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雖然歷經了幾個世紀滄桑風雨,但它仍然傲立於泗渡河畔,頑強地展示著迷人的風採。歷甲屆稀齡,瑞護金獲虔祝寶婺千年煥」———這是留在廳堂裡唯一的一副刻在木柱上的對聯。
在巴東縣野三關鎮美麗的泗渡河村,有一座百年古宅———鄭家大院。前有潺潺流水,後有蔥蔥群山。大院雖然歷經了幾個世紀滄桑風雨,但它仍然傲立於泗渡河畔,頑強地展示著迷人的風採。
院子裡最老的居民名叫鄭家驥,今年70歲。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抽著旱菸在院子裡乘涼。「這片房子,是鄭高略公公建造的。鄭公公是我前六輩的祖公,我現在又有了重孫輩,也就是說,這院子裡已生衍繁息了鄭家十代子孫。」他說。
隨著鄭家驥老人的敘述,我們好像又穿過歷史的隧道回到了他家祖上創業的歲月:鄭高略一家四弟兄,清朝嘉慶年間,他們從湖南遷移到野三關的泗渡河安家落業。「在高略公公的手上,家道中興,他便開始著手修建大院,歷時三十載。院子共七口天井,七十五間房……」隨著老人的講述,再看看從天井裡漏下的燦爛陽光,一律的青磚灰瓦、一律的飛簷翹角的古宅,幽幽的靜靜的,給人以恍若隔世的錯覺……
從精美的磚雕圖案上,人們可以想像鄭家祖宗鼎盛時期的繁華和富貴。「重申應多福,芳藤玉樹笑看斑衣五色鮮;歷甲屆稀齡,瑞護金獲虔祝寶婺千年煥」———這是留在廳堂裡唯一的一副刻在木柱上的對聯。「解放前,院子裡曾遭過一次火災。但是,由於祖先在建造時巧妙的防火建築,火勢無法蔓延。1958年,院子卻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神龕、香臺都被拆除,關於大院建築和鄭家人遷居泗渡河的相關記載,也隨著『大煉鋼鐵』的一縷青煙而化為烏有。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連屋上的雕刻也沒有免遭厄運,紅衛兵穿牆上房,將許多獅頭花鳥砸碎,就連窗花也不放過。為了保護雕花的窗臺,鄭家人用紅紙寫上『毛主席萬歲』的標語貼在窗花上……天災好防,人災難防啊!」鄭家驥老人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風風雨雨中,大院裡的後代們一代代成長。在一家金融單位工作的鄭橋敦,是鄭高略的第七代子孫。「我們這一代,共有弟兄三十三人。其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16人,有的還享受國務院津貼。」他這樣介紹:「高略祖公的後代,現在已有千餘人了。在我的太爺輩,考取過秀才,進過八貢……在我們院子裡,現在還居住著50多人。我們都和睦相處,有大家遺風。」
讓人遺憾的是,大院正在被現代化的新興建築一點一點地蠶食。「算起來,院子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武漢等地高等院校的專家和研究生也來這裡作過考察,我們希望古宅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因為它的文物價值不僅是我們的,也是社會的!」院子裡居住的另一位居民鄭家華這樣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