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茶館》它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右圖:由于是之等主演的《茶館》劇照

下圖:由濮存昕、梁冠華、楊立新、馮遠徵等主演的《茶館》劇照

宋寶珍

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藝在首都劇場再度公演話劇《茶館》。從1958年首演至今,該劇創造了超過700場的演出紀錄,每一次公演都引發觀眾熱捧,直到今天,儘管網上購票已經如此方便,仍然有觀眾早起排隊,絡繹不絕,幾近一公裡。

《茶館》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人們不禁要問,《茶館》為什麼這麼火?它又給了我們哪些藝術啟示?——編者

老舍編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是一部久演不衰的話劇。時至今日,看《茶館》不再是一次普通的觀劇經驗或文化消費,它更像是一種儀式——向大師、向藝術、向經典致敬;它也像是一種標識——標誌著一種超脫的文化選擇和藝術格調;它更像是一種狂歡——參與、見證、釋放某種群體性心理體驗。

《茶館》為什麼這麼火?它又給了我們哪些藝術啟示?筆者就此問題請教濮存昕、任鳴、謝璽璋等人,他們的回答大體一致:經典之作、深刻內涵、表演魅力、老觀眾的懷舊之情、新觀眾的追星之舉,諸多因素,讓《茶館》成為當下的文化熱點。

《茶館》是真正配得上「經典」之謂的話劇,也是新中國產生的了不起的傑作。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說,「老能演,老有人看,幾代人常演不衰的才是經典,時間是檢驗經典的唯一標準,導演要活在作品裡,作品要活在時間裡。」濮存昕說,「《茶館》之所以拿得住觀眾,就在於它的戲劇內涵之中飽含著敬天愛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劇院負責人于是之總是憂心兩個問題:一是劇院怎麼樣才能像個劇院,二是戲劇怎麼演才能上座。《茶館》受到觀眾歡迎,證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我們一直延續著北京人藝的藝術傳統。我們真對了嗎?要時時躬身自問,要謙虛謹慎,不斷進取,不能自以為是。兜裡有錢、心中無禮的人的通病就是自以為是。」

今天的《茶館》是如此成功,然而,《茶館》的誕生和培育,卻經歷了不尋常的過程。

在第一幕的開場,焦菊隱安排一個賣福音書的角色前來,他的走動帶動一股氣息,使全場形成一種韻律,一個畫卷,北京街頭叫賣的聲響穿插進來,整場演出猶如一首雄渾的「交響詩」

1949年末從美國回到故鄉北京的老舍先生,看到了共產黨領導的北京城的嶄新變化,內心激動,寫出了《我熱愛新北京》一文,他說「北京解放了,人的心和人的眼一齊見到光明。」「我愛北京,我更愛今天的北京——她是多麼清潔、明亮、美麗!」他寫的謳歌新社會的戲劇,除了《龍鬚溝》之外,還有《方珍珠》(1950)、《春華秋實》(1953)、《西望長安》(1956)、《紅大院》(1959)、《全家福》(1959)等等,然而在藝術水準上都無法與《茶館》同日而語。老舍對新生活、新環境不夠熟悉,表達衝動蓋過了藝術思維的沉實、縝密與從容。

《茶館》創作於1956年,它的前身是一部歌頌民主選舉人大代表的話劇《一家代表》(一說叫《秦氏三兄弟》)。曹禺看到劇本後,認為整體結構比較鬆散,但是卻有一個「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如此眾多的人物,活龍活現,勾畫出戊戌政變後中國的整體形象。焦菊隱和曹禺一起在老舍家中長談,統一了修改意見,三個月之後,《茶館》初稿告成。1957年7月,巴金主編的大型文學雙月刊《收穫》在上海創刊,刊發了老舍的三幕話劇劇本《茶館》。此後,它被翻譯成英、法、日、西班牙等多國文字,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

《茶館》之所以是經典,首先是因為老舍以超凡的文學才華創造了一流的文學劇本。《茶館》透過一個北京大茶館的歷史變遷和掌柜王利發的命運,以及穿梭於茶館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時代的動蕩和舊社會的黑暗。茶館不僅是一個環境,而且是一個象徵,正如老舍自己所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結構嚴謹,各種事件接踵而至,卻有條不紊;它把時代變遷的宏大主題映現於個體命運和生命意識中;它不無誇張地勾勒世人表情豐富的嘴臉,卻又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在敗落的歷史氛圍中,普通人所面臨的兇險和欲哭無淚的悲慘。

提到《茶館》,不能不談到它的總導演焦菊隱。若是沒有他的藝術能量,這部戲不可能如此完美地呈現在舞臺上。從二度創作出發,焦菊隱幫助老舍整理劇本,根據舞臺的動作節奏,對臺詞進行前後順序的調整,認真挖掘臺詞背後的動作性和人物的心理特徵,力求使每個人物都形象鮮明,氣韻生動。

