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為什麼越來越貴了,還要不要再點外賣
不要以為點外賣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什麼時間點能夠在下班的時候送到?是一起點還是分開點划算?點多少錢的既可以配送又最省錢?外賣紅包怎麼搭配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這些可以說是上班族每天都需要考慮的事情,各種優惠、補貼、紅包的計算,讓人費勁腦筋,只為了那點優惠。
現在的外賣,已經很少有20元以下的了,十幾元的幾乎是小商戶,比較知名的品牌套餐的價格基本超過30元。在美團外賣平臺,很多價格都較高。比如漢堡王外賣的起送價設定在了20元,經典安格斯單人餐在享受完折扣後還需要支付29.9元;永和豆漿的配送費也是20元起送,一份臺北滷肉飯價格在19元,包裝費用是2元,20元幾乎成了起步價,10多元的外賣已成為歷史。
相信你也發現了,在同一家店點和以前一樣的食物,花費卻越來越多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般情況下,叫一份外賣,消費者需要支付的費用一般包括食品費、包裝費、配送費,如果有滿減優惠,或代金券則可相應減少花費。外賣變貴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呢。其實,價格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滿減優惠變少是導致外賣越來越貴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配送費的增加也是導致外賣變貴的另一大原因。
前期外賣平臺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外賣平臺前期的瘋狂補貼,導致了巨額的虧損。對此提高商戶的佣金似乎成為外賣獲取盈利的選擇之一。外賣平臺前期補貼資金主要來自有資本市場的融資,資本市場的錢是要獲利的,補貼燒錢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經過前期的瘋狂燒錢補貼之後,目前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比較穩定,誰都不想再輕易發動價格戰,因此也就到了所謂的「收割期」。很多外賣商家反應:今年外賣平臺通知我們因運營成本和人工費用增加,平臺佣金扣點在原有基礎上提高2%,需要我們配合。作為商戶我們沒有話語權,佣金上調後,我們的利潤自然稀釋了,即使外賣價格不變,也要從其他方面把利潤找回來。
面對外賣平臺漲價,多位外賣員透露,雖然配送費漲了,但他們的收入沒有增加,該拿多少還是多少。也就是說,提高的費用似乎流入了外賣平臺。這也很符合外賣平臺的商業邏輯,畢竟他們都不傻,花出去的錢總得想辦法賺回來,如果持續不賺錢投資人會有腳投票的。
對於餐飲行業,店鋪的經營、產品的售賣以及品牌的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他們自身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經過前期的混亂局面後,外賣平臺要想長遠發展肯定需要造血盈利,這無可厚非。而外賣平臺上的商家要想長遠發展,在保證利潤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產品的質量和衛生,為公眾提供更加衛生健康的外賣產品才是長久之道,也是社會所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