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個姓胡的財主,看上一個姿容秀麗,身段婀娜的女子。可惜他早有妻子,那女子的父親張儒又迂腐固執,料想斷不能同意他閨女與人為妾,為達目的,胡財主先把張儒請到家裡來教書。
胡財主聽說張儒因父母的靈柩在外地無法運回而耿耿於懷,便主動出錢出人,幫助張儒從遼東扶父母靈柩而歸,並且還把一塊地贈予張儒作埋葬的墳地,張儒對此感激涕零。
有一次,張儒家的田裡發現了一具屍體,且死者生前還是張家的仇人,張儒渾身是嘴說不清,官府以謀殺罪將張儒關進大牢。關鍵時刻,又是胡財主,託人出錢,上下運作,才使張儒脫罪,得以釋放。
胡財主本來以為有這兩次大恩,娶張家小女為妾應該是水到渠成,可是張儒雖然對胡財主很是感激,但是在嫁女一事上,偏偏不鬆口,給胡財主急得牙痒痒。
這一天,張儒妻子帶著女兒回娘家省親,剩張儒和其三個兒子在家。夜深人靜時,胡財主指使家丁一把火燒了張家的房子,還從外鎖了院門,致張儒父子四人慘死。
等張氏跟女兒回來,胡財主假裝沉痛哀悼,幫著一起料理喪葬之事。此後,張家只剩張氏與女二人,胡財主又時不時周濟他們生活,張氏對其幫助之情自是感激不盡。
時間一久,胡財主跟張氏言談之中就漸漸露出想要娶其女為妾的意思。張氏一個苦命女子,正無依無靠,就想著嫁女謀依仗,可是張女從小受其父親教育,不願意嫁給胡財主為妾,娘倆因為這事僵持起來。
這天深夜,張女剛睡下,父親入夢來,告訴她說:「閨女,你得去啊,如果你不去,我的心願怎麼能完成呢?」張女隨後嫁給胡財主為妾,一年後誕下一子,不久因病不治身亡。此子長大後聚眾叛亂,由於消息洩露,被官兵包圍,後用火攻,胡氏一族盡喪火海,無一生還。
此篇小故事取材於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讀來令人不勝唏噓,真是「為善者, 福雖未至, 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胡財主先不說目的純不純,確實也為張家做了兩件好事,本是良善之舉,本來的目的就是想用良善之舉博得張儒好感,可以將女兒嫁給他為妾。
當看到自己的所為並沒有達到目的,竟然不擇手段,燒死張儒一家四口,簡直是喪心病狂,因為他的惡行導致胡氏滅族,也確實是罪有應得。
人有良善之心,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存有良善之心,一輩子做好事。胡財主如果以真心誠意未必不能打動張儒,沒準再行一件善事就能感動張儒,可是善惡就在一念間,一步錯終釀大禍。
善惡到頭終有報。真的沒有得失心,不摻雜任何目的,由心而發行出的善舉才是真善舉,朋友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