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儘管善良,福報已在路上

2020-12-18 國風講壇

《菜根譚》中有言: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雖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麼好處,但是好事的益處就像掩在草裡面的冬瓜一樣,於不知不覺中長大;做了壞事也許不會立即看出對自己的損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積雪一樣,暗地裡必然消融。

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與人為善」,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三字經》的開篇語中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善良是人最初的本性,但是,面對充滿利益誘惑與鬥爭的現實社會,長大之後的我們是否還能堅守內心最初的那份善良呢?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為自己積福德,善待萬物,才會被萬物所善待。

與人為善,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善良的人為人處事總會寬以待人,用一顆寬厚包容的心去善待他人,這樣的人也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遇到困難也總會有人伸出援手,從而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闊。古往今來,多少取得大成就的人無不是善良寬容的人,因為他們寬厚的內心足以容納世間福報,才得以眾望所歸成就霸業。佛家有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平日應當多做善事,也算是為自己積點福德,也許我們做善事不會當下就收到回報,但是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卻有可能挽救我們的人生。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牧場,裡面專門飼養各種明馬。有一天,牧場裡的幾匹馬跑掉了,負責看守牧場的牧官大為驚恐,因為丟失這樣珍貴的馬匹被大王知道了定遭斬首之罪,於是牧官四處尋找丟失的馬。當找到附近村莊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些類似馬一樣的骨頭,牧官斷定那些丟失的馬一定是被這個村莊的人殺掉吃了,頓時勃然大怒,於是把這個村莊的全部村民300餘人押起來向秦穆公報告說,這些村民私自吃掉大王的馬理應判處死刑。秦穆公聽了不但不怒,反而說這幾匹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了。於是,秦穆公下令釋放全部村民。幾年之後,秦穆公與晉惠公在一場交戰中陷入絕境,眼看自己就要被包圍剿滅,這時突然一騎兵馬從後面衝過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突然冒出來的士兵異常勇猛,打得敵軍不得不落荒而逃,秦穆公最終得以反敗為勝。秦穆公問及這些士兵們的來歷時,士兵說原來他們就是當初吃掉秦穆公的馬的人,因為秦穆公的不殺之恩感動了他們,所以他們才決定拼死相報。

秦穆公的一個善舉,挽救了別人性命的同時也是挽救了自己,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也算是給自己留多一條後路。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漫漫人生路,一路上的善良,終會收穫一路的福報。其實人生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如何它就會對你如何,要想得到萬物的善待,那自己就要善待萬物,人與人之間也是相互的,你付出了自己的真誠與善良,他人才會回報你感恩與幫助。

