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佛說:人最珍貴的,是善良!

2020-12-21 美鑫美語

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人如果做善事,雖然並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你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你。不管做善事還是壞事,都不會那麼快地看到效果,但是在日積月累中,會慢慢的體會到善惡不同的報應。

人間最珍貴的是什麼?是善良。善良的人總是在播種陽光和雨露,撫慰人們心靈的創傷;善良的人總是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施與幫助人們走出困境;善良的人總是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帶給人們和諧歡喜。善良是一種智慧,一種自信,一種精神,一種平和,一種文化,一種快樂。讓善良與生命同在。

好好把握當下的人和事,善待周圍的一切。善待你的親人,善待你的愛人,善待你的朋友,善待你的敵人,善待那些在你生命裡出現過的所有……

對你有恩的人,一定不能忘恩負義,要知恩圖報。我們對一切眾生也都要有報恩的心,有些眾生今世對你沒有什麼恩,但前世對你一定有恩,因為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所以一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哪怕是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所以不要計較,放下仇恨,要感恩,要報恩。

佛說:一直善良下去,總會離幸福很近,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無論人心多險惡,也希望你不要畏懼,堅持做個善良的自己吧,能幫的人,幫一幫,摔倒的人,扶一下,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是真是假、是事實還是騙局,你一定看得清。就算受到了欺騙,你也是種下了善因,總有一天會結出善果。

相關焦點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經典)
    21天斷舍離|Day15今日打卡主題:日行一善善不是念出來的,是行出來的。善良從來都不是為了什麼回報,善良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很多人還記得,一篇題為《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曾經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韋思浩,普通的退休教師,一位拾荒老人用自己的行動,溫暖我們冰封已久的沉寂的心。
  • 《菜根譚》:善雖未至,禍已遠離,務必善良
    所以說當受到很多事情影響之後,很多人越來越不想奉行善良兩個字。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個理念在很多人心中都開始動搖了。我想起來這樣一句話,心存善念,善雖未至,福已遠離,心存惡念,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秋·曾子》中的這一段話,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標杆,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來處。
  •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看完你就懂了!
    人們知道之後,就說好人沒有好報,認為行善的人,為什麼卻得不到好報呢?那個人死了之後,託夢給僧人,他說他之前的罪業很重。要三世輪迴做貧苦的人,才能報的完三世的罪業,現在一世就報了。因為自己捐錢建了寺院,所以提前報了三世的罪業,現在非常感謝自己當初的捐錢布施。
  • 佛說:德能聚財,善可積福
    佛說:一切福田,來自心地。又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善念,積德積福,一惡念,積惡積禍,善行的人身邊的磁場也會為善包圍,自身的磁場也會為惡所侵。人一切的福禍皆源於內心,所說的一切唯心造。心存善念的人,一言一行都是慈悲,猶如菩薩般對待眾生,看似沒有福運的到來,因為你積累的福德已經阻擋了所有的禍害。越是慈悲,越得幸福;越是慈悲,越感快樂,;越是慈悲;越獲福報。人在做,天在看,人為善,福雖未到,禍已遠離。善良,是世間最好的品德。有善心,做善事,行善舉之人,德行高尚,必有厚福。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一 *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二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 為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可惜他早有妻子,那女子的父親張儒又迂腐固執,料想斷不能同意他閨女與人為妾,為達目的,胡財主先把張儒請到家裡來教書。胡財主聽說張儒因父母的靈柩在外地無法運回而耿耿於懷,便主動出錢出人,幫助張儒從遼東扶父母靈柩而歸,並且還把一塊地贈予張儒作埋葬的墳地,張儒對此感激涕零。
  • 老祖宗:心軟之人多是無福報之人,做人不能太窩囊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心軟」和「善良」似乎是一個意思,認為心軟的人肯定善良,善良的人也心軟。事實上,心軟的人確實在有時候非常有底線,不會做出惡性的事件來,但是老祖宗也告誡人們:心軟之人多是無福報之人,這是為什麼呢? 心軟之人,當然可能是良善的人,可是這樣的人,對自己未必是好的,我們可以從反面看看古人怎麼說的。古人經常說「無毒不丈夫」,如: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佛說:要想福報多,這三個「心」不能有
    俗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意思就是,人要是經常做善事,哪怕福報還沒來的那麼快,但壞運氣早已遠離;而人若為惡,壞運氣雖然沒到,但福報早已遠離。我們做人,不能以善小而不為,更不能以惡小而為之。想要福報多,那麼這三個「心」絕不能有。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學佛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生起正信,通過「聞思修」,達到「信願行」,學佛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修正自己的過程,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學佛的人最後只有一條路子可走,那就是「行願」,犧牲自己,利益天下眾生,擔起天下眾生的苦難。
  • 「人常為善,必有善報」:出現這幾種徵兆的,福報要來了,恭喜你
    「人常為善,必有善報」。是啊,關於這個話題,老祖宗也常常提醒我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是啊,一個人,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受人蠱惑,踐行著「多行善事」的初心,這樣的人,善報必然帶著滿滿的福氣,準時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有人說,當你的身邊出現了這幾種徵兆的時候,你的福報就要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值得恭喜的事情啊。那麼,當我們身邊出現了哪些徵兆的時候,我們的福報就要來了呢?
  • 《菜根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儘管善良,福報已在路上
    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與人為善」,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三字經》的開篇語中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善良是人最初的本性,但是,面對充滿利益誘惑與鬥爭的現實社會,長大之後的我們是否還能堅守內心最初的那份善良呢?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為自己積福德,善待萬物,才會被萬物所善待。
  • UCLA善良研究所發現:善良讓人長壽
    善良的最終目的是讓他人受益,而非是實現自己願望的手段。善良不單單是友善的對待與自己有著共同特徵的同一類人,真正的善良是友善地對待所有的人,Fessler認為做到善待眾生並非難事。心理學研究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夠區分善與惡,因此善惡良知並非難事。
  • 抱佛腳的真實含義是什麼,你可以抱佛腳,親感佛的殊勝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佛祖當年在遙遠的靈山道場傳法,可以說是金剛道場、金剛聖地,我等不要執著哪裡的殊勝,實際上靈山與佛就在自己的心裡,莫要向外求。即自己的心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佛菩薩無處不在,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身邊。
  • 心越善,福越多
    人生有多少的善良就會有多少的福氣,人越善以後的道路才會越寬,人緣才會越來越好!待人多一些善良,多做善事就是積福!心善是福人心越是善良越是能遇見自己生命中的貴人,越是善良越是會給自己留後路,心善一分以後的道路就會好走一分。世間的財運和福氣都喜歡和善良的人打交道 ,多一分善良並沒有錯。心善,就不會有傷害他人的念頭就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有了和氣自然就會有了福氣。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善良的人,人若欺,天會護
    做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人的態度,也是一個人的選擇;做一個善良是的人,也是做人的根本,何況,因果報應,從來都不會虧待善良的人。上天很公平,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善因,就得善果,種惡因,就得惡果。上天不會讓一個好人寒心太久,也不會讓一個惡人得意太久,冥冥中都有他的因果定論。
  • 人在做,天在看,心存善念者,天必佑之
    善良,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在做,天在看,心存善念者,天必佑之。佛說:因果循環,善惡皆有報,種下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都要換位想,讓自己多種善因,以後多得善果。心若善良,才能利人利己,對人不怨恨,不苛責 ,學會換位,才會與人和諧;懂得感恩,才會溫暖人心。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佛門中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陀曾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