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川軍閥之概述

2021-01-20 故園懷舊


(本文源自網絡,致謝編輯和作者)


本文轉載自傅師傅民國四川軍閥的來龍去脈(大綱)  

民國年間的軍閥混亂,是一本很難理清的帳本,其中的四川軍閥,混亂尤甚。

單就人物來說,你方唱罷我上場,數十個軍閥頭目走馬燈似的粉墨登場。光是把這些人物名字記熟,就要花點功夫。這些年來沉浸其間,總算慢慢理清了一個頭緒。前幾天在網上找到一份資料,是四川軍閥來龍去脈的大綱,轉貼在這裡供參考,也方便經常檢點。需要說明的是原來這份資料不是很全,我增添了少量內容,如「保定系」,仍不是很全,且「保定系」名單中的人物,很多後來與四川本地沒多大關係,只能供參考,不是很準確。

近代四川軍閥之概述

陳學林

總緒篇 

★    軍閥派系的由來

近代四川軍閥的出現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縮影與產物。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分而治之,中央政權統而不一,各地軍閥割據勢力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口大省的四川,可謂是派系林立,混戰不斷。

清末創建新軍,曾在成都北較場先後辦了不少軍事學校。川督岑春煊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川督錫良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辦了四川陸軍小學堂;川督趙爾巽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了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後,川督尹昌衡在此開辦了陸軍軍官學堂;民國8年(1919年)及民國13年(1924年),川督熊克武、四川軍務督理楊森均在此開辦過陸軍講武堂。這些先後舉辦的軍事學堂,在各個時期為四川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才,其中不少人就成為了四川各派系軍閥的首腦人物與高級軍事將領。

清末民初,在反對清政府與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四川國民黨勢力與地方民眾勢力不斷壯大發展,與軍事學堂學生軍的力量,呈犬牙交錯之態勢,由此滋生了眾多的軍閥派系。考四川各軍閥派系的人員主要源來有三:其一各軍校師生,其二同盟會與國民黨人,其三地方袍哥民軍。依出現的先後,四川大軍閥派系記有:武備系、國民黨系(實業系與九人團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

★軍閥派系的關係

近代四川軍閥派系之間的關係,猶如一條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為了發展個人勢力,紛紛拉幫結派,外連強援,或以同學為名,或以團體為召,或以鄉誼為號。各派軍閥,在發展與相互競鬥中,卻不惜師生相殺,同學互殘,黨內分離,棄忠孝信義為不顧。他們忽而狼狽為奸,忽而大打出手,一會是信誓旦旦,一會是貌合神離,彼此鈎心鬥角。清末民初,各派軍閥勢力是此消彼長,長期混戰不停,幾乎是年年大戰不休小鬥不息。

★軍閥派系的終結

1932—1933年二劉大戰後,劉湘擊敗川中唯一的競爭對手劉文輝,當上了「四川王」,長期的軍閥混戰局面的才告結束。

1935年蔣介石借圍剿紅軍之機,率領參謀團入川後,為川軍進行整編。抗戰爆發後,川軍編成為集團軍出川抗戰,為民族之戰,前赴後繼不惜犧牲,軍閥派系中的軍官系首腦李家鈺將軍就是最為傑出代表。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川軍各部受制於蔣介石中央軍,有些部隊還被拉到前線,成為蔣家王朝的炮灰。至此,川軍除劉文輝集團外,多數被蔣軍消耗與滲透,其勢大弱。大陸解放前夕,四川各派系軍閥首腦人物紛紛率部起義,或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或遣送解散,到此,為禍四川長達半個世紀的軍閥派系之爭鬥歷史,最終結束。

★軍閥混戰清單

1.1913年四川討袁之役: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胡景伊與滇、黔軍——九人團失敗

2.1916年四川護國戰爭:滇黔川聯軍VS北洋軍——滇黔軍閥的控制四川

3.1917年劉羅之戰與劉戴之戰:劉存厚武備系VS羅佩金滇軍戴戡黔軍——羅佩金戰敗戴戡身亡

4.1918年靖國戰爭:九人團熊克武川滇黔靖國聯軍VS武備系周道剛劉存厚——武備系衰落

5.1920年倒熊之戰: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VS九人團熊克武——實業團取得勝利

6.1920年靖川之戰:九人團熊、武備系劉聯合VS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實業團滇黔軍被驅逐出川

7.1920年驅劉之戰: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劉存厚——劉存厚戰敗

8.1921年川鄂戰爭:速成系劉湘援鄂軍VS吳佩孚直系軍閥——雙方議和訂立川鄂停戰分防條約

9.1922年四川一、二軍之戰:熊克武第一軍VS劉湘楊森第二軍——劉湘楊森戰敗

10.1923年一、三、邊軍與三、七、二十一師之戰:熊克武一軍劉成勳三軍賴心輝邊防軍VS鄧錫侯第三師陳國棟第七師田頌堯二十一師——鄧、陳、田部獲勝

10.1924年四川討賊之戰:熊克武劉成勳賴心輝率一、三、邊軍與實業團呂超諸部和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VS劉湘楊森與鄂陝甘黔聯軍——討賊之戰失敗九人團勢力瓦解

11.1925年統一之戰:楊森VS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陳洪範陳國棟——楊森連戰告捷

12.1925年倒楊之戰:袁祖銘鄧錫侯劉湘川黔聯軍VS楊森——楊森敗逃出川

13.1926年驅袁戰爭:劉湘楊森川軍VS袁祖銘黔軍——袁離川返黔

14.1927年武漢之戰:楊森川軍VS武漢國民政府革命軍——楊森潰敗退回萬縣

15.1928年討楊逮吳之戰:劉湘賴心輝郭汝棟範紹曾吳行光VS楊森——楊森退往開江

16.1928年下川東之戰: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同盟」VS劉湘——楊森羅澤洲潰敗

17.1929年上川東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同盟軍VS劉文輝——同盟軍敗北

18.1930年北道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VS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戰敗軍官系衰落

19.1932年省門之戰:劉文輝VS田頌堯——劉田雙方達成休戰協議

20.1933年毗河之戰:劉文輝VS鄧錫侯——保定系眾多軍官脫離劉文輝

21.1932~933年二劉大戰:劉湘VS劉文輝——劉文輝退往漢源,四川軍閥混戰的終結

★軍閥們的歸宿

尹昌衡:1953年病故於大陸

胡景伊:解放後,被特邀為重慶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1950年病逝

周道剛:1953年病死於成都

劉存厚:1949年到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0年病逝

彭光烈:1956年病逝於成都

王陵基:1950年化裝成軍醫隻身外逃被捕,成為級別最高的國民黨被押戰犯(上將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獲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謝持:1939年病故

張培爵:1915年被袁世凱殺於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明令公葬

夏之時: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槍決,1987年給其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顏德基:1951年以惡霸罪被槍決,1986年改判,不追究刑事責任

石青陽:1935年,病逝於上海,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公葬於南京紫金山

呂 超:1949年留居大陸,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在重慶病故

黃復生:1936年中風偏癱,1948年病故

熊克武: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賞委,1970年病逝於北京

但懋辛: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1965年在成都病逝

喻培棣:1950年病逝於大陸

餘際唐:建國後,四川省副省長,1964年病逝

劉湘:1938年,病死漢口

楊森:1977年,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在臺灣病逝

潘文華:1949年彭縣起義,1950年病逝

孫震:1985年卒於臺北

鮮英:1968年,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在北京逝世

王纘緒:1949年成都起義,1957年潛赴深圳企圖越境,被逮捕關押,1960年病死於獄中

唐式遵:1950年在西康被解放軍擊斃

劉文輝:1949年在彭縣起義,林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鄧錫侯:1949年 在彭縣起義,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在成都病逝

田頌堯:1949年參加彭縣起義,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病逝於成都

陳國棟:1954年病逝於重慶

黃 隱:1949年在雅安、彭縣通電起義,川西軍區副司令員,1969年因病逝世。

董宋珩:1949年在什邡起義,全國政協委員,1954病逝於北京

藍堯衢:解放前夕由香港回國,1951年病逝於成都

青翰南:1967年病逝於雙流

李家鈺:1944年, 河南陝縣秦家坡犧牲

羅澤洲:1950年,留成都吞服煙膏身亡

張俊夫:1930年,張俊夫病故

李宗肪:1954年,四川文史研究員,在成都病逝

陳 離:1977年,新中國湖北省副省長、中央農林部副部長,病逝

王銘章:1938年,徐州會戰,在滕縣殉國

趙渭賓:1938,徐州會戰,在滕縣殉國

餘中英:1983年,四川省政協委員,病逝

冷寅東:1949年在成都宣布起義,全國政協委員,在成都病逝

範紹曾:1949年率部在大竹起義,建國後擔任過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體委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範為袍哥出身,不入派系。然,範為四川軍閥中的風雲人物,故錄此。

 

武備系

★武備系的由來

20世紀初,清政府進行了以「編練新軍」中心的新政運動。全國各省編練新軍日趨高漲,四川方面總督岑春煊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為準備訓練新軍的人員,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速成班」,次年開始招收「四川武備學堂」的第一期學生。四川武備學堂是四川創辦的第一所軍事學堂,其畢業生分配到四川新軍,漸漸成為川軍中、上級軍官。辛亥革命後,四川武備學堂出來的尹昌衡、胡景伊掌握了四川軍政大權後,更進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備生,以至武備生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同時,軍中設有武備同學會以相聯繫。於是,在近代四川歷史上的第一支軍閥派系——武備系形成了,前期首腦人物為尹昌衡和胡景伊,後期首腦人物為周道剛與劉存厚。

