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宅鄭家大院

2020-12-13 恩施新聞網

大院雖然歷經了幾個世紀滄桑風雨,但它仍然傲立於泗渡河畔,頑強地展示著迷人的風採。歷甲屆稀齡,瑞護金獲虔祝寶婺千年煥」———這是留在廳堂裡唯一的一副刻在木柱上的對聯。

在巴東縣野三關鎮美麗的泗渡河村,有一座百年古宅———鄭家大院。前有潺潺流水,後有蔥蔥群山。大院雖然歷經了幾個世紀滄桑風雨,但它仍然傲立於泗渡河畔,頑強地展示著迷人的風採。

院子裡最老的居民名叫鄭家驥,今年70歲。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抽著旱菸在院子裡乘涼。「這片房子,是鄭高略公公建造的。鄭公公是我前六輩的祖公,我現在又有了重孫輩,也就是說,這院子裡已生衍繁息了鄭家十代子孫。」他說。

隨著鄭家驥老人的敘述,我們好像又穿過歷史的隧道回到了他家祖上創業的歲月:鄭高略一家四弟兄,清朝嘉慶年間,他們從湖南遷移到野三關的泗渡河安家落業。「在高略公公的手上,家道中興,他便開始著手修建大院,歷時三十載。院子共七口天井,七十五間房……」隨著老人的講述,再看看從天井裡漏下的燦爛陽光,一律的青磚灰瓦、一律的飛簷翹角的古宅,幽幽的靜靜的,給人以恍若隔世的錯覺……

從精美的磚雕圖案上,人們可以想像鄭家祖宗鼎盛時期的繁華和富貴。「重申應多福,芳藤玉樹笑看斑衣五色鮮;歷甲屆稀齡,瑞護金獲虔祝寶婺千年煥」———這是留在廳堂裡唯一的一副刻在木柱上的對聯。「解放前,院子裡曾遭過一次火災。但是,由於祖先在建造時巧妙的防火建築,火勢無法蔓延。1958年,院子卻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神龕、香臺都被拆除,關於大院建築和鄭家人遷居泗渡河的相關記載,也隨著『大煉鋼鐵』的一縷青煙而化為烏有。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連屋上的雕刻也沒有免遭厄運,紅衛兵穿牆上房,將許多獅頭花鳥砸碎,就連窗花也不放過。為了保護雕花的窗臺,鄭家人用紅紙寫上『毛主席萬歲』的標語貼在窗花上……天災好防,人災難防啊!」鄭家驥老人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風風雨雨中,大院裡的後代們一代代成長。在一家金融單位工作的鄭橋敦,是鄭高略的第七代子孫。「我們這一代,共有弟兄三十三人。其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16人,有的還享受國務院津貼。」他這樣介紹:「高略祖公的後代,現在已有千餘人了。在我的太爺輩,考取過秀才,進過八貢……在我們院子裡,現在還居住著50多人。我們都和睦相處,有大家遺風。」

讓人遺憾的是,大院正在被現代化的新興建築一點一點地蠶食。「算起來,院子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武漢等地高等院校的專家和研究生也來這裡作過考察,我們希望古宅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因為它的文物價值不僅是我們的,也是社會的!」院子裡居住的另一位居民鄭家華這樣呼籲。

