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2020-12-10 人民網

圖為奶牛養殖廠。 中新社發 翟羽佳 攝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邱宇) 由於銷售價格不足以支付生產成本,中國的一些奶農正遭遇虧損。在部分企業拒絕收奶、進口乳粉大量湧入的壓力之外,奶農還要面對更頭疼的問題——有些企業用廉價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

奶價低迷 奶農:混不下去了

養了18年奶牛,董長林說,今年「混不下去了」。

董長林所在的浙江省寧波市橫街鎮某合作社原本有四家奶戶,1250頭牛,但如今只剩董長林一人養著最後的200頭牛。

他向本地乳企供應原奶。企業收購價是每公斤4.3元,但每公斤成本是5元,也就是說,每生產1公斤原奶就會虧損7毛錢。全算下來,一年虧損額高達100萬。

許多奶農只好選擇退出。「其他三家去年把奶牛全賣掉了,」他說,引進時每頭牛3萬元,賣時按宰肉價算,每頭不到1萬元,合作社虧了2000多萬。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興業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北方主產省區奶價連續數周在3.39-3.40元/公斤的價位波動。

除了奶價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現象也讓奶農受到打擊。內蒙古、黑龍江等奶業大省的多名奶農抱怨,乳企每天限量收購原奶,「多一滴也不要」。

興業證券在報告中指出,2016年上半年,主要省拒收限收的奶量達到總奶量的10%,小奶農和奶站產能繼續淘汰。

圖為奶牛養殖廠。 中新社發 翟羽佳 攝

原奶產能過剩

讓奶農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原奶產能過剩。

劉江城在奶牛養殖大縣——哈爾濱市雙城區做過奶牛養殖場廠長,據他回憶,幾年前,消費者對國產奶製品的信心有所恢復,許多人開始進口奶牛、投資建廠。

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在《2016年度乳製品行業形勢分析及下年度工作思路》中發布的數據,從2011年至2015年的5年間,我國進口奶牛共計69.46萬頭,進口量是2001年至2010年10年間的1.67倍。

超大型規模奶牛場紛紛建設。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收集到的媒體報導信息,共有籤約、開工、投產項目16個,其中萬頭以上牧場11個,總飼養規模26.8萬頭,總投資近120億元。

「許多人貸款養牛。」劉江城說,根據當地政策,奶牛數超過300頭、並符合其他條件的話,可以獲得300萬元補助,但養殖場真正能拿到手的補助只有一半。

「現在奶價跌了,當地多數奶農都想把廠子賣掉。」他說。

對此,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指出,由於奶牛養殖業的盲目發展,導致原料奶產能過剩,一些地方出現賣奶難,乳品企業和奶牛飼養業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北京市一家超市正在進行牛奶促銷活動。中新網邱宇 攝

進口乳粉衝擊國內市場

一方面是原奶產能過剩、奶農賣奶難,另一方面,乳企正大量收購進口的大包粉。

所謂大包粉,就是用原奶製成的原料粉。「進口乳粉賣2萬元一噸,國產乳粉成本就要3萬多一噸,乳企當然會選便宜的。」劉江城說。

國產原奶在價格上處於明顯劣勢。根據國際奶業經濟學會的數據,2015年全球全年原奶平均價格為1.85元/千克,美國2.37元/千克,紐西蘭1.65元/千克,我國10個主產區原奶平均價格為4.05元/千克。

飼料價格高、單產量低是背後原因。劉江城說,我國的奶牛一般每頭每天產奶20公斤,年產6噸,而國外品種較好的奶牛每頭年產量高達10噸以上。

飼料方面,董長林說,粗飼料中的苜蓿草在美國400元一噸,在寧波賣3000元一噸,精飼料中的玉米在美國2毛多一斤,在寧波便宜點也要9毛多一斤。

「成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怎麼跟人家競爭?」董長林反問。

北京市一家超市銷售的牛奶。中新網邱宇 攝

被冒充的常溫奶和巴氏奶

在董長林看來,進口乳粉對市場的衝擊並不是主要問題。

「巴氏奶是用巴氏消毒法處理的鮮奶,很難被進口乳粉取代,因為保質期短,本地奶源具有優勢。」董長林說,但問題是,有些企業用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廉價銷售,斷了奶農最後一點競爭希望。

