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國民政府戰敗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政治上非常依賴所謂的國際調停,認為上海是遠東的國際大都市,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絕不會袖手旁觀,所以只要堅持一陣子就能等來援手。
二是實際上英法當時正被德國攪的頭大,注意力主要放在歐洲大陸,根本無暇東顧。
三是美國的孤立主義當時是國內的主流,加上遠在千裡之外,要它去阻止日本侵略中國是根本不現實的。
四是最主要的,因為當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氫中國作為它們的核心利益所在。
五是國民政府在軍事上嚴重高估了自身軍事力量,沒有充分考慮與日軍技戰術素養的差距,認為主場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有兵力優勢和地理優勢,就是最後打抔贏,起碼打個拉鋸沒問題。
六是作戰區域雖然選在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但是上海根本無險可守,反而有利於日軍海陸空立體火力的發揮,後來戰爭爆發後真的發現對方的戰術素養遠高於自己之上,還過委員長還幻想著所謂調停又猶猶豫豫不肯撤,幾十萬軍隊密密麻麻擠在上海這個彈丸之地天天挨炸,死傷慘重。
不過日本嚴重低估了中國軍民的抵抗決心,總覺得中國就是一盤散沙,只要大炮一響,飛機一炸,中國就亂了,反對派會趁機揭竿而起推翻現任政府,最終中國這個國家就會四分五裂。
令日本果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國各方勢力居然會同仇敵愾,淞滬會戰期間,桂軍、川軍等各方軍閥勢力都慷慨赴義,邊老本都拿出來跟日軍死拼。
不過從戰爭的結果來看中國的舊式軍隊在日本的現代化軍隊面前的劣勢是一覽無遺的,但是中國軍民的態度很明確,根本不可能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我跟你耗。
淞滬會戰從第一天開始,就已經預示日本從此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之路,速勝的想法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日本人只能血戰後踏過中國軍人的屍體才能前進,但中國人是殺不完的,日本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軍隊準備防禦上海的第一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秘密開到上海附近後,軍委會命令駐紮在蘇州的裝備優良的第2師補充旅第二團換上保安隊服裝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等戰略重點。
中日雙方已經處於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二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機場警戒線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也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線。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組織淞滬作戰部隊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下轄3個師和1個獨立旅)準備圍攻日軍,13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其攻擊重點最初為虹口,後轉向公大紗廠。
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具有壓倒性優勢。
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日軍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裡,幾為焦土。日軍接著又以40餘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佔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守軍為保存實力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國軍只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中央軍部隊也奉命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