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年能長兩三斤,常被人冒充土鯽魚,如今菜場很常見
淡水魚之中,鯽魚是最常見的品類,它的味道鮮甜,做法多種多樣,是菜市場常年熱銷的魚類之一。在鯽魚這個大類之中,又有很多不同品種的鯽魚,例如土鯽魚、高背鯽魚、銀鯽、白鯽、工程鯽等,很多人都分不清這些鯽魚之間有什麼區別,也搞不懂菜市場常售的鯽魚是什麼品種。
其實現在的菜市場和大部分釣魚場之中,基本上都是個體偏大的工程鯽,能達到兩三斤的樣子,有一些不到一斤重的工程鯽,常被商販冒充土鯽魚賣給不懂行的消費者,肉質腥味重,口感很一般。
工程鯽,光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人工培育出來的品種,民間俗稱它為「鯉鯽」,是鯉魚和鯽魚的雜交品種,也叫湘雲鯽。它可以長到鯉魚那麼大,同時又保持了鯽魚的外形,如今市場上銷售的鯽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工程鯽。
工程鯽的最大優點是生長速度特別快,在人工飼養池塘之中,一年能長兩三斤,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出塘,投入產出快。並且它在抗病性、適應性、成活率等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因此逐漸成為了主流養殖鯽魚。
不過工程鯽也有缺點,那就是第一代工程鯽無法繁殖後代,因為它是「三倍體」鯽魚,染色體是奇數,只能用它和正常的鯽魚雜交繁殖。犧牲了繁殖能力,工程鯽的所有營養都全部用來「長肉」了,因此它的生長速度特別快,個大肉多。
像農村常見的土鯽魚,生長速度都是奇慢無比,一年都長不了一兩肉,個頭特別小。工程鯽正好彌補了土鯽魚的缺點,因此受到養殖戶青睞。但有一說一,土鯽魚的口感的確是雜交鯽魚所無法比擬的,鮮甜可口,煲湯非常好喝。
由於放養的原因,現在外面很多野生水域也有不少工程鯽,因為鯽魚的顏色會隨著水質有所變化,很多人在野外釣到大鯽魚還以為運氣好,釣到土鯽魚了,實際上就是工程鯽。還有如今很多的釣魚場,為了吸引釣友,會投放很多個頭大的鯽魚進去,這些也基本上都是工程鯽。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露出了嫌棄的表情?
甚至有人會質疑,工程鯽是不是轉基因?其實大可不必緊張,工程鯽不是轉基因,它是雜交魚,可以放心吃。就和現在常見的雜交蔬菜、雜交豬肉一樣,是很安全的,和轉基因談不上關係。
如何分辨工程鯽和土鯽魚呢?最直觀的方法是看它的嘴邊有沒有一對小小的鬍鬚,非常小,需要認真觀察,如果有的話,那基本可以確定它是工程鯽,土鯽魚沒有鬍鬚。此外,工程鯽的背部魚鱗排列沒有規律,看起來很亂,土鯽魚的鱗片排列很規律。最後,還可以在殺魚的時候觀察一下,工程鯽內臟少,背上肉厚,土鯽魚則相對來說肉少一些。不管是哪種鯽魚,只要來源是安全的,都可以食用,唯一要擔心的是防止「被宰」。
讀者朋友們,你們認識工程鯽嗎?你覺得它好吃嗎?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