★武備系的建立

1911年,四川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會,推選立憲派蒲殿俊、羅倫為正副會長,各縣保路同志會亦先後成立,很快發展至數十萬人。清政府下令鎮壓,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群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同盟會會員乘機組織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迫退位,在成都成立了蒲殿俊為都督的大漢四川軍政府,在重慶建立起張培爵任都督的蜀軍政府。蒲殿俊的新政權極其軟弱無能。12月8日,蒲殿俊和朱慶瀾在東校場閱兵,突然軍隊譁變,蒲倉惶逃離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亂。這時,軍政部長尹昌衡急忙脫身出城,馳往鳳凰山找到第六十三標標統周駿和營長宋學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息混亂。平亂後,由軍官和士紳共推尹昌衡為都督,羅倫為副都督,同時殺掉了趙爾豐。

為了鞏固新政權,尹昌衡將軍隊擴編為三鎮:即以原十七鎮改為第一鎮,宋學皋任統制;以同志軍收編為第二鎮,彭光烈任統制;以巡防軍潰散部隊收編為第三鎮,孫兆鸞任統制;以援川軍為第四鎮,劉存厚為統制。

1912年大漢四川軍政府與蜀軍政府合併,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四川軍政府成立後,尹昌衡即改編川軍為五個師:第一師師長周駿,第二師師長彭光烈,第三師師長孫兆鸞,第四師師長劉存厚,第五師師長熊克武。尹昌衡任胡景伊川軍軍團長統轄川軍五個師。不久,重慶鎮撫總長夏之時辭職出國留學,胡景伊兼任鎮撫總長。除熊克武外,尹昌衡、胡景伊與四個師長,都是四川武備學堂的教官與畢業生或者關係密切的民軍首領。這樣,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的武備系建立,當時為川軍中唯一的軍閥派系。

★武備系的衰落

1913年袁世凱製造震驚國內的宋教仁案,孫中山決定發動二次革命予以討伐。此時,尹昌衡已經加入了國民黨,袁世凱擔心他也加入討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黨籍的胡景伊,而胡景伊也趁機投靠袁世凱。1913年6月,袁世凱正式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職務,任為川邊經略使。二次革命後,尹昌衡遭到袁世凱構陷下獄,直至1916年袁世凱死後才出獄,一度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後歸隱成都,以著書自娛,不問軍政。

胡景伊出任四川都督後,秉承袁世凱的旨意,鎮壓四川的革命黨人。首先,他企圖編遣由國民黨系組成的駐重慶的熊克武第五師。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西上討胡。9月12日,重慶被佔領,四川討袁之役失敗。胡景伊投靠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重慶起義,本以為可以穩坐川督的寶座。此時,袁世凱準備復闢帝制,考慮到滇、黔兩省會反對,於是特派自己的親信陳宦於1915年3月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鎮。而胡景伊則被調到北京,任參政院參政,授以將軍府毅武將軍,從此失勢。1915年5月底,陳宦率伍祥禎、馮玉祥、李炳之三混成旅入川,控制了全部川軍及全省政務。川軍武備系由此受到嚴重威脅與打擊。

1916年1月,蔡鍔將軍率領的護國軍經貴州畢節入川,進軍神速。川軍武備系首領劉存厚在納溪宣布加入護國軍,自任護國川軍總司令,迎蔡軍。5月22日,陳宦宣布四川獨立,和袁世凱斷絕關係。陳後為川軍及四川人民所迫,無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護國戰爭結束,入川滇、黔軍佔據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慶等重要城鎮,並且四川督軍羅佩金奉行「弱川」的政策,壓制川軍。川軍將領深感禍將及己,第二師師長劉存厚乘機聯絡川軍各部共謀驅羅。1917年4月18日,劉存厚率部圍攻駐成都皇城之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4月24日,羅佩金戰敗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羅佩金四川督軍職,由戴戡暫代。劉羅之戰後,緊接著又爆發了劉存厚與戴戡的劉戴之戰,結果黔軍又被趕出成都遭殲滅,戴戡身亡。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周道剛與劉存厚為武備系後期首腦人物。經此,川軍武備系勢力一度崛起。

周道剛出任四川督軍不久,雲南軍閥唐繼堯借護法之名發動了靖國戰爭,率滇黔聯軍進攻四川。1917年12月3日,周道剛與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戰敗撤出重慶,周道剛率殘部敗走永川、資中,從此脫離軍界。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在成都令川軍第一、二、三師重新部署,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國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唐繼堯自任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兼省長。3月,孫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楊庶堪為四川省長。

1918年 靖國之役後,武備系後期領軍人物周道剛、劉存厚相繼被逐出四川,武備系日漸沒落。

★武備系的首腦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儀,學碩權,號太昭,彭縣(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保送赴日本留學。1909年畢業回國,1910年返川,任四川督練公所軍事科長,後升任編譯局總辦,教練處會辦,陸軍小學堂總辦。1911年11月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任軍事部長。12月8日成都發生兵變,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相繼逃遁。成都城內一片混亂,尹昌衡急率部隊連夜入城,平定了叛亂。遂被成都軍政各界會議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原川督趙爾豐交出四川政權後,仍率部駐在成都並暗中進行復闢活動,威脅著四川軍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皇城內召開公審大會,將其斬首示眾。1912年成、渝兩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領兵西徵,3個月平定康藏叛亂,改任川邊經略使。後被袁世凱騙至北京,以「虧空公款」罪,處以9年徒刑。1916年袁世凱死後出獄,從此閒居。著有《止園文集》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巴縣人。1901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任四川陸軍武備學堂監學兼教習。辛亥革命後投靠袁世凱,1912年7月任護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興師討袁,他調軍隊鎮壓並在各地屠殺革命黨人及討袁軍骨幹300餘人。1915年4月為袁世凱所迫交出軍政大權。1938年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受孔祥熙委託調查西康寧屬礦產資源。解放後,被特邀為重慶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

周道剛(1875—1953),字菶池,又名鳳墀,雙流人。少時求學省城書院及中西學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派赴日本學習軍事,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回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周道剛任四川武備學堂監學兼軍事教習。次年,武備學堂改為陸軍小學堂,任監學、教習,繼任總辦,並任陸軍65標標統。宣統元年(1909年),代理陸軍33混成協協統。因懲處士兵中同盟會會員的活動,引起士兵強烈不滿。繼而又秉承川督趙爾巽旨意,將士兵中革命黨人伍安全處死,遭到士兵反對,被撤職。民國4年(1915)初,袁世凱派親信陳宦督川。年底護國之役。次年7月蔡鍔任四川督軍,任命周為第1師師長。8月,蔡鍔離職去日本治病,川省軍政大權由滇軍參謀長羅佩金總攬。羅截留川款數百萬,又佔領成都兵工廠,引起川軍極度不滿。6月3日,周道剛等邀集川軍師長聚會成都,推劉存厚領銜,聯名電北京政府,聲討羅氏。6月,北京派王人文為查辦使。王抵重慶,商得熊克武同意,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周在重慶宣誓就職後,拉攏川軍,驅逐滇軍,暗拒北軍,導致北軍、滇軍、黔軍、川軍(熊克武第5師)四面圍攻。周棄城逃走,結束軍閥生涯。民國14年(1925)春,楊森在全川發動統一之戰,周道剛在成都以紳耆之名通電全國,呼籲罷兵息戰,恢復和平。7月,劉湘擊敗楊森,邀集各軍首領齊集成都,舉行善後會議。周道剛以川軍宿將身份,被劉湘推為會議副主席。民國30年(1941)3月,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同月15日當選為川康建設期成會會員。次年7月,當選為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33年(1944)10月,在"青年民主憲政促進會"發起的成都5大學12社團主辦的"國是座談會"上,周道剛以國民參政員身份出席發言,要求國民黨取消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國34年(1945)4月,再次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36年(1947)夏,川西發生米荒,周因囤積居奇遭社會團體以"快郵代電"嚴厲譴責,1953年病死於成都。

劉存厚,字積之。四川簡州(今簡陽)人。清末舉人。早年就讀四川武備學堂,日本陸軍士軍學校畢業。回國後,任南武備學堂堂長。參加光復雲南。辛亥革命爆發後,任援川滇軍總參謀,率兩個團進駐敘府、瀘州和自貢鹽場。滇軍回師,四川軍政府成立,所部改編為川軍第四師,駐敘、瀘一帶。1912年後任四川陸軍第二師師長、重慶鎮守使。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肇慶軍務院撫軍。1917年後任四川督軍。1923年後任川陝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閱使。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二十三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老百姓稱他為"劉瘟牛"。後長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等。

★四川武備學堂的主要教官與將領

顧藏。1903年任四川武備學堂總教習

楊芳毓,資陽縣人。入四川武備學堂炮兵科,畢業後留為教官。

王伯喬,又名王貞傑,自貢人。四川武備學堂教官。

張 毅(蓬山),湖北人。四川武備學堂任教。

彭家珍,金堂(現青白江區城廂鎮)人。早年四川武備學堂,1906年赴日本考察軍事,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彭家珍任東三省天津兵站副館長,代理標統之職。1912年彭家珍攜帶炸彈刺殺良弼,壯烈犧牲。

周 駿(吉珊),成都人一說金堂人。1908年任四川武備學堂監督。1909年任新軍第十七鎮管帶、標統。1912年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1913年任陸軍第十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1916年任四川督理。

