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花石鯽」卻不是鯽魚,體小好動且貪食,如今越來越少見

2020-12-19 小飛的釣魚閣

十個釣魚人九個討厭小雜魚,我也不例外,特別是夏季水溫高雜魚活性好鬧窩更嚴重,扔兩粒玉米下去它們都要啃幾下,給垂釣增添麻煩不說關鍵是嚴重影響了心情,簡直可惡。不過話又說回來,我也不是所有雜魚都討厭,比如像溪石斑我不但不討厭還非常歡迎它們來鬧窩,畢竟六七十塊一斤呢(有些地區賣到一百多)。喜歡釣溪石斑,主要是因為這種魚比較昂貴同時少見,論外觀的話它並不算太突出,而今天介紹的這種小體型魚我認為比溪石斑更有特色。

這種魚的名字叫做「花石鯽」,雖然帶有一個鯽字,可它並不是鯽魚,在知名度上和鯽魚也不是一個級別的,我相信十個釣魚人裡十個都認識鯽魚,而「花石鯽」能有一個可以叫出名來就已經不錯了。這種魚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見過,那時不知道名字,就誤認為是淡水石斑魚,那個時候我的想法是身上有斑點、又不認識的魚統統都叫石斑魚~

關於花石鯽的介紹

花石鯽的中文學名叫做華鰁,也稱黃棕魚、山鯉子,屬鯉形目,鯉科,鰁屬,是國內的原生魚種。這種魚分布廣泛,除部分高原地區外,幾乎遍布各大水系,大到江河小到湖泊池塘都有它們的身影,有些釣友就奇怪了:既然分布那麼廣泛,我咋沒見過?這個問題我暫時也回答不了,下次釣到這種魚,我可以問一問。

我之前在網上查閱資料時發現也有一些釣友曾經釣起過花石鯽,大部分是不認識的,有些則說這種魚長得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胭脂魚在背部背鰭起點處隆起特別明顯,而花石鯽只是頭後背部微微隆起,如果非要說哪個地方像,我想大概就是兩種魚身上都有黑色條紋吧,但仔細看,胭脂魚的身上是三條黑色斑紋而花石鯽則是四條。在體型上,胭脂魚也要比花石鯽大的多,據百科描述成年胭脂魚體長最大能達1米,最大體重為30公斤,而花石鯽最大個體才20釐米,這個差距就有點大了。

還是說回花石鯽吧,這種魚幼魚比成魚的斑紋明顯,到了生殖時期體色及各鰭變成濃黑色,雄魚吻部有白色珠星、顆粒較大。上面那張圖片大概就是在生殖時期吧,誰讓他貪嘴吃我餌料呢,不過還好,後面我把它放回去了(主要是只釣到一條,連塞牙縫都不夠要去有何用)。

花石鯽喜歡待在什麼樣的地方?

前面說到這種魚分布廣泛,在江河湖泊中都能見到,主要棲息於山溪支流等河段,生活在水流緩慢的中下層水體。我查過資料,網上說這種魚對水質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可是我每次釣到它都是在水質清澈的地方,像以前我在杭州待了五六年,那邊的大小河道從未見過此魚的身影,去湖州德清的河道、水庫垂釣過數次也都沒有釣到過,要麼是運氣太差了。

我老家這邊水質還可以,沒有大型的工廠、也沒有見到特別嚴重的汙水排放,最多就一點生活垃圾,所以這種魚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因為電魚的原因,導致這些年數量有所下降(其他魚的數量也減少了)。結合自身垂釣的經歷,我發現這種魚最喜歡待在微微有流水的亂石區,或者是水草邊上,天熱時活躍,夏秋季節釣到的概率很大,有人說這種魚喜歡群遊,但我沒有一次釣過很多條。我猜測是和個體大小有關,個體小數量就大,我釣到的幾條個頭都還行,可能喜歡吃獨食吧。

如何釣花石鯽,在魚竿、線組配置以及餌料選擇上有什麼講究?

前面已經介紹了,這種魚個頭很小最大也就20釐米,而且嘴巴很小,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釣它,建議用4.5以下的魚竿,線組0.8+0.4甚至再小一些,魚鉤最好是溪流鉤或袖鉤。我一般不會主動去釣它,所以魚鉤選在3號袖鉤或4號袖鉤,專門釣的話1號鉤就夠了。浮漂自然也是越小越好,魚竿短不用擔心拋不準,浮漂用1克以下吃鉛的足矣,調釣上應當調低釣低或調低釣高,儘量讓鉤餌貼底,方便魚進食。這種魚不需要釣特別深的水,一般兩三米左右就行了,要是釣不到估計是水裡沒有或者很少。