他說,「寧波過去有1萬頭奶牛,鮮奶銷量為一天20噸,現在只剩下3000頭奶牛,銷量卻增加到120噸,這多出來的100噸鮮奶是哪裡來的?」

復原乳俗稱還原奶,是指把新鮮牛奶經過高溫殺菌乾燥製成乳粉後,再還原成液態奶的乳製品。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王丁棉指出,巴氏奶能保存絕大部分的營養,但復原乳要經過多次高溫、脫水、加水的過程,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

根據《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使用復原乳作為原料生產液態奶的,應當標明「復原乳」字樣,並在產品配料中如實標明復原乳所含原料及比例。

2005年出臺的《關於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在巴氏殺菌乳生產中不允許添加復原乳。

今年5月中下旬,湖北省食藥監局通報了對10餘家企業進行突擊檢查的情況,多家企業因未按規定標註「復原乳」字樣被要求整改。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標註「復原乳」的產品很少,多數液態奶包裝上會標註「生牛乳」。對此,王丁棉說,乳企使用復原乳而不進行標註的現象並不少見。

北京某超市銷售的一款巴氏奶,配料顯示為「生牛乳」。中新網邱宇 攝

尋找出路

艱難生存的奶農正在尋找新的出路。

近幾年,通過對生鮮乳進行及時加工,向消費者提供新鮮乳品的「鮮奶吧」迅速普及。董長林也開了一家「鮮奶吧」,用來彌補養殖場的虧損。

「早上5點取奶,最晚賣到下午5點,有些新鮮牛奶能在出爐半小時之後被喝掉。」他說。

王丁棉認為,奶農在議價、定價方面是弱勢群體,「鮮奶吧」是被乳品企業壓價和拒收奶逼出來的。

他說,「鮮奶吧」的經營者多有自有牧場或生鮮奶源,經營更具專業性,主營新鮮的牛奶和低溫奶品。有助於奶農的增收,也能使奶農降低市場風險。

與網際網路結合的商業模式也開始發展。「人人牧場」是一個平臺,用戶能通過平臺認養奶牛,並享受鮮奶配送上門的服務。

人人牧場創始人王景星說,奶農把原奶交給乳企,需要經過層層代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人人牧場大大縮短了銷售渠道,消費者能享受到價格與質量上的雙重優惠。

「奶農如果只靠給乳企供應原奶,生存會非常困難。」王景星說,「我們現在還算不上雪中送炭,但也希望能幫奶農解決一些問題。」(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

(責編:王子侯、楊迪)