相關焦點

  • 《菜根譚》:善雖未至,禍已遠離,務必善良
    國學文化《菜根譚》:生而為人,務必善良。在這個生活中,所有人對於善良這兩個詞並不奉行。因為大多數人看到的善良的人未必活得好,往往是那些奸詐兇狠之人都是活得風生水起。所以說當受到很多事情影響之後,很多人越來越不想奉行善良兩個字。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個理念在很多人心中都開始動搖了。我想起來這樣一句話,心存善念,善雖未至,福已遠離,心存惡念,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 燒香時有這兩種念頭,不用拜佛,佛也會保佑你
    我們去寺廟拜佛,一定要讓自己種下善因才行,只有善因才能感召到福報和好運,如果去寺廟拜佛,只是求一求菩薩保佑,自己卻沒有種下善因,這樣很難得到善果。經常去寺廟拜佛之人,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佛教?佛教其實並不迷信,佛經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佛教:福報深厚的人,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
    所以我們要想獲得福報,就要注意我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嚴格求自己,那麼我們也就會成為一個福報深厚的人。福報深厚的人,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福報深厚的人懂得樂善好施。福報深厚的人懂得樂善好施。樂善好施就是指這個人樂於行善,施捨他人。
  • 佛教四種最好的「護身符」,你有嗎?
    這四種最好的「護身符」福報無量,你有嗎?一、心存善念,多種善因人要想改變命運,就要重視因果,種好因。夢參老和尚曾說,「常懷善念,種好善因,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就是在為自己不斷積累善根福德資糧。
  • 佛教:慈悲心重福報深的人,有5種面相,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臉
    種善因得善果,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今生和來世。今生的一切遭遇和前世多生前有關係,否則就沒有「人生酬業」這一詞了。今生要償還前世或多生前所造的善的業和惡的業,今生的福報也多來自前世或多生前。但這並不意味著就認命了,畢竟還有「命由己造」,明白因果報應,就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廣做善事,不僅我們的命運,而且我們的容貌也會發生改變,畢竟「相由心生」嘛。
  • 佛教:福報大的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質,看看你佔幾個?
    福報求不來,也搶不來,唯有靠自己修持。許多人覺得自己沒有福氣,命苦福薄,便想要通過找風水先生幫自己調理風水,改善命運,卻不知,一個人身上最厲害、最重要的風水不在外境,而在人心。若我們心中能量太弱,心不好、福德不足,外在再好的風水也是徒勞。佛說「一切唯心造」,心越好的人,運勢自然不會差。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如果你求菩薩,菩薩就會可憐你而施捨你,那佛教豈不是成了眾生索取利益的功利之地?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佛說:人最珍貴的,是善良!
    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人如果做善事,雖然並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你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你。
  • 你應知曉?
    古話雲「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其想必大家都能明白,這講的也正是學佛路上我們時常聽聞的二字「因果」。亦如經藏所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正所謂,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
  • 佛教:一個人「業障」消除,身上會有這3大徵兆,你有沒有?
    因果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業力,佛教將人的業力分為「身口意」三業,「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種善因修福報,種惡因造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生當須敬畏因果,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業多了,自有善福;惡業多了,自討苦吃。「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做好事,利人更利己,做壞事損人不利己。
  • 佛教:「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通常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善莫作惡,自然不會致使福薄命苦。與其抱怨人生不如意,不如行動起來、自我救贖。「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通常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一、嗔恨心重,心量太小、喜歡計較心態不好的人,往往沒有福氣。
  • 一切都是福報,如何積累福報呢?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福報大的人,諸事如意,財源廣進,工作順利,家庭和樂,身體健康,面相莊嚴,子孫昌盛。如果你做不到,你根本不可能改命,因為積福沒有損福快。 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不孝順供養父母則根斷樹枯,多災多難,子孫不孝。孝順供養父母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淵遠流長。百善孝為先,修世間法,比如說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等等,都要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起修,而孝養父母也是我們立身行道的大根大本。
  •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增一阿含經》經中的一個偈頌。阿難尊者曾經講過,此一四句偈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六祖慧能大師在這裡提成「意中清淨」,可是我們如何能夠做到「意中清淨」呢?平日一切言思行之中,我們勤依諸佛所教,諸善奉行,諸惡莫作。但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淨其意」呢?六祖慧能大師給出的答案是「定慧等持」。
  • 心越善,福越多
    人生有多少的善良就會有多少的福氣,人越善以後的道路才會越寬,人緣才會越來越好!待人多一些善良,多做善事就是積福!心善是福人心越是善良越是能遇見自己生命中的貴人,越是善良越是會給自己留後路,心善一分以後的道路就會好走一分。世間的財運和福氣都喜歡和善良的人打交道 ,多一分善良並沒有錯。心善,就不會有傷害他人的念頭就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有了和氣自然就會有了福氣。
  • 《菜根譚》:斷惡修善,回報早晚會來
    《了凡四訓》中講:「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為善為惡的後果或回報並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就顯現出來的,如果你做了一些善事就立刻得到一些回報也是不可能的。倘若在一件小的善事上就要求馬上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樣的人只是急功近利且喜歡斤斤計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