餌料方面建議以腥為主,花石鯽為雜食性魚種,吃底棲無脊椎動物、也吃甲殼類、藻類、以及植物碎屑。我前面說過經常在微流水的亂石區見到它們,因為流水會衝下來一些食物留在石縫裡,然後它們餓了就會去鑽石縫找吃的,事實證明它們一天到晚都在找食吃,可能找食物也是它們的樂趣之一吧。我全是用商品餌釣到的花石鯽,而且基本是用腥或腥香,果然小魚對腥更感興趣,專門垂釣這種魚建議用細膩、比重輕且有一定霧化的餌料,夏天雜魚鬧窩嚴重不想用太腥的話,可以試試藻元素,這款餌料也算是經典產品了,春夏季釣鯽魚我也經常用,還可以的。

花石鯽的觀賞價值遠高於食用價值

這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我看網上有釣友說這種魚很昂貴,賣到了百多元甚至千元?可能有的地方比較少見,物以稀為貴吧,其實很多東西的價格都是這樣炒上去的,此魚並不好吃,別看網上那些亂七八糟的介紹,網上哪種魚都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甚至介紹工程鯽這樣的魚都說肉質鮮美,真是無語。我覺得花石鯽你要拿來吃還不如養著做觀賞用,再放上幾條鰟鮍、寬鰭鱲、呆呆魚,也挺好看的,成本還低。

以前我們這邊的河道哪哪都能釣到花石鯽,雖然釣不多,但時不時就能碰到幾條,但近幾年少了很多,有些人說是水質變差了,但我更相信是電魚造成的,像黃尾鯝、土鯰魚、溪石斑、昂刺的數量均有所下降,前年我還在江裡釣到過赤眼虹鱒,今年別說釣到,不空軍已是萬幸了。這裡也希望各位釣友珍惜魚資源適當放流,同時愛護環境保護水資源,如果看到電工請及時舉報。

最後再簡單介紹一種與花石鯽同科同屬的魚,即小鰁

這個魚我也釣到過,但只釣到過一兩次,以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叫什麼,發到網上也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這次在準備華鰁(花石鯽)的文章時查閱了不少資料,偶然間看到了黑鰭鰁、小鰁等字眼,為了不搞錯對象於是我順帶也查了黑鰭鰁、小鰁等魚種,沒想到這個叫「小鰁」的,就是我之前一直想知道名字的魚~如下圖

這種魚也被稱為荷葉魚、紅臉魚,體型比華鰁更小,一般體長5釐米即為成魚。小鰁體色黃黑相間,最具特色的就是身體一側有一條黑色條紋,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魚鰭為淡黃色、桔色,鰭上有細小的黑點。之所以將小鰁和華鰁放在一起講,不單是因為它們同科同屬,在生活環境、食性上這兩種魚也非常相近。不知道各位釣友有沒有釣到過這兩種活潑又貪食的魚呢?如果有,不妨把你的垂釣經歷分享給大家。