在第一幕的開場,焦菊隱增加了20多個茶客,著意渲染大茶館在繁盛期紛繁、撩亂、熙熙攘攘的場面。上場人物眾多,焦菊隱安排一個賣福音書的角色前來,他的走動帶動一股氣息,使全場形成一種韻律,一個畫卷,北京街頭叫賣的聲響穿插進來,整場演出猶如一首雄渾的「交響詩」。這些詩化了的場面、音響和節奏,就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中得到啟示,巧妙化用過來的。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片生活」,而是經過高度典型化、高度美化的「戲劇」。

若是沒有于是之等一批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也不會創造出中國話劇史上這樣的舞臺藝術奇蹟。《茶館》中的所有人物,特別是王利發(于是之扮演)、常四爺(鄭榕扮演)、秦二爺(藍天野扮演)、龐太監(童超扮演)、松二爺(黃宗洛扮演)等,他們的一笑一顰,舉手投足,都並非生活中的自然形態,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是表現力更強、更有韻味、更具美感的藝術創造。整臺戲演員們的表演彼此默契、出神入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創造了話劇表演的美學境界。

《茶館》中的戲劇性不是靠著外部衝突取勝,而是靠著傳神的語言、生活的細節、典型的場面來加以彰顯。劇中,一幫人為了張宅的鴿子飛到了李宅,李宅扣住不還,竟然要鬧出一場爭端,見此情景,賣挖耳勺兒的老人說:「八十二了,沒人管!這年月呀,人還不如一隻鴿子呢!」一句話構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意象對比,同時也暗示了清朝貴族們無聊奢靡的消費生活。剛剛發生了老態龍鐘的太監要買一個十五六歲的鄉下丫頭做老婆的事件,緊接著一個茶客就打了個拉長音的哈欠,這個哈欠打得十分愜意和舒服。這是多麼冷漠的世態啊,實在是令人悲哀,這樣的世道焉有不變的道理?

1999年林兆華導演以全新的演員陣容重排 《茶館》,黃宗江看了新一代演員演的《茶館》,只說了兩個字:「不易」。老一輩評論家王育生的評價是:「拿下來了」

1980年9月至11月,《茶館》應邀赴德國、法國、瑞士三國進行訪問演出,全程50天,訪問了15個城市,共演出25場,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1983年9月至10月,《茶館》赴日本東京、大阪、京都、廣島演出23場。1986年4月到6月,《茶館》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巡演。然而,歲月催人老,1992年《茶館》的老演員們不得不進行告別演出,如何延續《茶館》的藝術生命,一直是北京人藝特別關注的實踐命題。1999年林兆華導演以全新的演員陣容: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何冰、馮遠徵等人重排《茶館》,在舞臺布景上大膽追求寫意化處理,茶館的房屋是傾斜的,象徵著舊時代的必然崩塌。然而演出後卻是眾口難調,毀譽參半。據濮存昕回憶,黃宗江看了新一代演員演的《茶館》,只說了兩個字:「不易」。老一輩評論家王育生的評價是:「拿下來了」。

2002年6月,《茶館》恢復了焦菊隱導演的舊版本。2005年8月到12月,《茶館》赴美國演出,在華盛頓、休斯頓、洛杉磯、紐約五座城市演出15場。常四爺的扮演者鄭榕說,「不怕演不好,就是別糟蹋,演不好可以慢慢來,糟蹋了就毀了」。新一代演員演出的《茶館》不負眾望,走向成功。濮存昕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這代《茶館》的演員所演出的場次,已經接近前輩藝術家演出的總量了,我們現在也有了一定的藝術自信和舞臺經驗。《茶館》對於演員來講就是戲保人啊,演員在角色中生活,體驗,將文學化的一音一詞,都注入了情感,融入了體溫,在臺上一出口,瞬間靈性乍現,自然而然地奔湧出來。梁冠華演的王掌柜、楊立新演的秦二爺、馮遠徵演的松二爺、吳剛演的唐鐵嘴、嶽秀清演的小丁寶等等,都已找對感覺了,逐漸進入境界了。演員演戲,觀眾是憑著直覺被帶入劇情,在劇場裡,我們一直是在與觀眾共同創造。」

