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5日晚間向記者證實,對英國維多麥公司的併購已經完成交割,該項目交易對價近6.8億英鎊約合68億元人民幣,包括購買60%的股權和承擔部分債務。這次交易是迄今為止中國食品行業最大宗的海外併購。
光明完成海外併購「最大單」
據光明集團透露,維多麥是英國第二大穀物類和穀物條食品生產商,主要產品為早餐麥片,在英國的市場份額佔到14.5%,同時產品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維多麥的企業價值是12億英鎊,不包括負債的股權價值為3億英鎊,維多麥9億英鎊的負債中,5億英鎊由光明食品進行債務再融資。
光明食品董事長王宗南表示,光明食品此次併購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標誌著光明食品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進入英國乃至全球食品市場;另一方面光明還將利用一切有利於該品牌的資源,協助其開拓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
事實上,光明的海外併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初對澳大利亞最大粗糖生產商CSR糖業公司的收購,最終被豐益國際「橫刀奪愛」。隨後,光明在英國聯合餅乾公司、美國維生素零售商建安喜等海外併購案中也以失敗告終。去年初,在競購全球第二大酸奶製造商——法國優諾公司51%股權時,以高出美國通用磨坊約1億歐元的報價反被對方擊敗,讓業界愕然。
但是,近兩年來,光明食品也成功完成了四次海外併購。除了收購英國維他麥60%股權之外,此前還收購了紐西蘭新萊特乳業50%的股權、澳大利亞瑪納森食品75%的股權以及今年6月收購法國迪瓦波爾多葡萄酒公司70%股權。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宋亮認為,開拓海外市場將有助於借當地品牌優勢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對於光明而言,此次併購關注的不僅僅是如何將該品牌引入國內,同時也是在彰顯自己的國際化運作能力。
做大做強必須有能力配置全球資源
事實上,近年來食品巨頭紛紛轉戰國外,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中糧、光明等食品製造巨頭,正迫不及待嘗試「用資本換資源」。
我國另一食品巨頭中糧集團也不斷向海外擴張,在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投資,並多次公開表示,計劃未來五年將斥資100多億美元用於海外併購,重點市場包括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國家,以確保國內的糖、小麥以及大豆等原料的供應。
此外,我國乳品企業也正在積極「出海」,向國外尋找更多的安全奶源,提升自身的質量水平。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中國企業尋找「海外」資源主要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日益感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資源瓶頸的約束,中國國內的資源供給已經不能滿足行業日益膨脹的需求,原材料價格的攀升進一步促使企業到全球範圍內尋求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和升值壓力促使國內企業轉變已有的分工角色定位,謀求向高附加值轉型。因此,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有能力配置全球資源。
事實上,在食品領域,通過併購整合全球資源壯大企業也是通行做法。
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分析說,中國食品企業目前用資本換資源的心態迫切,光明食品此次的收購,不僅是資源布局,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早餐穀物這一市場前景的看好,同時顯示自己品牌的國際形象,「這說明中國食品企業海外併購已經越來越多元化。」
海外併購要善用金融資本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已越來越善於運用金融資本和金融槓桿。對於這筆涉及近68億元人民幣的海外併購,光明的融資方案顯得十分「精明」:先通過一年期的過橋貸款募得資金完成交割,然後找合適的時間窗口在海外發債。
光明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軍透露,光明也是學習國際上通行有效的做法,採取全槓桿融資。參與銀行有中資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外資銀行有蘇格蘭皇家、巴克萊、滙豐、澳新、荷蘭合作銀行等。而在收購完成後,光明還計劃儘快將維多麥在香港上市,釋放債務風險。據粗略測算,此次全槓桿融資可將融資成本從4%降到3%-3.2%。
專家認為,融資難、融資渠道方式相對單一是我國海外併購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商業銀行參與海外併購和海外融資積極性不高。因此企業主和資金擁有者在經濟疲軟的形勢下,對併購也更加謹慎。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二季度以來我國海外併購下滑明顯,尤其三季度披露金額共計18.63億美元,同比下降57.9%,環比下降高達74.4%,降至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點。
張暉明稱,我國高額的外匯儲備與實業企業海外併購獲得投資借款難成本高的現象並存,尚未形成良性互動關係。國內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時要善於運用金融資本和金融槓桿,降低融資成本和併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