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萬國軍輸給20萬日軍,為什麼會戰敗?日本士兵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2020-12-18 騰訊網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國民政府戰敗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政治上非常依賴所謂的國際調停,認為上海是遠東的國際大都市,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絕不會袖手旁觀,所以只要堅持一陣子就能等來援手。

二是實際上英法當時正被德國攪的頭大,注意力主要放在歐洲大陸,根本無暇東顧。

三是美國的孤立主義當時是國內的主流,加上遠在千裡之外,要它去阻止日本侵略中國是根本不現實的。

四是最主要的,因為當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氫中國作為它們的核心利益所在。

五是國民政府在軍事上嚴重高估了自身軍事力量,沒有充分考慮與日軍技戰術素養的差距,認為主場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有兵力優勢和地理優勢,就是最後打抔贏,起碼打個拉鋸沒問題。

六是作戰區域雖然選在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但是上海根本無險可守,反而有利於日軍海陸空立體火力的發揮,後來戰爭爆發後真的發現對方的戰術素養遠高於自己之上,還過委員長還幻想著所謂調停又猶猶豫豫不肯撤,幾十萬軍隊密密麻麻擠在上海這個彈丸之地天天挨炸,死傷慘重。

不過日本嚴重低估了中國軍民的抵抗決心,總覺得中國就是一盤散沙,只要大炮一響,飛機一炸,中國就亂了,反對派會趁機揭竿而起推翻現任政府,最終中國這個國家就會四分五裂。

令日本果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國各方勢力居然會同仇敵愾,淞滬會戰期間,桂軍、川軍等各方軍閥勢力都慷慨赴義,邊老本都拿出來跟日軍死拼。

不過從戰爭的結果來看中國的舊式軍隊在日本的現代化軍隊面前的劣勢是一覽無遺的,但是中國軍民的態度很明確,根本不可能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我跟你耗。

淞滬會戰從第一天開始,就已經預示日本從此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之路,速勝的想法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日本人只能血戰後踏過中國軍人的屍體才能前進,但中國人是殺不完的,日本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軍隊準備防禦上海的第一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秘密開到上海附近後,軍委會命令駐紮在蘇州的裝備優良的第2師補充旅第二團換上保安隊服裝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等戰略重點。

中日雙方已經處於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二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機場警戒線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也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線。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組織淞滬作戰部隊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下轄3個師和1個獨立旅)準備圍攻日軍,13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其攻擊重點最初為虹口,後轉向公大紗廠。

