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北京新增6例本土病例,均有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活動史。
目前許多北京的日料店因受到新增病例影響,導致顧客大量退訂,像江戶前壽司、和彩放題、德川家、秋櫻等日料品牌均已緊急下架三文魚及三文魚相關產品!中午的時候,小編突然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某日料店的「嚴正聲明」而猝不及防。
愛吃日料也經常點三文魚刺身的小編,乾脆趁這個機會,一起普及下三文魚的知識,我敢保證80%的粉絲,可能跟以前的小編一樣傻傻地分不清。
廣大吃貨們認知的「魚肉橙白相間、可生吃的三文魚」,基本上是是特指大西洋鮭魚,也叫大西洋鮭(Salmo salar)屬鮭形目鮭科鮭屬,幼魚的體表有漂亮的斑點,經過1-5年的生長,當它們進入海水後,體表會呈現耀眼的銀藍色,側線上方有明顯的黑色斑點,也是它最常見的摸樣。當它們進行繁殖期時,雄魚會呈黃綠色或紅色,體態也會有所改變。大西洋鮭是多次繁殖的,即它們不會在產卵後死去,而是會恢復自己,回到海洋後重複產卵的過程。所以我們可能會看大西洋鮭魚會長成這個樣子(也就是挪威和英格蘭出產的大西洋三文魚):
男三文魚和女三文魚的變身過程
你以為你這就認識了三文魚長什麼樣子,那你就錯了。市面上不是有很多品種的三文魚,他們可不是都長成這樣的,我想大部分人也就認識紅白相間的魚肉。
除了大西洋鮭魚,還有一種適合生吃的三文魚叫 「太平洋鮭魚」,也叫「大馬哈魚」你會更熟悉,也就是bbc拍熊的故事裡,母熊帶著寶寶們在河裡吃的魚。這貨長相還是與大西洋鮭魚有較為顯著的外觀差別。
三文魚是日式料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品。當然三文魚最好的是挪威三文魚,也被稱為海鱒魚,三文魚的營養價值特別高,老老少少都適合食用。
然而,很多小夥伴可能都不知道的是:其實,日本人最早是不吃三文魚刺身的。美食家蔡瀾曾經在書著中提到:「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
而其實呢,蔡瀾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這種說法都只對了一半。
在很久以前,日本人還很貧窮的時候,尋常老百姓吃白飯是只配幾片醬蘿蔔的,優裕一點的家庭才會有一塊蒸三文魚,雖然品質較差的三文魚蒸過之後吃起來就像發泡膠,但他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後來日本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文魚也愈賣愈貴了,只是飲食習慣已經養成的日本人沒辦法放棄掉三文魚,但即使這樣,日本人也是不敢把三文魚當刺身吃。
為什麼?
因為雖然三文魚是深海魚,但每年都要逆流遊回淡水河流產卵。
從明治維新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工業汙染日漸嚴重,殃及沿海。所以,三文魚肉裡會有大量的病菌、寄生蟲、工業汙染元素,所以健康養生的日本人當然就從來不敢吃三文魚刺身咯。
不過大家又會覺得奇怪,那現在的日料店的三文魚刺身都是什麼魚?要是真的有問題,就不應該出來賣啊!
日本的三文魚,在當地又被稱為「太平洋鮭魚」,是生在北海道河流裡,長在北嶺海峽,到了繁殖期又回到出生地產卵的「淡水魚」(我們東北也有很多太平洋鮭魚)。所以呢,寄生蟲非常多,是不適合生吃的,只能用鹽醃製之後烤熟了吃。
而在1980年左右開始,挪威發現日本人很喜歡吃生魚,於是開始向日本出口可生吃的「正統三文魚」,也就是「大西洋鮭魚」,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鮭魚。
挪威政府漁業部在1974年發起了「日本項目(Japan Project)」,教日本人了解當地鮭魚和大西洋鮭魚的區別,大西洋鮭魚因為在無菌魚塘裡人工繁殖,所以沒有寄生蟲,不用怕鬧起急性肝炎來,吃起來既安全又鮮美。漸漸的,日本人就接受了【正統三文魚=大西洋鮭魚】的概念,三文魚刺身也就開始在日本迅速流行。
挪威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三文魚生產國,出口佔到70%。挪威三文魚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每一天1400萬份挪威三文魚端上人們的餐桌。包括目前我國進口最多的三文魚主要也是挪威的三文魚。