孫兆鸞。讀布告時讀「草管人命」、「馬革裡屍」,向人祝壽云:「人面壽星」,人稱「白字將軍」。四川陸軍第三鎮鎮將。第三師師長孫兆鸞。

彭光烈,雙流東升鄉人,同盟會員,川軍將領。1904年考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任四川陸軍小學堂教官,加入同盟會。清廷組建新軍,成都成立第十七鎮,彭任十七鎮第三十三混成協部隊官、六十七標三營管帶官,累升為十七鎮五十八標標統(團長)。1912年為川軍第二師師長。1914年去北京,任將軍府將軍。1918年返川,後又到北京,任川軍劉存厚駐京代表。

陳德葵。四川武備學堂畢業。重慶將校學堂教育長。重慶將校學堂系劉伯承元帥就讀的軍校。

王陵基,字方舟,樂山人,1886年生。四川武備堂畢業,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四川陸軍學堂副官、隊官等。民國成立後,王陵基歷任團長、師長、重慶衛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總指揮、四川保安司令等。

國民黨實業團系

★國民黨實業團的由來

實業團是指四川國民黨內以謝持為首的派別。實業團原來是指四川同盟會內第一個小團體,成立於1909年,設機關於成都。謝持為負責人,計劃以實業為根據,容納更多黨內同志,以待機而動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與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合併,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5年川省第一所省級師範學堂四川通省師範學堂開辦。是為今天四川大學的前身。實業團成員主要來自這兩所學校學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會黨人。骨幹人物有謝持、張培爵、夏之時、顏德基、黃復生、盧師諦、呂超等。清末民初,這批人投身軍政界,成為長衫子軍人,佔據要津,從而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軍閥力量。

★國民黨實業團的建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重慶地區同盟會首領楊庶堪(四川巴縣人)、張培爵(四川隆昌人)、謝持(四川富順人)聯絡新軍軍官夏之時、林紹泉、朱之洪等發動起義,建立起蜀軍政府。張培爵出任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楊庶堪謙為顧問。接著,蒲殿俊為軍政府都督、朱慶瀾為副都督的成都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不久軍隊譁變,軍官和士紳共推尹昌衡為都督,羅倫為副都督。一時間,四川出現了兩個並立的政權。雙方於1912年經過協議決定: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以成、渝兩處都督分任正副都督;重慶為重鎮,設鎮撫府。這樣,四川宣告統一,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重慶鎮撫府以夏之時為鎮撫總長。國民黨實業團系人員張培爵、夏之時等身居要津,形成與尹昌衡、胡景伊的武備系實力不相上下的軍閥集團。

★國民黨實業團的衰落

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四川國民黨黨員熊克武成立重慶討袁軍總司令部,下設民政部、軍政部。討袁軍由原蜀軍兩個團,川軍第五師兩個旅共九千人合編為四個支隊,一個川江水師,一個炸彈隊。龍光、呂超、李樹勳、劉植藩分任四個支隊司令,餘際唐任川江水師司令,曾子玉、顏德基分任炸彈隊隊長。1916年熊克武在昆明組織四川招討軍,委任盧師諦為為參謀長,周官和為第一支隊長,呂超為第二支隊長。1917年護法戰爭爆發,孫中山委任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黃復生與盧師諦為四川國民軍正、副總司令。此時,四川的國民黨九人團系與實業團係為御強敵,還沒有出現明顯分化。

1918年孫中山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楊庶堪為四川省長。國民黨勢力主政四川,黨內「九人團」和「實業團」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熊克武出任四川督軍後,利用整編軍隊之機,對實業團石青陽、呂超、盧師諦、顏德基、黃復生等部軍民多所排擠,雙方矛盾激化。另外,熊克武對孫中山任命楊庶堪為四川省長亦心感不滿,熊、楊之間亦矛盾重重。

實業團遂與楊庶堪聯合,擁楊倒熊。其時,謝持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內務部長、秘書長等職,對此亦有表示支持。1920年春,實業團與楊庶堪聯合滇黔軍發動了倒熊之戰。3月,唐繼堯下令免去熊克武四川靖國軍總司令職。5月,又任命呂超為四川靖國軍總司令。5月下旬,呂超、石青陽等率部從綿陽、中江攻成都;滇軍顧品珍、趙又新部從川南攻成都;黔軍王文華部與實業團黃復生部在重慶、綦江一帶攻熊系餘際唐部。熊克武得劉湘等部的支持,與滇黔軍及呂超等部展開連場激戰,開始聲勢頗振,取得不少勝利。但到7月,熊部遭到全面反擊,難以抵擋,熊克武宣布辭去四川督軍職,於7月10日率部離開成都,退往川北閬中進行整編。7月18日,呂超率軍入成都,通電就任川軍總司令,實業團取得了暫時的勝利。熊克武退往閬中後,將部隊進行整編,以但懋辛為第一軍軍長,劉湘為第二軍軍長,劉成勳為第三軍軍長。劉湘向熊克武建議,把劉存厚在漢中請回四川,合作驅逐滇黔軍及呂超等部。熊克武表示同意,與劉存厚聯絡,劉亦應允。雙方商定:在戰事未決勝負之前,熊克武、劉存厚均不作四川督軍,以劉湘為四川軍前敵各軍總司令,負責統一指揮。8月6日,劉存厚在漢中組織靖川軍,自任總司令;率田頌堯、唐廷牧、張印本、賴心輝等部返川,熊、劉聯合發動靖川之戰。8月下旬,劉湘指揮各部由閬中向三臺地區戰略開進:劉存厚部及但懋辛的第一軍為右方面軍,經綿陽、羅江、瀋陽、廣漢向成都進攻;第二軍為左方面軍,經中江、金堂與右方面軍會合,然後合攻成都。9月8日,川軍攻佔成都,熊克武、劉存厚兩司令部相繼入城。接著,川軍與滇軍趙又新、顧品珍部在成都近郊及龍泉山展開決戰。川軍集結兵力八十一營,滇軍及呂超部共六十三營,雙方激戰十二晝夜。9月21日,滇軍戰敗。隨即,川軍發起追擊戰,晝夜強行軍,連克簡陽、資陽、隆昌等縣。10月3日,川軍咬住潰敗的趙又新部,將其圍困於瀘州,趙又新被擊斃,顧品珍和熊克武商定,準其回滇倒唐,滇軍全部退出四川。10月上旬,劉湘指揮川軍分三路直攻駐重慶的黔軍。黔軍抵抗,節節失敗。10月15日,川軍攻佔重慶,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倉皇乘輪船隻身逃往上海,殘部由盧燾代總司令率領,逃回貴州。熊、劉聯合發動的靖川之戰,將滇、黔軍全部趕出四川,結束了滇、黔軍閥控制四川的局面。同時,實業團的勢力亦遭到嚴重的挫敗,戰後,所有實業團高級軍官一律被逐出四川,楊庶堪亦辭去省長職離川赴廣州。

經此一戰,國民黨實業團的勢力土崩瓦解。

★國民黨實業團的主要成員

謝持(1876-1939),字慧生,又字銘三,後曾改作愚守,富順縣人。1899年,24歲時考中秀才。後,就讀於瀘州經緯學堂。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被清軍搜捕。在此險境下,便同原川省「實業團」部分成員逃往陝西,去鳳翔縣開辦牧場。1911年謝持在重慶和楊滄白、張培爵、朱之洪、夏之時等黨人發動起義,建立了蜀軍政府,張列五被推為都督,夏之時副之,謝持則出任總務處長。1911年12月2日,吳玉章赴重慶,主持軍事裁判會,重慶蜀軍政府與成都大漢軍政府合併為四川軍政府,至次年4月完成合併事宜,謝持為四川軍政府總務處副處長,稍後被任為軍政府參贊。1913年謝持以國會參議院議員身份,積極響應,同黃復生、宋教仁秘書周予覺等人密謀刺殺袁世凱,因謀事不周,被捕入獄。1914年,孫中山在東京重組中華革命黨,恢復同盟會精神,再舉革命,謝持被任命為總務部副部長兼四川主盟人,負責總部黨務及經費開支。由於他刻苦勤勉,忠誠倍駕,深為孫中山所倚重。1917年張勳復闢,孫中山委謝持為元帥府參議及代秘書長。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謝持為黨務主任(部長)。1921年,孫中山就任廣東政府非常大總統,謝持任秘書長。1925年謝持和張繼、鄒魯、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並在上海另立中央黨部,破壞國共關係。1939年病故。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重慶榮昌人。1903年考入成都高等學堂理科優級師範。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與熊克武等人密謀在成都起義,事洩失敗後留蓉營救被捕同志。1909年應邀出任重慶府中學堂學監,與楊庶堪、黃復生、熊克武等人組織"乙辛學社",作為重慶同盟會支部的核心。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張培爵與各路革命黨人密謀策劃,參與領導了推翻清朝川東政權的武裝起義。由於張培爵對重慶辛亥革命的重要貢獻,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他被革命黨人推舉為重慶蜀軍政府都督。1912年3月,成渝兩地軍政府合併時,到成都就任四川軍政府副都督,不久改任四川民政長。同年10月,被解除實權,調往北京任"總統府高級顧問"。1915年,密謀討伐袁世凱,嚴厲拒絕袁世凱的利誘,被殺於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明令公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重慶炮臺街建立「張烈士培爵紀念碑」以紀念張培爵為建立民國立下的功績。