當然,《茶館》演出市場的火熱,也與現代傳媒的發達和影視劇的影響有關。老觀眾進劇場,是帶著懷舊的心理,《茶館》裡的故事和人物他們已經熟悉,但是仍然有期待,有回味,這就是舞臺藝術的魅力所在。青年觀眾沒看過《茶館》,充滿好奇,追求一種新鮮感和追星的樂趣。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後,飾演「達康書記」的人藝演員吳剛火了,後來《茶館》演出時,劇場大廳裡擺滿了粉絲送給吳剛的鮮花。電視裡的狄仁傑是梁冠華演的,金太郎是王雷演的,賈志國是楊立新演的,家庭暴力男是馮遠徵演的,青年觀眾想要近距離看到真身,也被捲入了追捧《茶館》的觀眾人群。不演電視劇,演員的社會影響力受限,但老演電視劇演員當眾表演的能力又下降。這是個矛盾,需要拿捏好分寸並探索出解決途徑。

談到《茶館》不竭的藝術生命力,以及觀眾對它的推崇,北京人藝負責戲劇宣傳的孟姍姍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茶館》一票難求,充分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戲劇欣賞方面,觀眾從演什麼看什麼的『不挑食』階段,已經過渡到了追求物有所值,追求品質、品位的階段了。」這一方面顯示了《茶館》的獨特而持續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廣大戲劇工作者要不斷努力,創造出更多「思想精神、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戲劇。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四川方言版話劇《茶館》亮相藝術節
    蓋碗茶取代了大碗茶,竹椅頂替了北京長凳,若北京的老裕泰茶館「開」去四川,《茶館》是否依舊是老舍筆下的《茶館》?11月20日,由李六乙執導、集結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共同打造的方言版話劇《茶館》將亮相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並在文化廣場上演。
  • 此前爭議不斷的先鋒話劇《茶館》昨晚登陸寧波天然舞臺
    孟京輝    昨晚,由孟京輝執導,齊溪、陳明昊主演的話劇《茶館》登陸寧波天然舞臺,戲劇之美在甬城綻放然而自從孟京輝版《茶館》去年首次亮相以來,伴隨這部作品的各種爭議便始終不斷,因為孟版《茶館》無論表達方式還是舞台風格都堪稱顛覆性改編。昨晚演出前,孟京輝接受了記者採訪,表達了他的「先鋒戲劇」理念。    孟版《茶館》是對經典的致敬和再創造    話劇《茶館》被譽為老舍最具高度的經典作品,也是中國不朽的現代文化遺產。孟京輝坦言,「《茶館》就像酒一樣,老的酒才更有味道。
  • [貴州新聞聯播]抗戰題材話劇《河街茶館》亮相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
    [貴州新聞聯播]抗戰題材話劇《河街茶館》亮相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 抗戰題材話劇《河街茶館》亮相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
  •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二十年後再登香港舞臺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茶館》於1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葵青劇院演出四場,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  今年是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政府和文化藝術界對北京人藝《茶館》赴港演出十分重視。由於《茶館》的知名度及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前期的成功推介,四場演出票早在首演前十天就已銷售一空。
  • 話劇《茶館》總是一票難求,為何壓箱底的經典老戲永不過時
    四川話版話劇《茶館》劇照資料圖片光明日報1月10日消息,近年來,話劇《茶館》等「老作品」每一亮相,總會引來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難求」的文化熱點。戲劇是現場的藝術,同時又是可以打磨的藝術每種戲劇形式都有自己的經典:話劇有《茶館》《雷雨》,京劇有《鎖麟囊》,越劇有《梁祝》,豫劇有《朝陽溝》,河北梆子有《寶蓮燈》……它們創作的時間有早有晚,流傳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已成舞臺上的「常客」。「經典」二字意味著藝術的水準,時間的考驗。歷史地看,任何經典作品都曾是新作品。
  • 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
    原標題: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戲劇舞臺上除了為數不多的亮眼新作之外,致敬經典應該還是今年話劇舞臺的主流。尤其是根據老舍先生經典作品《茶館》衍生出來的「新作」更是都成為今年引人關注的亮點,一整年的時間,接長不短就有關於話劇《茶館》的新聞爆出,觀眾對於經典的喜愛從未消退,即便在今天很多作品一陣風一樣地紅過就散去的年代,戲劇舞臺依舊被這齣經典作品霸佔著。根據老舍先生《茶館》劇本,李六乙導演和孟京輝導演都做了大膽地解讀,李六乙是用他擅長的四川話做成了川語版,而孟京輝則是用他一貫的先鋒姿態解構了《茶館》。
  • 話劇《茶館》
    話劇:《茶館》通過茶館這一三教九流聚集之地,選取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抗戰勝利三個時間點,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用小人物的命運變遷反映舊社會必然滅亡的歷程。  該劇共有三幕,由老舍在1956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現已成為該院保留劇目。
  • 盤點2019年話劇舞臺:這是話劇世代交替最為明顯的一年
    今年話劇舞臺熱鬧非凡。所謂「原創話劇」或主流戲劇是當今最主要的戲劇。其實,任何多元社會都有主流意識形態,但這並不因此而阻塞藝術家個人的思維空間和藝術創造力。將近一百年前,布萊希特就要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戲劇怎樣才能做到既有娛樂同時又有教育意義?它怎麼樣才能擺脫精神麻醉劑的交易呢?」
