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人民海軍三次重大海戰解析——擊沉國軍3艦、擊傷2艦
前文著重分析了三次海戰的指揮關係,接下來分析三次海戰的指導思想。縱觀三次海戰戰術運用,人民海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下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稱讚。
一是充分運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一重要戰術思想。面對敵大型艦艇,利用我機動較快的優勢,在運動中,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即在局部對敵形成數量和火力優勢。「五·一」海戰派出4艘護衛艇,又有南昌艦與4艘護衛艇配合,兵力與敵形成相對優勢,但由於指揮上的失誤,形成的優勢並不大,未能擊沉敵艦,這為後兩次海戰提供了借鑑。「八·六」海戰中,4艘護衛艇共同打擊「章江」號,5艘魚雷艇、3艘護衛艇攻擊「劍門」號,相對優勢明顯,「崇武以東海戰」亦是如此。
二是部隊靈活領會了「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的精神要義。在「八·六海戰」中,考慮敵目標大小,為方便魚雷攻擊,計劃先打大型獵潛艦「劍門」號,但在實際戰鬥中,由於「劍門」號留下「章江」號先逃,使得「章江」號形成孤立態勢,於是我攻擊兵力把握戰機迅速攻擊該艦,然後再打「劍門」號。
在「崇武以東海戰」中,攻擊兵力先打火力較弱的「臨淮」號,後打火力稍強的「山海」號,通過穿插、分割等戰術,達到了消滅敵有生力量的目的。
三是部隊始終堅持「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這一作戰原則。三次海戰中,人民海軍觀察通信和情報工作表現非常出色,不僅為部隊夜間作戰提供了準確的引導,而且敵艦剛出航,行蹤就被我掌握,保證了指揮機關及時下達作戰決心。
戰鬥中,敵艦對我情況一無所知,我軍由此具備了信息優勢。多年後,對岸當局媒體在總結1965年三次海戰教訓時,專門提到,「當中共觀通系統發現我軍行蹤,奇襲優勢消失,那麼我們就輸定了」。
以上三點,反映了人民海軍在戰術指導思想上的先進性。除此之外,三次海戰中人民海軍戰術方面最主要的創新,就是在實踐中摸索了護衛艇和魚雷艇部隊的協同作戰方法並運用於實戰。人民海軍成立初期,受裝備限制,很難在與國民黨海軍的戰鬥中取得顯著戰果。隨著蘇制魚雷艇列裝,人民海軍陸續取得擊沉敵「太平」號、「洞庭」號、「臺生」輪和擊傷「中海號」等重大戰果,但由於缺乏護衛艇支持,魚雷艇在單獨接敵過程中,一旦被發現,受火力限制,往往會付出很大傷亡,如在擊沉「臺生」輪戰鬥中,我1艘魚雷艇沉沒,艇長以下7人失蹤。為此,人民海軍在魚雷艇、護衛艇協同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擊沉「沱江號」獵潛艦戰鬥中,人民海軍魚雷艇、護衛艇探索了協同對敵打擊方案,但由於缺乏協同經驗,被敵發現後仍由魚雷艇首先發起攻擊,後由護衛艇進行打擊,實際仍是各自為戰,為此,人民海軍付出了2艘魚雷艇被擊傷沉沒的沉重代價。
人民海軍參加的8次重要戰鬥彈藥消耗表
從人民海軍參加的7次重要戰鬥彈藥消耗情況來看,魚雷艇作戰效能要比護衛艇突出,擊沉敵艦僅需1-2雷。護衛艇擊沉敵艦需要消耗大量彈藥,每艇僅37毫米炮彈平均需消耗一千發左右,而此炮理論戰鬥射速為50發/分,所以,如果單獨依靠護衛艇作戰,不利於快速實現預期戰果。
如「五·一」海戰中,人民海軍新型護衛艇首次參戰,該艇由於裝備了雙57毫米和新型61式雙37毫米火炮,提高了作戰效能,僅2艘護衛艇即成功壓制了「東江」號此類大型艦艇火力,對敵造成大量傷亡,但由於戰鬥時間過長,且火炮口徑小,需部隊近戰才能發揮威力,不可控因素多,於是出現了577艇在戰鬥中被己方艦艇撞壞的極端情況。「八·六海戰」吸收了該戰法經驗,並創造性地運用了4艘護衛艇壓制敵艦火力,再由魚雷艇發展勝利的戰法,首次真正實現了護衛艇和魚雷艇部隊的協同作戰。
「崇武以東海戰」沿襲了「八·六海戰」的戰法,國民黨海軍艦艇見此戰術,「山海」號立刻丟下「臨淮」艦逃跑。戰鬥中,由於指揮員魏垣武受傷,護衛艇失去指揮,不得不由魚雷艇單獨接敵。
新式魚雷艇首先加裝了12.7毫米機槍和25毫米炮,擁有一定的自衛火力,其次僅面對「臨淮」號1艘火力不是很強的軍艦,兩個戰鬥小組4艘艇通過奇正相輔的戰術,射中敵艦1雷,後我護衛艇及時趕來,很快擊沉敵艦。此戰讓魚雷艇單獨接敵是不得已的選擇,為此,編隊也付出了兩艘魚雷艇被擊傷,數名官兵受傷的代價。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甚至變革」。隨著我護衛艇和魚雷艇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通過「技術決定戰術」,充分反映了人民海軍尊重戰爭規律,把握戰爭辯證法的高超戰術藝術。
反觀國民黨當局卻未能把握這一簡單的戰爭規律,一味依靠大量美國二手輔助艦艇來充實自身海軍力量,為「反攻大陸」壯膽,殊不知此類艦艇是結合二戰期間海上作戰規律設計,主要對手是德日等海軍強國,擔負的主要是大規模海上戰役中反潛、護航等單一作戰任務,武器配備因考慮有其他艦艇護航,相對單薄。如「山海」「臨淮」等艦,雖配備76毫米主炮,但射速慢,在沒有炮瞄雷達情況下,很難對我高速艦艇實現有效打擊。副炮口徑20-40毫米,每艦一般列裝8-9門,雖管數略多於我單個護衛艇,但對我艦艇毀傷效果有限。
在裝備處於如此技術條件下,國民黨海軍仍不及時調整戰術,每次都心存僥倖派遣1-2艘艦艇執行任務,一旦我護衛艇和魚雷艇實現有效協同,國軍軍艦難逃被殲命運,這也是美國軍艦也幫不了國軍的原因。