夏之時(1887-1950),字亮工,四川合江人。早年留學日本東斌學校,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後入四川新軍,在第十七鎮任排長。1911年11月領導四川新軍一部在龍泉驛起義,後被推舉為四川革命軍總指揮、蜀軍政府副都督。民國成立後辭職再赴日本留學,其間曾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討袁。1917年回國參加護法,就任靖國招討軍司令,在川南作戰,1920年曾出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四川護法失敗後退出軍政界,隱居成都辦學,1928年赴滬就醫。1938年為躲避日軍,返回合江,研究佛學及文物古玩,不問世事。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捕,10月6日以「組織策劃土匪暴亂」罪名被槍決。1987年11月,四川省合江縣人民法院宣布給其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盧師諦,事跡不詳。1915年袁世凱宣布恢復君主制度,孫中山號召全國人民起來進行反袁鬥爭.並組織中華革命軍,派革命黨人到各省組織起義.據《民國川事紀要》記載,孫中山委任盧師諦為中華革命軍四川總司令,並派呂超,石青陽,劉伯承等到宜賓,達縣,忠縣,豐都一帶組織討袁起義。1920年盧師諦與石青陽、顏德基、黃復生、呂超五部結成倒熊聯盟。

顏德基(1886-1951年),名應純,四川省開江縣人。肆業於綏定府(今達縣)通濟學堂,後就讀杭州蠶桑學校,不久,赴廣州弁目學校習武,繼往日本留學,畢業於明治大學,並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後轉移武漢。次年初,熊克武在上海組織蜀軍,顏德基為義士團團長,先期入川。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顏德基為四川討袁軍學生隊炸彈隊隊長,奉命扼守重慶青木關。1916年顏德基與縣人傅晉卿、黃復生、魏宮九等購買槍枝彈藥,組成川東護國第一支隊,顏為支隊長。1918年初,靖國聯軍總司令唐繼堯委顏為靖國軍援陝第二路司令。同年12月,廣州軍政府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熊即整編川軍,命顏為川軍第七師師長,駐防達縣。時顏德基已割據綏定、夔州、順慶所屬的十九縣及潼川。1920年顏德基參加呂超與滇、黔軍發動的倒熊之役。1923年投靠熊克武,委任為第十師師長。1930年,部隊退往陝南安康,發生內訌,互相槍殺,部隊瓦解。1946年,顏德基當選為四川省參議員,次年當選為國民代表大會代表。1950年為川北區政協委員,1951年5月1日因惡霸罪被槍決。1986年8月3日改判,不追究刑事責任。

石青陽(1878年—1935年),名蘊光,巴縣南彭鄉人。曾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任同盟會重慶支部理事,傾其家產籌設蜀眉絲廠於巴縣界石場,作為同盟會的聯絡機關和活動據點,並籌集革命經費。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石青陽等積極響應,組成川東遊擊軍,石自任司令,率部苦戰於武勝、合川等地。1914年12月,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都督蔡鍔組織護國軍通電討袁,時任中華革命軍川東區司令的石青陽迅速組織中華革命軍響應。1918年,石青陽被廣州軍政府授予陸軍中將等職。1921年,石青陽受命為孫中山大本營參議。1921年冬,孫中山組織第二次護法運動,派石青陽攜賀龍回四川聯絡力量,策劃四川討賊事宜,就任川東邊防軍總司令。孫中山逝世後,石青陽背棄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追隨「西山會議派」反共。1935年,石青陽病逝於上海。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公葬於南京紫金山。

呂超,(1890-1952)字漢群,四川宜賓人。同盟會會員。曾經讀過保定軍校。任川軍第五師師長。後反熊,自任川軍總司令,兼任川滇黔聯軍副總司令,兵敗後逃到廣州。1923年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長。呂超曾經發起恢復「四校同學會」 (即北洋時代在北京成立的將弁、陸軍小學、陸軍中學、保定等四校),以與蔣介石的「黃埔同學會」相抗衡。不久,被蔣介石解散。1945年辭國民政府參軍長,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49年留居大陸,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7月20日在重慶病故。

黃復生(1883—1948),原名位堂,字明玉,易名樹中,字理君,內江市隆昌縣人。1904年畢業於瀘州川南經緯學堂,後赴日本學習印刷。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四川主盟人兼《民報》經理。受孫中山派遣,從橫濱梁慕光製造炸彈。1907年初,奉派回川組織革命活動,謀成都、瀘州、永寧等地武裝起義。親自赴瀘州、永寧策劃,並約集黨人在敘永研製炸彈,不慎引起爆炸,身負重傷。痊癒後更名復生,躲避追捕逃上海走日本。1909年夏赴漢口設伏阻擊端方未成,走北京謀刺載灃未遂,被捕入獄。武昌起義後出獄,赴天津組織"京津同盟會"。1911年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推為駐南京代表,後任參議院議員兼印鑄局局長。"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走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護國戰爭時返川,川督羅佩金聘為顧問。1917年在川響應護法,組織四川國民軍,被任命為總司令,不久改任四川靖國聯軍總司令。1918年3月受孫中山命任代理四川省長,嗣改為川東道尹,靖國軍援鄂第一路總司令。1922年後主持國民黨四川黨務兼渝關監督。1926年任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參加西山會議派。1927年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候補執行委員、立法委員等職,專辦四川黨務工作。1936年中風偏癱

 

速成系

★速成系的由來

速成系是指川軍中主要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出身的軍人結成的派系。為了,建設新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川督錫良開辦四川陸軍弁目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川督趙爾巽開辦四川陸軍速成學堂。速成系的構成:一是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老速成;一是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新速成。此外,還包括與他們有師生關係的軍人。

★速成系的建立

1918年,熊克武整編川軍為七個師,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劉湘任第二師師長。由此,劉湘大量吸收速成系同學以代替其他學堂畢業生擔任中、下級軍官,並在合川開辦軍官傳習所,以為羽翼,提出了「統一四川,問鼎中原」的遠景目標。1920年川滇黔之戰,劉湘被任為第二軍軍長。1921年劉湘出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1920年,楊森反戈滇軍,擢升為川軍第九師師長。1923年被任為第二軍軍長。北京政府於1923年5月特任楊森為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1924年吳佩孚委楊森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與劉湘聯合,驅走黔軍,佔下川東。這樣,速成系勢力逐步形成並不斷坐大膨脹,成為川軍中最為強悍的派系。

★速成系的首腦

「四川王」劉湘(1890~1938)簡歷:四川大邑人,字甫澄。1909年(清宣統元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曾在四川暫編陸軍第17鎮和川軍第1師任排、營、團長等職。1916年率部同滇川護國軍作戰。1917年率部支援前川軍師長劉存厚對川滇黔靖國聯軍作戰。1918年任四川陸軍第二師師長,追隨熊克武參加護法戰爭。1920年任第2軍軍長兼討唐(繼堯)軍前敵總司令,助熊將滇黔靖國軍逐出四川。1921年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1922年派兵支持楊森的第2軍與從熊克武的第1軍作戰。楊部戰敗逃往湖北。1923年劉湘聯絡黔軍助楊回川,擊敗熊克武四川討賊軍,後任川滇邊防督辦。1925年任四川軍務善後督辦,聯合黔軍擊敗楊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1932年發動對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的戰爭,獲勝後控制全川。1933年任四川「剿共」總司令,指揮川軍向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未遂。1934年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次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1936年任川康綏靖主任。1937年「七 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即電請纓抗日,先後任第2預備軍司令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等職,曾從所部調出大批部隊分赴南京、武漢等地參加對日作戰。1938年初,與韓復榘密謀封閉入川通道,阻止蔣軍入川,事洩。1月23日因胃潰瘍復發,憂懼吐血死於漢口。病逝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劉湘外表拙納,據說「以倒數第一的成績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也靠老師的特別照顧」,但實際上是「裝貓吃象」,有大智若愚,逐步發展成為四川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人物,人稱「四川王」。

「梟雄」楊森(1882~1977)簡歷:原名淑澤,又名伯堅,號子惠,四川廣安人。1906年入四川陸軍弁目隊,入同盟會。1908年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後,任第一師營長,1913年在熊克武部任營長,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投滇軍任參謀。1915年1月參加護國戰爭,立下戰功。1917年任滇軍軍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1920年4月脫離滇軍投川軍劉湘部任旅長、瀘永鎮守使,繼升師長。1923年任第二軍軍長。在一、二軍之戰中,敗逃宜昌投靠吳佩孚。次年受吳佩孚派遣率部返川,與劉湘等部將熊克武部逐出四川。北京政府於1923年5月特任為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次年為獨霸四川,發動「統一四川」之戰,失敗逃往漢口,由吳佩孚委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與劉湘等川軍聯合,驅走黔軍,佔下川東。北伐易幟,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1929年1月,下川東之戰攻劉湘失敗,失去防地退入渠縣。1933年10月被任命為第四路總指揮圍攻川陝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7年親率所部赴滬參加淞滬戰爭、長沙之戰,歷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1939年夏,曾奉蔣介石之密令指使部屬殺害了駐平江嘉義鎮的新四軍通訊處的幹部及家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平江慘案」。1944年調任貴州省主席。1947年調重慶市任市長。重慶解放時逃成都,繼去臺灣,歷任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速成系的教官與主要將領

周荃叔,四川陸軍弁目隊學習官、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排長。

鍾穎,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

田應詔,1908年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

吳仲容,1908年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

徐孝剛,1908年任四川陸軍弁目隊管帶。1912年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監督。第一師師長。

王陵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教官。第2師師長。

鐘體乾,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教官。

鐘體道,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教官。

楊芳毓,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川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潘文華(1886—1950年),四川仁壽縣人,1910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歷任第三十三師師長、第四師師長、第23軍軍長。

