧古斯汀·孟非設計建造,呈古典主義風格對稱性。大廳牆壁上掛著俄羅斯著名元帥的畫像而得名,其中六幅為陸軍元帥,拉斯卡維奇、蘇瓦羅夫、圖庫佐夫是永久展出的,另外兩幅是奮戰在沙場上的勇士們。大廳天花板上共有三盞吊燈,中間一盞由500斤青銅打造的鍍金吊燈,也是冬宮最沉重最華麗的吊燈之一。
與「小皇座廳」相連的是冬宮最大的房間之一,超過1000平米的「國徽大廳」,是沙皇時期接見貴族,舉辦舞會,宣布國家法令的地方。青銅吊燈的小方板上雕刻有俄羅斯帝國所有省份的徽章,體現了帝國的強盛,大廳也因此而得名。四面牆邊排列著金色的雙層立柱,四列柱子頂起一圈金色的廊沿,廊沿上方是窗戶形狀的鏡子,天花板上垂下來幾盞巨大的金色吊燈。大廳的中央的花瓶樣雕塑為的是在舉辦宴會時將美酒和冰塊倒入其中,用特製的酒勺分享飲用。
小埃米塔日最著名的就是位於二樓的「亭臺大廳」,是整個埃米塔日博物館的點睛之筆。這裡陳列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孔雀大鐘」。大鐘由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珠寶設計師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團隊製造,由一系列極其複雜的機械裝置組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小樹上站著一隻美麗的孔雀,左側一隻公雞,右側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樹下有12朵圓蘑菇,中間最大的一棵蘑菇上刻有小時和分鐘的刻度,頂端立有一隻振翅欲飛的蜻蜓,上滿發條時蜻蜓就起到秒針的作用,可以一秒一秒地轉動。
孔雀開屏後金色的一面象徵著太陽和白日,銀色的一面象徵著月亮和黑夜。公雞啼叫象徵著新的一天的開始,整個運行過程代表從黑夜到黎明周而復始。孔雀四周的牡丹花,象徵富貴花開、如意吉祥,由貴金屬打造、寶石精雕,手工非常細緻。值得一提的是,大鐘原本是給中國人設計的,但由於交易談崩了,考克斯將鐘錶做了改造,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親王波將金買下大鐘獻給了女皇,每周三晚上8點大鐘會準點報時。
「新埃米塔日」主要收藏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最著名的當屬「拉斐爾長廊」。1775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在梵蒂岡欣賞了拉斐爾的作品,便在聖彼得堡複製了整個梵蒂岡畫廊。長廊在頂面和窗扉邊上都採用拱形結構,形成了很強的序列感和諧調性。柱、牆、頂滿布花紋,十分華麗。長廊的頂面是精緻的宗教題材繪畫,側面用假窗做裝飾,與另一側的真窗相對應,有很強的裝飾感,形成了鏡面效果,另一側攝入的光線讓長廊更加明亮。長廊的盡頭是一幅《最後的晚餐》。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