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古人拜年習俗有講究,明日應景照著做

2020-12-22 紫翹書桌

古人云: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你我的心靈。近鄰也好,親朋也罷,跨了一步之遙,越過萬水千山,拜年無距離之界。在匆匆而過的時光中,它就像那微風吹動下,水中泛起的漣漪,只輕輕一蕩,便貼近了對方那柔波似的心胸。

「恭喜恭喜中國年……」伴著優美的歌聲,我們的思緒像無法停留的風,在時光中飄蕩、飄蕩……

「正月之朔,是謂正旦,躬率妻孥,潔祀祖邇。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祥和、美好的民間家庭拜年圖。

「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第六卷中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汴京為官者相互慶賀的情景。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看到明朝詩人文徵明的這首《賀年》,想必現在的我們大多會想起賀年卡。

猶記上學時,每逢元旦,同學們就開始買賀年卡,一包一包的,上面人物、風景應有盡有,煞是美觀。我們精心挑選,一筆一畫寫上自己的祝福,送同學、朋友、老師,只覺心裡美滋滋,卻不曾想它原來這樣有「分量」。

月光寶盒嗖的一聲,時光回到一千年前。那會兒賀年片叫「名刺」亦「飛貼」,是宮廷、官府拜年的專屬用品。明朝起,開始流傳於民間。盛行之後,每到過年人們都會在自己的家門上貼一個紅紙袋,上面寫著「接福」兩個字,那袋子就是用來放別家的飛貼的。

「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在清人藝蘭生《側帽餘譚》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已有團拜。新年之際,三五親朋,一二好友,聚在一起,相互祝賀,也是別有一番歡喜在心頭。

人成念,詩成酒,悠悠流轉已千年。作為歲首朝賀的拜年已成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閃一閃,代代相傳,愈燃愈旺,愈傳愈歡,從人群到形式都越發廣泛。

如今的年更像是《紅樓夢》中的鳳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一團花紅柳綠的簇擁之下,她姍姍而來,祝福也隨之而至。最先看到那電視裡備受關注的公眾人物,他們一身吉利,面帶笑容,向觀眾作揖拜年。看到他們,許多人早已樂開了花,殊不知這作揖拜年在古時也頗為講究,不僅手勢,還有時間。

古時拜年,時間上最合適的在除夕零點以後;而動作上,則傳承了我國自古以來「男左女右」的傳統,作揖時要求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女子反之,只是不需要抱拳,只壓手便可。如果手勢做錯,則意義相反,成了哀拜。

不過俗話說得好「有心拜年十五不晚」,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人們拜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五湖四海,各有特色。

「討利是」是屬於香港和廣東的特色,在那邊「利是」就是大吉大利、好運連連的意思。在那裡只要你還未婚,就可以帶著笑臉,帶著祝福去討利是了。

在那裡,新年剛過,一片喜氣洋洋裡,到處可以聽到祝福聲和討利是的嬉笑聲,長輩給來拜年的孩子派「利是」,去酒樓吃飯的客人給服務員派「利是」,已婚的人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公司領導給下屬派「利是」……真是好不喜氣。

「利是」寓意吉祥如意,是個好彩頭,討者討一份喜氣,送者送一份祝福,所以裡面錢的多少並不重要,或是一塊兩塊五塊十塊,也或者是彩票、一張賀卡,甚至還會是一顆甜甜蜜蜜的糖。不過不管是什麼,大家都會特別開心。

送橘子是屬於廣東潮汕、海豐等地區拜年的特色。當地的人們,在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袋橘子,然後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一些橘子。橘子的個數不定,但一定要是雙數,然後再說一些吉祥的話表示祝福。

諺語「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基本上描繪了廈門的拜年特色,意思初一初二要早起,以迎接前來拜年的人客,而初三是絕對不會有人來登門拜年的,可以晚起。

在廈門,初三為喪家清新愁也就是燒新床的日子,關於這個日子有這樣一個說法。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了廈門外島浯嶼。到了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最後倭寇雖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於是到了初三,百姓開始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從此廈門人便把此日作為忌日,一直到現在。

福州人有「觸黴頭」這一說,所以正月初一不拜年,初一早上起來,他們放完鞭炮後,小孩會在街上玩,大人則去左鄰右舍喝酒。

河南的拜年在日子上沒有那麼多忌諱,一般初一不出遠門,鄰裡之間互相問候,遠處的朋友則通過電話問候。

到了初二,大多都是到嶽母那裡去拜年的,去嶽母那裡,則少不了禮物,這禮物頗為講究,不能是對身體有害的菸酒,最好選擇其喜歡的保健品。

這一天,如果是剛結婚的夫婦,女方便要在帶著老公去娘家拜年認親戚,一家家的拜訪,如果女方親戚多,則要拜好幾天。認親的拜訪也要帶禮物,不過這個禮物相對來說較為隨意,不用太貴重,隨心就好。在認親的時候,女方的親戚也會隨心給男方發紅包,表示自己的心意和祝福。