孫震(1892—1985),成都市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第二十九軍副軍長、第四十一軍軍長。

鮮英(1885—1968),西充人。楊森同學,與楊森私交頗深。10師師長、民主同盟重要成員之一。

賀國光(1885—1969),湖北蒲圻人,劉湘同學。蔣介紹石親信,1929年後任武漢行營、南昌行營參謀長,參與指揮「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代理省主席。

饒國梁(1888~1911),重慶市大足縣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入四川陸軍弁目隊,不久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三十四年(1908)在速成學堂加入同盟會。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秦炳(1883—1911)廣安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馮化之(188l—1926),溫江人。18歲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四川省軍事巡警廳廳長、川軍第三軍劉禹九部混成旅旅長。

張斯可,劉湘"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同學。劉湘高級幕僚。

喬毅夫,劉湘"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同學。劉湘高級參謀。

龔緝熙(1886—1067),綿竹人,劉湘"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同學。任「雲南講武堂」教練官,為朱德老師。後入空門,法號能海。

王纘緒(1887—1950年)西充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第五師師長、第四軍軍長。

傅常(1887—1947),潼南縣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劉湘的同學,1926年曾任劉湘二十一軍參謀長。

唐式遵(~—1950)仁壽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二十一軍軍長。

★保定系的由來

保定系是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的派系。保定軍校的前身是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 年 )的保定軍事學堂。光緒二十九年 (1903 年 ) 在保定東關創辦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 ), 北洋速成武備學堂歸陸軍部管轄 , 改稱陸軍速成學堂。同年建陸軍軍官學堂 , 之後兩校合併 , 宣統三年 (1911 年 ) 改稱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 年 , 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北京 , 於原陸軍預備大學堂址正式建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人們習慣把上述軍事學校統稱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停辦於 1923 年。清末民初,規定:凡是陸軍小學畢業的學生,都直升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除被淘汰以外,一律升入保定軍校,在保定入伍期間,可以選送日本士官學校就讀。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逐劉存厚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遂結成保定系。

保定系是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和這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的派系。

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逐劉存厚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初步形成保定系。

1925年在驅逐楊森之戰中,保定生劉文輝嶄露頭角,躋身保定系首腦之列。之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同駐成都,形成保定系三首腦。川軍易幟後,劉、鄧、田三軍在成都設立三軍統率辦事處,後改名三軍聯合辦事處,劉文輝為處長,鄧錫侯、田頌堯為副處長,實行省城之軍政、民政、財政三統一,與駐重慶的劉湘速成系相對抗。 

保定系的建立 

1925年在驅逐楊森之戰中,保定生劉文輝 、鄧錫侯、田頌堯開始嶄露頭角,逐步成為保定系三首腦,奠定了保定系基礎。之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同駐成都,劉、鄧、田三軍在成都設立三軍統率辦事處,後改名三軍聯合辦事處,劉文輝為處長,鄧錫侯、田頌堯為副處長,實行省城之軍政、民政、財政三統一。1926年宣布易幟後,劉文輝 任24軍軍長、鄧錫侯任第28軍軍長、田頌堯任第29軍軍長,劉文輝防區達70餘縣,鄧錫侯佔據華陽—南充—松茂一線等廣大地域,田頌堯防地達到20餘縣,保定系最終形成。此時,保定系已經發展成為唯一可以與駐重慶的劉湘速成系分庭抗禮的派系。經過1928年下川東、1929年上川東之戰、1931年北道之戰,劉湘、劉文輝擊敗了八部同盟與軍官系李羅,勢力大增,四川成了「二劉」天下。 

保定系的首腦

劉文輝(1895-1976),號自乾,四川大邑人,劉文彩之弟、劉湘的么爸。1908年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三期,1911年畢業後入西安陸軍中學,1914年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保定軍校二期畢業後回到四川。回川初在劉存厚軍部任參謀。隨後,劉湘任其為第一混成旅旅長。1922年升任第九師師長(年僅30歲)。劉文輝平時注意擴展地盤,壯大實力。到1926年劉文輝已由一個師擴編為三、四個師,本人升為軍務幫辦。1927年又加入國民革命軍,任24軍軍長(劉湘任21軍軍長)。這時劉文輝幾乎和劉湘並駕齊驅,成了四川地方實力派。劉文輝最多時擁有軍隊幾十萬,擁有防區70多縣,等於大半個四川。又加之在眾多川軍將領中,他是一位較有謀略且胸懷大志的人,頗有"統一四川、控制西南、問鼎中原"之勢。在四川軍閥中,劉文輝的勢力僅僅次於劉湘。1939年,西康省建立,劉文輝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成為西康33縣53萬平方公裡裡的最高軍、政統治者。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在彭縣宣布發動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後改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業部部長等職。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1976年,劉文輝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鄧錫侯(1889—1964),號晉康,陸軍上將。1889年6月22日出生於四川省營山縣回龍鄉。1906年,入成都陸軍小學堂第一期。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所屬的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因畢業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又被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深造。他曾先後出任過護國軍營長,川軍團、旅長。1923年被任命為第三十師師長。1924年5月26日任命鄧錫侯為四川省省長。1926年秋,易幟,鄧錫侯所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鄧任軍長。他將該軍擴充至五個師,十七個混成旅,一目一十四個團,另有炮兵特科部隊若干。倒楊之戰後,鄧率部進駐成都。隨後,聯軍頭目在自貢召開分贓會議,分得鹽稅專收權,月徵三十萬元,並佔據華陽、簡陽、遂寧、合川、南充、彭縣、廣漢、新津、灌縣、郫縣,以及松(潘)茂(縣)等廣大地域。此時,鄧錫侯已成為四川軍閥"四巨頭"(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之一,獨霸一方。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鄧相繼任為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川康綏靖公署主儲及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等重要職務。1949年 12月9日在彭縣率部通電起義。1949年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家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第一與二屆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終年75歲。

田頌堯(1888年—1975年),龍泉驛人。1908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1期。1909年升南京第4陸軍中學。後入保定陸軍學校。1912年任第4師參謀。1924年12月,田頌堯任21師師長,駐潼川。1925年任四川軍務幫辦。7月楊森發動統一四川之戰,田頌堯指揮21、22兩個師側擊遂寧,取勝後,佔據以三臺為中心的大片防地,收編了第12師段榮琮等部。北伐易幟,田頌堯以川西北屯殖總司令名義統轄陸軍21師、22師,川軍第5師、8師、11師和獨立師及混成旅、獨立旅等,防地達到20餘縣。同年12月,蔣介石委任田頌堯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次年3月,在潼川(今三臺)就職,成都設行營,總兵力達到6萬人。1933年1月,紅軍佔領通江、南江、巴中。蔣介石即委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田坐陣閬中,指揮3路縱隊向紅軍進攻。通江、南江、巴中幾經易手,田頌堯敗退廣元。1934年7月,田頌堯被編為第2路,以第二路總司令名義組成6路川軍圍攻紅軍。9月紅軍攻克儀隴,20日追殲田軍於閬中,22日佔領蒼溪以南木門等地,川陝革命根據地擴大到22個縣。其部被紅軍擊敗後,田頌堯被蔣介石撤職查辦,寓居成都。1949年12月9日,田頌堯與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聯名在雅安發出通電參加彭縣起義。解放後,人民政府先後安排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四川省參事室參事等職,並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10月15日病逝於成都,終年87歲。 

保定系的的衰落

1932年秋,四川軍閥時期規模最大的混戰"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爆發。戰爭期間,保定系內部分裂,劉文輝在省會成都與田頌堯發生了激烈「省門之戰」,鄧錫侯與劉文輝發生了毗河之戰。接著,劉湘乘機進行全線進攻。劉文輝部全線瓦解,只好率殘部退守西康。經此一戰,保定系內部分崩離析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保定系的主要教官與著名將領 

田應詔,湖南鳳凰人。1906年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尹昌衡,成都人,一說彭縣人。1910年任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姜登選,直隸冀州人。1911年在任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周道剛, 成都人。1909年任四川陸軍小學堂監督。後任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趙理泰 ,安徽合肥人 。保定軍校首任校長。1912年任。

蔣方震 ,浙江海寧人 。保定軍校第二任校長。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三期畢業生與蔡鍔、張孝淮被稱為 " 士官三傑。任職時間為1912年至1913年9月。

曲同豐 ,山東福山人 。保定軍校第三任校長。任職時間1913年9月至1915 年 9 月。

王汝賢 ,北京密雲人 。保定軍校第四任校長。任職時間為1915 年 9 月至 1916 年 6 月,時值劉鄧田畢業。楊祖德繼任。

楊祖德,山東濰坊人 。保定軍校教育長、第五任校長。任職時間為 1916 年 8 月至 1919 年 2 月。

賈德耀 ,安徽合肥人 。保定軍校第六任校長。任職時間為 1919 年 3 月至 1921 年 5 月。

張鴻緒 ,直隸天津人 。保定軍校第七任校長。任職時間為 1921 年 6 月至 1922 年 9 月。孫樹林 ,直隸大城人。保定軍校第八任校長,也是最後一任校長。任職時間為 1922 年 10 月至 1923 年 8 月。

劉斌,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十師師長。

黃慶雲,大足人。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旅長、師管區司令。

黃隱(1890—1969),1905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1908年入陝西陸軍中學,1916年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二十八軍一二六師師長。

