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2020-12-15 九卿臣儒

古時,有個姓胡的財主,看上一個姿容秀麗,身段婀娜的女子。可惜他早有妻子,那女子的父親張儒又迂腐固執,料想斷不能同意他閨女與人為妾,為達目的,胡財主先把張儒請到家裡來教書。

胡財主聽說張儒因父母的靈柩在外地無法運回而耿耿於懷,便主動出錢出人,幫助張儒從遼東扶父母靈柩而歸,並且還把一塊地贈予張儒作埋葬的墳地,張儒對此感激涕零。

有一次,張儒家的田裡發現了一具屍體,且死者生前還是張家的仇人,張儒渾身是嘴說不清,官府以謀殺罪將張儒關進大牢。關鍵時刻,又是胡財主,託人出錢,上下運作,才使張儒脫罪,得以釋放。

胡財主本來以為有這兩次大恩,娶張家小女為妾應該是水到渠成,可是張儒雖然對胡財主很是感激,但是在嫁女一事上,偏偏不鬆口,給胡財主急得牙痒痒。

這一天,張儒妻子帶著女兒回娘家省親,剩張儒和其三個兒子在家。夜深人靜時,胡財主指使家丁一把火燒了張家的房子,還從外鎖了院門,致張儒父子四人慘死。

等張氏跟女兒回來,胡財主假裝沉痛哀悼,幫著一起料理喪葬之事。此後,張家只剩張氏與女二人,胡財主又時不時周濟他們生活,張氏對其幫助之情自是感激不盡。

時間一久,胡財主跟張氏言談之中就漸漸露出想要娶其女為妾的意思。張氏一個苦命女子,正無依無靠,就想著嫁女謀依仗,可是張女從小受其父親教育,不願意嫁給胡財主為妾,娘倆因為這事僵持起來。

這天深夜,張女剛睡下,父親入夢來,告訴她說:「閨女,你得去啊,如果你不去,我的心願怎麼能完成呢?」張女隨後嫁給胡財主為妾,一年後誕下一子,不久因病不治身亡。此子長大後聚眾叛亂,由於消息洩露,被官兵包圍,後用火攻,胡氏一族盡喪火海,無一生還。

此篇小故事取材於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讀來令人不勝唏噓,真是「為善者, 福雖未至, 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胡財主先不說目的純不純,確實也為張家做了兩件好事,本是良善之舉,本來的目的就是想用良善之舉博得張儒好感,可以將女兒嫁給他為妾。

當看到自己的所為並沒有達到目的,竟然不擇手段,燒死張儒一家四口,簡直是喪心病狂,因為他的惡行導致胡氏滅族,也確實是罪有應得。

人有良善之心,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存有良善之心,一輩子做好事。胡財主如果以真心誠意未必不能打動張儒,沒準再行一件善事就能感動張儒,可是善惡就在一念間,一步錯終釀大禍。