相關焦點

  • 為何西方國家奶農頻繁倒奶?
    經濟學原理中的關閉法則表示,當產品價格低於利潤最大化時的平均經濟成本,生產者就應該停止生產。奶牛產奶不是說停止就停止的事情,因此奶農倒奶成為相當於停止生產的行為表現。義大利倒奶事件,或許只是一次價格劇烈波動後,生產者強行減少供給,以期未來抬升價格、重開利潤空間的調整,從「成本—收益」的視角,瘋狂倒奶,並非一無所獲。
  • 部分進口奶網售只標產地 復原乳調製乳≠純牛奶
    進口奶網售竟只標產地 復原乳調製乳≠純牛奶  眾人皆知,常溫液態奶分進口和國產,但其還分為復原奶和純牛奶,大部分人可謂「傻傻分不清楚」。強調「自身血統」為澳大利亞、德國進口,卻不標明到底原料為何物,不少產品都有如此特性。
  • 進口奶網售竟只標產地 復原乳調製乳≠純牛奶
    復原奶VS純牛奶  消費者不清楚二者區別  強調「血統」為澳大利亞、德國進口,卻不標明到底原料為何物,不少產品都有如此特性。  記者發現,與網購產品相似,線下超市牛奶無論進口、國產,基本都標明了原產地,而使用生鮮奶的會標明「非復原乳」或「生牛乳」幾個大字,有的則語焉不詳、未對原料、配料進行標註。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消費者,幾乎百分之百不清楚二者區別。  為何要分清復原奶和純牛奶區別?
  • 山東奶價下滑,一斤1塊8還沒礦泉水貴!奶農交奶就得賠
    「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一直到2013年之前,整個行業利潤一直不錯,乳企的需求量大,搶著收購我們奶農的奶,廠子經營得紅紅火火。而現在則是一再壓低價格、控制供應量。」合作社的楊廠長介紹。  虧損已經從散戶  蔓延到大型牧場  奶價下降,煎熬奶農。
  • 乳企自建牧場讓奶農散戶很受傷 "殺牛倒奶"或繼續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7日訊 (記者 段丹峰)不管從政府企業來看,還是從行業發展來看,中國的乳製品行業仍具有極大發展空間,但「倒奶」情況還是來了。近日,河北奶農因奶價狂跌每日倒奶,養豬戶更是買鮮奶用來餵豬,大多數奶農甚至打算賣牛保本。
  • 奶農「倒奶殺牛」,誰是肇事者?
    @華夏時報分析認為,「乳業寒冬」來臨的直接原因是,2014年下半年,在肉毒桿菌烏龍事件調查結果出爐後,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宣布下調其對2014—2015年產奶季奶場牛奶的價格預期——每公斤牛奶乾物質的價格從5.30紐西蘭元下調到4.70紐西蘭元,創下2007年後的新低。
  • 被「隱身」的復原乳 新希望等6家企業添加復原乳卻不標註
    那麼一些乳製品包裝上寫的「復原乳」字樣究竟有何「內涵」?為何有的廠家不願意將這3個字清晰標註並明確告知消費者?而在7月份,昆明市也有企業因使用復原乳標籤標識違規而被查處。  被頻繁曝光的「復原乳」到底是什麼?通俗地講,就是把奶粉兌入一定比例的水或者牛奶還原成液態奶的乳製品,因此又被稱為還原奶。復原乳的使用主要是由於此前物流冷鏈配送條件不足以及奶源不足,從國外進口的奶粉,需要長途運輸,因此乳製品企業多通過將奶粉復原做成液態奶銷售。
  • 山東4部門嚴厲打擊鮮奶壓級壓價 要求善待奶農
    受多種因素影響,近期一些乳品企業限收停收生鮮乳,山東部分地區也發生「賣奶難」問題, 甚至出現奶農倒奶現象,《通知》要求,各地畜牧、工商、物價、質檢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大產銷服務指導力度,加強監督檢查,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問題。
  • 奶農「倒奶殺牛」 市場問題還需市場解決
    政府在此次涉及全國多個省份、影響巨大的奶價波動現象中,起到了「救火隊員」的作用。然而,政府不可能長期當「救火隊員」。解決市場問題,還需引入市場手段  近一段時間來,從山東、河北等東部地區,到中西部的內蒙古、青海等地,奶農「倒奶殺牛」的現象比比皆是。
  • 奶農「倒奶殺牛」
    從2013年的奶荒到2014年的「奶剩」之間的轉變似乎突如其來,一夜之間奶價持續下跌、合作社遭遇停站、加工企業壓奶、奶農虧損開始在各大主產區蔓延,甚至出現了個別的倒奶、殺牛事件。在河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奶業主產區,由於牛奶價格下跌,很多奶農開始「倒奶殺牛」。 由於滯銷降價,奶業主產區(main dairy producing areas)出現了「倒奶殺牛」現象(dump milk and even kill their cows)。
  • 妖魔化復原乳的背後:有多少復原乳配方產品來自於沉默的行業巨頭們!
    其實,奶粉和UHT常溫產品中具備的營養,復原乳幾乎可以全部保存,——形象一點比喻「復原乳就是工廠裡用奶粉衝調好的液體形式的牛奶」。既然對於奶粉消費沒有異議,既然成人奶粉和嬰幼兒配方奶粉規模可以那麼大,那麼我們就應該承認奶粉裡是有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的。那為何到了復原乳這塊就有這麼多的不同意見?難道只是因為奶粉到復原乳名字變化了嗎?
