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賣燒餅攢下七套房,說說古代胡麻餅和楊師傅燒餅的淵源

2020-09-05 點滴de分享

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備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而燒餅就是中國傳統麵食中的人氣美食,近日一則賣燒餅,攢下七套房的故事,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故事的主人公楊師傅,是浙江金華人,他賣了八年燒餅。從2009年底,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那以後,他每隔兩三年就投資一套房產,到現在為止,楊師傅一共攢了七套房,還不包括他的店面。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楊師傅利用小小的燒餅卻幹出了大成績。

一個小小的燒餅,是大眾化的烤烙麵食,這裡麵食很多,有芝麻燒餅,油酥燒餅,什錦燒餅等100多個花樣。即使同樣的餅,根據不同的地區,其口味也不相同。

雖然吃起來香酥可口,由於燒餅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大量的油脂,所以我們不宜使用過多。

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資治通鑑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鹹陽集賢宮,沒有東西吃,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當時的詩人白居易,為長安一個名叫輔興坊的店鋪,賦詩一首: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這首詩就介紹了胡麻餅的做法,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清油、鹼面、糖這些為原料和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沾芝麻,入爐烤制,這就和現在的燒餅做法就基本差不多了。

我們上面故事的「網紅」楊師傅的燒餅,外酥裡嫩,第一口吃下去尤其驚豔。餅皮上是密密麻麻的黑芝麻,被烘烤得飽滿馨香,一口咬下去,裡面是碧綠的香蔥。楊師傅的燒餅和別人家的不同之處在於,蔥的分量很足,薄薄的一層,夾在餅間,其鮮嫩的口感與香脆的餅皮對比鮮明。