相關焦點

  •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凌楠 攝 中國僑網文昌11月28日電 (記者 張茜翼)記者近日探訪位於海南文昌鋪前鎮美蘭村的林家大院,精緻的木雕門、瓦房屋脊的翹頭、屋簷下的精美壁畫、彩紋的地板磚等裝飾,這座百年僑宅將文昌傳統和南洋風格相結合,不禁讓人驚嘆。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大門。
  • 中山火炬區大環村:碉樓屹立一方 古宅流芳百年(組圖)
    在大環村委會旁邊,有一座接近百年歷史的破舊西式古宅,這座古宅是曾有飛行將軍之稱的張惠長當年仕途扶搖直上之際回鄉投資興建的。這座歷經風霜的古宅,雖被丟空近半個世紀,但今天依然能捕捉到些許當年的「氣勢」。據悉,隨著旅遊大開發的到來,大環村委會及張惠長的後人,都有將張惠長故居開發成旅遊景點的設想。
  • 羅氏古宅,一個老宅子竟藏著中國白酒數百年的秘史!
    在中國,許多老宅子都藏著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最出名的莫過於故宮,見證了幾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也有喬家大院、平遙古城等見證一代晉商的崛起與衰落。今天要講的一個宅子,雖然名字不像喬家大院那麼響亮,但是其中卻藏著中國白酒數百年發展的軌跡和密碼。
  • 佛山九江百年吳家大院 見證僑鄉歷史文化(圖)
    佛山九江百年吳家大院 見證僑鄉歷史文化(圖) 2016年12月19日 14:49   來源:佛山日報
  • 王家大院:青林翠竹掩古宅 結構嚴謹氣勢宏(河洛古建)
    屋脊高聳,雕飾精美  青磚黛瓦、木門石牆、繡樓高聳、四院相連……  這,是一座散發著濃鬱人文氣息的明清古宅,古樸典雅;這,是一座獨具特色的磚瓦建築,氣勢恢宏……夏日清晨,我們驅車來到位於洛寧縣下峪鎮後上莊村的王家大院。
  • 何家大院濃縮海口百年歷史
    何家大院大門 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大院這座豪華的私人宅院落成,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這裡上演了主人何達啟以及幾代後人的傳奇故事。   推開何家大院兩扇厚重的鐵門,眼前依稀浮現當年中門敞開紅毯鋪路的場景。這是上世紀初何家迎接貴客必有的豪華排場。這座曾經的「海口第一豪宅」,在上百年的時光裡,濃縮了海口一百多年的歷史,殘垣斷壁中,一磚一瓦仿佛都在訴說著過往。
  • 徐州尋訪古村落活動走進拾家大院
    (徐淮網張文一 鑾翠翠訊)7月12日,藝術百家文旅策劃專家團隊和徐州全媒體聯盟組織的尋訪徐州古村落活動舉行第十站,走進徐州鼓樓區拾東村,探訪徐州歷史上名聞遐邇的拾家大院。在拾東村委會舉行的尋訪徐州古村落座談會上,參加活動人員首先聽取了拾東村和拾西村負責人關於拾屯概況的簡介;其次聽取了拾氏宗親後人關於拾家先祖歷史和後代族人發展情況的介紹;文旅專家紀建華、曹學海、楊世明、張文一等和企業家代表王紅、馬山、王洪車先後發言,就拾家大院的歷史地位、文化傳承、保護措施、發展規劃等進行了熱烈的座談交流;
  • 鄭家院子、唐家院子、童家院子……
    院子是重慶民居的重要特色,在廣袤的農村存在院子,在主城也有古院落,有的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日前,著名民俗專家李正權走進曾家巖書院,給市民講述重慶民居的歷史發展。其中,形形色色的院子,更是喚起了不少人的鄉愁記憶。重慶農村典型民居「吊腳樓是中國南方山區常見的民居建築,早些年,重慶城兩江沿岸隨處可見。而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少。」
  • 津門海下第一宅,承載那個時代的輝煌,終於開始修繕了!
    葛沽鄭家大院(津53)九河下梢天津衛,七十二沽小江南。天津是近代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有很多買賣人。在海河、大運河河灣處,形成了許多鱗次櫛比的古鎮。買賣人有錢,爭相蓋起了深宅大院。近日,筆者來到葛沽鎮走訪鄭家大院,終於見到了一番新氣象。明朝後期,福建人鄭氏家族定居葛沽,以小本生意度日,倒也衣食無憂。至清末鄭筠榮一代,傳聞曾在葛沽前街經營豆腐坊,售賣閩地傳統風味的麻辣小豆腐,得綽號「鄭小豆腐」。及至漸長,他與父親闖關東,在營口一帶經營木材、糧行和山貨生意。