  • 原奶產業深度報告:供需緊平衡時代來臨,上下遊聯動加強
    2018 年我國 規模牛場每公斤牛奶成本為 3.2-3.6 元,大幅高於世界平均 1.8-2.2 元的水平。高成本帶來高奶價,我國原奶價格處於較高水平,在國際 貿易競爭中處於劣勢。高奶價減去高成本,我國奶牛養殖業仍然處於 微利狀態,稍有波動就會虧損。
  • 「倒奶殺牛」不僅僅是奶農的問題
    中國網1月13日訊(記者 陳曦霞)據農業部定點監測數據顯示,2014下半年,生鮮乳價格持續走低,14年最後一周鮮奶價格僅為3.75元,同比下降9.9%。歲末年初,山東、河北等多地又出現奶農大面積殺牛和倒奶事件。為何中國乳業頻現倒奶殺牛現象,奶農又將何去何從?記者對此採訪了飛鶴乳業及乳業專家宋亮。
  • 倒奶殺牛:中國乳業的黑色幽默
    大量進口乳製品瘋狂湧入,導致國內原奶生產相對過剩,在國際大包粉奶源的低價刺激下,國內液態復原乳重新抬頭,加上大批進口嬰幼兒奶粉、液態奶的進入,使得國內鮮奶源乳品加工企業的原奶消化量驟減,這樣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出現低價收購,甚至拒收,奶農無奈只得殺牛倒奶。  即便業內對此次奶農倒奶有種種分析原因,但最終都將重要矛頭指向奶價的下調和進口乳製品的增加。
  • 【財經眼】奶農倒奶殺牛的深層癥結在哪?
    2006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一些地方的糧食、飼料價格迅速上漲,山西省山陰縣6萬多頭奶牛的養殖成本陡然增長,但牛奶收購價格卻絲毫未漲。養奶牛掙不到錢,甚至賠錢,當地奶農們便開始將圈中產奶量低的奶牛當肉牛屠宰掉,全縣奶牛存欄量減少至少一成以上。
  • 6月全球原奶價跌超三成 紐西蘭奶粉拍賣價跳水
    國際原奶價跌 北方承壓南方安穩為何國際原奶價會「跌跌不休」?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多方面原因刺激導致短期內奶價難以反彈。「不少牛奶主產區均迎來『豐收』,再加上歐盟放開了實行30多年的牛奶生產配額制度,當地供應大幅增量。而歐盟向來是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液態奶、乳清粉等乳製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
  • 業內人士曝過半乳製品用復原乳冒充生牛乳
    而比照分別用「復原乳」和「生牛乳」為原料生產的奶製品成本,兩者之間更是存在不小的成本差距,這也為冒充「生牛乳」原料,實際生產的卻是復原乳奶製品提供了現實基礎。儘管這難言涉及食品安全,卻關乎企業誠信。「現在不光是酸奶,包括大量的滅菌乳,幾乎一半以上都用的復原乳。」黑龍江乳品工業技術開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濤對本報記者說。
  • 兒童奶、早餐奶、優酸乳、復原乳、風味發酵乳……選牛奶,竅門都在...
    超市裡,牛奶及奶製品銷售區域所佔面積不小,各種品牌、類型、口味的牛奶產品五花八門,讓人「傻傻分不清」。除了常見的純牛奶、酸奶,還有好喝的復原乳、乳酸菌飲料、風味發酵乳,甚至還有專門的兒童牛奶、早餐牛奶。那麼,牛奶和牛奶製品應該如何挑選?生活中又有哪些常見誤區?記者就此採訪了德州市人民醫院營養膳食科營養師王海洋。
  • 奶農「倒奶殺牛」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奶農「倒奶殺牛」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我國乳業發展再現行業危機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奶價下跌,原奶滯銷商務部分析,這裡面既有乳製品國內外價差比較大,國內企業增加使用進口乳製品的因素,也跟國內乳製品產業整體水平較低、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信心不足有關。  「此次『倒奶殺牛』與以往相比有所不同:此次倒奶的主力並非散戶,而是中小規模養殖戶;這次不是奶源過剩而倒奶,原奶的產量並沒有增加;還有並不是價格太低倒奶。」
  • 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原標題: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導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國際奶價的走低是推倒我國奶農「倒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隨著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牛奶產能的增加,俄羅斯實行進口禁令,國際市場牛奶供大於求,奶價大幅下行。全球奶價自2014年3月開始持續下跌,紐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