荔枝和桂圓是屬於寧波的拜年特色。在寧波象山縣,結婚第一年的姑娘要帶著老公去拜年,拜年禮品頗為講究,荔枝和桂圓是必須要準備的,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禮品。

「五跪」這兩個簡潔明了的概括了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拜年特色,即一跪拜祖先,二跪拜高堂,三跪拜鄉親。四跪送家堂,五跪拜親友,誠意至深。

「拜年無大小」是湖北孝感一帶的人們都熟悉的一句話,在那裡拜年時不問親疏的。大年初一,他們拜完天地、家神、尊長,就開始出門拜年。而被拜訪的家庭遇到拜年的人必定會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盡顯他們的熱情。

秧歌拜年是屬於陝北的風情,喜氣洋洋的春節期間,他們每個村都會組織喜慶的秧歌隊伍,挨家挨戶的給人們拜年。

陝北人給這有趣的拜年方式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沿門子。沿門子講究先後順序,每年他們首先要做的是謁廟、敬神,並通過這種方式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祈禱完畢,秧歌隊才開始到每一戶去拜年。那畫面非常熱鬧,當地有一首詩描繪的特別好,「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這特別的秧歌,美好的祝福實在是精彩。

除了秧歌拜年,陝西富平縣的人們在初二那天,各個親友之間會互相贈送麵食和豬肉,當地人稱「拜節」,也是挺有意思的。

說到「有意思」這三個字,我們的少數民族也不甘落後,如居住在貴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兩汪鄉的苗族同胞們和龍巖的客家人。前者的對歌喝酒打花臉,後者的舞獅、船燈、龍燈、鼓吹、鬧鑼鼓和民間藝人的「打新年鼓」等表演都是極為有趣和熱鬧的。

拜年與過年同在,過年與春晚同在,現在對於我們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在除夕夜一邊看著春晚一邊看著好友發來的信息,那是一種習慣和享受;對於長輩來說,全家團圓,一起吃一吃年夜飯,再聽晚輩們說一聲新年好,那是一種幸福和體驗;對於鄰裡來說,一張笑臉,一句過年好,那是一種親切的問候。

古人云: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你我的心靈。近鄰也好,親朋也罷,跨了一步之遙,越過萬水千山,拜年無距離之界。在匆匆而過的時光中,它就像那微風吹動下,水中泛起的漣漪,只輕輕一蕩,便貼近了對方那柔波似的心胸。

拜年不可不知的常識:

1.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並非近期才有。

2.古時拜年與現在拜年有很多不同之處,古時拜年的時間、話語、手勢等都頗為講究。現在則頗為隨意,一般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

3.賀年片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它叫做"名刺",宋代時宮廷、官府中極盛,被稱為"飛帖"。到了明代,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那時的賀年片與現在不同,裝飾造型較簡單,多用梅花箋紙裁切而成,長3寸,上端書寫受片人姓名,下端籤署祝賀者姓名,中間寫祝辭。

