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攤大媽月入三萬,而讀了985、211的你為何還一無所有?大爺賣燒餅已有七套房,賣餅真的那麼賺錢嗎?
其實賣餅賺不賺錢我不了解,但是我要講個案例,老劉來自山東,靠著祖宗的攤煎餅手藝在上海擺攤,一賣就是14年,別人攤煎餅兩分鐘,老劉40秒就搞定。但是儘管如此,老劉收入也就一萬五六,他甚至說自己都沒有想過三萬。
我來給大家算筆帳,一個餅五六塊錢,一天賣一百個,也就是不到兩萬塊錢。不過以老劉這樣的手藝在煎餅攤行業已經是比較能賺錢的,可他在餐飲行業中還是屬於辛苦且賺錢少的。有幾點原因。
第一,早餐的有效營業時間主要集中在早上七點半到九點半,餐飲屬於零售業,而零售業本質的核心公式就是,來的客戶數量乘以購買的賺率乘以客單價。而客戶數量分解為營業時間乘以單位時間,煎餅攤個人經營,靈活性大,選址也是比較人流量大的比較。但是餐飲行業是賣時間短的行業,我們早中餐吃水果米飯零食,但是不會早中晚都吃煎餅。
第二,煎餅的效率很低,很難標準化。包子鋪一般是提前做好的,賣多少就能出多少,但是煎餅不同,它需要現場製作,趁熱吃才能保證口味,所以效率低,每小時最多八十個。
第三,競爭者很多,消費者的選擇很多,所以其實轉化率並不高。以老劉為例,攤位其實都是比較其中的,每天早上和他一樣的攤位有十幾家,顧客在面對這些選擇的時候可能就會選擇人少的地方,而顧客的選擇性多,也是分流了顧客。
第四,地域屬性強,所以品牌屬性弱。其實還和品牌有關,品牌能夠幫助人們做出消費抉擇,只要你稍有留意會發現,雖然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各種地方都一樣。各種煎餅攤上都貼著海報,山東雜糧煎餅攤或者正宗山東雜糧煎餅,沒有品牌就沒有議價能力,所以煎餅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賺錢。
當年我也看了新聞月入三萬的煎餅大媽,其實煎餅大媽也不是在普通地方擺攤,在京城黃金地段。記得有一次是有個顧客懷疑大媽少打雞蛋,當時大媽說我月入三萬會少你個雞蛋?如此霸氣的回答引來了大家的爭議,大家都在想煎餅攤算是個什麼生意,但是可比你還多。
後來又有賈大姐發言,月入三萬又如何,我靠著擺攤月入十萬送女人出國,辦了三家連鎖,辦了全國第一家攤煎餅學校。賈大姐的煎餅早在早上六點就有人排隊,早高峰的時候被人搶的不亦樂乎,甚至為此大家。
第二個故事是楊師傅,做的是燒餅,從零基礎入行到成為網紅產品,受到年輕人吹捧。每天要賣三四百個,一根油條兩塊錢一個燒餅三塊錢,還賣包子豆漿等,店裡七個人招呼還在忙,目不暇接,去掉成本一個小店至少賺到了三萬。1995年底楊師傅賺到了第一桶金,自此之後楊師傅每年都投資一套房產,最多的時候他名下七套房還不包括店面。
為什麼他們擺攤能如此賺錢呢?其實早餐賺錢已經不是秘密了,有人說早餐市場能佔到1。95萬億,市場很龐大,還是剛需。第二就是要好吃,努力和用心都是最好的捷徑,賈大姐每天早上三點多就要起床,蔥花香菜都是自己來切,不好的不要,秋天葉子有點霜打,她就全部扔掉,只留下新鮮的。面都是用最好的綠豆和五穀雜糧自己磨的,所以吃起來特別香,又是用最好的油和醬料配置,吃的口感非常好。
楊師傅也是每天早上凌晨起床,燒餅做的比別人也好吃。所以不管怎樣噱頭,產品才是王道。最後我們要說的是客戶的心聲,也就是市場調研。有人說賈大姐的面不好,她就去嘗試和調製,最後我們看,他們只有把一開始的店做好,後面才能做到加盟。
賈大姐到後面賺的也不只是煎餅攤的辛苦費,所以我們看,不管是什麼餐飲,我們先要看的是選址口味和服務,你如何把這些東西變成體系化,你的品牌就能扎在人的心裡,你加盟連鎖店的生意就會越來越好。
不管是煎餅還是其他餐飲,最重要的是口味和選址,以及在適合的時機最自己的品牌和加盟連鎖店。
關注我,你得到的,比你想像中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