董宋珩(1891—1954) ,仁壽人。早年考入成都陸軍學校,保定軍官學校一期畢業。第41軍副軍長。

陳達三(1882—1927),銅梁人。1906年,選送到保定軍官學校深造。陸軍建成學堂教官。劉湘高級顧問兼訓練處監督。

藍堯衢(1889—1951),新津人。民國初年,進入成都陸軍小學,保定軍官學校。川南清鄉司令。劉文輝任為省交通處處長。1940年至1945年任成都行轅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1947年3月任行政院院長。

張志和(1894— 1975),邛崍人。清末考上四川陸軍小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二期畢業,與劉文輝、鄧錫侯同學。任劉文輝司令部參謀、24軍暫編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二混成旅長。共產黨人。

青翰南(1891—1967)雙流華陽人。18歲入四川陸軍小學。1913年陸小未畢業學生併入南京陸軍預備學校。1918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24軍軍部參謀處長、川康邊區屯殖司令、28軍第3旅旅長、128師副師長。

 

「軍官系」

★軍官系的由來

軍官系是指川軍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軍人結成的派系。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三日,四川都督尹昌衡開辦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將原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五期學生全部轉入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為了在軍閥角逐中,立於有利地位,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往往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繫,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

★軍官系的建立

1927年軍官生李家鈺由川軍第一師師長升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駐遂寧,佔據樂至、安嶽、簡陽等七縣建立了自己的防區,時號「遂寧王」。1927年,羅澤洲被委任為四川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駐順慶,佔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李家鈺與羅澤洲在成都組織群益社,以聯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及蜀軍將弁學堂速成隊的同學,不斷接收來自各方面的軍官學堂同學,兩人遂成為軍官系的首腦。1927年,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劉文輝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辭職。李家鈺遂接任四川省邊防總司令一職,成為川軍中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同學關係而結成的「軍官系」的首領,與川軍中的「保定系」、「武備系」、「速成系」等封建軍閥集團齊名。

★軍官系的首腦

「遂寧王「李家鈺簡歷:李家鈺(1892—1944年)字其相,蒲江縣人。1909年入四川陸軍小學,未畢業即投入辛亥革命。次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投入「二次革命」,參加柏文蔚將校團,又赴上海與陳其美部攻打製造局。回川後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1915年初,畢業分發到鄧錫侯部見習,後升排、連、營、團、旅長。1924年初任川軍第一師師長,3月北京政府授為將軍府將軍。1927年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佔遂寧、安嶽、樂至、潼南及射洪、華陽等縣,擁兵自重,稱「遂寧王」,成為四川「軍官系」的首領。1932年後依附劉湘,參加「二劉大戰」。1935年10月,任104師師長兼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率部進駐西昌地區。1936年任第四十七軍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率部出川抗戰,所部編入第二十二集團軍李家鈺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在晉東南與八路軍協同對日作戰。1939冬,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入河南省擔任守衛黃河河防的任務。1944年5月21日,李家鈺在督師河南陝縣秦家坡的戰鬥中,不幸壯烈殉職,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準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198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順慶王」羅澤洲簡歷:羅澤洲(1888--1950)原名鼎臣,字平章,蒲江縣人。1912年考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14年畢業,分發在川軍第二師任排長。1916年參加護國之役,任連長。1920年調鄧錫侯部李家鈺部任營長,隨部參加歷次軍閥混戰,升任團長、旅長。1925年,率部參加倒楊森之戰,楊森敗退棄成都時,羅澤洲派先遣部隊潛入城內,搶先佔據成都市政公所和東門統捐處等重要部門,因而得以兼任成都市政督辦,是年8月,被委任為四川陸軍第十一師師長。1927年由廣安移駐順慶(今南充),佔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繼投入上川東及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投靠劉湘部,由劉湘電請蔣介石委任為第二十三師師長。1933年10月,羅澤洲被任命為第三路副總指揮,率部參加由劉湘任「剿匪」總司令的「六路圍攻」川陝蘇區的戰鬥,被紅軍擊潰。1937年抗戰爆發後,升任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副軍長,奉命出川開赴晉東南前線,協助軍長李家鈺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1941年,利用壯丁販賣鴉片煙,被告發,受撤職處分。後返回四川,閒居成都。1946年被推為蒲江縣參議會議長。1950年秋,吞服煙膏身亡。 

★軍官系的衰落

下川東之戰。1928年7月,楊森和劉湘兩軍發生衝突。11月,國民政府任命劉文輝為四川省長,又命劉湘、鄧錫侯、劉存厚、楊森、郭汝棟為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劉湘為委員長,劉文輝、鄧錫侯為副委員長。這次會議將川軍其他各部屏之於外,激起各軍怨恨。10月10日,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聯合成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主席,李家鈺、陳書農為副主席。八部同盟決定聯合向重慶劉湘進攻,發動了下川東之戰。劉湘聞訊後,即拉攏劉文輝,讓劉文輝等牽制同盟各部,致使真正能向重慶進攻的僅得楊森、羅澤洲兩部。楊、羅原計劃聯合同時進攻,不料羅澤洲為搶佔重慶,於10月中旬率先出兵,以至孤軍突進。10月17日,劉湘集結主力,親自督戰,在江北一碗水地區迎戰羅澤洲,激戰兩日,羅部潰敗。10月19日,劉湘揮師東下,截擊來犯的楊森部。10月20日,劉湘在長壽鐵山坪發起猛攻,楊森部大敗,逃入李家鈺防區。劉湘連克梁山、忠州、萬縣等二十三縣,盡收楊森下川東防區,收編了楊森近三萬人以及郭汝棟部,勢力大振。國民政府下令免去楊森本兼各職,聽候查辦。

上川東之戰。八部同盟在反劉湘的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深怨劉文輝支持劉湘,牽制李家鈺等部不敢動作,導致戰爭失敗,決心報復。同時,羅澤洲、楊森在下川東之戰失去防地後,與李家鈺部同處一隅,僧多粥少,也必須往外發展。1929年4月,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四部在順慶組織同盟軍,推李家鈺為總指揮,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劉文輝的資中、內江防區,發動了上川東之戰。4月16日,同盟軍出動,由遂寧經寧至向資中、內江發起進攻。4月19日,兩軍交戰,劉文輝部守將向傳義先收縮兵力,後發制人。激戰兩天後,突然全軍出擊,同盟軍敗北,退出遂寧。經鄧錫侯、田頌堯調停,同盟軍撤回原防,戰爭暫告平息。

北道之戰。1930年11月,羅澤洲師內部譁變,羅澤洲被扣,羅部隸屬鄧錫侯第二十八軍,鄧早有去羅之心,即升陳鴻文為師長,到順慶接管該師。1931年2月,羅澤洲逃到李家鈺部,李、羅聯合楊森,向順慶進攻,企圖以武力強迫陳鴻文交出該師,挑起了北道之戰。結果,陳鴻文敗退成都。3月,鄧錫侯率兵進攻李、羅,劉文輝、田頌堯亦派兵助戰。李家鈺兵敗,求劉湘援助,於是,劉湘出兵援李。5月間,在順慶城周圍,全川大小軍閥隊伍雲集,形成互相對峙和牽制的局面,被迫罷戰言和。北道之戰,李家鈺退據營山、蓬安兩縣,實際已依附劉湘。

經此三戰,李羅軍官系逐漸衰落。

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主要教官與主要將領名錄

塗永,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總教官。

文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特別教官。

羅煒,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堂長。

曾承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堂長。

李家鈺(1892—1944蒲江縣人,1915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四十七軍軍長。

羅澤洲(1888--1950)蒲江縣人,1914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四十軍副軍長。

張俊夫(~—1930)蒲江人,李家鈺同學,第三師師長。

李宗肪(1891一1954)彭州市人。李家鈺同學。一七八師師長。

陳離(1892—1977)安嶽縣人,1915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一二七師師長。

王銘章(1893—1938)新都縣人,1914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堂。一二二師師長。

趙渭賓(1894—1938)成都市人。1914年,畢業於軍官學堂。一二二師參謀長。

餘中英(1898—1983)郫縣人。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成都市市長。

冷寅東(1894-1982)大邑人。李家鈺同學。第十二師師長。

附錄:四川軍閥們的諢號

劉成勳,綽號「劉水漩」。水漩在四川話中有不負責任、又老奸巨猾的意思。劉成勳曾長期割據雅安一帶,為人不講信義,性格像水一樣圓滑,令人難以琢磨,因此在川軍中享有「老滑頭」的名號。劉文輝吞併劉成勳以後,曾在電文中數落他的罪名時道「吃油大,玩水漩」,意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是自取滅亡。民間有「水有彭水旋,神有劉神仙,靈官來鎮殿。哈兒去守邊,修路唐子晉,衛鋒郭大蠻。張斯可,餘安民,都是安邦定國臣。還有司令藍田玉,彎腰駝背打球去。鬍子大漢潘文華,光頭小夥王瓚緒,」的歌謠。

劉湘軍師劉從雲,外號「劉神仙」。此人善於卜相扶乩,裝神弄鬼,故有「神仙」之稱。

楊森部師長袁葆初,綽號「袁寶兒」。此人外表看來傻裡傻氣,木木訥訥,正應了四川話中的「寶器」一詞。可這個袁寶兒並不是真傻,他對弄錢還很有一些伎倆。1924年,「袁寶兒」在萬縣修成一幢三層樓的洋房,開了一家遠近聞名的鴉片煙館,結果幾年下來就獲利好幾十萬。