【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注

相關焦點

  • 工程鯽?什麼是工程鯽?鯽魚品種都分不清,還好意思釣鯽魚?
    今日閒來無事咱們來捋一捋鯽魚的幾個品種,以後和釣友聊起天來也多了幾份談資,聊得起勁說不定當場就被人尊為大師,請客吃飯都不在話下。當然這些都是玩笑,作為專業的釣魚人多了解幾個鯽魚的品種,對於日後垂釣目標性絕對會更強的。
  • 野生土鯽、工程鯽、黃金鯽等鯽魚!你認識幾種?
    目前鯽魚品種繁多,常見的有土鯽魚、滇池高背鯽、方正銀鯽、彭澤鯽、淇河鯽魚、異育銀鯽、雜交鯽魚、白鯽、湘雲鯽、白金豐產鯽、金鯽魚、江蘇烏鯽魚等。土鯽體形細長,個頭小,嘴巴細小,多呈金黃色(水質不同有區別),魚身側線只有28個側線點非常清晰,從側線數只有28匹魚鱗,魚鱗細小。土鯽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
  • 並不是所有的鯽魚都是野生鯽魚,這8種鯽魚,你需要了解一下
    鯽魚又叫鯽瓜子、土鯽、鯽板子,全國各地叫法不一,也有人根據它的個體,稱為麻將鯽、巴掌鯽和板磚鯽等,湖北武漢當地人,則稱鯽魚為「喜頭魚」。鯽魚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除了青藏高原地區,廣泛分布於淡水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但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的鯽魚品種非常混雜,雖然都是鯽魚,卻差別較大。鯽魚對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它是我們餐桌上經常食用魚類,但實際上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因為鯽魚的品種非常多,如果是光通過長相來辨別,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認識,或者是叫不上是哪一種鯽魚。
  • 鯽魚,曾經公認的淡水美味,為什麼越來越不好吃了?
    不過,不論哪種說法,都不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特殊的鯉魚和鯽魚。鯉魚的生世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今天來了解同樣非常有名,非常家常,同樣存在感也在逐漸降低的鯽魚。一,小小的美味,鯽魚鯽魚,又叫鯽瓜子、鯽殼魚、河鯽魚、土鯽魚、喜頭魚等等。它是龐大的鯉形目家族成員,鯉科鯽屬。所以鯽魚和鯉魚很像,但鯽魚個頭比鯉魚要小很多。
  • 一年能長兩三斤,常被人冒充土鯽魚,如今菜場很常見
    工程鯽,光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人工培育出來的品種,民間俗稱它為「鯉鯽」,是鯉魚和鯽魚的雜交品種,也叫湘雲鯽。它可以長到鯉魚那麼大,同時又保持了鯽魚的外形,如今市場上銷售的鯽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工程鯽。工程鯽的最大優點是生長速度特別快,在人工飼養池塘之中,一年能長兩三斤,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出塘,投入產出快。
  • 野河釣了條1斤的鯽魚?別高興的太早,它根本不是土鯽魚!
    土鯽就是指在自然水域土生土長的鯽魚,它的珍貴之處就在於,生長緩慢,據說一年才長一兩肉(百科上介紹是從幼苗長到150克需要3年時間),肉質緊、口感好、營養豐富但這些年由於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加上胡亂放生,導致很多外來魚種流入江河湖海,正宗的土鯽越來越少
  • 別高興得太早,它十有八九不是土鯽魚
    鯽魚是釣魚人特別喜歡釣的一種魚,因為鯽魚分布廣泛,數量比較多,肉質鮮美,一年到頭都能釣到它。哪怕新手釣友也能釣到幾條鯽魚,因為好釣所以咱們對鯽魚的習性覓食特點也是研究得最透徹的。不過大家研究的方向已經不是河裡的小奶鯽了,而是怎樣釣大板鯽,因為釣到大板鯽才算是有嘚瑟的資本。為啥呢?
  • 這種金黃色的鯽魚,我們這兒叫它「黃金鯽」,你們那有嗎
    可能有些城市是靠著江河的,對於我們釣魚人來說想釣魚的時候就會很方便,小編所在的這個城市便是靠著江河的,想釣魚了直接到江邊找個位置就行了。因為保護得比較好,所以釣魚資源還算不錯,來這邊釣魚的人也多,在岸邊你總是能見到不同年齡層的釣魚人,雖然我們年齡不同,但是我們都有著相同的愛好,那便是釣魚。
  • 1斤重的黃金鯽魚發釣友圈炫耀,被告知是工程鯽,小夥很不服氣
    以前還有可能釣上一斤左右的土鯽魚,不過隨著水質的汙染和電魚人、網魚人的的捕撈,使得純野生的土鯽魚數量越來越少,而能長到一斤重的土鯽魚幾乎看不到了,通常我們釣到的大板鯽大部分都是工程鯽
  • 為啥天一熱大板鯽就不好釣了?弄懂它的習性,漁獲就不是問題了
    時間轉眼就到了五月下旬,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可是很多釣友的精神上還處於春天,總會認為現在魚還比較好釣。但實際作釣的時候就會發現比真正的春天魚情差多了,我有個鄰居就是這樣,這幾天我叫他去釣魚他都不想去,他說現在的魚不好釣,釣上來的數量不僅少,個頭還不大,有2兩左右的都算大的了。