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具有壓倒性優勢。

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日軍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裡,幾為焦土。日軍接著又以40餘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佔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守軍為保存實力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國軍只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中央軍部隊也奉命轉移。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80萬人血拼日軍精銳,中央軍一天損失一個師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04字,閱讀約2分鐘1937年8月13日,為趕在日軍主力抵達上海前殲滅日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將軍指揮87師團,88師團等國軍部隊向駐守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發起進攻
  • 淞滬會戰國軍傷亡30萬,看似輸實則贏,日軍從此陷入深淵
    盧溝橋事變只是地區性的衝突,只是一個開端,真正的全面抗戰的開始是另外一場戰爭,淞滬會戰。這場戰爭是抗日戰爭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爭,雙方的參戰兵力達到了100萬。其中國軍是80萬兵力,日軍是20萬兵力。申明一下,這個不是說100萬人同時開打,而是陸續的參戰的。   同年8月13日,全部德式裝備德式訓練的國軍最精銳部隊第87、88師率先投入戰鬥。
  • 淞滬會戰迷惑操作,3萬國軍打3千日軍,蔣介石卻3次下令暫停進攻
    淞滬會戰爆發前,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認為,一旦開戰應該採取「先發制敵」的措施,攻其不備,迅速將日軍在上海各處據點清除。張治中曾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對日軍有一定的了解。為了做好「先發制敵」的準備,他安排人員摸清了上海日軍各處據點,並製作了詳細的作戰圖和方案。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至1937年6月,國軍總兵力約為170萬(其中19個德械速成師,但僅中央教導總隊為標準德械速成師);重武器嚴重不足。日本約為448萬(199萬可立即動員);中國海軍120餘艘艦艇總噸位僅6萬噸左右(另一說近7萬噸),日本海軍190萬噸,20-25倍於國軍。
  • 淞滬會戰簡介:日本海軍挑釁中國上海引爆大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中國統帥部知道大戰不可避免,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為確保首都安全,先準備集中兵力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準備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但機密洩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
  • 淞滬會戰:日軍憑險據守,國軍精銳受挫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
    上海有一座年代久遠建築,它位於上海四川北路和東江灣路交叉路口,這座建築便是當年中日淞滬會戰爆發時日軍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這座褐色的堡壘式建築呈「口」字型,四周為營房和倉庫,中間是2200平米的操場,可以容納2000多人,大批裝甲車也可以開進開出。
  • 圖說血淚淞滬!國軍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日本海空軍?
    1937年8月,日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使用的「全日本號」報國91型飛機。日軍參加淞滬會戰作戰飛機架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中國空軍的參戰部隊為第二至第九大隊等8個大隊和1個暫編大隊,約200架飛機。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上海市區進攻的日軍陸戰隊。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嘉德 供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80年前的今天,淞滬會戰正式拉開帷幕。「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戰役,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中國軍隊在虹口、楊樹浦一帶與日軍海軍陸戰隊激戰,日軍決定全力增援上海,國民政府也決心打一場大仗,調動全國軍隊向上海進發。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下)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三戰區淞滬會戰經過概要》,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張治中:《揭開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序幕
  • 淞滬會戰中殺敵4萬自損30萬,國軍的德械師,並沒有輸在指揮上
    淞滬會戰是國軍發起的,目的是防止日軍迅速打通津浦路,從而將國軍的主力包圍在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這是國軍的預判,日軍當時並沒有整體侵華計劃,撤守山東,日軍也並未跟進,國軍有預謀的在上海打死一個日軍守衛,日軍派代表來理論,蔣介石直接派5個軍精銳進攻日本駐地,日軍向本土求援,淞滬會戰全面爆發。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那些照片全部聚在一起恐怕倉庫都放不下,隨軍記者的活躍和勞苦,與日清日俄戰役當時相比,會有完全恍若隔世之感,雖然不需要報社的自誇,但就照片報導而言,日清日俄戰爭之時自不必說,即使在歐洲戰爭當時,也是絕無僅有、非常罕見的,攝影者列在軍伍之間,身披槍林彈雨,應能拍到戰場最真實的一面,暴露在前,絲毫看不出攝影者與士兵有哪裡不同。實際上我報社已經失去了兩名在前線最勇敢的同事。」
  • 淞滬會戰初期,日本海軍陸戰隊真的只有三千人嗎?
    淞滬會戰初期,日本海軍陸戰隊真的只有三千人嗎?,我們首先會想起國軍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在配屬山炮、重榴彈炮、戰車的情況下無法殲滅盤踞在上海的三千來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
  • 淞滬會戰|史可法號魚雷艇奇襲日軍旗艦
    原來,這艘快艇在前一天晚上襲擊了日軍旗艦出雲號,這是當時海軍發動的一次奇襲。故事是這樣的,位於江陰的海軍電雷學校,從英國進口了15艘魚雷艇,分別編組為「嶽飛」「史可法」「文天祥」中隊。8月14日晚,「史102號」和「史171號」快艇偽裝為漁船潛往黃浦江龍華,16日晚上8時許,由「史102號」單獨出擊日軍旗艦出雲號。
  • 無法釋懷的悲哀,3萬國軍精銳竟幹不過3千鬼子,我們究竟差哪?
    實際上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中,張治忠就率領87師、88師以及教導總隊與蔣光鼐、蔡廷鍇的19路軍,在上海江灣、廟行一帶與7萬日寇激戰兩月,日軍三易主帥、傷亡數千人,都不得有所推進。顯然張治忠率領的87師、88師具有豐富的對日作戰經驗。
  • 淞滬會戰陣亡的14位將軍,有六位都畢業於黃埔前四期
    自全面抗戰爆發以來,淞滬會戰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中國軍人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全淞滬戰役中,中國共有14位將軍為國獻身,黃埔生佔6位,黃埔畢業生更是慘死。在祖國服役的14名將領中,黃梅興、蔡炳炎、路景榮、楊傑、龐漢禎、秦霖、李伯蛟、劉啟文、吳克仁、吳桐崗、鄧玉琢、朱之榮、李伯蛟、吳繼光、劉啟文、吳繼光、吳炳炎、吳景榮是黃梅興少將中的第一位在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將領。黃梅興,廣東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9軍88師264旅旅長。88師是三個德械師之一,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是最早投入戰鬥的部隊之一。
  • 英烈後人尋親80年,淞滬會戰川軍26師連長的孫子終於在四川找到親人
    楚天都市報記者梁傳松 通訊員餘凱銳五一期間,陽新一抗日軍人後代尋親80年的故事,在黃石朋友圈傳遍。1937年,26師川軍連長楊俊章拋下僅3歲的幼子和妻子,奉命馳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離開陽新後,從此便杳無音信。其兒子楊進秀(後改名為柯忠傑)、孫子柯於其、曾孫柯子軍三代人尋根四川。
  • 國軍3個精銳師打不過3千日本兵?看看淞滬會戰到底有多難打
    不過,除了八路軍和群眾,國民黨部隊和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的交鋒也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雖軍部隊在正面戰場上很難佔上優勢,但從整個抗日戰爭來看,他們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早在淞滬會戰時期,國軍就表現出了頑強抵抗的戰鬥精神,那麼,在淞滬會戰時,國軍真的動用了3個精銳師都不能打敗3千日本兵嗎?看看淞滬會戰到底有多難打。
  • 此軍曾被貶稱「雙槍兵團」,抗日誓死拼殺日軍,14個營長戰死13個
    文/紀布 對川軍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在全面抗戰之前,許多川軍士兵都是一手拿著「土步槍」,一手拿著「老煙槍」來和小日本打仗,因此,川軍士兵得到了一個外號:雙槍兵!這個外號也是諷刺川軍的戰力低下。
  • 從—本侵華日軍日記可以看出中國人堅決不做亡國奴的決心
    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20萬餘人,死傷4萬餘人;國軍投入最精銳的中央軍的148個師80餘萬人,死傷30萬人。淞滬會戰標誌中日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學者認為淞滬會戰不應該打,其實就在當時也是同樣,國府當中很多人都反對在上海與日軍決戰,其中就包括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法肯豪森認為:中國根本沒有像樣的海軍和空軍,在上海這個非常適合海空軍作戰的沿海半島,日軍會獲得從海上和空中的源源不斷的火力支援,國軍將毫無勝利機會。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僅在虹口和楊樹浦地區,就有包括日軍海軍操場、日軍俱樂部、公大紗廠等在內的 46 個據點,位於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鋼筋水泥建築,可以容納約 2000名以上的士兵,已經成為日軍在上海市區的一處軍事要塞和最重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