川軍第29軍軍長田頌堯,綽號「田冬瓜」。至於綽號的來歷,有人說是田本人腦袋長得長長圓圓,形似冬瓜。但也有人認為此綽號出自四川俗話「牆上冬瓜兩邊滾」,意指田在官場中善於見風使舵,左右逢源。記得他在就任29軍軍長時發表的演說,其中就有「我這幾年苦心調和川局」云云,是一個手藝蠻不錯的泥水匠。

24軍軍長劉文輝,綽號「多寶道人」。多寶道人是一本神話小說中的人物,此人寶器隨身,神通廣大而法力無邊,可以隨心所欲地應對各種複雜局面。劉文輝本人就是智謀過人、點子特多的一個人物。當他面對強手時,他可以做到「好漢不吃眼前虧」,能敷衍的敷衍,該蒙過去的蒙過去,以致他的政敵在攻擊他時說:「劉文輝好出心機……花樣極多,變法層出……夤緣時會,操縱兩端。「多寶道人」這一綽號還有一層意思是說,劉文輝在對外關係上善搞多角外交,廣結外緣,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千方百計結識、聯誼之。比如20世紀20年代末,劉文輝羽翼未豐、翅膀不硬,便一方面以家族血緣親近劉湘,另一方面又以同學關係聯結鄧錫侯和田頌堯。正是由於他運用了多寶法門,使其在短短的8年間,其兵力以1個團之數迅速擴充為140餘個團,成為了執四川牛耳的首席大軍閥。但劉文輝畢竟是個有膽有識之士,後來投誠**,走上了光明之道,解放後還出任過林業部部長。

28軍軍長鄧錫侯,外號「水晶猴」。1949年12月在彭縣光榮起義,後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水晶猴」這個綽號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他遇事通透、機靈,善於審時度勢,帶有褒的意思;另一方面則說他圓滑會鑽空子,比如在劉文輝和田頌堯大打成都巷戰,以及「二劉大戰」中,鄧錫侯都是時而作壁上觀,時而充當調停使者;時而抱漁翁得利之心,時而又一拍屁股走人。因此,鄧錫侯每次率兵打仗都是損失小、利潤大。當時曾有人就此寫詩諷刺道:「君侯不愧號水晶,半用調停半用兵,刀打豆腐光兩面,輸也吃糖何況贏。」此外,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成功,當時民間有首歌謠形容川軍各軍負責人:「紅軍過了河,羊子奔索索,冬瓜遍地滾,猴子摸腦殼,矮子拿鞭打,劉湘喊活捉,請問委員長,看你又如何。」羊子形容楊森欲逃不能,冬瓜指田頌堯走投無路,猴子指鄧錫侯的小名水晶猴子,矮子指四川邊防軍李家鈺的綽號李矮子,劉湘喊活捉指當時紅軍的一句口號,委員長指蔣介石。

師長範紹增,綽號「範哈兒」。意指其外表憨態可掬,傻裡傻氣,但這個範紹增卻是「外表豬相,心裡明亮」,辦事頗有心計。他在楊森部當師長時,楊森因他出身袍哥、綠林,又風聞他有背叛之心,因此設下鴻門宴欲尋機解決這個外表憨厚的師長。範紹增在客廳裡等了兩小時,不見楊森出來,心知有異,便大聲說:「人家說我反對軍長,實在是豈有此理!部隊好比家庭,軍長好比父親,師長如同兒子,哪有兒子公然反對老子的道理?」楊森在內室聽見範紹增在那兒自言自語,一腔猜疑都化為烏有,不由喜上眉梢跑出來接見。1949年冬天,範紹增任國民黨川東挺進司令,駐防在大竹一帶,當他聽說解放軍大軍已到,立即義不容辭地率軍起義,你能說這「範哈兒」真是傻子嗎?範紹增在解放後曾經出任河南省體委副主任。師長唐式遵,綽號「唐二瘟」。由於唐式遵本人平時溫文爾雅,講話羅羅嗦嗦,缺乏軍人的陽剛之氣,所以被人稱作「唐二瘟」「唐瘟豬」。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哈(傻)兒不哈,瘟豬不瘟」一樣,唐式遵是非常善於拍馬屁,又極其頑固的一個人。一次劉湘到唐式遵部巡視,順便發軍餉三個月以犒勞士兵。平時辛苦的士兵見一筐筐白花花的銀子抬出來,都忍不住心花怒放。但當第一個士兵領到軍餉後,一數,還差兩個月的,便大聲嚷嚷道:「報告軍長,這餉明顯不夠啊!」劉湘雖然被問得內心發毛,但還是故作鎮靜地盯了唐式遵一眼,唐式遵立馬明白過來,站出來向士兵發話說:「弟兄們,我怕這銀洋發到你們手上,你們非賭即嫖,很快花光,所以我把它扣起來做生意,等發了財,再加倍還給你們!」這齣雙簧演得惟妙惟肖,從此劉湘對唐式遵也格外器重。成都解放以後,唐式遵帶著他的殘部躲進西昌,負隅頑抗,結果成為川軍高級將領中惟一被解放軍擊斃的「瘟豬」。

第8師師長陳洪範,綽號「嘉定王」。這是按他所割據的地盤而命名的,因為當時嘉定(今樂山)、眉山等14縣都在他的掌控中。

羅澤洲外號「順慶王」,因其據有順慶(今南充)等7縣之故。羅還有諢號為「羅皇帝」,此人無法無天,以極殘忍的手段對付下屬官兵,視下屬為奴隸、私人財產,要殺就殺要剮即剮。有一次,他在廣安抓到一群逃兵,由他親自操刀問斬,竟然一次連續刀劈了18名逃兵。羅澤洲還常私設公堂,其刑罰之慘無人道,勝過許多封建王朝,比如光是死刑一項,就有「槍決、斬決、黑串、活埋、刺殺、背火背篼」等名目。此外,由於羅本人喜歡吸食又在自己的防區大量栽種鴉片,故又名「羅菸灰」。

李寶鈺,外號「遂寧王」,因其據有遂寧、簡陽等7縣而得名。

劉文彩,外號「敘南王」,也是因為他據有「敘南清鄉司令」這樣一個官職,雖然權利不大,但他的胞弟劉文輝當時已是四川省主席。

劉湘,外號「巴壁虎」,因其當時據有重慶、巴縣、壁山等地。又名「劉莽子」。這個綽號倒不是說劉湘性格如何莽撞,而是指他在戰事中的勇猛和敢於拼命。護法戰爭中,兩部軍隊在內江發生激戰。開始時,擁護北平政府的軍隊連連受挫,軍心動搖。恰在此時,當時身為旅長的劉湘主動請纓,率部反攻,結果劉率領手搶隊如一把刀捅入對方陣營,對方大亂,戰局由此轉敗為勝。

20軍旅長夏炯,外號「夏屠戶」。只因1933~1934年間,夏秉承楊森「寧可誤殺一百,不可漏掉一個」的旨意,血洗華鎣山,殘殺了紅軍以及普通革命群眾數千人,夏故得此號。

劉湘部旅長張邦本,外號「張犛牛」。此人如野犛牛般兇狠,在他駐防達縣期間,曾以消滅赤區偵探為藉口,捕殺了一批又一批的無辜群眾。

第5師師長何光烈,外號「何閻王」,得名於他在南充時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事實。

王陵基,外號「王靈官」。靈官,乃是道家觀祠中所供奉的一尊神像,因其相貌猙獰、樣子兇神惡煞而聞名。王陵基在川中給人的印象正是窮兇極惡、心如蛇蠍,所以「靈官」的綽號正好合乎他的本來面目。1927年3月31日,重慶2萬群眾集會聲討英美軍艦炮轟南京罪行,王陵基親自率兵前往鎮壓,當場打死百餘人,類似的事例尚有不少。1949年四川大學師生排演」靈官掃臺」一劇,即專門鞭笞和控訴這惡神。

劉存厚,外號「六寸厚」「劉瘟牛」。劉是割據川東北的軍閥,他在統轄區內推行很重的苛政和捐稅,弄得民不聊生,連地皮也要收刮六寸。10年時間,他竟將田賦預徵三四十年,最多的甚至徵到了一百年以後。24軍旅長石肇武,外號「石老虎」「花花太歲」。由於他出生土匪,燒殺姦淫無所不為,早為人們所痛恨;駐防成都以後,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拉肥綁票,濫殺平民,劫持婦女,深為當時民眾所詬病。劉文輝部旅長林梅坡,外號「林羅漢」。因此人長相矮而肥壯,肚腹凸出,形似廟裡的羅漢。

川陝邊防軍清鄉司令鄧佔雲,因臉上有塊大疤,號稱「鄧疤子」。

劉湘部旅長魏楷,因一隻腳微瘸,人稱「魏跛子」。

21教導師師長潘文華,外號「潘鷂子」。此人自幼習武,精於擒拿格鬥,劍術和槍法也十分了得。1904年,四川總督錫良在成都舉辦國術運動會,當時潘文華以一個年輕士兵的身份參加比賽,只見他上臺後一陣翻躍騰挪、揮刀劈劍,動作有如天空中飛翔的鷂子,既輕如閃電,又迅如流星,博得了滿場喝彩。從此,「潘鷂子」的外號就名揚軍中。