  • 香馥記憶 古宅新貌
    而在邦達倉家族住進此大院之前,這座大院是貴族擦絨家族的宅第,後來擦絨家族在拉薩河邊新建了莊園後,將此房屋賣給了來自昌都的富商邦達倉,從此以後該院便被稱為邦達倉大院。  居住在八廓社區,今年89歲的白瑪玉珍老人講述了她所了解的邦達家族,邦達祖上原是佃戶農奴,為邦達家族奠定基業的是一個從販運茶葉的馬鍋頭起家的商人,名叫邦達⋅尼江。
  • 走進永州古村落|胡家大院古村落見證零陵歷史文化
    杉木橋胡家大院古村落,不失為一處春遊佳地。  零陵區郵亭圩鎮杉木橋村胡家大院古村落,距零陵城區約35公裡, 一路茶香花豔、山美水美、風景獨好,非常適合家庭自駕遊。  胡家大院大門左上方,掛有一塊沉甸甸的紅木牌子,上面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 格外醒目。
  • 鄭州這所百年古宅有著怎樣的秘密
    【景象】百年古宅藏匿於高樓間在鄭州高新區東史馬村,有一所當地居民人人皆知的「大門樓」,就是任家古宅,這是一所建設於乾隆年間的清代民宅,迄今已經傳承了七代,有200多年歷史。這所藏匿於林立高樓間的古宅很難被找到。
  • 被包圍的任家古宅 該如何保護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傑  繼去年的「汙水之困」之後,鄭州高新區的任家再次求助《陪你去辦事兒》:如今除了古宅,整個村子成了一片工地,四面樓房越建越高,土方也越挖越近,快要危及任家古宅宅基地了。關於任家古宅這一鄭州市文保單位的保護邊界,任家和開發商爭執至今,衝突不斷。
  • 大橋老宅劉家大院(揚州江都大橋鎮)
    劉家大院位於大橋鎮中大街東端,是劉厚之宅第,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堪稱邗東古民居之冠。劉家大院坐北朝南,前門出喧鬧的大橋鎮明清石板長街,後門枕中后街(現為勞動巷),故有「一屋跨兩街」之說。大院長150米以上,寬30米,後花園有3個籃球場大小。
  • 鄭州任家古宅,是一部精美絕倫的厚重史詩,是穿越歷史的堅守傳承
    在鄭州,任家古宅真的是一種史詩般的存在,又是一種隱匿型的存在。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用到這裡很合適,因為任家古宅位置有些偏僻,它坐落於高新區拆遷後的東史馬村一個僻靜的角落裡,周圍是高樓林立,人來車往,絡繹不絕,平常人卻很難注意到附近有這麼一處久經滄桑的歷史存在,如果不是報導,這座古宅可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熟悉到刻骨的在乎。
  • 北京周邊有個「喬家大院」,不僅人少景美,而且還全程免費!
    北京周邊有個「喬家大院」,不僅人少景美,而且還全程免費!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在北京周邊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存在。河北省井陘縣西部的大梁江村,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座「石頭城」,不似許多著名景點一般為眾人所知,但其古風古貌也是保存的非常完好。
  • 當古宅遇上銀杏,自貢王家大院的冬天美醉了
    另外,由於銀杏樹是樹中數一數二漂亮的,尤其是銀杏樹落葉的時候如同黃金一般,而其樹名又帶著「銀」字,象徵著金落滿堂,這麼好的寓意,所以有了「銀杏進宅滿地財」的說法。故而,古人都喜歡在房前種植銀杏樹。當然,作為自貢的百年鹽商宅院—王家大院也不列外。遠望王家大院,它前面的滿身金黃的銀杏樹比較顯眼,也非常漂亮!
  • 王家大院:青瓦石牆訴說古驛站旁王氏家族興衰變遷
    據張李村村主任王溪亭介紹,王家大院的主人是王士英與王振坊、王振堂父子。王家是明初移民,從河北棗強縣遷來山東,後定居張李村,靠古商道上驛站商貿生意起家,成為富甲一方的商賈。據了解,王家大院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佔地10餘畝。分南北兩個部分,共有二十多個院落,各院落都有便門相通。
  • 通訊:探訪海口百年華僑大宅「何家大院」
    通訊:探訪海口百年華僑大宅「何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