紅素清/文

相關焦點

  • 初一拜年,我們到底拜的是什麼呢?從拜年習俗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作為中國人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本身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儘管在不同的時代中和不同區域中習俗有所差別,但在正月初一的拜年習俗卻是各地人們約定俗成的。為何人們要在大年初一拜年,拜年習俗何時產生,又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 年味兒去哪了?不一樣的拜年,一樣的新年祈願
    【首席編輯/張喜斌 統籌/劉姝蓉】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 知識分享:春節吃年糕源於何時以及古人如何拜年
    據說在早年,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之物,後來這一習俗發生了演變,才成為了春節食品。據考古探測發現,中國大約在七千年前就開始了稻穀的種植。漢朝時,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據說年糕是從米糕發展而來的。
  • 煙臺過年習俗講究多:拜年吃年酒 「大蒜」不能說
    「母親雖然不是專業裁縫,但特別用心,同樣的一件女裝棉襖,她將傳統樣式和現代款式融合起來,顯得簡練而大方,因此一到年關前,街坊鄰居、親朋好友都來找她做衣服。」別看現在商場裡的衣服琳琅滿目,但那時候老百姓的過年新衣服只能靠買布料找裁縫做,而且布料的顏色也很單一,藍色和黑色佔了主旋律,新衣服想要出彩,只能在細節上下功夫。
  • 為啥過年要「拜神祭祖」,「團年守歲」,「壓歲祈福」
    據民間相傳:「年」原是太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屆寒冬將盡,新春來迎之際,便四出噬人。古人為防禦「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詩經·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記載,這「庭燎」便是用竹竿製成火炬,燃燒時竹節內空氣膨脹後爆裂,發出噼啪啪之響,這大概是「爆竹」的由來。既然「年」怕火光、爆響,人們每逢除夕便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在燭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歲。
  • 這些春節拜年的禮儀常識及注意事項你不得不知
    資料圖春節拜年的由來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拜年習俗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 古人過年真講究!傳統年俗中的祈福與禁忌
    年,是一場時間更新的過渡儀式。 告別舊歲,邁入新年,新的一個四季輪迴的時間重新獲得,而人的生命也將進入一段新的旅程。中國俗話裡把「年」稱為「年關」,難免透露出這樣的意思:過年過年,其實並非一個那麼容易通過的時間閾限。 中國的年俗很豐富,其中也有不少禁忌,需要人們恭謹地去對待和實踐。老人們會說:「過年是一天天做過去的」。
  • 為什麼大年初三都不出門拜年 這是一種什麼習俗有什麼說法?
    為什麼大年初三都不出門拜年 這是一種什麼習俗有什麼說法?時間:2019-02-06 22: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大年初三都不出門拜年 這是一種什麼習俗有什麼說法?
  • 大年初一話拜年 這份攻略讓你拜年不尷尬 初一拜年的習俗和禁忌
    如果你的家庭在親戚稱呼上有著獨特的講究,還得向家中的長輩們多多請教。南北方大年初一的習俗多,而你知道有哪些呢?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要「開門炮仗」,接著有拜年、佔歲、吃齋、不掃除等習俗……  1、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 過年每天都有講究!迎財神、煮「七菜羹」,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如果有人問:過年,你印象最深的習俗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吃年夜飯、放鞭炮、守歲、拜年……春節習俗之豐富,不勝枚舉。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春節是個團圓節,對中國人來說,承載著太多的東西。綿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種無須解釋的文化,融入人們的血脈。
  • 寒假作業·年味 | 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這是一份有年味的...
    可以是和家人做一次大掃除,也可以是為家人做一次旅行攻略,或者是和家人一起準備豐盛的美食。節日味是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自己的小夥伴三代人,記錄整理他們的春節願望,整理採訪稿件並簡要寫出自己的採訪感受。
  • 閩南拜年祝福語有講究 四字句七字句最多
    原標題:閩南拜年祝福語有講究 四字句七字句最多   閩南拜年祝福語有講究   圍繞「喜壽健財福」 四字句七字句最多   今天是正月初一,在我國傳統習俗裡,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給自家人和親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
  • 土家族苗族拜年習俗: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丈人
    中國是禮儀之邦,拜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不知從何時起它就成了春節期間的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中,它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區別。在武陵山地區,特別是渝東南的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區,其拜年習俗頗具特色。
  • 拜年是中國民間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絡拜年等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 。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
  • 俗語:「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農村拜年順序有講究
    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一直以來就有很多習俗、規矩。特別是在農村,現在過春節也還有很多講究。在湖北通城、湖南邵陽一帶流傳著俗語:「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指拜年的順序。
  • 家鄉的春節習俗!
    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 大年初一除了拜年拿紅包,還有很多講究哦!一起來看看
    大年初一到處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大年初一除了拜年拿紅包還有很多講究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吃素餃子吃餃子也有講究!後來,民間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習俗,以圖吉利。每年大年初一,唐山景忠山都會舉辦「納福迎春」活動,今年也不例外。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2月5日-2月19日),在歷時半個月的文化節期間,精彩的民俗表演活動接連不斷、日日不同。而且本命年的遊客,憑有效證件可以免票哦。
  • 中秋節,傳統習俗要吃「6寶」,應景應季還美味,健康團圓過佳節
    中秋節,傳統習俗要吃「6寶」,應景應季還美味,健康團圓過佳節明日就是今年的中秋節了,中秋節和端午節、清明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節祭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節月圓之夜也是家人團圓之時,正值深秋收穫的季節,在祭月賞月的同時,傳統習俗也會吃這「6寶」,應景應季還美味,健康團圓過佳節。一,月餅月餅最早在周代時候,是祭月用的點心,那時候人們用月餅、各種水果等供奉月神,然後再大家一起分享,有合家團圓的寓意。
  • 從「明日黃花」想到傳統習俗
    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從這個成語的起源看,其中的「明日」並非通常意義上的明天,而特指重陽節後一日;「黃花」,指菊花。原意指重陽節過後再插菊花就過時了,就像中秋節後再送月餅就失禮了一樣。後多比喻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 年夜飯、餃子年糕、放爆竹……忘不了的春節習俗
    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