  • 黃橙橙的鯽魚就是土鯽魚?那可未必!這樣子的鯽魚才是土鯽魚
    好多釣友都喜歡釣鯽魚,經常朋友圈曬各種黃金大板鯽的照片。受此影響,似乎大家都覺得只要是金黃色的就是土鯽魚。小編要告訴大家,這樣的認識錯了!區別土鯽魚和其他鯽魚最大的區別是形態而不是顏色。土鯽魚體形細長,個頭小,嘴巴細小,多呈金黃色(水質不同有區別),魚身側線只有28個側線點非常清晰,從側線數只有28匹魚鱗,魚鱗細小。土鯽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
  • 關於土鯽、優質鯽魚與野生鯽魚:「土」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個品種
    另外,對於側線鱗計數的方法,除了目視數數外,可以把拍照很清晰且完整的鯽魚圖片,用在手機上或電腦上放大圖片來計數,即方便又準確。先來說一下真正的土鯽土鯽是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自然水流中自然繁育的鯽魚,土鯽和日本白鯽均是二倍體類鯽魚,土鯽產卵一般在春秋兩季,成長過程很慢,據有人測試,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體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 鯽魚,曾經的淡水「美味」,為何越來越不受待見了?
    因為魚肉不僅細嫩,且營養含量豐富,經常吃魚是可以變聰明的,魚含有蛋白質成分比較多,所以對身體來說是有利無害,而且無論什麼魚都是有豐富的營養的,能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A及D,能夠促進人體大腦的發育,對我們的生長發育有很好的效果。
  • 一年能長兩三斤,常被人冒充土鯽魚,肉質腥味重,口感很一般
    實際上如今的農貿市場和絕大多數釣魚場當中,大部分全是個人稍大的工程鯽,能做到兩三斤的模樣,有一些不上一斤重的工程鯽,常被商人假冒土鯽魚賣給不內行人的顧客,肉質地腥味兒重,口味很一般。工程鯽,光看這個姓名就了解,它是人工培養出去的種類,民俗別名它為「鯉鯽」,是鯽魚和鯽魚的雜交種類,也叫湘雲鯽。
  • 如今能吃到壽司,有一半的功勞是鯽魚的
    鯽魚壽司以鯽魚、米飯和鹽為原料,利用米飯與鹽來使鯽魚發酵。你還記得小時候吵吵鬧鬧要養的金魚嗎?婀娜多姿的金魚,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出生來歷?金魚起源於我國普通食用的野生鯽魚,對的,是那個長的一點都不可愛的鯽魚他們就這樣超級大變身,成了我們生活中常見且美麗的金魚。
  • 工程鯽?湘江釣獲4斤鯽魚王,近年罕見,釣友:絕對是野生土鯽魚
    鯽魚肉嫩鮮美,是頗受歡迎的河鮮食材,大部人釣魚愛好者,都喜歡垂釣這種魚種。近日,湖南一位釣友老周,在湘江釣起一條罕見的大鯽魚——重達四斤,讓人羨慕!鯽魚能長這麼大?有人質疑,這肯定是一條工程鯽!所謂工程鯽,就是鯽魚和鯉魚的雜交,也叫騾鯉——體型像鯽魚,但是生長速度可以媲美鯉魚。這種雜交的鯽魚,因為養殖快,出肉率高,很多水庫、魚塘裡都會大量放養——據說幾個月就能長到一兩斤上市。相對來說,野生土鯽魚的生長速度,則緩慢很多,可能數年才能長到一斤!這是工程鯽嗎?
  •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土鯽魚的特徵(百度百科+自己認識):(1)體形細長,身體的紡錘形非常明顯;(2)魚身側線只有28-30個側線點;(3)從側線數只有28-30片魚鱗;(4)魚身偏廋,一般為瘦長型,懷籽期魚肚稍漲;(5)腹腔內腸子細長;(6)野性大,尾巴及魚鰭較發達且有力;(7)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8)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
  • 垂釣高背鯽:它的背部很高,看上去有點像鯿魚
    鯽魚是淡水魚中分布最廣的魚類,也是比較受釣迷歡迎的一種魚。鯽魚的種類很多。從官方權威部門資料來看,我國鯽魚品種不下二十種:主要有黑龍江的流域的銀鯽、方正鯽、遼寧松花湖鯽,內蒙古的官村鯽、鹼鰹鯽,河南的厚背鯽、江蘇的龍池鯽、方頭鯽、烏鯽,浙江的西湖鯽,江西的彭澤鯽,珠江水系的黃鯽、須鯽、芝麻鯽,雲南滇池的高背鯽。再加上沒有統計的若干地方性種群,還有近年培育的良種異育銀鯽,從國外引進的非洲鯽(羅非魚)和河內鯽。
  • 本汀財神鯽釣鯽魚,本汀七迦赦釣大鯉
    餌料:拉爆通殺,拉爆鯽,香蛋奶換釣點丨收拾出發這幾天晚上釣魚,魚獲都不怎麼樣,昨天晚上在另外一個地方魚口不好就釣了幾條小鯽魚,今天晚上果斷換一個地方,還是回來我釣魚得心應手的活觀音廟門口,那裡鯽魚不大但是不會輕易空軍,都是傳說中的麻將鯽,開始偶爾也會有大的驚喜,今天晚上還要和往常一樣吃完午飯收拾東西準備出發
  • 每天釣魚 各種鯽魚種類你都認識嗎?以後釣到鯽魚自己識別品種
    高背鯽三、銀鯽:銀鯽的體形及體色與普通鯽魚極相似,但身體比普通鯽魚顯著地高且寬,體長為體高的1.9-2.4倍;體色較深;生長速度較鯽魚快,個體也較大,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腹部是白色,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