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種飯叫「燙飯」,就是頭天晚上家裡的剩飯剩菜,第二天清晨倒進鍋裡一鍋燴,加上一勺豬油,撒上點香蔥,就是全家人的早餐了。在那個缺葷少油的年代,很多孩子吃「燙飯」吃得美滋滋的,成為不少人的童年美食記憶。
到如今物質豐盛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家庭還在吃「燙飯」,但大多數的家庭都會遇到剩菜剩飯這種情景,尤其是過年過節,或者家裡來客人了,做個七八個菜是常有的事。倒掉吧可惜了,第二天吃吧,又擔心有害健康甚至致癌,其實這就是一種常識上的不對稱,聽聽膳食營養學家的見解吧!
飯菜的新鮮不新鮮,跟時間和溫度有極大的關係。流行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超市快餐盒飯,在低溫條件下,能夠保鮮12至24小時。平常我們坐飛機吃到的機餐、高鐵的盒飯,幾乎都是頭天晚上加工生產的。很多連鎖快餐店供應的食品,由中央廚房統一生產,然後再配送到各個零售店鋪,加熱後供應,食品的保鮮期也是12至24小時。
所以我們對於隔夜飯菜這個「隔夜」二字要有相對的理解,頭天晚上的剩菜,第二天中午或者晚上熱來吃,理論上說沒有超過24小時,前提是這些食物必須在4攝氏度冰箱中冷藏,有密封包裝,而且沒有受到細菌的汙染。
一般來說,肉類食品和豆類食品保質時間可以長一些,有些上班族家庭,燒一盆紅燒牛肉或者紅燒排骨,炸一盆帶魚,吃兩三天是常有的事,燉一鍋土雞湯分幾頓吃,也不是什麼稀罕事,關鍵就是要密封低溫冷藏,最好是分成小份,吃一份取一份,杜絕食品被細菌汙染。
我國的食品標準,對鮮蔬菜中亞硝酸鹽的限量是不超過4mg/kg,根據實驗室測定數據,如果烹調後不翻動,放入4度冰箱冷藏,菠菜等綠葉菜24小時之後亞硝酸鹽含量約從3mg/kg升到7mg/kg。如果有翻動,會導致細菌擴散,剩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略高一些,但仍然很低。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剩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相比臘肉、培根、火腿腸、醬菜、榨菜、罐頭、番茄醬、沙拉醬、袋裝熟食品要低很多,這些超市買回來的袋裝熟食及醃製食品尚且能吃,偶爾吃頓剩飯剩菜也就沒那麼恐怖了。
對於剩菜剩飯的處理有以下幾個原則:
1)剩葷不剩素
剩菜中的雞鴨魚肉等製品,最好用微波爐高溫滅菌,徹底放涼後,用保鮮膜密封放入冰箱冷藏。葷菜中如果有配菜,特別是青葉素菜,一定要挑選出來,棄之不用。第二頓吃的時候,一定要用微波爐熱透。放了調料的滷菜滷肉,是感染細菌的高危區,加熱之前,一定要先聞聞有沒有異味,一定要熱透了才能吃。
素菜,尤其是青葉素菜,極易產生亞硝酸鹽,而且時間長了,維生素也都流失了,口感也極差,完全沒有隔頓食用的必要。涼拌菜及沙拉,由於沒有高溫消毒,容易滋生細菌,也不建議第二頓再食用。鹽醃的蘿蔔絲芥蘭等素菜,如果鹽分很重,第二頓再吃應無大礙。
2)海鮮、日本料理,不能隔夜
清蒸的螃蟹、海貝、雞尾蝦、海魚,極易感染細菌,是大腸肝菌的溫床,最好不要剩到第二頓再吃,也不建議從餐館打包拿回家。日本料理中的刺身、壽司,是用生鮮食材製作的,加工後兩三個小時內就得吃掉,特別容易滋生細菌,一般負責任的日本料理店,也會勸阻你不要把刺身壽司打包拿回家。
3)主食保存
電飯鍋中的剩米飯,一定要敞開蓋徹底涼透後,再盛入乾淨的碗內封上保鮮膜,放入冰箱中冷藏。饅頭、花卷、包子之類的面點,放涼透後,建議裝密封袋放冷凍櫃中保存,這樣能保持住水分,食用的時候放入微波爐高熱檔中,放微波爐專用盒中加熱一兩分鐘,就像新蒸的一樣蓬鬆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