22軍軍長賴心輝,外號「賴大炮」。此人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炮兵科,在川軍中是使用炮兵作戰的佼佼者。1917年夏天,川、黔兩軍在成都展開巷戰,黔軍由一名叫做戴戡的首領帶兵死守皇城,川軍劉存厚屢攻不下,急得冒汗。這時,在劉存厚部任炮兵團長的賴心輝獻計說:用炮轟擊,方可取勝。於是賴將40門火炮調集於南較場城牆上,第一炮擊中皇城正門,第二炮擊中明遠樓頂。據說此時戴戡正在明遠樓下的一間屋子裡開會,泥灰炮屑撲簌簌從頭頂落下來,嚇得是魂不附體,屁滾尿流。第三發、第四發炮彈相繼擊中了彈藥庫、糧庫,皇城內一時火光沖天,硝煙瀰漫,黔軍大亂如無頭蒼蠅一般,戴戡化裝出逃而不能,急得只有自殺





相關焦點

  • 素有「四川王」之稱的四川軍閥劉湘,高調率軍出川抗日
    「四川王」出川抗日大有玄機 1937年11月,素有「四川王」之稱的四川軍閥劉湘,高調率軍出川抗日;1938年1月20日,劉因病在漢口去世。諸多國府高層大員公開前往弔祭,多盛讚其乃抗日典範;私下裡卻多感慨其死乃「國家之福」。
  • 民國十大軍閥,中國近代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北洋之虎段祺瑞: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因此,閻錫山可謂名副其實的「不倒翁」。
  • 亂世英雄——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們
    亂世英雄——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們民國年間,軍閥割據,軍閥最多的省份當屬四川省,四川也是發生軍服混戰最多的一個省,四川地區大大小小戰爭打了四百次。但是,相互之間沒有趕盡殺絕,都對地方沒有造成過大影響。四川軍閥有自己的道義和規矩,每次打仗之後都會做三件事:1.看望敗方的父母、妻兒,把他們安頓好;2.發電報給失敗者,告訴他不要跑了,自己不會再追趕,同時告訴他,他的家人平安無恙;3.進城安撫百姓,穩定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四川的勢力最大的幾個軍閥。
  •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為什麼最終是劉湘勝出了?
    上世紀二三十後代,世界上軍閥最多的國家在中國,中國軍閥最多的地方在四川。城頭變幻大王旗,大家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甚至一二年。在四川,當時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若不以大小論,成百上千也是有的,而且,名頭百出,花樣紛繁,就大派系來說,就出現過武備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九人團系,不一而足。
  • 四川是劉湘等軍閥的地盤,為何允許蔣介石派來「太上皇」指手畫腳
    四川軍閥割據圖「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雖然被稱「天府之國」,但由於其偏處西南一隅,四周群山環繞,因此在天下大亂的局勢下往往能夠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辛亥革命前,正是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迫使清廷從湖北調走大批部隊前往鎮壓,首府武昌城內空虛,革命黨人趁機發動起義,各省紛紛響應,一舉推翻了延續2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後,天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而巴蜀之地更是未能倖免,大大小小的軍閥拉隊伍、搶地盤,在連續20餘年時間內平均每年1次大規模混戰,至於小規模衝突更是從未間斷。
  • 四川軍閥、抗日英雄劉湘簡介
    劉湘  劉湘(1888——1938)四川近代一世梟雄,在戰事中勇猛,敢於拼命,外號「巴壁虎」,又名「劉莽子」;在四川內戰中逐漸發達  劉湘生平介紹  中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又名元勳,字甫澄,法號玉憲,漢族,四川大邑人,一級陸軍上將。生於1888年7月1日。老家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祖父劉公敬,系前清武舉。父親劉文剛,字鑑堂,自幼習弓馬,屢試未第,經營販谷生意。家有水田四十餘畝,另還與兩戶親戚合營水碾一座。母親樂氏,生有三子,劉湘居長。
  • 【方志四川•記憶】成都市學道街:成都近代出版業中心
    【方志四川•記憶】成都市學道街:成都近代出版業中心 2020-09-25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國軍閥往事之「四川王」劉湘——出師未捷身先死,將軍百戰見真純
    當時除了二劉之外,四川還有楊森、鄧錫侯、田頌堯等大小軍閥,實力也不容小覷。劉文輝年輕氣盛,不太把老同志放在眼裡,甚至連老蔣也不買帳。而劉湘則善於聯絡老軍閥,對老蔣也是服服帖帖,這種政治能力在戰時立刻能轉化為軍事力量。果然,在1932年10月,劉湘和劉文輝正式開戰後,劉湘團結了一幫大小軍閥組成聯軍,第一個回合就將劉文輝打出了成都,逼其後撤到川西。
  • 四川軍閥劉湘是劉文彩的侄兒子,劉文彩為什麼要請人去刺殺劉湘?
    關於劉湘和劉文輝的事情,大家都了解,是民國時期兩個大軍閥,尤其是劉湘後來打敗劉文輝後被稱為「四川王」。   劉文輝在四川發展的時候,得到劉湘不小的提攜,從上尉參謀一直幹到川軍裡面割據一方的軍閥,兩個人前期相互配合,最終成為川軍裡面影響力最大的兩支軍閥,從勢力上看,劉文輝還有點後來者居上,部隊人數達12萬,兼任四川政府主席,劉湘所部11萬,佔據川東。
  • 四川王劉湘,管理了四川5000多萬人,到底擁有多少軍隊?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近代軍閥的故事,例如奉系軍閥、粵系軍閥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赫赫有名的四川王劉湘。當時,四川省有5000多萬人口,屬於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與此同時,四川省又被稱為天府之國土地肥沃。那麼,劉湘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與南京方面長期對抗呢?
  • 此軍閥號稱擁有四大兵種,堅決抗日,蔣介石卻說他的死是國家之福
    此軍閥號稱擁有四大兵種,堅決抗日,蔣介石卻說他的死是國家之福 1939年9月19日,國民政府在成都為一位抗日將領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典禮。他就是號稱擁有海、陸、空,神四大軍種,由一名封建軍閥後來轉變成愛國抗日將領劉湘。
  • 四川軍閥劉湘:率350萬川軍抗戰,臨死不忘國:敵軍不退,川軍不回
    而在動蕩的抗戰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出身軍閥,但也以將領身份,毅然點軍出山,報國殺敵,臨死仍掛念戰局。他是"四川王",從鬥爭裡入世,自抗戰裡脫身。1、 一方軍閥八年抗戰,四川作為抗戰的大後方,為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1928年北伐完成後,四川宣布歸屬國民政府體制,但「實際上卻依然維持其半獨立之地位」。與此同時,各軍閥派系之間的互相攻伐也愈演愈烈。西南地區接連混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省門之亂」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四川地區「大小戰爭達四百次以上」,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就達到二十九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
  • 中國軍閥時期,東北王等四大軍閥是誰?他們之間互相是什麼關係?
    儘管在直奉大戰中一敗塗地,後來還是在湖北地區站穩了腳跟,又成為一個大軍閥。如果按照射鵰中封個五絕,吳佩孚絕對是中神通的位置,在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進行北伐的時候,要打倒的三大軍閥,就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當時北伐時制定的政策很好,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再打張作霖。
  • 抗戰,那些中國海軍的軍閥們啊
    這個差距,常被不懂抗戰史的人藉以渲染海軍抗日慘重犧牲之壯烈。 其實,這份慘重犧牲固然壯烈,但更是當時中國海軍沒落、腐朽的馬尾系海軍軍閥們以私利挾持國家的代價。 海軍慘重戰損,幾乎全軍盡墨。這個代價,悲慘至極,卻無悲壯。
  • 蔣介石的小算盤和劉湘之死,「四川王」氣概長存
    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此囑。」這是「四川王」劉湘的遺囑,對於這位國民黨軍閥,毛澤東主席曾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於劉湘的死,毛澤東主席發來唁電:「國家失一棟梁,川軍失一主帥」,對劉湘作了高度評價。劉湘能獲得毛主席如此評價,自然有他的光輝之處。
  • 民國軍閥混戰時期十大特色軍閥
    段祺瑞掌權時,曹錕想要圖謀副總統之職,被段祺瑞拒絕後,他聯合奉系軍閥,打敗了段祺瑞,之後在1923年上演了一場「賄選總統」的醜劇。但曹錕私心太重,一年後在軍閥混戰中,曹錕被「倒戈將軍」馮玉祥軟禁,就此退出軍閥的舞臺。
  • 四川王劉湘擊敗劉文輝後,為何不趕盡殺絕,還將西康送給了他?
    在抗日前夕,有一個戰役歷時一年之久。從1933年打到1934年,戰場橫跨整個四川。當時死傷人數快到達十萬人,最終在四川這個地界上爆發的最大的軍閥混戰,在經歷了巨大傷亡之後宣告結束,劉湘則順利入主四川。
  • 從爛部隊到鐵血之師,四川軍隊在抗日中如何華麗轉身,一雪前恥?
    軍閥混戰,不堪重負 辛亥革命後,四川逐漸成為軍閥割據之地,形成眾多軍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四川各省擁兵自重,形成獨特的防區制,各防區成為大小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各軍閥在四川為擴大自己的防區,發展勢力,不斷擴充軍隊,進行爭霸作戰,其戰役次數,可稱全國之最,共達470次。1918年,四川軍隊有十個師,外加兩個旅。軍閥混戰時期,由於川軍長期在川內爭權爭勢,其軍隊形象極差,戰鬥力極弱。
  • 民國十大軍閥:桂系第三,川軍第六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各大軍閥為了自己的地盤大打出手,給老百姓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從袁世凱皇帝夢碎,直到蔣家王朝滅亡,民國歷史上共產生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軍閥,筆者整理出其中實力最強的十支,以供大家討論。第十名:黔系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