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百年以後」,意為「去世」,據古籍記載,人的自然壽命應該在百歲以上,《類經》註:「百歲者,天年之概。」而近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的老人都有一種基因突變。
有時我們也會用「長命百歲」去祝福別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七十七歲被稱為是喜壽,因為「喜」字的草書很像是豎著的「七十七」;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米」字拆開來就是「八十八」。
九十九歲是百壽,因為「白」比「百」少一;一百零八歲是茶壽,通常「長命百歲」不用來祝福老人,基本是說「壽比南山」。
長壽之人一般吃的比較養生,養生在我國也有著漫長的歷史。彭祖是我國史上一個著名的長壽之人,有人將他的壽命與大椿(上古時期的一種樹)相比,他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養生學著作《彭祖經》。
彭祖除了是我國的長壽始祖、養生始祖,還有烹飪鼻祖,中華武術文化的鼻祖。
另外,長壽之人除了有自己的養生方法,他們還有共同的一點,就是心態好。我國第一壽星阿麗米罕·色依提,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她出生於光緒12年,經歷了3個世紀,如今還在人世,她的長壽秘訣就離不開心態。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長壽和養生以及心態有關,但科學家們也想研究出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歲,上個世紀50年代後,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以及DAN雙螺旋結構被提出了,人們認識到基本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基因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也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
俄羅斯莫斯科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穆爾斯基和莫斯科大學數學系教授庫茲明指出,人類的生命周期為15.15的倍數,第一個生命周期是誕生時期,第二個時期是正常妊娠天數266天的15.15倍,即11年,統計數字表明出,人在11歲時體質最弱,用11再乘以15.15,為167歲,這就是人類的壽命極限。
雖然古時兩三百歲長壽之人的傳說不少,但現在能夠考究的長壽之人,還沒有人達到167歲這個數字,不知道阿麗米罕·色依提會不會證實穆爾斯基和庫茲明提出的「生命周期算法」?
人類極限壽命是多少歲?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得出一數值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