至於吃貨們有多愛三文魚,有電商平臺數據報告顯示,質量可控,營養均衡的三文魚在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媽媽們)的關注度排名中非常靠前,僅某貓用戶購買三文魚的頻次為每月人均購買天次約1.13次,還有些土豪買三文魚煮著餵柴犬,據說為了毛色靚麗有光澤。
常用來生吃的三文魚到了中國,走上了中國特色之路的美食。
三文魚刺身不用說:
三文魚壽司:
清蒸三文魚、
香煎三文魚、
煙燻三文魚
……
隨著三文魚成為吃貨的重要菜餚的時候,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如果你去市場上轉上一圈,就會發現同樣稱為「三文魚」,有各種外觀、質地和口感各不同的魚類。
實際上,正宗的「三文魚」只有大西洋鮭這一種,也就是「挪威三文魚」,才是傳統的三文魚食材。
那麼,這些種類繁多的「三文魚 」我們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狹義適合生吃的三文魚包含大西洋鮭魚(主產地有英格蘭、挪威、法羅群島、智利)和大平洋鮭魚(大馬哈魚——帝王鮭),廣義的三文魚包含大西洋鮭魚(主產地有英格蘭、挪威、法羅群島、智利)和大馬哈魚——帝王鮭、紅鮭、粉鮭、狗鮭、銀鮭(主產地有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智利、紐西蘭)
再給大家上個廣義三文魚參數的匯總圖加深大家的印象,如圖:
狹義三文魚基本都是養殖出來的,那同類別的野生的三文魚會不會更好吃呢,好不好吃小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更貴。據科學家分析研究,野生三文魚的營養價值要高於人工養殖的,它體內的各種殘留化學物質也少得多。
但需要說明的是,野生三文魚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口感上不如人工飼養的,特別是要生吃時候口感不如養殖的三文魚那樣肥嫩爽滑。道理其實很簡單,野生三文魚要長途洄遊,體力消耗很大,肉質自然要粗一些。養殖於網箱裡的三文魚整天運動量比較小,還要儲備抵禦漫長嚴冬的脂肪,所以肉質富含脂肪,口感細嫩。養殖的三文魚的魚肉有明顯的白色脂肪線,而野生三文魚的就找不到。
挪威野生和養殖三文魚刺身
後來有一些人為了牟取暴利,將淡水養殖、成本較低的虹鱒魚也稱為「三文魚」來代替大西洋鮭來賣,很多時候,我們在日料店點一盤三文魚,給我們端上來的很可能就是一盤國產虹鱒肉!在2018年爭議很大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虹鱒被列入三文魚類,所以店家現在也說「三文魚」,作為消費者也難以指責他不對。
大家仔細看清楚虹鱒的樣子,就是下面這樣體側有淡淡的彩虹色的樣子:
由於虹鱒魚為鮭屬淡水生物,有寄生蟲,上張虹鱒魚裡寄生蟲圖,噁心大家一下。
虹鱒魚裡的寄生蟲,好像蘇州的太湖銀魚,吃一贈二
本來虹鱒魚是河鮮,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用30元一斤的虹鱒魚假冒幾百元的進口三文魚、紅鮭、帝王鮭……
那麼怎麼區別虹鱒魚和其它三文魚:
仔細看虹鱒魚的外體,隱約會見到一條淡紅色的直線,而三文魚的外體也有,只不過更偏淡銀色一些。
看起來一樣大,其實上圖是下圖的2~3倍重
所以說區分三文魚肉和虹鱒魚肉在於:
一、看脂肪層。脂肪肥美算是三文魚的一大特點,紅白相間的脂肪層可以說是它的標誌性特徵。相比起來,虹鱒魚的脂肪層明顯要比三文魚差。
二、看大小。正宗的三文魚因為個頭大,切出來的魚片也會又大又厚,而虹鱒魚個頭較小,切出來的應該明顯比三文魚片小很多。之後就是看顏色。
三、看紋理和顏色。三文魚:脂肪含量高,肉色偏橙黃、表面的白色花紋更白,線條較寬,且線條邊緣比較模糊。
虹鱒魚:脂肪含量少,線條細而且邊緣很硬,也就是紅白相間很明顯。
四、看表皮。現撈現切的基本上都是虹鱒魚,且虹鱒魚身體兩側有著散發彩虹光澤的鱗片,三文魚沒有。
五、口感.三文魚:比較優質的三文魚因為可以切的很厚,所以入口結實飽滿,魚油豐盈有化口的感覺,因彈性十足,在咀嚼的時會有肉不斷擠壓牙齒和嘴巴的感覺。熟制後的三文魚,肉色呈粉紅色,鮮嫩可口,入口香甜,味美。
虹鱒魚:沒有這個感覺。虹鱒魚更有嚼頭,但因脂肪少,沒有那麼香。熟制後的虹鱒魚,顏色深一些,入口發柴,乾澀。
為了再看仔細一些,再看下端上餐桌兩者的照片是這樣:
看到這裡大家心裡有個大概了吧,下次應該能區分出虹鱒魚和三文魚了吧?
若是少了「三文魚」的日料店確實衝擊夠大,感覺接下來老闆要暈倒在廁所,大家真的太難了。這個刺身拼盤等歷來是是高利潤的菜品啊,何況,如開頭的店家用的還是「優質」國產虹鱒魚。但是即使沒有病毒的風險,生吃要是有寄生蟲也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