相關焦點

  • 大叔賣燒餅 攢下7套房
    在浙江省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前段時間,北京一個煎餅攤的大媽火了。一名顧客拿到煎餅之後,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脫口而出:「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
  • 燒餅楊師傅靠賣燒餅,攢七套房子
    楊師傅是在金華市區賣燒餅的大叔,已經擺攤了八年之久。他通過賣燒餅不僅開了自己的店面,還買了七套房子。他在2009年,那時候的他才37歲,就已經在農村學過烹飪。為了支撐自己的家庭做過很多工作,經常幫別人做飯,夫妻兩打算去市區開個早餐店。
  • 浙江男子靠賣燒餅攢7套房:機器還代替不了燒餅師傅
    在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  早餐行業是個富礦並不是秘密,作為每個人每天的第一頓飯,有專業機構預測中國人的早餐食品總消費4年後將達到1.95萬億元。嘗過投資房地產的甜頭,楊師傅始終沒有放下賣燒餅這個行當。他說,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噹噹,利潤也還好。
  • 大叔賣燒餅8年攢了7套房!他卻說這不算什麼
    在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他說,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噹噹,利潤也還好。話題一轉,談及子承父業的話題,他猶豫了:「留房子不如留手藝,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能吃得了這份苦了。」
  • 燒餅大叔賣早餐8年,攢6套房年入百萬
    2009年,37歲的楊師傅,為了養活一雙兒女,打過各種工,攢下一些積蓄後,夫妻二人商量後,決定做做餐飲小本生意,於是就在市區的一個弄堂裡開了一家早餐店。楊師傅做燒餅,老婆炸油條,勉強可以維持生計。此後的8年時間裡,楊師傅就一直在和麵粉和烤爐打交道。楊師傅做燒餅,可以說一開始毫無基礎,但是由於他很有天賦,經驗也豐富,他的燒餅很快就受到人們的追捧,一度成為「網紅燒餅」,現在每天至少要賣三四百個。一個燒餅售價3元,一根油條售價2元,店裡還有包子、饅頭、餛飩、豆漿等傳統早餐,幾十個平方米的小店,也只有兩三個人打下手,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的。那麼這個小店一個月下來能賺多少?
  • 這位大叔賣燒餅攢7套房
    在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他說,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噹噹,利潤也還好。話題一轉,談及子承父業的話題,他猶豫了:「留房子不如留手藝,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能吃得了這份苦了。」
  • 金華大叔賣燒餅置下七套房:想擴張買了數臺機器都比不上手工
    在浙江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早餐行業是個富礦並不是秘密,作為每個人每天的第一頓飯,有專業機構預測中國人的早餐食品總消費4年後將達到1.95萬億元。嘗過投資房地產的甜頭,楊師傅始終沒有放下賣燒餅這個行當。他說,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噹噹,利潤也還好。
  • 大叔開店賣手工燒餅,價格翻了15倍
    2009年,楊師傅37歲,為了養活一雙兒女,和妻子開了一家早餐店。剛開店的時候,楊師傅的燒餅賣2毛錢一個,現在的價格是原來的15倍。年底,楊師傅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那一年開始,他每隔兩三年就會投資一套房產,最多的時候,手上攢了7套房,還不包括店面。有人建議楊師傅做外賣,楊師傅卻說:「外賣不敢做。店裡等燒餅的人都排起長隊了,本來就是供不應求,哪裡有工夫接外賣的單子。」楊師傅也沒考慮開分店,店裡的核心技術———做燒餅,除了他沒有人能頂上,再開一家店,誰做?
  • 賣燒餅掙了3套房的師傅何時能歇一歇?
    河南商丘的崔師傅賣燒餅22年了,如今買下3套房產,分給3個兒子一人一套。這在大多數人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崔師傅一邊揉著麵團,一邊說自己年輕時靠打工掙錢,但東奔西跑也沒掙多少,養不了家。於是崔師傅下定決心自己創業,他賣了家裡的幾袋麥子,幹起祖傳的打燒餅手藝。
  • 大叔做燒餅40年,傳統老工藝,1天賣900個,成美食名吃,供不應求
    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說在鹹陽買到餅象不象長安輔興坊的胡麻餅。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清油、鹼面、糖等為原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因而白居易說「面脆油香」了。此做法與現代燒餅差不多。
  • 唐代飲食探秘:「燒餅」起源於何時?為何會在唐朝風靡一時?
    《寄胡餅與楊萬州》中的燒餅風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胡餅愛好者。他不僅特別了解吃胡餅的門道,而且因為對胡餅情有獨鍾,還特意寫了一首《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
  • 胡麻餅原來還有這麼一段歷史淵源,居然是由白居易寄爐烤出來的
    他從江州司馬升任忠州州(今重慶忠縣)刺史時,心情十分高興,親手製作了一東胡麻餅,派人送給當時的萬州(今重慶萬州區)刺史楊敬之,並附上他所寫的《寄胡餅楊萬州》一首七言絕句:「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 大叔賣燒餅一年賺2萬:年入幾十萬的都是胡扯
    近年來,很多不起眼的小商販月入幾萬、年入幾十萬、攢多套房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媽賣煎餅月入3萬、大爺賣饅頭一個月收入6萬、小夥賣燒餅年入30多萬......這麼多勵志的新聞在激勵別人的同時,也如鋼針一般刺痛了萬千網友的心。
  • 賣燒餅22年為3個兒子掙下3套房:中國老百姓一生的目標
    據荔枝新聞網報導,近日,河南,商丘,崔師傅忙個不停做手工多味燒餅的畫面走紅網絡,被網友們爭相點讚。據崔師傅介紹,自己年輕時打工東奔西跑,還養不起家。就賣了幾袋麥子來城裡創業,幹起祖傳的打燒餅手藝,這一幹,就是22年。
  • 合肥特色小吃:下塘燒餅,救了曹軍,卻不是黃山燒餅
    下塘燒餅,源於漢代,興於晚清,源於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下塘集的一種燒餅美食……下塘燒餅,既是長豐特產,又是合肥傳統小吃,已列入(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曾國藩與下塘燒餅: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湘軍統帥曾國藩的一路兵馬駐紮於下塘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燒餅就成了首選的乾糧。為了多爭生意,燒餅師傅還改進配料和烤制工藝。隨著湘軍的發展壯大,下塘燒餅也是名揚四海。
  • 吊爐燒餅:調動聊城人味蕾的名吃
    魯西吊爐燒餅在聊城城區,早晨或者每逢趕集,經常可以看到用三輪車拉著吊爐賣燒餅的小販,這可是在魯西經久不衰的吊爐小燒餅,其狀圓如月,紅中透黃,外焦裡嫩,香酥可口,誘人食慾。據史料記載,燒餅是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的。《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
  • 賣燒餅賺了7套房?杭州這家小店厲害了
    2018-04-28 07:41 | 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網友「盡情吃吧888」拍攝杭州雙菱路上有一家開了9年的衢州烤餅店,平均每天能賣2000多個小烤餅。網傳老闆在杭州有7套房,這是真的嗎?記者來到了杭九中正對面的這家燒餅鋪子。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子曰倒貼燒餅:一枝獨秀 香飄天下
    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灌好餡兒的麵餅要放在抹了油的凸形瓷器上塑形,瓷器是由陶瓷溫壺演變而來的,在凸型瓷器上,將麵餅拉成一個直徑約18釐米的又薄又圓的餅,然後攤在鋪滿芝麻的板子上沾一沾,將餅翻過來,放在一個扁平的專用工具上,將有芝麻的一面朝下,用力一貼,燒餅就借著熱量貼在了板上。大約五分鐘,金黃的燒餅就可以出爐了。
  • 煎餅大媽月入三萬,燒餅大爺7套房產!
    大爺賣燒餅已有七套房,賣餅真的那麼賺錢嗎?其實賣餅賺不賺錢我不了解,但是我要講個案例,老劉來自山東,靠著祖宗的攤煎餅手藝在上海擺攤,一賣就是14年,別人攤煎餅兩分鐘,老劉40秒就搞定。但是儘管如此,老劉收入也就一萬五六,他甚至說自己都沒有想過三萬。我來給大家算筆帳,一個餅五六塊錢,一天賣一百個,也就是不到兩萬塊錢。
  • 廊坊大廠有種老味道,叫「芝麻燒餅」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燒餅咧,賣燒餅咧」,過去一到飯點,就能聽見賣燒餅的小販走街串巷叫賣的聲音。走遍中國,縱橫南北東西,到處都有賣燒餅的。只是燒餅因地域不同,概念有異,形狀有別,而稱呼不同。大廠也是燒餅遍大街,尤其是芝麻燒餅,更是頗受大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