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瞭望智庫發布《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趨勢,不僅推動城鄉經濟形成穩定的正向對流,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平臺型市場主體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報告》以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詳述了以農產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依託高頻的農產品消費帶動低頻的工業品消費增長;此外,在銷售農產品同時,拼多多也注重新農商的培育。
《報告》將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戰略,概括為模式創新+人才培育兩大核心體系。模式方面,基於中國小農經濟分散化的特點,拼多多探索出了「農地雲拼」模式。該模式以「拼購+產地直發」為核心。消費端通過拼購將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這也是拼多多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中,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報告》認為,新農人已經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力量。同時,也給「新農人」賦予了明確含義,新農人即是指促進和帶動農產品上行發展的農業電商人才,主要具備四點技能:一是懂農產品種植技術;二是建立農產品品牌意識;三是擁有基本財務知識;四是懂營銷、物流和供應鏈常識。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估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總結培育新農人的特徵,並挖掘現有成功實踐案例是增加新農人供給的有效途徑,因此,瞭望智庫將目光聚焦到拼多多。
而中國農業標誌性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對中國年輕人投身農業寄予厚望。
不久前剛剛度過了90歲生日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的水稻高產夢和「覆蓋全球」的造福世界夢。科學是幾代人的傳承,這位新晉「90後」深情呼籲更多「90後」年輕人投身農業。
9月7日,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的直播活動中以視頻方式寄語年輕農人。「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個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袁隆平院士表示,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正迅速成為全國最大的人才興農平臺。截至2019年,平臺直接帶動8.6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
《報告》在分析拼多多平臺新農人發展特徵的同時,也以典型案例進行具體說明。《報告》認為,拼多多的「平臺+新農人」的體系可以追溯到其創立之初的2015年9月。「通過新市場機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導受過高等教育、了解網際網路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
在拼多多成立初期,通過以新農人為分布節點,對農產區的產品集聚、分級、加工、包裝等生產和流通環節進行梳理整合,推動區域性農產品上行,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由點到面的裂變效應。
80後龐志玉來自廣西玉林,而百香果也是當地的特產水果之一。2016年,龐志玉用東拼西湊的兩萬元起步,在拼多多上開了百香果店鋪,從收貨、分裝,到打包、發貨都親力親為。
對品質的把控和鄰裡的關愛,讓龐志玉的發展越來越順。到了2019年,龐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在拼多多上已累計售出1500萬斤百香果,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團隊也從當年由幾名家庭成員組成的「草臺班子」,發展成目前僱員超70人,倉儲面積1萬餘平米,日訂單量穩定在4000單以上的公司。
在銷售形成規模的同時,龐志玉還主動給當地鄉親們傳授電商運營知識,而拼多多簡單易上手的特性在當地形成了極強的電商帶動作用。
同時,在此帶動下,玉林地區也迅速湧現出了一批「新農人」的代表,成為華南地區農產品上行的主要集散中心。在百香果等增量農產品需求的帶動下,當地誕生了一批小、快、靈的「村級」封裝、倉儲空間,使得鄉村地區常住人口中包括老人、婦女在內的人口,可以通過多樣性的工作方式,獲得更多收入,有效促進了農村就業。
而來自四川蒲江縣的楊添財則是拼多多本地化策略的典型代表。1994年出生的楊添財6歲起腿部肌肉開始萎縮,初二就退學待在家中不願出門,自閉長達7年。2015年6月,楊添財結識了另一位大他四歲的殘疾青年吳雲,兩人一起創業。
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拼多多上,店鋪運營三個月就達到了3500萬元的銷售量。此後,僅用了一年時間,他們就做到了1.2億元的銷售額。
楊添財與吳雲共同創建了殘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後帶動50多位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500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楊添財還在周邊產地建立了一批小、快、靈的「村級」打包發貨倉庫,讓老人、婦女也能就近工作,獲得更多收入。
針對楊添財此類本地新農人,拼多多設置了專人對接機制,同時進一步劃撥專項流量扶持。在此基礎上,平臺開始推動有條件的農產區,由初級農產品向農產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產業鏈發展,以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在此帶動下,在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內少數民族自治州,集中誕生了一批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使得越來越多一、二產業,開始在農村地區實現融發展。
早就認識到人才是關鍵的拼多多,目前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新農人培育計劃」。
「多多大學」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訓平臺,致力於設計高度匹配的內容培訓體系,幫助商家成長。拼多多平臺上很多活躍商家,都是通過多多大學與高校合作而接受學習培訓的。
截至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在此基礎上,平臺還將各地區的線下課程,通過線上進行進行大規模的推動,累計觸達了超過60萬的農業經營者。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人才培訓,計劃在5年內培養10000名新農商人才,並探索以農戶為產業鏈核心利益主體的創新模式,從而高效助力精準脫貧。
在持續推進「新農人培育計劃」的同時,拼多多也創造性地開創了「多多農園」模式,在農村地區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培養新型電商經營主體,幫助生產群體實現農民—農人—農商的轉變。
「多多農園」以建檔立卡戶為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由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成立「新農商公司」,培育當地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檔卡戶則成為新農商公司的「股東」,不僅享受優先收購等特權來保障收益,同時還將獲得公司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得的利潤分紅。
2019年起,拼多多在雲南保山、文山、楚雄、臨滄、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開展了13個「多多農園」項目。依託這一項目,平臺也推動「網際網路+農業科技」模式落地,使得區域農產品更有競爭力,產業上行規模持續擴大。
《報告》認為,從拼多多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農地雲拼」模式結合不同時期的「新農人培育計劃」,是拼多多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中,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多元化培養農村電商人才,拼多多甚至通過邀請院士和大學校長等學術精英走進課堂和直播間,帶動全社會的年輕人關心農業、了解農業、熱愛農業,在新青年心中,埋下一顆電商助農的種子。」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說,「拼多多未來5年將投入500億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聚焦於企業家式電商人才的養成,推動『百縣萬商』,為中國農業帶來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