善惡到頭終有報。真的沒有得失心,不摻雜任何目的,由心而發行出的善舉才是真善舉,朋友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秋·曾子》中的這一段話,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標杆,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來處。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經典)
    21天斷舍離|Day15今日打卡主題:日行一善善不是念出來的,是行出來的。善良從來都不是為了什麼回報,善良是發自內心的選擇。韋思浩,普通的退休教師,一位拾荒老人用自己的行動,溫暖我們冰封已久的沉寂的心。拾荒之餘,他在圖書館伏案讀書,那雙看書前一定要認真搓洗的雙手,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
  • 《菜根譚》:善雖未至,禍已遠離,務必善良
    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個理念在很多人心中都開始動搖了。我想起來這樣一句話,心存善念,善雖未至,福已遠離,心存惡念,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大部分人去行善的時候,都喜歡把善良作為一種交易,希望自己的善良獲得一種回報。其實最好的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善良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種福報。
  •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看完你就懂了!
    我們種善因,自然能得善果。那這個善果,什麼時候能報呢?等時間成熟了就會報的。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到了一定會報。那有一些人,可能會問了,行善之後,為什麼看不到福報呢?有句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行善的人,福報雖然沒有到來,但是禍已經遠離了。所以,我們行善,雖然還看不到福報,或者是福報還沒有到。但是,行善之人,必有後福,行善,一定會得到善報。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三 *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為你的眼睛裡的色彩,因為歲月會淡化你的顏色。當你的人生路走得不平順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你只是走過這條路而已,走過以後一切只能任時光處置。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佛說:人最珍貴的,是善良!
    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人如果做善事,雖然並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你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你。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 《了凡四訓》: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心向善自然會得到善果
    而《了凡四訓》中提到「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從所闡述的因果關係更是玄妙。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心向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你的一言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其實都已經有了結果了,如果你做了壞事還想得到好的結果,其實就是違背了規律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如果你求菩薩,菩薩就會可憐你而施捨你,那佛教豈不是成了眾生索取利益的功利之地?
  • 作善得福,做人一旦具備這三種心,福報不請自來!
    俗話說:」人樂於行善,福雖未至,但是禍已經遠離;人樂於作惡,禍雖未至,但福已經遠離。「福和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所以一個人想要幸福美滿的生活,就應該多行善積德,這樣福報就會悄悄地降臨到你的身邊,今天和大家分享為人處世應該時常要存這三種心,那麼厄運自然就會消失,而福報不請自來。第一是感恩心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 紫微鬥數中的福與禍
    近來與客戶諮詢當中,我發現很多人對于吉兇禍福的理解並不夠透徹,所以今天我想來講講在紫微鬥數世界觀中如何去看待福與禍。 基於人這個變量的認識,我們再反觀所謂的福與禍,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對於普通人來說,對你好的,讓你舒服的,能讓你產生愉悅感的就是福;反之,則自然就是禍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都知道天同天梁乃是福、壽星,那天同天梁坐命之人,就是從生下來就享福的命嗎?其實他們倆在享福之前都會經歷前期的精神、物質的困苦,他們的福和壽是經過磨練才能得到的。
  •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命理風水師的五個準則
    《周易》雖經幾千年來歷代先人研究、探討,即使到現在也只是部分了解,其豐富的內涵還需我輩不斷的研究。在實際運用中,始終要堅持「五不」原則進行風水的指導。1 不輕易觸動風水中的要害之處。利用《周易》的確可以達到某些人的個別想法,但絕不為之——這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為人處世之原則。4,不做損人利己的風水布局。命理風水的調和辦法有很多,對人有利對他人無害則為之,否則不做,如強行布局則易引起矛盾。部分命理風水師未充分考慮,認為只要對自己客戶有益的風水布局即可,從而引起了不少不必要的矛盾。
  • 「欲過,命苦福薄」之人,身上往往會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出自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袁了凡寫的家書《了凡四訓》。其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種學說的精華,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家書中的瑰寶。《了凡四訓》中提到「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從所闡述的因果關係更是玄妙。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心向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佛教:「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通常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我們當下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種下的「因」,而今感召的「果」。「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人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業力的顯現,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事。「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修多少德,今生有多少福;前世造多少業,今生有多少禍。不必羨慕他人命好,那是人家自己修來的福氣,誰也搶不走。那是不是命運無法改變了,一出生就決定了。
  • 佛說:德能聚財,善可積福
    又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善念,積德積福,一惡念,積惡積禍,善行的人身邊的磁場也會為善包圍,自身的磁場也會為惡所侵。人一切的福禍皆源於內心,所說的一切唯心造。心存善念的人,一言一行都是慈悲,猶如菩薩般對待眾生,看似沒有福運的到來,因為你積累的福德已經阻擋了所有的禍害。越是慈悲,越得幸福;越是慈悲,越感快樂,;越是慈悲;越獲福報。
  • 老祖宗:心軟之人多是無福報之人,做人不能太窩囊
    事實上,心軟的人確實在有時候非常有底線,不會做出惡性的事件來,但是老祖宗也告誡人們:心軟之人多是無福報之人,這是為什麼呢? 心軟之人,當然可能是良善的人,可是這樣的人,對自己未必是好的,我們可以從反面看看古人怎麼說的。古人經常說「無毒不丈夫」,如: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