  • 話劇《四世同堂》將亮相天津 朱媛媛段奕宏主演
    本屆戲劇節雲集了國內外諸多精彩大戲,更有一些知名院團攜多部力作「組團」亮相天津大劇院。首個「組團」亮相本屆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的重量級院團當數我國國家級藝術院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此番來津赴會,「國話」一共帶來了四部明星薈萃、廣受好評的重量級大戲,可謂大手筆,同時,此舉也構成了本屆戲劇節的重要組成單元之一「中國國家話劇院2015天津演出季」。
  • 淺談老舍《茶館》話劇
    話劇是以對話方式為主要形式的舞臺藝術。它於19世紀末來到中國,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文學劇本創作之外,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
  • 中國話劇《茶館》開進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試演
    「能夠成為首批使用國家大劇院話劇演員中的一位,我感到特別的榮幸。」人藝演員何冰說。 「我們正在製作國家大劇院的虛擬影像系統,以方便演出劇團儘早熟悉它的舞臺性能。」國家大劇院業主委員會主席萬嗣銓說。 昨天(9月30日)晚上,隨著話劇《茶館》序幕的拉開,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第一次向觀眾展示了它的風採。
  • 話劇《茶館》改編為電視劇 著力打造幽默風格
    3小時內容擴充為20小時 導演著力打造幽默風格  話劇版《茶館》深入人心,電影版《茶館》曾轟動一時,如今電視版《茶館》立項啟動,它的目標是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昨天,成功把「四大名著」搬上螢屏的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宣布,25集電視劇《茶館》將於9月開機。
  • 北京人藝《茶館》重慶將連演三場
    2012年,重慶演出市場異常活躍,各家演出公司使出渾身解數搶佔觀眾市場,據記者了解到,重慶大劇院在過去的一年引進了百餘場優秀劇目,其中不乏首次登陸重慶的法國經典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明星版話劇春節過後,好戲更是接連不斷,重慶市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提前向媒體透露了辭舊迎新重頭戲——北京人藝「看家戲」《茶館》將在大劇院連演三場,據悉,《茶館》再次開張,國內巡演僅四個城市,重慶觀眾很是幸運。  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何冰、馮遠徵雲集「茶館」  610場!
  • 經典話劇《茶館》是這樣煉成的
    近日,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經典話劇《茶館》正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火熱上演。「對演出市場而言,這本是淡季,但《茶館》總能讓淡季不淡」,北京人藝原副院長崔寧曾說。自1958年首演至今,《茶館》已走過61個年頭,在海外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為何這部戲能跨越時代、民族而經久不衰?這要從1956年說起。
  • 專訪:結合傳統與當代 推動中國戲劇國際化——訪話劇《茶館》導演...
    新華社法國阿維尼翁7月11日電專訪:結合傳統與當代 推動中國戲劇國際化——訪話劇《茶館》導演孟京輝新華社記者楊一苗 高靜在法國第73屆阿維尼翁戲劇節上,作為入選本屆戲劇節IN單元的唯一一部中國劇目,話劇
  • 話劇《茶館》引起「退票風波」,孟京輝一個人的問題?
    孟京輝導演的舞臺劇《茶館》上周在保利劇院演出時引發了一場「退票風波」,有關「經典作品到底能否如此改編?」話題持續發酵,「觀眾不滿意演出是否可以要求退票」的激烈探討也成為話題焦點。資料圖:話劇《茶館》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上演出 新華社供圖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館》自1956年被北京人藝藝術家首演後,成為中國話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舞臺經典。近年來,李六乙、王翀、孟京輝等導演都以各自的方式,對《茶館》進行了大膽改編,為觀眾帶來新的解讀和新的關注。11月8日至13日,由導演孟京輝改編版《茶館》首次來到北京上演。
  • 四川話版《茶館》壓軸上海國際藝術節
    時值《茶館》話劇發表60周年之際,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將四川話版《茶館》2018全國巡演首站定於重慶,也是藉此向老舍先生致敬,向經典致敬。導演李六乙憑藉四川話版《茶館》、《李爾王》兩部作品獲得上海2018「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他表示:「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
  •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的京味兒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這部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人藝演出的作品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
  • 新版王利發更睿智 《茶館》臺詞「沙裡淘金」
    這個王利發更豐富  電視劇《茶館》中最具挑戰性的角色莫過於陳寶國扮演的茶館老闆王利發。第一版話劇《茶館》中王利發的扮演者是于是之,這個角色因他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接替于是之在話劇中扮演王利發的梁冠華也是實力派,他扮演的王利發讓于是之的戲迷也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