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推文一經放出,後臺的讀者朋友們紛紛表示質疑,「杭州的面」那麼難吃,有什麼可說的?
其實我還挺意外的。所以出個番外趴,就好好聊聊,杭州的面,到底難不難吃。
先上結論!
當然不難吃!不然你以為950萬杭州人的味蕾都壞掉了?要是連片兒川都不好吃了,這世界上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北人南渡,不僅帶來了衣冠士族的風貌,也帶來了開封府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
杭州的麵條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湯麵,以片兒川為主;另一種是乾拌麵,以拌川為主。
「片兒川」就是朋友們口誅筆伐的重災區。
自從舌尖上中國報導了杭州第一面以後,片兒川這名聲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許多遊客不遠千裡來到杭州品嘗,一個個放下筷子就罵陳曉卿
麵條半生不熟、鹼味重不說再加上酸菜和肉絲,恨不得一口氣倒進去半瓶醬油,怎麼的,杭州醬油不要錢啊。
咬一口麵條嘆一口氣,不自覺的想撥打12345,趕緊給市長反映反映,杭州人民過的都TM什麼日子!
▲ 前同事離職前拍的照片,我很想念她
而「拌川」很顯然就是另一種不知所謂的極端了。
到底是炒麵還是拌麵?這個問題能逼死一大半的外地遊客,剩下的一小半則是對這種黑乎乎的東西發出了由衷的質問:這真不是熱乾麵?
一點沒有沾染南方人的精緻,拌川的粗獷程度堪比東北人,油鍋裡炒制拌開的面結打開,豬肝爆炒腰花給了這座城市一個重口的名片。
說好的江南文藝範呢?這盤豬下水是咋回事?
杭州面本身就是不如北方面好吃。
這沒什麼好洗地的,事實如此。
誰都知道春小麥做出來的麵粉就是不如北方冬小麥,面本身不好吃也就罷了,在澆頭上,杭州面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鄙視。
在南方,「蘇式面」以一年四季不同時令的澆頭站在了另一條鄙視鏈上頂端。
蘇州,吳儂軟語的城市偏偏也愛吃溫柔的面,雖然也都是機器的鹼水面,澆頭卻講究的不行了。
不但有煎、炸、炒、燴、燜、滷等製法,也有著能滿足口味需求的冷澆、熱澆、過澆和困底等,種類之繁多,製作之精妙,琳琅滿目,枚不勝舉。
▲ 燜肉、爆魚、炒肉、塊魚、爆鱔、鱔絲、鱔糊、蝦仁、滷鴨、三鮮、十景、香菇麵筋......更別提盛夏時節的三蝦麵,秋冬的楓鎮大肉麵更是讓人有不時不食之感。
而杭州面一年的司機的腰花豬肝大腸等一系列下水招牌,屬實有點尷尬啊!
蘇式面,才是江南澆頭發展水平的最高級。
一時間,杭州的面還真有點天下人共擊之的意思。
杭州人其實是憤憤不平的,面嘛,哪是隨便燒燒就能好吃的?杭州面的真正奧義,你不吃它個幾百碗,連門檻都摸不到呢。
都說杭州面不好吃,景區吃到的片兒川能叫片兒川嗎,沒有冬筍的都叫雪菜肉絲麵曉得不?拌川沒有韭黃和肉絲還有靈魂?澆頭不是一碗一碗燒的不就是蓋澆面?
吃麵,杭州人自有其法則,按照規矩來,不好吃你打我。
湯,幾乎每一家麵館都有自己對湯頭的理解,但核心要點都是一個鮮!原汁原味,加一點味精調料都算叛變杭州麵食界!
機器的麵條沒啥特別,但湯麵最好都是圓面,生面不易打結,在沸水中煮開了才是恰到好處。
誰說杭州面的澆頭就不講究了,片兒川,冬筍和倒篤菜一樣不可少,最講究的館子還有用雪裡蕻的,味道更是極鮮。
你去的館子連筍乾都不給,直接用茭白代替,你能說是片兒川的鍋嗎?
正宗的蝦爆鱔面用的蝦都是河蝦,只只新鮮飽滿;黃鱔都得是現宰現殺,要有大拇指粗,五條就是一斤。在水中養至吐淨泥腥,方可開膛拆骨。
做的就更講究了,最好的傳統面甚至得用三種油爆炒。菜油爆出香氣、豬油炒出味道、麻油澆到落胃。
這樣做出來的蝦爆鱔面,蝦嫩鱔脆,麵條剛吃幾口略有夾生,別吃,先吃幾口澆頭,兩分鐘過後,湯頭浸透麵條,這碗面才是真正的柔嫩滑鮮!
不是蝦爆鱔面不好吃,是你找不到真正用心的好館子,按照我們昨天的地圖走,吃完你想怎麼罵杭州面都成。
而拌川更是杭州面煙火氣的最佳體現,是那種路邊怎麼吃都很好吃的存在啊。
街頭巷尾,人聲鼎沸。吃拌川的時候,食客和老闆都有說不出來的江湖氣。
傳統的杭州拌川小店,老闆端坐灶臺,豬肝腰花這種極具江湖風的食材偏偏獨得杭州人喜愛。
▲ 粉肝粉腰,全不見一點血絲,兩個灶臺開火,兩個鍋同時進行,拌川實際上就是在油鍋裡拌出來的麵條。
拌川多用扁面,相對於蘇式面更加的生籠有嚼勁,油鍋裡爆開,麵條和澆頭下鍋一起痛快的拌開,每一根麵條都帶出了澆頭的味道。
別說什麼拌川像熱乾麵,真不是一種東西,熱油的錘鍊讓拌川多了一點厚重的煙火,也讓他因此更加能撫慰杭州人的心靈。
▲ 下水沒什麼不好,九百多萬杭州人心心念念的豬肝腰花怎麼就拿不上檯面了。
不是我非要和什麼稀泥,杭州人估計也不太在乎外地人愛不愛這一碗「川」,沒關係,西湖讓給你們看,龍井讓給你們喝。
就是這一碗杭州的面,杭州人自己愛就夠了。
王旭峰在《茶人三部曲》中寫道:
日本人因戰敗退出杭州城後,那些被迫離鄉背井的人們回來了。
他們不急著回家,而是先去西湖,似乎看到西湖依舊,那顆心,才能真正地安定下來,精氣神兒才能恢復,才確信,是真的到家了。
而杭州的面,大概早就和西湖一樣,是杭州人滿懷信念的故鄉了。
文章來源:24季私享家撰文 | 嵩洋 主編 | 易小婉拍攝 | 網絡、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